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訓練說話的本領(2)
-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 趙凡禹
- 5575字
- 2014-01-10 15:20:22
這里要求從模仿對象的語氣、語速、表情、動作等多方面進行模仿,并在模仿中有創造,力爭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在進行這種練習時,一要注意要有選擇性。要選擇那些對自己身心有好處的語言動作進行模仿,我們有些同學模仿力很強,可是在模仿時不夠嚴肅認真,專揀一些臟話進行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低級的趣味,要杜絕這種模仿方法。
模仿法是一種簡單易學、娛樂性強、見效快的方法,適合各個年齡段,勤學苦練,必能立竿見影。
學會看圖說話
看圖說話就是描述,只是我們要看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圖,還有生活中的一些景、事、物、人,而且要求也比看圖說話高一些。簡單地說,描述法也就是把你看到的景、事、物、人用描述性的語言表達出來。
描述法沒有現成的演講辭、散文、詩歌等做你的練習材料,而要求當場組織語言,所以描述法訓練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訓練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的條理性。
無論是演講、說話、論辯都需要有較強的組織語言能力,沒有這種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一張懸河之口,組織語言的能力是當眾講話能力的一項基本功。
其方法是以面前的場景或人物作為描述對象。第一步,對要描述的對象進行觀察。比如,我們所要描述的對象是“仲夏夜的海邊”,那我們就必須觀察一下周圍有哪些事物,海邊是否有山、有樹、有沙灘、有游人?海上是否有波濤、有島嶼?星光映襯下的海又是什么樣子?游人在海風習習,夜潮洶涌下以何種心情游玩?
這一切都需要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你的心去體驗。只有有了這種觀察,你的描述才有基礎。第二步,描述。描述時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點,要有順序地進行描述。
其要求是,抓住特點進行描述。語言要清楚、明白,要有一定的文采。描述千萬不要成流水賬,平平淡淡,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語言,盡量生動些,活潑些。要講點順序,可以由遠及近,由表及里,由上到下,切不可興致所至,東南西北胡亂說上一通,讓人摸不著頭腦。描述出的東西,要讓人聽了以后能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個什么景物。描述的時候允許有聯想與想象。比如,你觀察到秋天的湖邊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孤獨地坐在斑駁陸離的樹陰下,你就可能有一種聯想,你可能想到了自己的爺爺,也可能想到這個老人的生活晚景,還可能想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個詩句……那么在描述的時候,把想象的一切組織到語言中,遞次展開,你的發言便條理清晰,內容充實了。
開發你的表演力
角色一詞,在表演時是指演員扮演的戲劇或電影中的人物,我們這里的角色,與戲劇、電影中講的角色,有著類似含義。
角色扮演法,我們是指在語言上扮演不同人物。
其方法是:
選一篇有情節、有人物的小說、戲劇為材料。
對選定的材料進行分析,特別要分析人物的語言特點。
根據作品中人物的多少,找人分別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
也可一個人扮演多種角色,以此培養自己的語言適應力。
這種訓練的目的,在于培養人的語言適應性、個性,以及適當的表情、動作。
這種方法不同于朗誦僅注重“誦”,還要去“演”。它不僅要求準確清晰,充滿感情,停頓得當;還要求能繪聲繪色、維妙維肖地把人物的性格表現出來,而且要配有一定的動作和表情。從這個角度看,這個訓練是有一定難度的。但它可訓練我們的肢體語言,對提高當眾講話水平大有裨益。
掌握講故事的方法
人們都聽過故事,但并不一定都講過故事,講故事看起來很容易,要真講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常言說:“看花容易,繡花難”呀!別人講故事繪聲繪色,很吸引人,甚至讓你廢寢忘食地去聽,可是自己一講起來,仿佛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干干巴巴,毫無吸引力。因此,講故事也是一種能力,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把故事講好的。學習講故事對練口才是一種好方法。
講故事,對人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的。因為故事里面既有獨白,又有人物對話,還有描述性的語言、敘述性的語言,所以講故事可以訓練人的多種口語能力。
這里的方法是:
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故事的情節性是通過各種性格的人的言語、行動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在講故事以前就要先研究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人物之間的關系。比如,我們要講《皇帝的新衣》這個童話故事,那么你就要分析其中的幾個人物,以及他們的性格,然后把國王的愚蠢無知,騙子的狡詐陰險,大臣的阿諛奉承、不分是非,乃至小孩的天真無邪都用語言表現出來,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工作。
