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愛與自由:外國十大教育家經典教育理念作者名: 陳鋒 王敏慧 曹瑩 王丹本章字數: 3644字更新時間: 2020-05-22 18:44:08
清貧堅忍的一生:從雕刻匠到哲學家
對于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來說,教學是神授的一份差事,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事業,如果沒有教學,生命對他來說就沒有意義。然而可惜的是,今天我們幾乎找不到關于蘇格拉底的一份完整確切的人生履歷,我們對他的了解多來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色諾芬、第歐根尼·拉爾修等人的記錄。蘇格拉底出生于大約公元前470或469年的雅典城阿羅卑克鎮(Alopece)的一個平民之家,此時古希臘城邦已經獲得了希波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古希臘世界正走向全盛時期。其父親索佛隆尼斯庫(Sophroniscus)是一位雕刻匠,母親斐娜瑞特(Phaenarete)是一位助產士。公元前475年的伯利克里改革擴大了雅典的民主制度,蘇格拉底的父親作為手工業者也獲得了政治上的利益,蘇格拉底自幼就受到雅典民主制度的熏陶,后來他對雅典城及其民主制度充滿著熱愛和感激之情。
蘇格拉底早年的教育很普通,小時候曾跟父親學習過雕刻手藝,也成了一名雕刻師。據說有一次他父親正在雕刻一只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突然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雕刻師呢?”“看!”父親說,“以這只石獅子來說吧,我并不是在雕刻這只石獅子,我是在喚醒它!”“喚醒?”“獅子本來就沉睡在石塊中,我只是將他從石頭監牢里解救出來而已。”這似乎預示了蘇格拉底一生的事業,即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方法將當時人們的心靈從夢寐中喚醒,從而成為一名人類心靈的雕刻師。蘇格拉底的相貌生來就很平凡甚至有點丑陋——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體,當時的人們形容他長得像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古希臘的著名喜劇家阿里斯托芬形容他走路就像一只步履蹣跚的鴨子。然而他卻一心向學,無所顧忌,從小就熟讀了《荷馬史詩》以及其他的詩歌作品,并求教過哲學家阿那克薩戈拉和巴門尼德、物理學家阿凱勞斯、智者普羅塔哥拉等人,還受到當時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由于當時的雅典城智者云集,蘇格拉底不斷接受街頭巷尾的各種新奇知識和理論。不過他并不是一成不變地接受他人的知識和言論,在被各種新知識吸引的同時,蘇格拉底發出自己的質疑并與人展開激烈的辯論,街頭的辯論異常激烈,以至于有時候人們對蘇格拉底拳腳相向、大打出手。在求知的過程中雖然經常受到鄙視和嘲弄,但他依然默默地承受這一切,當被問及他為何能夠如此平靜地承受時,蘇格拉底回答道:“難道我應當遵守驢子的法律嗎,假如它踢了我的話?”
在忍受街頭冷遇與虐待的同時,蘇格拉底還一直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嚴寒酷暑,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赤腳而行,對飲食也非常節制,他常說,他最喜歡最不需要佐料的食物和最少引起他渴望其他飲料的飲料。不過他很注意鍛煉身體,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健康狀況。他熱愛雅典城、忠于民主制,作為一名城邦公民也很好地履行了職責,曾作為重裝步兵參加了在波提狄亞(Potidaea)、安菲波利斯(Amphipolis)和德立昂(Delium)等地發生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公元前431—前404年間發生的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與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之間的戰爭,該戰爭成為古希臘城邦世界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戰爭中,他非常勇敢。有一次他的學生阿爾基比阿德斯陷入重圍,蘇格拉底奮不顧身擊退敵人救回了他的學生,他還把自己因勇敢而獲得的獎賞讓給了阿爾基比阿德斯。還有一次,他的另一個學生色諾芬不幸從馬背上摔了下來,身負重傷,也是蘇格拉底冒死救回他一命。在嚴寒中蘇格拉底赤腳行走依然可以比別的士兵走得快,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即使是在雅典人潰退的時候依然可以做到臨危不亂。公元前406年,雅典在阿基諾薩海戰中大獲全勝,不過在退兵的時候遭遇大風浪,不僅損失了25艘戰艦,而且還未救援落水的士兵甚至沒有收回他們的尸體。雅典的公民大會便認為統帥雅典軍隊的“十將軍委員會”負有全責并要接受審判,如果有罪的話,他們會被處以死刑。蘇格拉底當時正好被選入五百人的公民大會,只有他堅持認為這種集體審判是違反雅典的法律精神和民主制度的,最后,一個人堅決投票宣告十將軍無罪。公元前404年,伯羅奔尼撒戰爭終于以雅典的失敗而告終,斯巴達占領了雅典城,推翻了雅典的民主制度,扶植以蘇格拉底以前的學生克里底亞為首的“三十僭主”的統治。克里底亞品行惡劣,作惡多端,在雅典城內濫殺無辜,曾經作為老師的蘇格拉底不畏強暴,堅決譴責其不義的行為。后來“三十僭主”竟以法律禁止他在雅典城教育青年,而蘇格拉底則回應說:“我從不由于怕死而違心地服從任何權威,即便以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
