第8章 好口才必備的原則(1)
-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 趙凡禹
- 5619字
- 2014-01-10 15:20:22
在說話的過程中,我們還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發言要活潑,說話要緊扣目的等等。另一方面,為了讓我們的說話語言更豐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必要不斷增長自己的各種知識。
說話要緊扣目的
概括起來,說話的目的,不外乎以下5種:
1.傳遞信息或知識。如課堂教學、學術講座、新聞報道、產品介紹、展覽解說等。
2.引起注意或興趣。此類說話多是出于社交目的,或為了交際,或為了溝通,或為了表明自身的存在,或為了引起他人注意,如打招呼、應酬、寒暄、提問、拜訪、導游、介紹、主持人講話等。
3.爭取了解和信任。如交談、敘舊、拉家常、談戀愛等,往往是為了結交朋友加深感情,交流思想。
4.激勵或鼓動。這類說話旨在加強人們現有的觀念,堅定信心,引起精神上的興奮,有時也要求得到行動上的反應,如贊美、廣告宣傳、洽談、請求、就職演說、鼓動性演講,以及聚會、畢業典禮和各種紀念活動、慶祝活動中的講話,都是為著這樣的目標。
5.說服或勸告。此類說話諸如談判、論辯、批評、法庭辯護、競選演說、改革性建議等,大多是為了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爭取自身利益而改變他人信念。
堅持話由旨遣的原則,首先要明確當眾講話的目的。目的明確,你的談話、你的社交往往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目的明確了,也才知道應該準備什么話題和資料,采取何種說話語體風格,運用哪些技巧,從而做到有的放矢,臨場應變。目的不明,無的放矢,不分場合,就難免東拉西扯,叫人不知所云,無所適從。因此每次說話之前,不妨想一想:“我為什么要說?”或者,“人家為什么要我說?”預先想一想可能產生的效果,并把預期的效果當目標去為之努力。否則便達不到目的,有時甚至還會鬧出笑話。據說有個人講話常常偏題,說不到點子上。在他結婚的時候,婚禮上司儀讓他講話,他說:“我衷心地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趕來參加我們的婚禮,這是對我們的極大鼓舞,極大鞭策,極大關懷。由于我們倆是初次結婚,缺乏經驗,還有待各位今后多多給我們以幫助、扶持和指導。今天有招待不周之處,歡迎大家多提寶貴意見,以便下次改進。”這些話貌似彬彬有禮,實則滑稽可笑,很不得體。發言者根本未明確自己講話的目的就亂放炮。
當眾講話目的的實現需要在講話過程中自我控制,不斷調節。人類的言語交際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當表達的一方按照預期的目的發出話語信息,或因措辭不當,或對交際對象缺乏了解,引起對方的誤解或反感,這時就得加以控制調節,換一種說法,使對方易于理解,樂于接受;有時交談的開始階段是按原定目的進行的,可是說到中途,或因對方及周圍情況的反應變化,或因興之所致,談走了題,偏離了原定目的,同樣需要自覺控制,調節說話行為,以便回到原定話題上來。這是實現講話目的的最優化控制手段。
除以上調換要法之外,言隨旨遣的方式常見的還有步步引導、針鋒相對、裝聾作啞、答非所問、投其所好、將計就計、委婉含蓄等。我們會在下面專設章節、加以詳盡的描述。
言語要生動活潑
沒有誰會對一成不變、呆板、枯燥的發言保持濃厚的興趣,在當眾講話過程中,要注意遣詞靈活、生動形象,不斷給聽眾以新穎刺激,這樣才能步步為營,達到傳輸信息的目的。體現說話水平的發言活潑的原則特征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多變的風格。諸葛亮舌戰群儒就恰當地針對不同對象,采用多種講話風格。面對東吳暗懷降曹之心、拘于一孔之見的儒士大臣們的唇舌挑釁,諸葛亮談笑風生,其言辭犀利,妙語如珠,如說張昭、步騭;或冷嘲熱諷,如對薛綜、陸績;或慷慨激昂,如對虞翻、嚴峻;或條分縷析,鞭辟入里,如對程德樞等;還巧言相激孫權、周瑜,從而為火燒赤壁、大敗曹兵奠定了基礎。
據說,有一次,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弟子為其舉行餞行酒宴,社會各界名流均應邀出席。大千先生為人一向孤傲。大家入席坐定,不免有點拘謹,宴會開始后只見大千先生舉杯來到京劇大師梅蘭芳先生面前:“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您一杯!”眾賓客聽罷一驚,梅先生也不解其意:“此話怎講?”只見大千先生笑答:“您唱戲,動口,您是君子;我畫畫,動手,我是小人嘛!”于是滿堂賓客大笑不止,梅先生也樂不可支,舉杯一飲而盡,宴會氣氛十分熱烈。大千先生一掃平日之孤傲,以幽默的話語風格達到了當眾講話的目的——巧調氛圍,顯出大師技高一籌的說話水平。
多變的視角所謂視角,是指人們觀察事物的角度。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其感官認知的結果便不相同。話語的表達視角,在言語交際中是個很重要的因素。人的思想無非“情”“意”二字;一篇言辭,一番話語,表情達意,其表達的視角也應當隨意而轉,隨情而變,如: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擅于利用多角度表情達意,甚至應付責難。在一次酒會上答記者問時,他說:“美國國會中有些議員是狗婊子養的。”記者通過新聞媒介把此話捅了出去。華盛頓議員們大為憤怒,紛紛要求馬克·吐溫道歉并予以澄清,否則就將以法律手段控告他。過了幾天,《紐約時報》上果然刊登了馬克·吐溫致聯邦議員們的道歉啟事:“我考慮再三,覺得此話不恰當,而且也不符合事實,故特此登報聲明,把我的話修改如下:‘美國國會議員中有些議員不是狗婊子養的’。”馬克·吐溫巧用肯定與否定的不同視點,將同一思維形式以不同句式表達,貌似不同,實則仍舊表達自己的輕蔑和鄙視。
