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色變革視角下的當代生態文化理論研究
- 郇慶治等
- 5218字
- 2020-05-22 18:44:22
二、“紅綠”生態文化理論及學術流派
“紅綠”意義上的生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綠色工聯主義、生態女性主義、社會生態學與環境新社會運動理論,是以社會制度及其支持性文化理念的合生態化轉變為核心/基點的代表性生態文化理論,其基本特點是堅持認為,現行社會經濟制度及其支撐性政治與文化是當代生態環境難題的深層成因和根本性解決思路,即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類自身的問題。[1]
生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是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出發對當代生態環境難題所做的理論闡釋,并構成幾乎所有“綠色左翼”政治流派的理論與實踐基礎。雖然從詞源學上說“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有著不容置疑的差別,雖然在現實中“北美學者領導生態馬克思主義、歐洲學者引領生態社會主義”是一個很難否認的客觀現象,但就生態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與基本內涵而言,我們卻很難將其作為兩個獨立的學術流派來看待。二者的差異在于,“生態馬克思主義”更加側重馬克思及其他經典學者相關著述的理論來源及其方法論意義,而“生態社會主義”更加強調一種未來綠色社會制度的設計及其戰略,比如詹姆斯·杰克遜(James Jackson)和戴維·佩珀(David Pep-per)分別所做的界定。作為一個學術流派,生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主要是它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不斷發展的結果,并且可大致劃分為以90年代初為界的前后兩個階段。而且嚴格說來,盡管近年來出現了一些值得關注的新變化,似乎依然缺乏充足的理由斷定,21世紀以來的生態社會主義已經或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近年來,生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方面較為重要的著述包括:約翰·福斯特(John B. Foster)等出版的新著《生態斷裂:資本主義對地球的戰爭》,繼續著對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嚴苛批判;[2]英國“綠色左翼”理論家和活動家德里克·沃爾(Derek Wall)2010年出版的新著《綠色左翼的興起:世界生態社會主義者的觀點》——這是他繼2005年的《巴比倫及其以后:反全球主義的、反資本主義的和激進的綠色運動的經濟學》之后的又一力作;薩拉·薩卡(Saral Sarkar)與布魯諾·科恩(Bruno Kern)合撰的《生態社會主義還是野蠻墮落?——一種對資本主義的新批判》(2008)和英國“綠色左翼”的“海德科恩生態社會主義宣言”(2008)等。國內近年出版了許多關于生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著作,比如陳學明的《誰是罪魁禍首:追尋生態危機的根源》(2012)、康瑞華的《批判、構建、啟思:福斯特生態馬克思主義思想研究》(2011)、王雨辰的《生態批判與綠色烏托邦: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09)、曾文婷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劉仁勝的《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2007)、徐艷梅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等等。[3]這些成果集中體現了我國學者對生態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論的一種偏重或偏愛,但就總體水平而言,仍沒有擺脫“譯介”“詮釋”和“非批判性”的特征,不僅與歐美學者相比有著顯著的方法論差異或“差距”,而且還存在著明顯的與中國現代化進程現實相脫離或脫節的現象。
綠色工聯主義或生態工聯主義主要是用來描述綠色基爾特或可持續貿易運動的政治理論概念。大致而言,它希望達成工會及其工聯主義傳統比如直接行動和工作場所民主,與綠色運動及其實踐比如公平貿易、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上的政治合作,但卻未必能夠接受后者的社會激進變革要求與目標。但是,綠色工聯主義作為一種“紅綠”政治理論支派的意義在于,以杰夫·尚茨(Jeff Shantz)和格雷厄姆·珀切斯(Graham Purchase)等為代表的加拿大學者,致力于實現“綠色勞工運動”和“生態無政府運動”(生態區域自治)在政治方法論與實踐上的融合或結合,而勞麗·阿德金(Laurie E. Adkin)等學者,則更加關注在反資本主義總體實踐中的“紅綠”(左翼勞工運動與生態新社會運動)聯盟。概括地說,“綠色工聯主義”的理論要點包括如下三個:一是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而不是經濟規模、工業制度、技術或者勞工團結等具體因素。二是未來綠色社會不可能是一個完全分散和非工業的“社區”社會。而如果確是這樣的話,服務于基層需要的非營利性工業及其勞動組織,就應理解為一種面向未來的而不是需要廢除的因素。三是在走向“生態無政府社會”的變革進程中,“勞工運動”和“生態運動”理應成為相互尊重與支持的伙伴或政治聯盟。