作為公民和士兵,蘇格拉底堅持其獨立而高尚的品格,不過,蘇格拉底一生最重要的事業還是教學。公元前449年,希臘城邦與波斯正式簽訂合約,希波戰爭以希臘的完全勝利而告終,整個希臘世界尤其是雅典開始沉浸在勝利的歡樂中自滿自足。此時雅典民主制的危機開始暗暗滋長:法制觀念淡化、社會道德淪喪、政治腐敗、爭名求利、智者們無原則的詭辯……大家對此并不以為意,而蘇格拉底卻以哲學家的深思和敏銳的眼光洞察了繁榮表象背后深刻的危機,加之他對真正的雅典民主制的熱愛,遂決定放棄雕刻職業而擔負起批評社會現實、教育雅典公眾和啟蒙人們心靈的重任,并為此堅持了差不多四十年。
在當時的雅典,承擔教育教學工作的主要是智者派,他們多數不是雅典人,也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學術團體,但是擁有一定的信仰體系和哲學理論,并反對雅典舊的理智傳統,周游希臘各城邦收費授徒。智者派迎合了社會政治發展的需要,發表公共演說,廣收門徒,教授文法、修辭學和辯證法,以傳授雄辯術為核心。但到了公元前5世紀中期,智者派開始蛻變,玩弄概念游戲、顛倒是非,獲得了“詭辯派”的稱號。他們收取高額的學費,還以他們的稱號以及能夠傳授知識而自豪。蘇格拉底自己和智者派之間也是有著一些共同之處的,如對當時的社會現象持批評的態度,批評民主的泛濫、社會的墮落。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是一只“馬虻”,總是以各種方式勸告雅典人放棄墮落而追求智慧和美德:“人中最高貴者,雅典人,最雄偉、最偉大、最以智慧著稱之城邦的公民,你們專注于盡量積聚錢財、獵取榮譽,而不在意、不想到智慧、真理,和性靈的最高修養,你們不覺慚愧嗎?”
不過,與智者派玩弄概念相比,蘇格拉底的思考從實際經驗出發,并且不再思考關于宇宙起源的本質問題,而是更關注人本身。智者們堅持相對主義、個人主義、感覺主義和懷疑主義,主張“人是萬物的尺度”,不存在終極絕對的真理,因為真理都是相對而言的,對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而這卻正是蘇格拉底所堅決反對的。蘇格拉底認為有一種并非建立的、自為自在的東西,即客觀的東西,它超越利益和欲望的特殊性,是統治一切事物的力量。他要尋找變化中永恒不變的東西,主張普遍的知識和真理是存在的,對于每個人而言,不同的只是觀點或者只獲得了真理的一個方面而已。從這一點上來說,他從智者派那里重新恢復了真理的客觀性。與智者派的另一個重大不同之處在于,智者們在教學過程中收取高額學費,以傳授知識換取金錢和利益,這在蘇格拉底看來是可恥的。他從不收取任何學費,鄙視智者派唯利是圖的教學動機和無原則的詭辯教學法,蘇格拉底在接受最后審判的時候說道,“如果你聽別人說起我授課要收費的話,我想告訴你們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在我個人看來,如果一個人有能力勝任教學工作,那可是人生的一大美事呀!”他把自己看作是神派來的使者,從事教學工作是他的榮耀,從不收取任何酬金而且還因自己樸素的生活而自豪。
40歲的蘇格拉底已經成為雅典城遠近聞名的人物了。他整天在街頭、市場等公共場合找人談話討論問題,與智者們辯論哲學、道德和政治等問題,如什么是正義?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勇氣?什么是虔誠?什么是美德?他也不是像智者們那樣討論概念問題,而是通過不斷地提問讓對方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悖論,然后再引導對方達到正確的認知。蘇格拉底在跟眾人討論問題的時候并不是一味地說服或勸阻,而是注意因材施教。數學家泰阿泰德在與蘇格拉底討論了什么是知識之后,心中激起了一種神圣的沖動;當游敘弗倫要控告自己的父親殺人時,蘇格拉底與他討論了虔敬并使其放棄了原來的目的;當柏拉圖的兄弟格勞孔想要從政時,蘇格拉底勸阻了他,因為他缺乏實際的從政經驗,而與此同時蘇格拉底卻積極鼓勵卡爾米德從政,因為他有從政的經驗和天賦。
蘇格拉底一生都深深地熱愛著雅典,也一直在為雅典的民主制而奔走呼號,在“三十僭主”統治雅典的時候,他依然冒著生命危險批評僭主統治。可是,當雅典的民主制恢復之后,新的統治者希望盡快穩定城邦社會政治局面和消除戰爭失敗的恥辱感,而蘇格拉底卻成了城邦中不和諧聲音的一個主要來源。于是在雅典的三位政治人物的策劃與勸誘下,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蝕雅典青年的思想為名對蘇格拉底進行審判。最后,陪審團以360票對140票判處蘇格拉底死刑。當他的親友和弟子們都勸他逃亡國外避難的時候,他認為他必須服從法律的審判而拒絕逃跑,然后當著弟子們的面從容地飲下了毒酒,終年70歲。蘇格拉底最終犧牲在他熱愛的雅典民主制之下。
[1] 〔古希臘〕柏拉圖:《游敘弗倫 蘇格拉底的申辯 克力同》,嚴群譯,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