多變的句型人類語言豐富多彩,要生動運用豐富多變的口語句型形象,直接表達講話目的。這一特點,人們在日常言語、社交談話、會議報告、節目主持,以及一些論辯、促銷、導游等多種口才表現形式中可見一斑。具體說來,句型多變主要表現在不僅有常見的主謂句,還有很多非主謂句,如名句、動句、形句;主謂倒裝,定狀異位等等。如當年日本侵略者將天津“南開”炸得一塌糊涂,不少人哀嘆:“南開成了難開!”當時的南大校長張伯苓聽了,說:“難開?那要加一個標點:‘難,開!’”這里張校長巧用標點,將“難開”這一偏正短語變為轉折關系的復句,便將那知難而進,遇挫愈堅的意與情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了。事后有人為此專門撰文《一個標點顯人格》,可見句型多變的藝術魅力。
善于現場調控
周恩來曾有一次在記者招待會上答記者問。一位西方記者不懷好意地問:“請問總理先生,中國可有妓女?”周恩來正色回答說:“有。”這一問一答引起了全場的騷動,總理緊接著說:“在中國的臺灣省。”話聲剛落,全場響起了一陣掌聲。那位西方記者接著又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這句話實質是譏笑我國的貧窮。這時,周恩來以幽默的口吻回答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這一回答,使全場為之愕然,場內鴉雀無聲,都在靜候總理的解釋。總理接著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面額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種主輔幣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中國人民銀行是由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金融機構,有全國人民作后盾,信用卓著,實力雄厚,它所發行的貨幣,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總理的話再次激起了場內聽眾的熱烈掌聲。人們不能不折服于周恩來妙語連珠的話語調控能力。那么,如何獲得這種調控能力呢?細心地揣摩一下周恩來應答如流的口才,是可以得到諸多啟發的。
要有強烈的自信意識林肯說過:“不論人們如何仇視我,只要他們肯給我一個略說幾句的機會,我就可以把他們說服。”這是何等自信!大凡歷史上的領袖人物都具有這種強烈的自信意識,很多革命領袖尤其如此。“這個軍隊具有一往無前的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絕不被敵人所屈服。”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來自于對自己的軍隊堅定的信任。有了這種堅定的信任才會對自己的觀點,對自己的表述目的堅信不疑,表述時才會神態自若、思維敏捷、記憶精確,興奮與抑制過程才會處于最佳狀態,表述才會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才會毫無做作,真切動人,從而產生極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使表述目的得到最佳實現。一個沒有目標,膽小猶豫的人是沒法發揮當眾講話的力量的,其講話的目的更是無從實現。
要有豐富的學識、閱歷,對表述材料要充分熟知,“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像毛澤東、周恩來等許多偉人和名人那樣談吐睿智、幽默,都是以學識淵博和閱歷豐富為基礎的。所以要有好的口才,必須多讀書、多參加實踐,并且做卡片之類的方法把知識儲備起來,這樣說話時才有材料可供調遣。在具體說話時,則應當對表述的材料充分熟知。這里所說的熟知,不僅指對材料的明確理解和清晰記憶,還包括根據表述類型所作的不同選擇和準備。例如在“以事告人”為目的的表述中,主要依靠運用記憶,精確地說明和解釋有關人或事的狀況、特征等,使對方確切理解你所傳達的信息;在“以理服人”的表述中,就要求說出自己的精湛理解,以便有說服力地影響對方,使人們建立起新的觀點,或強化已有的觀念;在“以情動人”的表述中,就需要真摯地表達出預有體驗的豐富情感,以便極大地感染聽眾;使其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總之,廣博的知識、豐富的閱歷可使人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當眾講話,聽眾能從中獲取有益的信息,表述者也可從容不迫,揮灑自如,充分占有材料,熟知材料是培養自信的基礎條件,正所謂“充實,是自信的前提”。
要思路靈活,思維敏捷在社會生活中,常常可以見到有的人書讀得不少,閱歷也不淺。但卻未必思路靈活,思維敏捷,他們思考問題只會求同,不會求異,因此他們說話往往引不起聽眾的共鳴,達不到交流的目的,我們一定要引以為誡,注意講話的形式的靈活性。
