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心理暗示與自我暗示(1)

■潛意識與心理暗示

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包括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意識是一種清醒的認識,如有目標,有計劃的學習活動,自我評估,自我調控的學習都體現了意識的特點。潛意識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認識,如自然而然地記住了某些生動的情節,有如對某些技能熟練了,雖然沒有格外注意,仍能依程序操作,還有做夢等心理活動都是潛意識活動。

通常,我們比較重視發揮意識的作用,對潛意識這片汪洋大海卻一無所知,或者不太重視,其實潛意識就如同冰山的水下部位,體積大,作用更大。據說,潛意識的力量比意識大3萬倍,所以要激發潛能,需要運用潛意識。

我們所說的自我暗示,就是將我們的想法或所想達成的任何愿望,經由在心中不斷地描繪和想象達成或是完成時的景象,大聲的朗讀我們目標和愿望,同時加以切身地去感受和體會已達成時的景象及內心感受,而將你的目標或愿望灌輸至潛意識中。

當潛意識接收了你所自我暗示的訊息,便會開始運作吸收外界的相關能量,找出你所需的答案,建立你的信心,并將你所需的機會和資源提供出來,而協助你達成目標及愿望。

自我暗示本身并不能助你達成目標,它起到的是一個刺激的作用。自我暗示會刺激潛意識,潛意識幫你完成目標及賺取財富。自我暗示只是一個工具。但是,這個工具的作用和能量,還遠遠沒有被人認識到,更不用提將它開發出來了。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潛意識是無法分辨是非善惡的,無論意識給了它什么樣的資訊或想法,它都只會照樣全收而且對任何的指令都會一一的得以實現。所以,潛意識你什么樣子,皆取決于你的自我暗示。

潛意識透過自我暗示所以發揮出來的無窮力量,是驚人且不可思議的,這世上許多所謂的奇跡或靈感,都是透過自我暗示的方式而產生的。在某些宗教中,常有藉由虔誠的祈禱或許愿而產生的許多奇跡,事實上就是一種自我暗示的過程。而在醫學上許多患了不可醫治的絕癥患者,也藉由自我暗示的過程而奇跡似的痊愈,這些實例均已獲得驗證。而在醫學領域中,目前也已有人使用類似方式的心靈治療過程來醫治那些患了特殊疾病的患者。

如何自覺的運用自我暗示這種能力呢?首先,必須避免喚起那些有害的自我暗示,這些暗示可能產生災難性的后果;其次,要自覺地激起那些有益的自我暗示,這樣就會給那些生病的人帶來身體上的康復,給那些神經癥患者、犯錯誤的人以及那些自我暗示之前的無意識受害者帶來心靈上的康復,以及給那些有錯誤傾向的人指引一條正確的道路。

心理暗示的力量:

榮格將一個人的人格構成分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往往受潛意識支配,而那些隨心所欲,無所顧忌的人,往往“本我”過于強大,“自我”在現實面前無能為力,動不動就摔東西、發怒。建立完滿的人格,“自我”要通過心理暗示協調其平衡,促使“本我”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

■半杯咖啡的悲與喜

曾經記得有一道高考作文題,題目是關于“半杯咖啡”。你面對這半杯咖啡,心里產生什么念頭呢?消極的自我暗示是為少了半杯而不高興,情緒消沉;而積極的自我暗示是慶幸自己已經獲得了半杯咖啡,那就好好享用,因而情緒振作,行動積極。半杯咖啡所產生的悲與喜,其實與人的自我心理暗示密切相關。

對于心理暗示,《心理學大詞典》上是這樣描述的:“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對別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我們生活中無時不在接受者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暗示的作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不自覺的用到心理暗示。例如,星期天,你本來約好和朋友出去玩,可是早晨起來往窗外一看,下雨了。這時候,你會很沮喪;但是你會自我安慰::下雨了,也好,今天在家里好好讀讀書,聽聽音樂……這種自我安安慰,其實就是一種積極的自我暗示。

在本質上,暗示是人的情感和觀念,它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個人或別人下意識的影響。這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中,所形成的一種心理特性,當人在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境中的蛛絲馬跡來迅速做出判斷。這種過程,就是暗示的過程。在面對半杯咖啡的時候,每個人不同的心態,正是其慣有心態的反應,甚至是其人格的反應。

■法國有一位得了頑癥的病人纏著一位藥劑師買藥,藥劑師給了他幾片毫無藥用的“糖衣片”,吹噓是特效藥。數日后,病人前來致謝,“糖衣片”治好了他的頑疾!

