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對格物、致知的解釋

如眾所周知,朱子對于《大學》的解釋,特別注重其格物致知說,以作為朱子儒學思想的基本功夫論。在經一章中朱子對格物致知作了明確的訓釋: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朱子以推擴訓致,以至極訓格,以知為識,以物為事,解釋既合古訓,又簡明清晰。朱子認為致知就是把自己的知識推廣至極,格物就是徹底窮究事物之理。

朱子在傳文的解釋中進一步發揮其說:

此謂知本,程子曰:“衍文也。”此謂知之至也。此句之上別有闕文,此特其結語耳。

右傳之五章,蓋釋格物、致知之義,而今亡矣。此章舊本通下章,誤在經文之下。間嘗竊取程子之意以補之曰:“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7頁。

朱子認為,傳文的“此謂知本”是衍文,而“此謂知之至也”則是解釋致知格物的傳文的結尾,因傳文大部遺失,故今本只剩下這結尾的一句。為了使得文本和解釋完整呈現給讀者,朱子便根據二程(主要是伊川)的思想,作一補傳。這一補格物致知傳,在后來的儒學史上影響甚大,也引起眾多的討論。

補傳首先把格物解釋為“即物而窮其理”,又把格物作了更全面的界定,即“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在這個說法里,即物、窮理、至極,成為把握“格物”的三個要素。“即物”強調儒者的功夫不能脫離倫常事物,這就與佛教和受佛教影響的功夫主張區分開來。“窮理”是掌握格物概念的核心,窮理的概念本出自易傳,用窮理解釋格物,就使歷來對格物的模糊解釋有了確定的哲學內涵,不僅強調了理性研究與學習的意義,也和理學重視“理”的思想結合起來了。

關于致知,補傳的思想認為,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識,但一般人不能窮理,所以其知識是不充分的,只有經過格物窮理的反復過程,才能使人的知識擴大至極。格物的最終目的是“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事物的道理無論精粗都窮究透徹了,這就是經文所說的“物格”。致知的最終境界是“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自己心靈的明德本體和知覺發用皆洞然光明,這就是經文所說的“知至”。

補傳中涉及到格物的過程,這個過程即“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這是說,格物的最終境界不是一天一事就可以達到的,要通過用力持久的功夫,用朱子在別的地方的表達,就是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要經過積久的努力。通過長期的格物努力,就會達到“一旦豁然貫通”的境界,這個豁然貫通的境界不是沒有內容的神秘體驗,而是標志著達到了“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的物格知至的階段。

[1]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1983年,第6—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竹北市| 乳山市| 红原县| 乌鲁木齐市| 平顶山市| 湟中县| 镇赉县| 德州市| 登封市| 永康市| 合江县| 永修县| 通州市| 遵化市| 平利县| 博罗县| 蛟河市| 阜康市| 广丰县| 交城县| 曲靖市| 安徽省| 勐海县| 香河县| 成武县| 同心县| 且末县| 阿拉善盟| 平武县| 南开区| 贵溪市| 安达市| 奉新县| 铜鼓县| 赤壁市| 蛟河市| 马边| 四子王旗| 太谷县|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