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河姆渡的稻谷
1973年,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浙江省余姚市的河姆渡古人類文化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1977年,又進行了第二次發掘。這兩次發掘,確定了一個生活在七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后來,它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的特色是它的發達的農業。與位于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不同,仰韶文化的主要農作物是粟,而位于長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的主要農作物卻是稻。在河姆渡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稻谷植物的堆積,有稻谷、稻葉、莖稈、稻殼等等,堆積層厚處高達一米,總重量估計為一百五十噸之多。這些稻谷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好,數量之巨大,令人贊嘆。在剛剛出土時,那些稻谷色澤如新,連稻葉上的紋路都清晰可見。經鑒定,這些稻谷屬于人工栽培的秈稻。
令人驚奇的是,和這些稻谷一起被發現的還有大量的農具。中國古代典籍《白虎通》中說,神農氏“制耒耜,教民農作”。但是,什么是古代的耒耜,長期以來,人們不得而知。在北方黃河流域的遠古遺存中,人們只能見到石斧、石鏟等石器,未能見到用于農業生產的耒耜實物。這次,在河姆渡文化遺址的發掘中,人們發現了幾百件骨耜。這些骨耜是用鹿和水牛的肩胛骨制作而成,安裝有手柄,用來翻地和耕種。在這些骨耜出土時,在骨耜與手柄的結合部位,用繩索捆綁的痕跡還清晰可見。

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遺址博物館
另一個有關農業技術的發現,是河姆渡人具有發達的紡織技術。在河姆渡發現的紡織工具有紡輪、繞紗棒、分徑木、經軸、機刀、梭形器、骨針等等,幾乎是一部完整的紡織機所具有的全部器件。這說明,吃和穿的問題,河姆渡人已經可以解決得很好。
下面再來看看住。
除了發達的農業,在河姆渡文化遺址,還發現了大量干欄式大型建筑遺存。所謂干欄式建筑,就是底部架空、上面建有長廊、適合南方多雨潮濕氣候的一種建筑。出土的建筑構件有幾百件之多,有樁、板、柱、梁、枋等。部分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說明這些構件是利用榫卯技術巧妙地咬合在一起的。河姆渡人在七千年前就有如此精妙的營造技術,令人嘆為觀止。
河姆渡文化遺址的發現,極大拓寬了人們的視野,使那種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發源地的觀念得到了延伸,使人們意識到,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中華民族可能會有不止一處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