緊扣聽眾身份
當眾講話面對的聽眾身份復雜,這就要求講話者有強烈的對象意識,以便區別對待。說話如果“無的放矢,不看對象”,效果是肯定好不了的。春秋時的鄧析說:“夫言之術,與智者言,依于博;與辯者言,依于要;與貴者言,依于勢;與富者言,依于豪;與貧者言,依于利;與勇者言,依于敢;與愚者言,依于說。”鄧析的話,歸結到一點,就是要針對不同的對象和對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對策,要話因人異,區別對待。日本社會心理學家古煙和孝說得十分中肯:“即或是最有效的發送者傳播最有效的信息內容,如果不考慮接受者方面的態度及其條件,也不能指望獲得最大效果。”
孔子的兩個學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提出同樣的問題,卻得到孔子截然不同的回答。據《論語》載:一次,子路問孔子:“學了禮樂,就可以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么就行動起來呢?應當先聽聽父兄的意見才好。”接著冉有問同樣的問題時,孔子卻說:“好啊,學了禮樂,就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嘛!”孔子的另一位學生公西華對此疑惑不解,就此向孔子請教。孔子說:“冉有這個人平常前怕狼后怕虎的,要鼓勵他勇往直前。而子路好勇過人,有點魯莽,應當讓他冷靜點。”孔子能做到因材施教,話因人異,不愧為杰出的教育家、口才家。說話“無的放矢”,不看對象,效果肯定好不了。可見說話者應該針對不同對象和對象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以及不同的言語表達。
話因人異、區別對待,首先要區別聽話人的文化知識水平。例如:一個人口普查員問一位鄉村老太太:“有配偶嗎?”老人笑了半天,然后反問:“什么配偶?”普查員只得換一種說法:“是老伴唄。”老太太笑了,說:“你說老伴不就得了,俺們哪懂你們文化人說的什么配偶呢?”
那么在我們當眾講話時,由于通常面對的是廣大聽眾,人員構成復雜,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這就要求我們更要考慮這一點,顧及聽眾中大多數人的最低文化水平,盡量用簡樸的語言說明一個復雜的道理,例如一位科學家為了排除群眾中比較普遍存在的恐懼心理作了如下說明:“核電站在建立的過程中,已采取了一系列嚴密的防范措施,因此對周圍環境的放射性影響微乎其微,核電站附近居民每年所受的放射劑量只有0.3毫雷姆,而每天吸10支煙就有50到100毫雷姆;看一次彩色電視有1毫雷姆,即使核電站發展史上最嚴重的美國三里島核電站事故,電站周圍的居民受到的放射劑量也只有1.5毫雷姆,還不如戴一年夜光表所受到的劑量大。煤電站除排放有毒氣體和煙灰外,也有放射污染。據對包括核能、煤炭、石油、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在內的11種能源的危險性做的系統比較,核能是除天然氣以外最安全的一種能源……”
在這個說明中,核科學家將晦澀的核專業知識與大眾耳熟能詳的日常知識相比較,根據聽眾的知識水平調整發言技巧,使缺乏基本科學知識的人,也會對核電站的安全深信不疑。話因人異,區別對待,其次是要區別聽話人的思想狀況和情感需要。
韓非子在《說難》中指出:“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所說出于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厚利,則見下節而遇卑賤,心棄遠矣。所說出于厚利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見無心而遠事情,必不收矣。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而說之以名高,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說之以厚利,則陰用其言,顯棄其身矣。”韓非子在這里明確指出,諫說的難處,關鍵在于要使自己的話語切中對方的心理。對方求名,你若用利去打動他,他認為你節操不高而看不起你,自然不聽你的;對方逐利,你若用名去打動他,他就認為你不務實際,也不會接受你的意見。有些人陰一套陽一套,表面上裝的與內心想的不一致,你按他表面上裝的去勸他,他表面敷衍你,實際不用你的;你按他內心想的去勸他,他就暗地里采納你的意見,但表面上卻疏遠你。韓非子談的,關鍵是要求人們講話時要探求聽眾基本的心理狀態和內心渴求,以便切中要害,區別對待。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后,張學良、楊虎城手下的軍官情緒沖動,紛紛要求把蔣介石殺掉。周恩來到達西安后,面對這一群憤怒異常、言詞激烈的軍官,根據他們的思想感情狀況,他劈頭反問一句:“殺他還不容易,一句話就行了!”這話尖銳潑辣,立即引起了對方的深入思考,使憤激的人們在思考中趨于平靜。但是他們思想上一時還理不清頭緒,需要點撥。接著周恩來又循循善誘地引導:“殺了他以后又怎么辦呢?局勢會怎樣呢?日本人會怎樣呢?國家和民族的前途會怎樣呢?各位想過嗎?”接連的5個問題,都是這些軍官們應該思考而又沒有思考的問題,因而造成了步步緊逼的勢態,把他們的思考引向了深處。然后,周恩來又透骨敏銳、入情入理地剖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