在華沙,一群兒童在嬉戲。一個吉普賽女巫托起一位小姑娘的手,仔細看了看說:“你將會世界聞名!”。“預言”應驗了,這小姑娘就是后來的居里夫人。

這類案例其實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心理學家馬爾茲說:“我們的神經系統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悅的事,它會做出喜悅的反應;看到憂愁的事,它會做出憂愁的反應。”當你習慣性地想象快樂的事,你的神經系統便會習慣性地令你處在一個快樂的心態。當你習慣性的認為自己病好了,變得世界聞名,潛意識會接受這種暗示,進而轉化為實現目標的行動力。

心理暗示分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

所謂自我暗示,是指透過我們的感官給予我們自己的心理暗示或刺激,不斷的通過意識活動施加于我們的潛意識。這是一種對于潛意識的啟示、提醒和指令,支配影響我們的行為。

對于善于運用自我暗示的人,潛意識的力量就是一個看不見的法寶。積極的自我意識,讓我們積極向上,自信而主動,不為失去的而悲觀,只為擁有的而快樂;反之,經常在心理上進行消極的自我暗示,會讓我們心態消極、陷入自卑的泥潭。就是說,不同的意識與心態會有不同的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的不同也是形成不同的潛意識與心態的根源。

“他人暗示”是指將某種觀念或行為,通過語言等信號暗示給他人,從而達到改變他人情緒和行為的效果。歷史上有名的“望梅止渴”就是一個他人暗示經典范例。他人暗示與人的積極主動性有關,所產生的效果也常與暗示者的身份、威望以及暗示者與受暗示者的相互關系等因素有關。

他人暗示包括語言暗示和肢體語言(如眼神、手勢等)暗示。當你對某人施加暗示,如果對方的潛意識不接受這種暗示,如果對方只顧將其轉化為自我暗示而沒有將其領悟,就不會產生任何結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向那些看起來比較溫和、順從的人做些或多或少有些相同的心理暗示,但往往不夠成功,這是因為對方在潛意識中拒絕接受他們,也沒有把他們轉化為自我暗示。

很多人都知道心理暗示力量的存在,但是從沒有意識到其所能產生的巨大作用。

1.心理暗示,能夠把樹立成功心理、發展積極心態這個總原則變成了可以具體操作的方式和手段了。同時,心理暗示能夠直接影響你的行動。所以,有人說“自我意識決定你有無發展、能否成功”。

2.心理暗示是人的自我意識中“有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溝通媒介。通過經常持久的積極暗示,能讓讓人長久的保持自信和主動。

3.由于心理暗示的內容是具體的、實際的,所以堅持積極的自我意識也就必然要選擇確立自己的目標,而且主要的目標將滲透在潛意識中,作為一種模型或藍圖支配你的生活和工作。

心理暗示的力量:

心理暗示是我們從出生就開始擁有的武器,這是一種強大的工具,可以使我們獲得巨大的能量,可以使我們在最糟糕的環境中獲得最佳的結果。

■怕什么來什么,越努力越得不到

法國心理學家愛彌兒·柯爾曾經在他的一部著作中介紹了“努力反向效應”,他說:當心理暗示和意志意愿發生沖突時,意志意愿會被心理暗示征服。意志意愿在心理暗示面前毫無作用,反而會加強心理暗示,讓人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人越是想壓抑某種心理暗示,它便越可能成真。這就是努力反向效應。

努力反響效應這種心態,在心理學有一個相似的名詞,叫做“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絲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他的妻子事后說,我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

而以往他卻不是這樣。每次表演之前,他只想著“走鋼索”,并專心為此作準備,根本不去管其他的事情,更不會為“成功”或“失敗”而擔心。

后來,人們就把專心致志做某事,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和結果,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從意識的層面講,我們也可以說,這是努力反向效應在起著作用。瓦倫達越努力想避免失敗,其實他的“心理暗示”一直在慫恿他的潛意識這樣想:“我這次可能會失敗。”“失敗”這個詞反倒影響了他的潛意識。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項研究也表明,人大腦里的某一圖像會像實際情況那樣刺激人的神經系統。比如,當一個高爾夫球手擊球前一再告訴自己“不要把球打進水里”時,他的大腦里往往就會出現“球掉進水里”的情景。這一情景會指揮他的行動,結果事情不是向他希望的那樣發展,而是向他害怕的方向發展——這時候,球大多都會掉進水里。

電視上,當一個人在考試或者演出之前,反復告誡自己:這次考試(或演出)對我太重要了,千萬不能失敗。我們知道,接下來他肯定要失敗。

晚上當我們失眠的時候,越是告誡自己:“趕緊睡著吧,明天還要早起。”結果,我們越努力想睡著,就越是睡不著。當我們換個想法:好,睡不著就算了,戴上耳機聽聽音樂,反而不知不覺你就會睡著了。