把握故事語言的個性化。故事的語言不同于其他文學形式的語言,其最大的特點是口語性強、個性化強。所以當我們拿到一個材料的時候,不要馬上就開始練習講,而要先把材料改造一下,改成適合我們講的故事。
重復講述。對材料做了以上的分析、加工以后,我們就可以開始練講。通過反復練講達到對內容的熟悉。最后能使自己的感情與故事中人物的感情相融合,做到維妙維肖地表達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
另外,一邊練講,還要一邊配以表情、動作。看看你講故事時的表情、動作是不是與你講的內容相一致。
其要求是:首先發音要準確、清楚。平舌音、翹舌音、四聲都要清楚。最好能用普通話講。其次不要照本宣讀。講故事是不允許手里拿著故事書照著念的,那樣就成了念故事了。講故事要用口語化的語言去講。
由于個人知識,心理及年齡的差異,練口才的方法也會有所差異,但只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加上持之以恒的刻苦訓練,你就會找到打開“口才家”之門的金鑰匙。
訓練自己說話通俗
一個經過合格語言訓練的人懂得何話說得,何話說不得,同樣一個意思,如何說來才會讓人會心一笑,意味猶長。在古今中外的語言實踐中,語言技巧可謂是英華璀璨,博大精深,在此只能舉其犖犖大者,以供讀者欣賞,希望從中可使您找到當眾講話的靈感與技巧。
說話的通俗性,是指說出的話不但要生動、巧妙,而且還要明白、易懂,使人樂于接受。語言表達要大眾化。它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用語通俗,一聽就懂;二是意義通俗,深入淺出。違背這兩點,不僅會讓人覺得不知所云,甚至還會造成各種誤解。
毛澤東說話非常注意語言技巧。他說話的鮮明特點是:簡明通俗,深入淺出,四兩撥千斤,用“大白話”將深奧復雜的道理講得明白透徹。
1934年底,湘江慘敗后紅軍在貴州黎平召開了緊急干部會議,毛澤東同志應邀參加,當他發言時,就將極為復雜的形勢作了通俗形象的分析:
“根據地丟了,反革命打了革命的屁股,把我們的屁股打青、打腫、打得個稀巴爛。人沒有屁股,怎么坐得住啊!只好走,從江西走到湖南,還要走,一直走到我們屁股好了為止。到湘西去,固然好,賀龍同志早就搬好凳子等我們去坐了,可是我們屁股沒有好,有凳子也坐不穩。況且,據鄧發截收的蔣軍無線電電報可以判定:蔣介石已經派了25萬牛頭馬面各執生死牌,等著打我們的板子。我們舊傷沒有好,又等著挨打,哪個有鐵屁股,哪個去挨打好了,我毛澤東是要先找個地方養養傷,等坐得穩了再去找反革命算賬,到時候,你看我來打日本鬼子同老蔣的屁股吧!我要打得他在中國坐不住!”
通過這番通俗曉明的講話,與會者自然作出了與毛澤東觀點相同的決定。
多使用群眾口頭中常用的大眾化語言,也可以使表述更為通俗易懂,增加語言的特殊表現力。大眾語言來自于人民大眾,是人民群眾發明創造的。它包括俗語、諺語、歇后語等。在說話中巧妙地運用,能夠增強說話的感染力。
俗語是通俗而廣泛流行的定型語句,簡練形象。恰當地引用俗語,可以增強說話或演講中的幽默感和說服力。
諺語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語言,經歷了千百年長期傳誦,千錘百煉,凝結著勞動人民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諺語具有寓意深長、語言精煉、朗朗上口、便于記憶的特點。諺語和俗語一樣,也可以為語言增色。
1985年5月,美國總統里根到前蘇聯訪問,兩國領導人舉行會談。在歡迎儀式上,前蘇聯領導戈爾巴喬夫說:“總統先生,你很喜歡諺語,我想為你收集的諺語再補充一條,這就是‘百聞不如一見’。”
戈爾巴喬夫之意,當然是宣稱他們在削減戰略武器上有行動了。
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禮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里根的諺語形象地說明了里根政府不急于和前蘇聯達成削減戰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兩國領導人經過緊張磋商,在某些問題上縮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繼續對話。戈爾巴喬夫擔心美國言而無信,于是在說話中用諺語提醒:“言必信,行必果。”里根也送給戈爾巴喬夫一句諺語:“三圣齊努力,森林就茂密。”
兩國領導人都是說話高手,巧妙地運用諺語進行磋商,收到了其他語言所難以達到的效果。
歇后語也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語言,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歇后語一般由前后兩截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謎面,后半截解說,像謎底。在談話中恰當運用歇后語,可以增強談話的趣味性,增加語言的表現力。
例如,為說明某人工作開展緩慢,可說:“他呀,大象屁股——推不動。”為了說明自己沒有能力辦這件事,可說:“我是丫鬟帶鑰匙——當家不做主。”為了說明辦了一件出力不討好的事,可說:“我辦的這事真是‘公公背兒媳’——費力不討好。”等。
以上技巧通常是說,在語言運用上,要擅于運用已有語言文化寶庫中的珍貴寶藏,使我們講話通俗易懂,為大眾所接受。
另一方面,如果作為一個領導更要注意語言的深入淺出,通俗明曉,這就要求講話者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把自己擺在與廣大聽眾平等位置上,只有先平易近人,才可至真至純!
