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
舊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異書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①,樹創隨合②。人姓吳,名剛,西河人③,學仙,有過,謫令伐樹④。釋氏書言⑤,須彌山南面⑥,有閻扶樹⑦,月過,樹影入月中。或言月中蟾、桂,地影也;空處,水影也。此語差近⑧。(《天咫》)
【注】
① 斫(zhuó):用刀斧砍削。 ② 創:創傷。 ③ 西河:今陜西合陽。 ④ 謫:處罰。 ⑤ 釋氏書:指佛經。 ⑥ 須彌山:佛教指為世界的中心,山頂為帝釋天所居,山腰為四天王所居。四周有七山八海、四大部洲。 ⑦ 閻扶樹:即閻浮樹。《長阿含經》:“閻浮提有大樹王,名曰閻浮,圍七由旬,高百由旬。” ⑧ 差(chā)近:比較接近。
【評】
中國人對月崇拜起源很早,對于月神的塑造則是逐步豐富和完善的。從神話傳說中我們得知月中有嫦娥、蟾蜍、白兔、吳剛、桂樹、廣寒宮等,嫦娥奔月的傳說見于唐李善《文選注》引《歸藏》,而吳剛伐樹的傳說則以此處的記載為早。段成式徑稱“舊言”,可見他也是得諸傳聞。有趣的是他似乎不大相信吳剛伐樹說,而認為樹影、地影、水影映入水中成像說比較合乎情理。他對自然界的奧秘始終保持著不斷探索的精神,很值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