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自由教育思想:三種靈魂與德智體美和諧發展

1.城邦與教育

亞里士多德在論述其政治思想的時候已經從政治的角度闡明了教育與一個自足完善的城邦之間的密切關系。他的教育構想首先假設希臘的城邦會長久存在下去,他是按照當時的城邦模式來設計教育的。城邦是個體的集合,個體的幸福要以城邦的至善為基礎,但同時,任何人都是生于城邦、長于城邦和死于城邦,城邦也需要為個體公民的生活、成長提供各種條件,唯有教育才能使這些單個的人成為團體而達成統一。“邦國如果忽視教育,其政制必將毀損。一個城邦應常常教導公民們使能適應本邦的政治體系及其生活方式。”[1]“一個城邦,一定要參與政事的公民具有善德,才能成為善邦。在我們這個城邦中,全體公民對政治人人有責,那么我們就得認真考慮每一位公民怎樣才能成為善人。”[2]亞里士多德在研究了希臘各城邦之后,認為政治的優劣有賴于城邦是否具有美德,城邦的美德又有賴于城邦公民的美德,這又取決于教育。因此亞里士多德大力贊揚斯巴達的教育經驗,因為斯巴達人從孩子出生開始就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并使教育成為國家的事業,由國家來操辦和監督,以此保證每一個公民都可以養成城邦所需要的善。他希望任何一個城邦都應該像斯巴達那樣把教育看作是國家政權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每一位城邦的立法者都應該重視對兒童的教育,國家應該掌握教育事業以維護城邦的長治久安。

亞里士多德還通過廣泛考察,對比了希臘人與非希臘人之間秉性的區別:“寒冷地區的人民一般精神充足,富于熱忱,歐羅巴各組尤甚,但大都拙于技巧而缺乏理解。他們因此能長久保持自由而從未培養好治理他人的才德,所以政治方面的工業總是無足稱道。亞細亞的人民多擅長技巧,深于理解,但精神卑弱,熱忱不足,因此,他們常常屈從于人而為臣民,甚至淪為奴隸。唯獨希臘各種姓,在地理位置上既處于兩大陸之間,其秉性也兼有了兩者的品質。他們既具熱忱,也有理智;精神健旺,所以能永保自由,政治也得到高度的發展。”[3]所以,對于一個既有理智又有精神的民族,讓立法者或者統治者來教會他們美德和才能也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因此,創辦和管理教育就是希臘世界各個城邦不可推卸的重要職責,立法者必須將善德灌輸于公民的思想中,在這個問題上,亞里士多德與他的老師柏拉圖的意見是一致的。由于亞里士多德崇尚讓公民輪流治理國家的理念,因此所有公民都要接受兩種不同的教育:一種學習如何治理國家從而成為優秀的統治者,一種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公民即被統治者。教育在亞里士多德這里首先被賦予濃厚的政治意味。同時,他還認為,城邦的統治者由于對城邦負有全部責任,其主要任務就是必須保證被統治者和未來的統治者都是合格的公民。所以在亞里士多德這里,教育是一項公共事業,是要服務于城邦治理的目的的,教育應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不能像現在這樣,每人只分別地照顧自己的兒童,給予自以為是最適合于他們的教育。撫養和教育年輕人的責任不是由父母來承擔而是城邦的職責,“沒有一個人是真正屬于他自己的”,他反對私人教育,主張讓城邦成為公民唯一的教師。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城邦的公民還應該采取一致的教育方案,城邦對每一個年輕人必須一視同仁。

同時,法律理論是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亞里士多德強調,在他的政治學說中一定要包括法的理論并提倡法治。在他看來,他所贊成的共和政體是奴隸主階級的多數人統治,沒有法律是不行的。他認為,為政最重要的一個規律就是一切政體都應訂立法律并安排它的政治和經濟體系,使執政者和各級官僚都不能假借公職營求私利,并認為統治者也要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亞里士多德的這種提倡法治反對人治的主張也被用于教育方面,“必須用法律來訂立有效的教育,人欲沒有止境,除了教育,別無節制的辦法”[4]。他認為,教育應當成為宣傳法制和對公民進行法制教育的工具,既然城邦是依法治理的,那么就必須讓公民了解法律的精神,同時還要讓公民養成遵守法律的習慣,而這是需要經過長期培養的。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養成公民這種守法的習慣。一個城邦也應該常常承擔起教導公民的責任,使他們了解和適應本邦的政治體系和法律習慣,這是城邦穩定的必要條件。由此,亞里士多德還提出了把教育納入國家法制軌道的主張,即依法治教。城邦的一切事務——包括教育在內,如果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就有助于城邦的治理。

