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吉則”抑或“藝術”?這是個問題

我們在上面區別了中西方對藝術概念、定義、表述、認同等方面的差異,邏輯性地,不同的族群、民族對藝術概念、定義等同樣存在差異。我們置疑對西方藝術概念不假思索的、不加選擇的“濫用”,我們同樣反對將自己的藝術概念強加給其他民族、族群的方式。在這方面,熱貢唐卡是一個難得的例子。熱貢唐卡在近些年內驟然在全國聲名鵲起,先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為之頒發“中國唐卡藝術之鄉”(2011年8月-2016年8月),繼而文化部為之頒發“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11-2013)。收藏市場更為之增加了一個“東方油畫”的雅稱,那里也因此成為學者、藝術家、商人們云集的地方。

何謂唐卡?它是藏語音譯(唐噶、唐喀),根據藏族學者察倉·尕藏才旦的解釋,唐卡的字面就包含了四層意思:一為平展平面之意,表明唐卡繪畫的“平展”;二為“皮畫”之意,說明“唐卡”一詞與古老的皮毛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也為我們展示了唐卡的游牧背景;三為標準之意,因為“唐”字是指早期官方常用的文稿之意,在吐蕃時期更是有遺教、公文等含義;四為權威之意,因為“唐”字還有反映至高無上的權威和價值趨向、審美準則等,說明唐卡的主題是嚴肅的、神圣的、受到認可和尊重的。

唐卡原本屬于與佛教有關的繪制技藝。在佛門業內,繪制、奉獻唐卡是信徒功業的一部分、信眾功德的一部分,因此,傳統的唐卡繪畫者必須是信佛的人,簡言之,是佛門“工業”。以往的唐卡繪制完全囿于寺院和佛教信徒范圍內,并無超越雷池的現象,更沒有現代文物市場上的收藏和買賣。唐卡的宗教功能之一就是幫助修行之人觀想。“觀想”限于佛學范疇,在《佛光大辭典》中解釋為:略作想。即集中心念于某一對象,以對治貪欲等妄念。

唐卡(彭兆榮攝)

同時,這種佛門繪制技藝也常用于藏醫藥學醫理與醫行,關涉到佛學中獨特的世界觀、知識類型及其認知、獲取方式的知識和邏輯,甚至對身體的認知。《坐禪三昧經》卷下(大一五·二八一中):“行菩薩道者,于三毒中若淫欲偏多,先自觀身,骨、肉、皮、膚、筋、脈、流、血、肝、肺、腸、胃、屎、尿、涕、唾,三十六物,九想不凈,專心內觀,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之令還。”[22]比如藏醫藥學經典《四部醫典》曼唐(曼,即醫學,唐,即唐卡),被認為是人類歷史上最完整的以圖畫形式詮釋藏醫藥醫典的繪畫掛圖。[23]

唐卡的分類也很多:根據表現手法分的,根據繪制唐卡的時間分的,根據不同材料分的,根據繪畫使用原料分的。按繪畫使用原料分為止唐(藏語,意為繪畫唐卡)和規唐(藏語,意為綢緞唐卡)兩大類后,還可以又往下分類。[24]此外,還會有郭唐(皮唐卡)、熱唐(骨唐卡)、妥唐(頭蓋骨唐卡)、曉唐(紙唐卡)、代布熱(壁畫)的分類。從唐卡的分類,我們就看出它體系的龐大與復雜。從傳承的歷史看,唐卡這一繪畫形式從印度傳來,經藏族先民加工創新而形成獨特的繪畫樣式。早在2000多年前修建的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的墻壁上就有壁畫的繪制。唐卡屬于藏傳佛教的一種特殊的手工技藝,在佛門中屬于“工巧明”的范疇;所謂“工巧明”,凡屬“造化萬物之技術皆屬工巧明。藏族文獻《知識總匯》中說:‘利他工巧廣無邊,三門工含從知識’。從廣義上說,沒有一門知識不包含在身、語、意三門之工。”[25]《佛光大辭典》中解釋“工巧明”如下:指通達有關技術、工藝、音樂、美術、書術、占相、咒術等之藝能學問。為五明之一。可分為二,即:(一)身工巧,凡細工、書畫、舞蹈、刻鏤等藝能皆是。(二)語工巧,指文詞贊詠、吟唱等藝能。世間諸工巧皆為無覆、無記法之一種,故又稱為工巧無記。[26]《瑜伽師地論》(卷二)將工巧明分為營農、商賈、牧牛、事工、習學書算計數及印、習學所余工巧業處等六種。《瑜伽師地論》(卷十五)則列舉營農工業、商估工業、事王工業、書算計度數印工業、占相工業、咒業工業、營造工業、生成工業、防邪工業、和合工業、成熟工業、音樂工業等十二種。《大明三藏法數》(卷二十四)則謂,舉凡文辭贊詠、城邑營造、農田、商賈、音樂、卜算、天文、地理等一切藝能皆屬工巧明。《知識總匯》對“工巧明”也有詳細的分類,就身工即利他之工藝技術分為上工和下工。上工分身語意所依之佛像、佛經、佛塔三工,具體是:佛像之造工有繪畫(卷軸畫)和雕塑。繪畫又有唐卡和壁畫,雕塑有泥塑、打造、鑄造、酥油花、堆繡、刺繡等多種。佛塔之工有供奉之塔和器械等多種。下工包括石工、瓦工、磨工、漆工等生活用品的制造工藝。[27]