在“綠色工聯主義”研究方面,杰夫·尚茨出版了他的新著《綠色工聯主義:一種替代性紅綠觀點》[4],此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丹·雅科波維奇(Dan Jakopovich)的兩篇文章。一篇題為“團結起來贏得勝利:勞工環境聯盟”,發表于《資本主義、自然、社會主義》2009年第2期;另一篇題為“綠色工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發表于《綜合/革新》2007年春季號(總43期)。毋庸諱言,綠色工聯主義即使在歐美綠色運動大家庭中也不是一個主流性的派別,而頗為有趣的是,即使在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勞工團體與環境抗爭活動的政治聯合也不多見,而這在2011年11月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首屆“中歐環境社會運動比較”國際研討會上成為一個受關注的話題。[5]
生態女性主義是一個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試圖將“女性主義”與“環境主義”相結合的社會政治理論與運動。其基本理念是,女性在現代家庭、社會中的從屬性和受壓迫地位,與自然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之間存在著內在的關聯,歸根結底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導致或促動的嚴重不平等的經濟社會結構與文化價值觀念。而對于當代生態女性主義者而言,她(他)們更傾向于把當今世界描繪成一個由“資本主義父權制”主導的、由“南方、女性和自然”組成另一方的“三位一體”。瑪麗·梅勒(Marry Mellor)、瑪麗亞·麥斯(Maria Mies)、瓦爾·普拉姆伍德(Val Plumwood)、卡洛琳·麥茜特(Carolyn Merchant)、艾瑞爾·薩勒(Ariel Salleh)等,是這一理論的代表性學者。
近年來在“生態女性主義”研究的著作方面,主要有尼亞姆·穆爾(Niamh Moore)的《變遷中的生態女性主義》(2013)、潘迪(S. Pandey)的《女性主義的出現與世界重構》(2011)、格里塔·嘎德(Greta Gard)的《生態女性主義:婦女、動物和自然》(2010)、艾瑞爾·薩勒主編的《生態足量與全球正義:女性論政治生態學》(2009)、唐納·哈拉維(Donna Haraway)的《當物種相遇時》(2008)、瑪蒂·黑爾(Marti Kheel)的《自然倫理:一種生態女性主義觀點》(2008)、巴巴拉·庫克(Barbara Cook)的《婦女論自然:女性主義視角》(2007)、卡塔琳娜·萊帕內(Katarina Leppanen)的《埃琳·瓦格納的警鐘:戰爭間歇期的生態女性主義理論》(2007)、瑪麗·雷斯(Mary Ress)的《拉丁美洲的生態女性主義:來自邊緣婦女的聲音》(2006)、洛倫·科德(Lorraine Code)的《生態思考:關于知識源泉的政治》(2006),等等。[6]在國內研究方面,盡管人們對“生態女性主義”的關注有所增強[7],但系統的著述依然少見,代表性著作有吳琳的《美國生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與實踐研究》(2012)、南宮梅芳的《生態女性主義》(2011)、袁玲紅的《生態女性主義倫理形態研究》(2011)和楊海燕的《薇拉·凱瑟生態女性主義研究》(2006)等,而且,更多地呈現為一種文學與文化批評理論[8],而不是一種社會與政治批判理論。
社會生態學作為一個“紅綠”生態政治社會理論與運動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默里·布克金個人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而他于2006年夏的辭世也使這一理論的未來走向呈現出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布克金在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逐步創建了這一哲學政治理論。《后稀缺時代的無政府主義》《走向一種生態社會》和《自由生態學》等,是這方面的主要代表作。社會生態學的基本觀點是,當代生態環境問題植根于更為深層復雜的社會問題,尤其是統治性的等級制政治與社會體制,而正是后者導致了現代社會對一種“增長或是死亡”哲學的無條件接受。在它看來,一方面,除了那些純粹的自然災難,當今世界的絕大部分生態環境問題都有其經濟、種族、文化和性別沖突的根源。默里·布克金的一個著名論斷就是,“人類必須統治自然的觀念直接起源于人對人統治的現實”。另一方面,抗拒或替代這樣一種資本主義政治與社會體制,很難通過個體性行動比如道德性的消費合作實現,而必須借助于基于激進民主理念的更加深刻的倫理思考和集體行動。
近年來“社會生態學”研究的新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布克金逝世前后對他著述的進一步編輯出版及其相關評述,比如由埃里克·艾格拉德(Eirik Eiglad)編輯的《社會生態學與生態公社主義》(2007),二是布賴恩·托卡(Brian Tokar)等新一代社會生態學家的新著述,比如戴維·賴特(David Wright)等編輯的《社會生態學:將我們的生態理解應用于我們的生活與星球》(2011)[9]。但總起來看,我們很難找到像安德魯·賴特(Andrew Light)1998年主編出版的《布克金之后的社會生態學》那樣的圍繞社會生態學理論本身的全面爭論性作品。而且,無論從研究主題還是學術活動上,作為其大本營的佛蒙特“社會生態學研究所”似乎都在強化著與位于挪威的“選擇性民主”研究中心及其雜志《公社主義:理性社會國際學報》的聯系。在國內方面,最早的著作應是丁鴻富等著的《社會生態學》(1987),而最富成果的研究機構則是王國聘領導的南京林業大學社會生態學研究中心(江蘇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許多博士生、碩士生以此為主題撰寫學位論文,而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上海師范大學等也開展了一些零散性研究。
環境新社會運動理論是用來描述和解釋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在歐美國家興起的諸多新型社會運動形式的理論術語或流派。它的基本假設是,西方發達國家正隨著非工業主導經濟結構的出現而進入一個以后物質主義價值觀為基礎的后現代政治時代,而這些新型社會抗議/追求運動的興起,不過是這種代際變化中的公眾價值觀與政治文化的具體體現。在實踐層面上,它涵蓋了所有的不同于傳統的宗教團體運動和勞工運動等的新型社會運動形式,比如生態運動、和平運動、婦女運動、青年運動、少數種族權利運動、第三世界團結運動、同性戀權利運動、區域自治/分離運動,等等。至少到80年代中后期,西方“新社會運動理論”及其研究,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完整的政治學和社會學理論分支,而大多數新社會運動形式也正是從那時起開始了一個被普遍認為的重要轉型時期。可以說,進入21世紀的西方新社會運動研究就是在這一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張力背景下展開的。