2.教育作用論

亞里士多德認為,有三種東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即天性、習慣和理性。一個人生來就是人,而不是其他動物,并且其身心必定有某種特性。但在初生時有些品質雖具有而無用,因為它們可以為習慣所改變,還有些稟賦天然地有待于習慣使之變好或變壞。動物過著自然的生活,部分為習慣所影響,只有人類除天性與習慣外,尚有理性。由于天性、習慣和理性不能經常統一,要使它們互相協調并服從于理性,除了通過立法者的力量之外,就寄托于教育。這三個要素之間要平衡和諧而不可偏廢,但同時也要有主次之分,理性是最優的,天賦和習慣要服從理性,行為也要以理性為原則才會合德性。對于天賦和自然,他認為,“教育……就在效法自然,并對自然的任何缺漏加以殷勤的補綴而已”[5]。這里理性固然是最終的目標,但畢竟不是超脫的,而是根植于現實的基礎,天賦和自然則是教育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現實基礎。習慣是養成美德的途徑,美德與快樂和痛苦相關,對于快樂和痛苦不可躲避,而應該通過活動養成對該快樂的事快樂、對該痛苦的事痛苦的感情,這便是習慣的養成,德行也同時得到實現。重視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環境和正當的行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并通過教育發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習慣受理性的領導,人就能成為有良好德行的人

但是,亞里士多德在高度評價教育作用的同時,并不認為教育的力量是萬能的。教育并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而又在不良環境中養成了壞習慣的人服從理性的領導,對于拒不服從理性領導的不可救藥的人,強制和懲罰是必要的。這就跟前面的法制教育的主張聯系起來了,他認為必須因此而建立良好的立法和法律知識的教育,用法律的方式來幫助教育作用的實現,如果一個青年人不是在正確的法律下成長的話,光憑教育手段很難把他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人。因為節制、艱苦的生活是不為大多數人所喜歡的,特別是對青年人,所以要在法律的約束下進行哺育,在變成習慣以后,就不再痛苦了;對于拒不接受教育的人,痛苦就應該作為最使人迷戀的快樂的抵消物而出現。因此亞里士多德說,教育的根基雖然是苦的,但果實卻是甜的。除了法律以外,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是必要的。亞里士多德要求家長、教師以及負責管理教育工作的督導們為青少年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不要讓他們受不良環境的影響。尤其要注意不要讓孩童接觸奴隸,以免沾染下流的習氣。這就是說,只有當法制、良好的環境影響和教育形成合力時,人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亞里士多德關于形成人的三要素的理論,是后世關于遺傳、環境和教育的理論的最初雛形,也是后來盧梭劃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的基礎。不過不同的是,盧梭認為事物教育和人為教育服從自然教育(人的天性),亞里士多德則堅持天性、習慣服從于理性的指導。

3.教育的白板說

亞里士多德在說明自己的唯物主義認識論時指出,沒有什么東西不是先存在于感覺之中的。但同時他認為感覺只是采納被感覺的東西的形式而不是它的質料,在感覺里面只有形式而沒有質料,他用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感覺與感覺對象的關系,正如蠟塊只把帶印的金戒指的印記接納到自己身上,不取黃金本身,而只純粹取其形式。因此,人的靈魂也正如一本什么也沒有寫上的書,或什么也沒有寫上的一張白紙,一塊白板(tabularasa)。這種觀點確認知識是從外面經過感覺進入意識的,與柏拉圖知識即回憶的理論相對立,這是古希臘在認識論上的另一個重要的成就。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亞里士多德這個比喻的合理性是有限的,因為人的靈魂與蠟塊不能完全等同。當感覺印象進入靈魂時,是要經過人的思維的加工的,人的靈魂毋寧說就是各種感覺印象綜合加工的產物。在蠟塊的比喻中,蠟塊接受印記時,仍然是原來的蠟塊,它的性質沒有改變,它接受的印記只是外在附加于其上的形式。但是白板說卻為教育提供了普遍的可能性,也為通過教育來塑造和培養完善的人提供了極大的自信。這在西方教育史上還是第一次,也為后來17世紀英國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的白板說和經驗主義哲學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4.三種靈魂與三種教育

