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與自由:外國十大教育家經典教育理念
- 陳鋒 王敏慧 曹瑩 王丹
- 2404字
- 2020-05-22 18:44:09
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追求靈魂之善
亞里士多德著作浩繁,在他所研究的任何一個學科中都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論述和觀點,他的思想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教育思想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而這個部分是建立在其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等知識的基礎之上的。要了解其教育思想,必先從理論基礎入手。
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即哲學所探討的是世界的終極本原或根本原因之所在,這是他心目中世界的最高目的和至善,其實也是所有哲學的根本問題。他的形而上學圍繞著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范疇展開,如形式、物質、個別、特殊、主動、被動等,不過他和他的老師柏拉圖的觀點是有著根本區別的。就像《雅典學院》所指出的那樣,柏拉圖認為理念才是萬物的根本,世間所有事物不過是理念的摹本而已;亞里士多德則認為世界乃是由各種形式與內容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內容即是指事物組成的材料,而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征,沒有無內容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內容,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每一個具體事物的存在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體,他認為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不過是神化了的自然事物而已,其根本還是具體的事物。個體與現實的世界在亞里士多德這里獲得了柏拉圖所沒有賦予的重要性,現實的經驗世界不再是不可靠的了,形式和內容都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這是一種與柏拉圖的唯心主義不同的唯物主義。
不過,亞里士多德的唯物主義觀點并不徹底,他雖然走上了與老師柏拉圖不同的道路,但是仍然主張理念的主導性地位,在“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中,“形式”被看作是積極主動的,“內容”則是消極被動的。同時,在事物發展的動力問題上,亞里士多德又認為神是一切運動的源泉,是世界的第一推動力,因此從這方面說他又滑向了唯心主義一邊。
在此基礎上,亞里士多德在他的《邏輯學》中進一步探討了知識是如何獲得的,他所謂獲取知識的方法就是三段論。知識的獲得是不斷證明和推理的結果,任何知識的獲得都必須以已知的知識為前提,這是一切教育和學習的基礎,因此三段論假設了“前提”。無論是演繹還是歸納——一個從普遍出發,一個從個別出發——都以嚴密的論證保證了過程的完滿和結果——知識——的確實可靠。進而,亞里士多德提出了邏輯思維的三大規律: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指導著人們如何在感覺基礎之上正確地使用自己的思維得出正確的知識。從哲學到認識論到邏輯學,亞里士多德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系統的認知體系,這也是任何一個人經過學習和教育而獲得知識和真理的邏輯過程,為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體系中,“靈魂”這一話題與他的形而上學、邏輯學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直接關系到他對于認識論、知識、智力等的基本看法,因而這些也就成為他教育思想的另一個理論基礎。他認為,靈魂既不是德謨克利特所說的原子,也不是畢達戈拉斯學派的數目和諧,更不是柏拉圖的永恒不朽的理念,而是在事物自身內部的形式或本質。他把靈魂分為三種:理性靈魂、非理性靈魂和植物靈魂。植物靈魂主要體現在有機體生長、營養、發育、繁殖等生理方面,是靈魂的植物部分;非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本能、感覺、情感、欲望等方面,是靈魂的動物部分,又稱為動物靈魂;理性靈魂主要表現在思維、理解、判斷等方面,是靈魂的理智部分,又稱為理智靈魂,是最高級的靈魂。動物靈魂是中級的,植物靈魂是最低級的。低級的靈魂含有的內容多,形式少;高級的靈魂含有的內容少,形式多。動物靈魂之區別于植物靈魂就在于擁有感覺能力,在此基礎上,想象能力、理智或心靈能力則被提高到更高的理性靈魂,這三種靈魂形成了一種逐步完善、不斷上升的過程,這也就決定了亞里士多德對于個體的發展階段的規定,為后面的德智體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最后一個與其教育思想緊密相關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和政治學理論。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著作流傳至今的有三部:《尼各馬可倫理學》(Ethica Nicomachea)、《歐臺謨倫理學》(Ethica Eudemia)、《大倫理學》(Magna Moralia)。其中,《尼各馬可倫理學》最為成熟和系統?!斑m度”或者“中庸”是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一個基調,但他與柏拉圖的根本差別之處在于,柏拉圖的倫理追求超越于現實,存在于他的理念世界當中,善的實現依賴于靈魂的上升;而亞里士多德則是更加注重實際的生活,善可以在一切情況下、在具體的事物中實現,實現善是依賴于具體的實際情況的?!霸谶m當的時間、適當的場合、對于適當的人、出于適當的原因、以適當的方式”獲得就是適度的獲得,也是善和幸福實現的條件。人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善為目的的,最高的善即是幸福,幸福存在于人的每一種活動之中,也是可以被人們所廣泛擁有的,并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烏托邦。但是,善也有身體的善和靈魂的善的區分,而真正最高最真實的善是靈魂之善,這種靈魂之善是完滿和自足的,不依賴于外在的原因。
他的政治學與這種倫理學不可分割,政治學的目的是最高的善。它致力于使公民成為有德行的人、能作出高尚行為的人。城邦體現了人的社會性本性,由單個的男人女人進而結合成為家庭,家庭聯合成為村坊,若干村坊再結合成為城邦。從對希臘各城邦歷史演化的考察,亞里士多德認為一個自足的城邦必然會達到至善的目標,而個人的幸福也在于城邦的幸福之中。但同時,與他的倫理學一樣,具體、個別和現實的事物是受重視的,那么城邦本質上就是個體的集合,良善的個人是城邦幸福的基礎,個人的教育和成長也就變得尤為重要了。
因此,與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一樣,在亞里士多德這里,政治和教育依然是兩項不可分割的事業。城邦應該是許多分子的集合,唯有教育才能使它成為團體而達成統一,城邦的人都是政治的動物,每個人都必須對政治負責。因此,也只有每個人都實現了善,城邦才可以達到至善,優良的城邦即意味著每個人的善的達成。國家的重要職能就是教育他的年輕人具有善德,因此,在《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在論述理想的城邦及其政體之后便著重于公民的教育和青年的訓練,這部重要的政治學著作也就成了亞里士多德系統表達其教育思想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