從研究內容上說,筆者曾從國內政治動員、跨國政治動員、地方性政治動員、反全球化政治動員四個層面詳細概括了“生態新社會運動”進入新世紀以來的理論與實踐進展。而這方面最近幾年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一是對世界各國環境運動的比較(個例)研究,二是對全球氣候變化抗議與正義運動的研究,三是對環境運動相關議題領域的研究,四是對“生態新社會運動”理論的研究。[10]這方面最新出版的著作包括凱特·戴維斯(Kate Davies)的《美國環境健康運動的興起》(2013)、戴維·施勞斯伯格(David Schlosberg)的《界定環境正義:理論、運動和自然》(2009)、蒂莫西·多伊爾(Timothy Doyle)的《多數與少數世界中的環境運動》(2004)[11],等等。就國內而言,學界對歐美新社會運動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新左翼運動”“新社會運動”和“反全球化運動”等議題上[12],對狹義生態環境運動的闡述分析并不非常充分。
[1] 郇慶治:“進入21世紀以來的西方綠色左翼政治理論”,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年第3期,第127—139頁。
[2] John Bellamy Foster, Brett Clark and Richard York, The Ecological Rift:Capitalism's War on the Earth(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11).
[3] 劉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綜述”, 《才智》2012年第2期,第223—224頁;張笑揚:“近30年來國內學者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綜述”, 《鄱陽湖學刊》2011年第3期,第43—50頁。
[4] Jeff Shantz, Green Syndicalism:An Alternative Red/Green Vision(New York: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2012).
[5] 周珂主編:《中歐氣候變化與社會生態運動比較研究》,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6] 郇慶治:“西方生態女性主義論評”, 《江漢論壇》2011年第1期,第133—139頁。
[7] 王溪橋:“中國大陸生態女權主義研究綜述”, 《新西部》(理論版)2011年第8期,第108—110頁;賈靚:“生態女性主義研究綜述”, 《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第53—57頁;關春玲:“西方生態女權主義研究綜述”, 《國外社會科學》1996年第2期,第25—30頁。
[8] 比如,這方面的著作還有王諾的《歐美生態批評:生態學研究概論》(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夏光武的《美國生態文學》(學林出版社2009年版)和李美華的《英國生態文學》(學林出版社2008年版)等。
[9] David Wright, Catherine Camden-Pratt and Stuart Hill(eds. ), Social Ecology:Applying Ecological Understanding to Our Lives and Our Planet(Stroud, England:Hawthorn Press,2011).
[10] 郇慶治:“新世紀以來的西方新社會運動研究”,載《當代西方綠色左翼政治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356—370頁。
[11] Kate Davies, The Rise of the US Environmental Movement(Lanham, M. D.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2013); David Schlosberg, Defining Environmental Justice:Theories, Movements and Natur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9); Tomothy Doyl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Majority and Minority Worlds:A Global Perspective(New Brunswick, 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2004).
[12] 劉穎:《新社會運動理論視角下的反全球化運動》,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陸海燕:《新社會運動與當代西方政治變革》,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奚廣慶、王謹主編:《西方新社會運動初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岳世平:“當代西方環境運動述評”, 《河南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第6—9頁;權偉太、王宏偉:“‘反全球化運動’的特征及其在‘9·11’事件后的發展”, 《國際論壇》2003年第2期,第14—20頁;趙林:“美國新左派運動研究述評”, 《美國研究》1996年第2期,第40—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