李瑞環在任天津市長期間,有一次到天津大學和大學生對話座談。針對北京、西安等地一些大學生因國際問題上街游行影響社會治安的問題,為防止天津發生類似的事情,李瑞環同志決定放下架子,平等對話,他開門見山地說:“我今天來,一是聽聽你們的意見;二是和你們共同探討一些你們關心的問題。我希望你們有什么說什么,我也有什么說什么。”幾句話,打破了領導與大學生之間的界限。這里沒有市長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家權力平等、地位一樣,共同探討問題。有人提出“怎樣看待大學生的價值問題”,李瑞環同志是這樣發言的:“人們怎么看你們,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自己怎么看自己。你們看沒看到未來是屬于你們的?……大學生自己認識沒認識到自己的地位?認識沒認識到將來肩負的歷史重任?要叫別人看重自己,首先自己看重自己。大學生要把自己擺在未來主人的位置上來要求,要有使命感。”“上大學是很不容易的,想擠進天津大學的有多少人?家里對你們寄予多大的希望?你們要珍惜時間,集中精力,認真讀書學習,為將來建設國家、管理國家打下雄厚的基礎。”在這兩段話中,李瑞環同志的第一段話著重談大學生應該怎樣認識自己的價值,說的是十分淺顯的“大學生是未來主人”的客觀規律,雖有政策色彩,但語言平樸懇切,寓深刻的人生哲理于平凡的語言中,沒有任何說教的氣氛。第二段話簡直是在嘮家常,學生聽來十分親切。這些平易的話,李瑞環同志說來通俗,大學生也聽得明白,切情入理,自然達到了座談目的。
訓練自己說話簡潔
清代畫家鄭板橋有詩云:“削繁去冗留清瘦。”當今語言大師們則認為:言不在多,達意則靈。可見,用最少的字句,包含盡量多的內容,是當眾說話水平的最高境界。滔滔不絕,出口成章,是一種“水平”,而善于概括,詞約旨豐,一語中的,同樣是一種“水平”,而且更為難得。耶穌講的偉大的“登山寶訓”,在5分鐘內可以誦畢。林肯的葛底斯堡講話,是美國歷史上被譽為最優美的一篇不朽的演說詞!只有10句話,271個字,僅用2分鐘,卻成為林肯一生不朽的紀念!而那位議員艾弗瑞特滔滔不絕地講了兩個小時,但他講了些什么,人們早已忘記了。
美國歷屆總統的就職演說大都在3000字左右,少的只有幾百字,好多成為經典之作,被后人廣為傳誦。
要做到簡潔明快,首先要做到長話短說。
所謂長話短說,即是以簡馭繁。老舍說:“簡練就是話說得少,而意思包含的多。”話少而意思也少就算不得簡潔。
毛澤東同志是最善于長話短說的。他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來比喻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艱巨而漫長。他用“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來贊美朝氣蓬勃的青少年;用“婦女能頂半邊天”來說明婦女在建設中的巨大力量。最多不過十幾個字,卻含意豐富。
毛澤東喜歡講短語。在《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一篇講話中,總共用了1100字,就把認識論的一個關鍵哲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現在也有許多領導人善于長話短說。例如:
1981年世界杯女排賽最后一場中日之戰,由于中國隊已實際取得冠軍,姑娘們興奮不已,在先贏兩局的情況下,第三、四局打得毫無章法,輸的稀里糊涂,袁偉民一再暫停,面授機宜,卻不見成效。怎樣才能使女排姑娘鎮定下來,獲得全勝的真正冠軍,不失中華民族之志呢?在第五局開始前的短暫時間里,主教練袁偉民說了幾句話:“要知道,我們是中國人,你們代表的是中華民族,祖國人民在電視機前看著你們,要你們拼,要你們搏,要你們全勝。這場球不拿下來,你們要后悔一輩子!”姑娘們在這語重心長的話語下,勝了第五局,贏得了全場比賽。在簡短的幾句話、幾十個字中,流淌出含義廣闊、內容豐富的帶血之言:中國人的風貌,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尊嚴,祖國人民的期待,以及這場球的關鍵意義,姑娘們自身利害得失等等,袁偉民的這幾句話言簡意賅,成效立竿見影,可見長話短說的神奇力量。
講話簡潔還必須作到中肯實在,當眾講話不在乎長短,關鍵要中肯實在,字字珠璣,說到聽眾的心坎里去。群眾最喜歡的是有啥說啥,直來直去。對于那些空話套話,他們不但不愿聽,甚至覺得是受精神折磨,是浪費時間。
鄧小平喜歡開短會,講短話。他說:“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說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并不多。重復的說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要騰出時間來多辦實事,多做少說。毛澤東不開長會,文章短而精,說話也很精煉。周恩來八屆人大的報告,毛澤東指定我負責起草,要求不得超過5000字,我完成了任務。5000字,不是也很管用嗎?我建議抓一下這個問題。”
有人問馬克·吐溫,演講詞是長篇大論好,還是短小精悍好,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講了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