理智和心理暗示經常處于對抗的狀態。理智越讓你不要怎么做,心理暗示卻促使你像相反的方向發展。結果,心理暗示大獲全勝。

如果改變理智與心理暗示對抗的局面呢?辦法就是改變心理暗示。

比如,在走鋼絲的時候,將“害怕失敗“的心理暗示改為“期待成功”,潛意識就會調整他的身體和每一個細節,向著成功這個目標前進。

心理暗示專家告訴我們:自我暗示時,千萬不要動用意志,也就是不要強求;因為動用意志的話,就是與心理暗示南轅北轍,背道而馳。所以,只要專注,只要做好細節,就是為成功做好準備。

心里暗示的力量:

心理學上有一條墨菲定律,其中一條就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生。容易犯錯誤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事故都會發生。這可以看作理智與心理暗示的沖突。科技越發達,人們所考慮的應該避免的錯誤越多,于是“努力反向效應”就發揮作用了。

■誰慫恿著中國人去搶鹽

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大地震,并引發了海嘯,接著是核泄漏,一連串的災難,引起了全世界人們的深切關注。

在日本有條不紊的進行營救的同時,沿海相望的中國,卻發生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

有謠傳,核污染可能會擴散的中國,據說通過服碘片,或者以加碘食鹽作為補碘手段可以有效防核輻射;接著,有黑心商家伙同不法之徒以哄抬搶購的方式囤積食鹽,再加上不同方式的謠傳,讓居民引起對于食鹽的關注,紛紛購買儲備,使得基本穩定的食鹽供應平衡被短期打破,引來了搶鹽風波。許多不明真相,不去用腦思考的人,紛紛加入搶購行列,一時間就把市場上流通的食鹽提前購買一空,以至脫銷缺貨。不法商人因而賣出囤積的食鹽獲取暴利。等謠傳結束,或者高價囤鹽者清醒過來時,便會直呼上當了。

事后證實這是一場炒作。事后,許多人都在進行反思,人們為什么這么容易聽信謠言呢?

據說,許多學校的學生不做飯,受到搶鹽風波的影響,也儲備了幾袋鹽;一次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學生模樣的人,在問一個炸羊肉串小販:“請問你這有鹽嗎?”

搶鹽風波,除了商家的炒作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俗話說,謠言止于智者,只要大家只要冷靜地想一下,不要跟風,多了解一些信息,也就不會有搶鹽風波了。但是,我們受到不良的暗示,我們害怕自己以后真的吃不上鹽,做不了飯了,于是就掉進了商家炒作的陷阱。

人都會受到暗示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當人處于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境中的蛛絲馬跡,來迅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壞來判斷,它是人的一種本能。

有些“大師”,深諳心理暗示的精髓,不過不用在正路上,反而以此展開“造神運動”,大肆斂財。

縉云山紹龍觀的李一道長,曾被一些媒體捧為“養生達人”,想要得到他的指點,往往代價不菲。李一及其紹龍觀開辦了多個養生班,其中有一些平價班,如食宿費390元的“三日觀”體驗養生班;也有一些收費昂貴,如“5日班”每人學費3800元,“7日班”每人學費9000元。隨著近年來“養生熱”升溫,在各類宣傳推動下,上山找李一養生修行者紛至沓來,養生班屢屢爆滿,甚至出現了“天價班”。長期參加養生的,不乏一些知名人士和學者。

還有所謂“養生專家”張悟本,他聲稱只要吃綠豆,任何病都能吃回去。據說,有些患者在按照所說的去做,真的產生了有利的效果。其實,這涉及到一個集體心理暗示的問題,這完全是一個人積極心理暗示在起作用。就像一副安慰劑,如果它暗示你“你會慢慢好起來的”,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你變得積極,病情也就真的可能好轉起來了。

一些炒股的股民,非常容易受到所謂的“專家”的心理暗示,被一些分析師所誤導。結果賠的一塌糊涂。

被暗示,一定是你處于了被動的地位,一種不受自我意識控制的地位。因此很容易被誤導。

在強大的“集體無意識心理”的影響下,一個人很難做到不被他人所暗示。當然,一些暗示是有合理的成分,如商場的品牌效應,口碑效應;但是,不過,每個人都要理性的看待問題,不要被一些無根據的宣傳所誤導。

心理暗示的力量:

一個人是否會被別人的心理暗示所誤導,與一個人的知識素養也有密切的關系。如果人們都知道我們的食用鹽基本上都不來自于海洋,如果我們對養生知識和知識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就沒那么容易被誤導了。

■社會角色產生的心理暗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南丰县| 金阳县| 平南县| 土默特右旗| 邛崃市| 武清区| 灵璧县| 鹤壁市| 水城县| 商丘市| 巫山县| 东方市| 芦山县| 治多县| 凉城县| 松桃| 东乡| 务川| 广河县| 松江区| 定兴县| 肃北| 吴堡县| 富川| 绥江县| 贺州市| 五原县| 建瓯市| 思茅市| 秀山| 吉林省| 宣汉县| 胶州市| 称多县| 辽宁省| 咸阳市| 盈江县| 额尔古纳市| 永城市| 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