如前所述,亞里士多德在他關于靈魂的理論中把人的靈魂分為三種:植物靈魂、非理性靈魂(動物靈魂)和理性靈魂,三者之間呈現出一種逐次遞進的關系。人人都具備這三種靈魂,在人的生命發展過程中這三個部分也是依次發生的,先是身體,然后是情欲,最后是理性,從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現出植物靈魂、動物靈魂、理性靈魂。即兒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體的發育、生長,到了稍大一點時就表現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時才有思維、理解、判斷等能力的出現。在教育上,亞里士多德根據他的三個階段的靈魂論相應地也把人的教育劃分為三個組成部分:體育、德育、智育,以對應這三種靈魂。其中體育是基礎,智育是最終的目的。他認為,要使人的靈魂得到健康完善的發展,必須給予人的不同階段十分恰當的教育和訓練。最后需要達到的目的是“操修理性”與“運用思想”,這也是每個人人生的最高目的所在。這三種教育也就為亞里士多德關于教育階段的劃分、不同階段的教育任務以及和諧教育的理念奠定了基礎。

5.論教育的年齡分期

亞里士多德十分重視對人的生理的研究,提出應根據人的生理發展劃分出不同的年齡階段,依據年齡階段而制訂出不同的教育任務。不過在此之前,亞里士多德強調了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因為婚姻乃是健康的嬰兒的前提,他認為婚姻應該考慮配偶雙方的年齡和他們的品質,務必使得夫婦雙方都在各自最佳的生育年齡結婚生子。其次,還要注意子女與父母之間的年齡差距,差距太大或者太小都不利于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以及他們之間的和睦相處。所以亞里士多德規定了男女結婚的年齡以及生育的季節,孕婦的鍛煉與飲食也至關重要,這些對于一個國家的教育來說乃是“本初”的問題。

從靈魂論出發,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包括軀體和靈魂兩部分,而靈魂又包含非理性與理性。人在嬰兒時就開始顯露出情感和欲望,嬰兒的嘻笑與啼哭、高興與憤怒,就是他們非理性靈魂開始發展的標志;而人的理性的靈魂,則要到以后的歲月,經過教育,才能逐漸得到發展和完善。合理的教育,應遵循人的自然行程,先是體格教育,使其有健康的體魄;然后以情欲的訓練為主,養成良好的習慣;最后才發達他們的理智,使其能過好閑暇的生活,從事于沉思,專心于學問。在西方教育史上,亞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了教育應遵循自然的原則,而且把人的生理發展特征作為實施教育的依據之一,這成為后來夸美紐斯、盧梭等人教育遵循自然原則的先聲,由于這一原理的提出及其運用,亞里士多德把教育思想的發展向前推進了重要的一步。具體說來,亞里士多德把年輕人的教育按照每七年一個階段劃分為三個主要的時期,并對各年齡階段教育的要求、組織、內容和方法等具體措施提出具體意見,要求成人應根據兒童年齡特征對其進行教育。

第一個階段是從出生到7歲,這是學前教育階段。在這個時期,幼兒主要在家庭中接受教育,主要任務是身體的養成和體育鍛煉,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成長,以養成植物靈魂。亞里士多德對幼兒的重視是從孕婦開始的,他認為子女的天性多遺傳自自己的母親,就如同植物生長的好壞依賴于土壤的營養。孕婦應該多適當活動,多吃富有營養的食物以保證胎兒的健康發育,她們的心理還要盡量保持安寧和愉悅,以保證胎兒的心理健康。嬰兒出生后,亞里士多德認為撫育的方式對其體力發展有很大影響,所以他非常重視幼兒的營養問題,要求母親盡量親自哺乳以滿足幼兒的營養需求,并讓幼兒吃含乳分多的食物。根據幼兒好動的特點,應該循序漸進地組織其進行鍛煉,五歲之前不教授任何課業,五歲以后,可以開始課業學習,但不宜過重,也不強迫從事任何勞作,以免妨礙身心的發育。他還主張通過游戲以及忍受寒冷的鍛煉來促進身體活動,其目的是使他們堅強和有足夠的忍耐力,適于以后的兵役。亞里士多德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認為凡是在兒童身上能夠培養的習慣,都應該及早開始,然后逐步加強和完善,但是幼兒的訓練一定要注意適度,活動量要適中,鍛煉也要循序漸進,防止過度疲勞以至于適得其反,他極力強調應該避免青年貴族的過度教育問題。幼兒身體鍛煉的目標不是養成運動員所需要的特殊技能,而是公民的身體健康以及撫育后代所需要的身體素質。

