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心理暗示與自我暗示(2)

■1973年,心理學家津巴多做了一個著名的“監獄模擬實驗”。他和助手在美國的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招募大學生自愿來充當實驗者,并且提供一定的報酬。前來報名的大學們自愿通過擲硬幣的方式扮演自己的角色,有的充當獄警,有的充當犯人。津巴多原本打算用兩周的時間來進行實驗。在實驗期間,被測試的這些學生都穿著和現實生活中的獄警和囚犯相同的衣服,扮演獄警的學生每人還配發了一支警棍。出乎津巴多預料的是,這些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扮演獄警的學生逐漸變得性格暴戾,并且想出各種辦法羞辱和控制“犯人”,而那些扮演囚犯的學生則變得無助,甚至是沉默。

盡管他們所有人都知道,這僅僅是一項心理學實驗,但角色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被角色所控制,失去了他們原有的面貌。最后,津巴多不得不在第六天就結束了實驗,并且在此后的數年跟蹤輔導這些學生,以消除實驗對他們的心理造成的傷害。

以上所提到的這個實驗聽起來似乎有些毛骨悚然。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在被社會,家庭等因素所規定,成為其中的一個角色。所以,與其說人們是作為個體生活在社會中,不如說我們是一個角色的動物。每天,我們都在按照社會文化所規定的角色行事。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角色參加社會活動,并因不同而使自己的潛意識心理和行為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稱之為“角色效應”。

就如一個班集體,學生們扮演著兩類角色,一類是管理者,如班長、副班長、體育委員,他們的任務是協助老師管理班級,管理同學。這類之位通常由“好學生”擔任,而“好學生”的標準往往就是“學習好”,往往長期占據著這些崗位,對于他們來說,這些崗位無疑能鍛煉他們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但也可能造成他們妄自尊大、目中無人的心態。

另一類是被管理者,是班中的絕大部分,往往是成績平平或不佳的學生,老師不放心他們參與班級管理,認為他們沒有這個能力,由此造成他們自卑的心理。

這類問題本來也許不那么顯著,但是在班級中的角色可能會將一個人的性格塑造成形。這其實是教育者的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對于教育者來說,如果不力打破這兩種角色分類,只會使學生們在潛意識的控制下越陷越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曾提到:性別的社會化給了男孩子和女孩子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也會催生不同的心理暗示。

■安吉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因為在家里有哥哥姐姐,什么都讓著她。每個人都把她當成小孩子, 安吉一直也認為自己是個孩子。從小到大在班里年齡也是比較小的,同學也把她當成小妹妹看,很多方面也都讓著她,于是她對別人有了很強的依賴感。平時和家人或者是要好的朋友一起出去的時候通常她只是個陪同,很少開口說話。媽媽常常說她太內向,經常都在發愁她怎么在社會上生存。

長大成人了,安吉找了個疼愛她的男朋友,戀愛,結婚,后來,做了母親。

剛開始,安吉總是不愿承認這是個現實:原來一切都圍著自己轉,現在一切都圍著這個“小不點”轉;原來自己經常看看電影,找好朋友逛街,現在只能趁孩子睡覺時看看影碟;自己想回單位上班,因為老公的堅決反對,現在一切都因為要照顧孩子,只能窩在家里。

后來,母親告訴安吉怎樣做一個合格的母親。在上班時,總念念不忘孩子的感冒好點了沒有;下班后,一顆也不耽誤,到商場買幾袋奶粉,然后打車回家。在平時和同事們的閑談中,總是請教孩子不好好吃飯怎樣?晚上,和老公一起規劃者孩子的未來。

一段時間過后,安吉適應了自己的角色,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和妻子。

這就是角色的作用。以前和家人一起,安吉認為自己是個孩子,把什么事情都推給父母,姐姐哥哥,依賴著他們。當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安吉成為了母親的角色,她要去照顧人,將來也要成為孩子的依靠。每個人在自己不同的角色中都有著不同的表現,甚至是相反的。當社會角色與心理暗示相沖突時,就會產生各種問題。

社會角色是人社會規定性依據,當我們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們的潛意識就會接受社會角色,就不由自主的按照社會的規范去行動。當身為母親時,在母親這個角色暗示的下,我們要去照顧孩子,教育孩子;身為丈夫時,在丈夫這個角色的暗示下,我們去承擔照顧妻子和家庭的義務。

