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世東亞儒學(xué)研究
- 陳來
- 853字
- 2020-05-22 18:51:31
二 “中”與“庸”
朱子首先定義“中庸”,他在篇首辨其名義曰:
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fù)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shí)學(xué)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1]
朱子開篇所引述的“子程子曰”,是雜引《遺書》《外書》中二程論及中庸的話,如:“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出自《遺書》卷七;“中庸乃孔門傳授心法”,見于《外書》十一;“《中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fù)合為一理”,出自《遺書》十四;“《中庸》之書,其味無窮”見于《遺書》十八。“如《中庸》一卷書,自至理便推之于事,如國家有九經(jīng),及歷代人物之跡,莫非實(shí)學(xué)也”,出自《遺書》卷一;“善讀《中庸》者,只得此一卷書,終身用不盡也”。見于《遺書》十七。
在這些二程的論述中,朱子最重視的,是對于“中”和“庸”的解釋。但朱子也結(jié)合了二程門人如呂大臨的說法。如“中”字,呂氏以“蓋中之謂義,無過不及而立名”。[2]朱子便吸收其說。所以朱子對中的解釋,結(jié)合了二程的“不偏不倚”說和呂大臨的“無過不及”說。至于“庸”字,二程本來解釋為“不易之謂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但朱子卻解釋為“庸,平常也。”朱子在《中庸或問》里對此作了說明:
曰:庸字之義,程子以不易言之,而子以為平常,何也?曰:惟其平常,故可常而不可易。若驚世駭俗之事,則可暫而不得為常矣。[3]
朱子強(qiáng)調(diào)庸的平常義,除了照顧訓(xùn)詁的根據(jù)外,主要是認(rèn)為平常的東西才是實(shí)踐中能長久的,詭異高難的東西是無法長久的,強(qiáng)調(diào)道理不能離開人倫日用,也隱含了對佛教離開人倫日用去追求高明境界的批評。朱子說《中庸》是“實(shí)學(xué)”,也是強(qiáng)調(diào)“中庸”的道理不離事事物物。
[1] 《四書章句集注》,第20頁。
[2] 《藍(lán)田呂氏遺著輯校》,中華書局,1993年,第496頁。
[3] 《四書或問》卷三,《朱子全書》第六冊,第5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