第二個階段是少年期,從7歲到14歲。亞里士多德認為這個時期的教育應該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應否給兒童(少年)教育訂立若干課程;第二,兒童(少年)教育究竟應該由城邦負責,還是依照現今大多數國家通行的習俗,由私家各自料理;第三,這些教育規程應該有怎樣的性質和內容。”[6]他認為,立法者最應該關心的就是少年的教育,這個時期是讓兒童進入正規的集體教育的階段,也就是從之前的家庭教育開始進入學校教育。孩子應到國家辦的學校里接受專門的系統的教育,城邦也應該為公民建立統一的教育體系。

集體教育或者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在于,使兒童或少年掌握讀、寫、算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并進行體操訓練和音樂教育,這個時期主要培養孩子的道德情感,以情感道德教育為主,養成非理性的靈魂。青少年期通常學習的科目有四種:閱讀、書寫;體育鍛煉;音樂;繪畫。學習的科目必須是適合自由人學習的,任何影響一個自由人的身體、靈魂或者心理,使之降格為無善德的人的科目,都屬于鄙陋,不應學習,因為全部生活的目的是操持閑暇,而不是淪為技工。所以,此時必須有一些課程專門教授如何操持閑暇,把音樂列入教育科目,不是因為音樂為生活所必需,而是在于音樂有助于操持閑暇,其實這也是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根本之所在。早期的體育鍛煉也不可過于劇烈,過度的鍛煉和飲食限制會極大地損耗兒童和少年的身體。

第三個階段是從14歲到21歲。這時期的教育在于發展學生的理性靈魂,以智力教育為主。可惜的是,我們未能看到《政治學》的全貌以及其中關于此時期教育的具體規劃,只能靠推測。這時期的學校應該設有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理論、文法、文學、詩歌、修辭學、倫理學以及宇宙學和哲學等科目,而對思辨科學和哲學尤為注重,因為此時要養成理性的靈魂。而且這一時期還可以進行更為嚴格的體育訓練。

在這三個階段的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一個共同問題是家長和教師應該慎重地為兒童和青少年選擇故事、教材和伙伴,在這一點上亞里士多德與他的老師柏拉圖是一致的。在兒童期所講述的故事和傳奇能夠影響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需謹慎選擇,要保證兒童所聽到的故事是為了他們將來能夠以有教養的公民身份來從事城邦事業。亞里士多德禁止兒童接觸低級的繪畫和沒有啟發性的故事。作為年輕的一代,他們必須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才可以觀看喜劇片、閱讀詩歌、出席宴會或者飲酒,他們只有成長到一定的成熟階段才會憑借教育的力量抵制來自外界的不良影響。

兒童的玩伴也非常重要,尤其是那些奴隸玩伴。他們的品質不應受到來自同伴的不良言語和行為的影響。亞里士多德為那些因言談舉止而腐蝕兒童心靈的人制定了嚴格的懲罰制度。如果是年輕人腐蝕了兒童的心靈,就要按照羞辱和笞刑的標準受罰,如果是年長者腐蝕了兒童的心靈,懲罰更為嚴厲,將使他們失去自由之身,成為奴隸一樣受到各種限制的人。在《政治學》中,他力主立法者負責在全城邦杜絕一切污穢的言語,甚至要動用國家力量對各類文藝作品中的思想道德傾向加以審查,“立法者務必盡力在全邦杜絕一切污言穢語,把它當作一件事來辦。因為哪怕是輕微的丑話也會很快產生淫穢行為。特別是年輕人,絕不能說或者旁聽這類穢語……既然我們禁止這類言行,顯然也應該禁止人們觀看淫穢的圖畫和戲劇表演。要委任行政官員監察一切臨摹或圖畫以免它們摹仿淫穢的行為”[7]

6.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根據靈魂的理論和教育階段的劃分,并結合希臘城邦民主政治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實際的教育經驗,亞里士多德從培養全面發展人的理想目標出發,在《政治學》中論述了對兒童施行體、德、智、美和諧發展教育的具體內容和方法,提出了一套和諧發展的教育思想體系。