人的社會規定性集中體現就是人權利和義務。因此,社會角色是人權利和義務基礎。人在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就有什么權利和義務,有什么權利和義務同時又標志著人在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顯然,一個人承當社會角色越多,他或她權利或義務也相應地就越多。人權利越多,人自由度就越大,人實現自己利益和價值機會就越多。

心理學家提示:

毋庸置疑,心理暗示同樣受到社會的影響。在每一種文化中,大家都在自覺地按照社會所規定的角色行事,因為角色包含著社會大眾的期待,我們一旦做了違反社會角色的事情,將會遭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我們所扮演的角色正在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潛意識,塑造著我們的行為,無形中我們變成了角色的奴隸,而不再是它的主人。

■算命先生為什么說得那么準

在趙本山的小品《賣拐》中,展示了一個騙子施加心理暗示的典型,賣者利用了買者對自己健康的關切,讓他著急,而當買者反復說明自己腿“沒病”時,騙子就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說辭,讓他感覺腿“不正常”。隨著每種說法的奏效,本來就存有疑惑的買者自己不知不覺也會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確是瘸了。在他正不知所措時,騙子再拋出一個非常簡單的解決方法---拄拐,隨后順利地把拐賣了出去。

生活中,也有很多騙子善于利用人們的心理弱點行騙。騙術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騙子施加騙術的時候是有意為之,而被騙者接受時卻往往是無意識的。也就是說,被騙者在與騙子交鋒的時候,一開始心理是一種毫無防備的狀態。

■這兩天,高三學生小胡心情很沉重,因為已經復讀了一年的他即將第二次參加高考。父母擔心兒子再次名落孫山。鄰居的一個熱心的大嬸說:“你可以去找算命先生算算吉兇。我知道一個算命的先生,算的可準了。上次我女兒中考的時候,就是讓他算的。”

父母一聽這么神奇,就決定帶著小胡去問問,于是帶他去大嬸說的那家算命公司“咨詢”。 經過預約,胡先生和兒子去了趟公司。報完兒子的生辰八字后,老板打開一個電腦軟件,算出了他的“八字命盤”,隨后把命盤交給了一個“易學大師”。“大師”算了一會兒就開始搖頭,說小胡這10年的“大運”不大好,要到下一個10年才能發達。今年的考試運也不盡人意,只是稍強于去年,應能考上大專;但明年的工作運卻很好,可以考慮工作。最后,胡先生付了200元錢,帶兒子黯然離去。

雖然說現代社會是一個崇尚科學,高揚理性的社會,但是各種各樣的算命的學說依然層出不窮。高考、就業、婚喪嫁娶選日子,都要算一算,卜一卦,或者給自己指明道路,或者挑一個黃道吉日。算卦的人群,從沒讀過書、沒見過市面的人,到知識分子、專家教授,各色人等,不一而足。國外的迷信算卦的人也不在少數。

為什么算命這一行業如此盛行?難道算命的方法也包含著合理的因素?

其實,這跟心理學有很大的關系。算命之所以準確,是因為我們受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

與此相類似,著名魔術師費尼爾司·泰勒·巴納姆曾經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這一效應后來被心理學家總結如下:人們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有位心理學家曾經針對這種效應做過一個實驗,

■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MMPI)后,讓參加實驗的人從他們的自我評價及一份籠統的人格描述中選出真正符合自身性格特征的一份,結果所有參加實驗的人都認為那份籠統的人格描述對自身性格特征的描述更加準確!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人們總是傾向于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而能夠準確的揭示一個人的性格描述卻很難引起人們的贊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州市| 汉阴县| 中牟县| 醴陵市| 米脂县| 临西县| 溧水县| 海门市| 汉沽区| 城市| 白银市| 赤峰市| 延边| 定边县| 陆川县| 金湖县| 建德市| 泾阳县| 宜宾市| 登封市| 尚义县| 华宁县| 象州县| 祁门县| 瓮安县| 金湖县| 康马县| 邯郸县| 武宁县| 陇川县| 大港区| 商洛市| 长阳| 云和县| 田林县| 梁河县| 大丰市| 青田县| 铅山县| 浠水县| 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