(1)體育

亞里士多德強調,兒童進行體育鍛煉,變得體魄強健,有著非常重要的軍事意義,一個合格的公民必須具有作戰的能力,承擔起“城邦保衛者”的責任。而培養勇敢品格也是體育的一項重要目的,要用體操訓練培養人的勇敢精神。在《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談到斯巴達的軍事教育時,雖然反對這種不太人道的、過度的軍事體育教育,但是他肯定了斯巴達教育的軍事意義,因為在斯巴達境內幾乎所有的公民教育都注重軍事的目的,著力于培養一種軍人的戰斗品德,借此斯巴達才能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樹立霸權。這種觀點在當今時代是不適用的,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一個城邦的生死存亡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軍事力量的大小,亞里士多德也是總結了歷史經驗。

為了兒童的健康和體育鍛煉的正常進行,還應該注意兒童的飲食,保證營養的攝入,但是飲食一定要適量,不可饑餓,也不可暴飲暴食。此外,訓練的方法也很重要,老師要根據兒童的體質因材施教,針對每一個人選擇最合理的方法。

(2)德育

培養一定的道德品質,是亞里士多德和諧發展教育內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根據他的倫理學,城邦的目的在于至善,公民的目的與城邦的目的是一致的,所謂有德行的人就是需要作出合乎德行的行為,即在活動中求取適度,因而需要對于靈魂中的情欲部分加以訓導和節制。同時亞里士多德還在《政治學》中明確指出,人的道德是“存乎人心”“成于習慣”“見于行動”,從而確定了道德教育的三個來源。因此,優良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必須利用天性,經過反復行動,形成習慣,使天性得到適當發展,最終使美德日趨完善,達到理性的高度。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實際活動和反復練習,逐步養成“中庸”“適度”“公正”“節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亞里士多德還認為,對善行的模仿是形成兒童良好品德最有效的方法,為此,他要求成年人要注意修身,用自己的善行去影響青年,從這里也可以理解他為何為腐蝕兒童的人制定了嚴格的懲罰措施。亞里士多德還十分重視道德實踐的作用,認為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鍛煉對品德的形成至為重要,正如他所說的,我們是由于實行了公正才會變成公正的人,由于實行了節制和勇敢才會變成節制和勇敢的人。由此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堅持道德教育中的知行合一,這是對“美德即知識”這一觀點的修正。

(3)智育

智育內容包括掌握真理、發展思維力,通過對事物的直觀感知,并依此進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以掌握事物內在本質,獲得理性知識。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論述了兒童智力教育的問題,主張五歲之前是不進行任何智力教育的,五歲之后適當地開始智力教育并逐步擴展和深入,他認為對兒童進行智力教育緣于人類求知的本性。亞里士多德關于智育的詳細論述已經失傳,但從他的《物理學》中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算術、幾何、天文學、生物學等。在呂克昂的教學實踐中,更是搜集了各種地圖、標本以供教學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和傳授成為其學園的重要特色之一。

(4)美育

城邦最高的目的是至善,而亞里士多德認為文藝和美德是相輔相成的,他認為美之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善。他還肯定了藝術在公民政治中的積極作用,認為藝術是一種真摯感情的表達,一個好的政治家也應該學會在公眾講說中融會詩歌的技藝,為大家帶來鼓舞心態的效果。因此在對青少年進行教育時除了讓學生掌握讀、寫、算等實用知識和技能外,還要開設音樂、文法等文雅藝術課程,以便讓學生的身心得到協調的發展,為將來過好理性生活、獲得理智的閑暇享受作好準備。概言之,亞里士多德強調美育和德育的互相配合與統一,強調道德教育的倫理性和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同時還要通過國家立法手段加強對文藝的審查,不允許讓低劣的藝術腐蝕青少年的心靈。

在現存《政治學》的最后,亞里士多德著重討論音樂的教育價值,推崇音樂的育人作用,這是他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價值就在操持閑暇的理性活動”,這也是自由人的教育所必須達到的目標。早在亞里士多德之前,音樂已經納入了古希臘的教育體系,柏拉圖也認為應“用體育鍛煉身體,用音樂陶冶靈魂”,而且對于音樂來說,“無論年齡差別多大,性格差別多遠,人們的確都能對音樂自然地感受到怡悅,也許在這種共同的怡悅上,還另外有所感受”[8]。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是文雅類知識的典型代表。道德品行的培育應當在對美的欣賞、體驗與感悟中,在洋溢著快樂的美與德的互動中進行。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音樂的具體作用有三個:一是陶冶性情,二是培養善德,三是操修心靈。音樂的目的也可以分為三種,即教育、凈化和精神享受。其中,為了教育的目的,尤其要強調歌詞和樂調的選擇,應選取適于青少年年齡特點的倫理性曲調,其標準為“中庸標準”。除此以外,他還提出了實際具體的問題,如是否該登臺演奏、樂器如何選擇、訓練的方式等。同時,音樂課程也必須遵守一定的規則:“其一,不要教學生們學習在職業性競賽中所演奏的那些節目;其二,更不要教學生嘗試近世競賽中以怪異相炫耀的種種表演。”[9]他認為人在各年齡階段都需要受音樂的教育,發展理智靈魂,更好地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音樂教育是亞里士多德和諧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音樂不僅是進行美育最有效的手段,而且還擔負著智育的一部分職能,又是實施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內容。

亞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是自由教育,前面所述的教育思想和主張都是在這個總的精神和原則下進行的。一個人僅僅把理性用來控制情感是不夠的,還應當追求更高級的東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這種教育就是自由教育。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理性,人只有運用和發展理性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因此教育的終極目的在于發展人的理性。所以,自由教育的對象就是人的理性靈魂,而人的理性靈魂的功能是沉思。要想實施這種自由教育,并想達到沉思的效果,亞里士多德認為,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1)閑暇;(2)自由學科。

因此,亞里士多德教育的對象是“休閑階層”,他一開始就希望杰出人物成為城邦的統治者,而這必須從休閑階層中進行培養和選拔,他的整個教育體系都是為了這個階層而設計的,不是為了所有人。當人們為了生計而奔波操勞的時候就會損害心靈,無法充分地發展和運用理性。正如他在《政治學》中所說的,我們的勤勞是以閑暇為目的的,就好比戰爭是以和平為目的,閑暇是生活的最高目的,也是區分自由人與奴隸的主要標志。

亞里士多德重視游戲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教育者應該在適當的情況下運用游戲,但是要注意游戲并不是休閑。游戲只是一種休息的方式,教育過程不是一種娛樂活動,所謂的休閑是要將時間花在文明或者文化事業上。閑暇并非無所事事,閑暇與沉思相聯系。沉思的活動本身就是一種有為的活動,本身即有較高的嚴肅的價值。

自由學科是自由教育實施的另一個必備條件。亞里士多德認為,只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自由學科,才是自由人應當學習的知識。所有那些實用的、為獲取錢財的,或為某種實際功利的知識和技能都不適合自由人學習,都不是所謂的自由學科。自由學科應該包括讀、寫、算、體操、哲學、音樂、繪畫等,當然,其中的某些學科也具有一定的實用性,盡管如此,自由價值仍然是主要的。例如讀、寫、算雖有實際功用,但是很多自由的知識也是要通過讀、寫、算來獲得和提升的,學習繪畫更高的目的在于養成審美的能力,事事必達實用是不合豁達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的。

總之,亞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自由教育是唯一適合自由人的教育,它的根本目的不是進行職業準備,而是促進人的各種高級能力和理性的發展,使人的精神獲得解放。自由教育以自由學科為基本內容,并且應避免機械的、專業化的訓練。

[1]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406頁。

[2] 同上書,第384頁。

[3] 同上書,第362頁。

[4]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70頁。

[5]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411頁。

[6]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405頁。

[7]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269頁。

[8]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420頁。

[9]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426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灵县| 阆中市| 兴宁市| 牙克石市| 西乌珠穆沁旗| 宣武区| 广河县| 八宿县| 永福县| 安吉县| 轮台县| 瑞安市| 乌拉特中旗| 宽城| 通海县| 龙泉市| 普宁市| 甘孜| 成武县| 新野县| 云浮市| 侯马市| 启东市| 兴隆县| 永寿县| 亳州市| 师宗县| 若羌县| 安达市| 宜兰市| 青河县| 公安县| 三明市| 沅江市| 界首市| 襄汾县| 康马县| 海口市| 钟山县| 文登市| 紫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