事實上,“工巧明”只是佛學“五明”之一。吉美林巴[28]在《涌蓮藏真》中說,在佛學的五明(內明、因明、聲明、醫明、工巧明)中,內明通過講述菩提道,使人覺悟空性;通過因明、聲明的運用,可以消除傲慢的外道徒;通過醫明,能解除眾生所患的疾病之苦;運用工巧明,制造各種用品,以利眾生。精通了工巧明的技巧,就能得到學者的地位,財源也不會有多大困難。這門學問也是世人稱道的財富,而通過財富可以做利他事業。獲得悟空覺悟之后,則以如來的色身和無數的化身,對無數眾生做有益的事業。《莊嚴注釋》說,為什么菩薩會鉆研工巧明呢?因為以細小的代價不知疲倦地積累財富,有了財富再鉆研工巧明,達到精通的程度,就會得到世人的景仰,而利用財富也能為世人做有益的事情。《福澤傳記》也說,工巧學是人們要加以實踐的技藝,做工巧的人雖出身低劣,但無論如何也將得到國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們的尊敬。正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對掌握了手工技巧的人,天仙和人都會對他予以敬重;對懂得工巧學的人,國王和人民也會對他尊敬。天界的工巧者是布肖嘎爾瑪,他得到帝釋天王及世間傲慢者的敬重。赤松德贊王也曾在桑耶地方的阿爾亞巴洛殿,主持過對工巧者頒發獎品的大型儀式。這些都說明了工巧學是一門學問,能為世人所攝益,因此工巧學成了菩薩們的學處。

眾所周知,佛教的世界影響源自于廣為傳播,本質上說,唐卡是藏傳佛教的產物,“熱貢唐卡”[29]最早始于公元1028年,后藏拉堆地方年扎嘉措三兄弟從尼泊爾學成繪畫技藝后來到熱貢傳授繪畫技藝,開啟了唐卡在熱貢的傳播。[30]與佛教的傳播一致,唐卡在西藏的傳播與尼泊爾、印度的佛教藏傳的歷史是分不開的。但唐卡傳入藏地后,又與藏族文化相融合,在藏地生成獨特的唐卡技藝體系,包括價值、理念、認知、分類、概念和技術。

今天,在文化遺產的“運動”中,熱貢唐卡被冠以“藝術”之名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這種以西方藝術傳統中的概念代替藏傳佛教的技藝表現形式,竊以為值得商榷。每一個民族、宗教大都有自己的技藝概念和分類,在藏語里,與“手工藝術”一詞可以對譯的詞是“吉則”(音)。“吉則”是現實發生著的“藝術”,而工巧明則是對它們的文字記載,同時,工巧明又是一個完整的分類體系。在藏傳佛教中,“吉則”的分類自成一體,其中有一個64種分類形制,有意思的是,這一分類來源與印度的《愛經》存著關聯,《愛經》主要是印度古代名妓必須研習的內容,全部照錄如下:

(1)歌唱(2)樂器(3)舞蹈(4)融會貫通舞蹈、歌唱和音樂的三者綜合(5)書法和素描(6)刺繡和文身(7)以米和花恰切地裝飾神像(8)插花(9)給布、衣服或身體部分諸如頭發、指甲、嘴唇、身體等染色的技巧(10)給地板鑲嵌彩色玻璃和玻璃刻花(11)以最令人舒適的方式鋪床、安設地毯及墊子以供人斜躺的藝術(12)奏水碗樂(在裝滿水的杯子上奏樂)(3)水箱、水管、蓄水池的水的排放和保養(14)繪畫、裝飾和構圖(15)如何制作念珠、頭巾、項鏈、花環及寶冠(16)以花及鷺鷥毛制作頭巾和腰帶的藝術(17)布景藝術和戲劇表演的營造(18)耳環的設計藝術(19)香水的調制和配備(20)穿著藝術及寶石與飾品的雅致安排(著裝時巧妙安排珠寶、飾品的搭配)(21)魔法和巫術(22)戲法(23)烹調(24)以適當的食料和色素調配果汁和酒水(25)裁剪和縫紉藝術(26)以紗線或細絲、羊毛或絲綢來制作玩偶、鳥、花束、散花、球等物(27)猜謎(28)誦詩游戲:一人誦完一句詩,另一人以此句末字為首,吟出另一句詩,以此類推;如參加游戲者想不出另一句詩,便是輸家,須繳罰金(29)模仿(30)閱讀(包括吟誦與詠唱)(31)繞口令(32)練習劍、棍、鐵頭木棒、弓、箭的知識,戰爭、武器和軍隊的技巧(33)因明學(推理與導出結論)(34)木工(35)建筑(36)金石鑒定能力(37)化學和礦物學(38)玉石珍珠的顏色(39)鐵礦和煤礦的知識(40)園藝(41)斗雞和角羊的規則(42)教鸚鵡說話的藝術(43)香水灑身和香油搽發的藝術(44)文字的深厚功底,以不同形式創造詞匯的能力(45)拼讀和變換詞形的藝術(46)語言和方言的知識(47)為宗教和節日慶典裝飾花車的藝術(48)描繪秘法圖案,準備護符、咒語之類的藝術(49)智力訓練,諸如完成一首未完成的詩等(50)詩的創作(51)詞典和詞匯知識(52)裝扮和改變人的外貌的藝術(53)雅趣幻象的藝術,諸如使棉布呈現絲綢狀(54)種種游戲(55)借祈禱文和神秘符咒來自救(56)參加青少年運動的能力(57)社交知識(58)茶道(59)體操(60)揣摩一個人的形貌以斷定其性格的能力(61)快讀詩行的藝術(62)數學的游戲(63)制造人工花朵的藝術(64)以陶土塑造人物和偶像。

我們由此質疑和反思:1.為什么無論是“唐卡”還是“熱貢”都使用藏語音譯,在使用“藝術”時不用譯名“吉則”,而要用“Art”(藝術)的譯名?2.既然使用“藝術”,就要貫徹藝術的生成原理,人家也可以要求任何采用“藝術”之名者遵循藝術法則;然而“唐卡吉則”無論是認知原理、知識體系還是技藝分類都獨樹一幟。3.“唐卡吉則”與西方的“繪畫藝術”無論是內涵和外延都不相同,佛教技藝與審美藝術在類型上——無論是社會教化、表現形式還是審美功能都相去甚遠。4.唐卡的繪制也與其他繪畫創作在方式、技術、材料等方面迥異,比如唐卡所用的材料是各種不同的礦物原料,經過磨研成粉,然后沾水描繪。5.信守的教養和要求不同,傳統的唐卡是一種佛門“功德”,要求繪(習)畫者皈依佛門,至少是崇信者,繪(習)畫者大都從小開始,一生為業。6.就傳承而言,對于一個唐卡的研習者,必須要回歸特定體系內的知識、技藝,如果讓一個唐卡大師傳授技藝,必定囿于“吉則”范疇。我們完全無法想象,一個藏族畫師如何講授“藝術”的知識體系。7.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原則講究“整體性”和“原真性”(authenticity)形制,即要求從內容和形式上要遵守有知識體系歸屬的義理和技術,而西方“藝術”義理和技術與唐卡差異甚巨。讓“吉則”遷就“藝術”,勉為其難。8.使用“藝術”在策略上有不明智之嫌,在此,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經驗值得借鑒,比如納西族使用“東巴”,而非使用“薩滿”,便是一個值得稱道的例子。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全球性“遺產事業”的組成部分中,對少數民族、原住民等的藝術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受到格外的重視,原因之一在于多數少數族群沒有文字,因此探索保護這些藝術遺產的途徑與方式自然提到相應的高度。因此,“表演性藝術和手工技藝的傳承已經成為人們搜集那些歷史記憶的實踐,致力保存其‘活態’的有效行動”。[31]

[1] Harvey,D.C.Heritage Pasts and Heritage Presents:Temporality,Meaning and the Scope of Heritage Studies.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2001,7(4):319-338.

[2] Smith,L.Uses of Heritage.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6,p.17.

[3] Bazin,Claude-Marie.Industrial Heritage in the Tourism Process in France.Translated by Kunang Helmi.In Marie-Fran?oise Lanfant,John B.Allcock & Edward M.Bruner eds.International Tourism:Identity and Change.London,Thousand Oak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5,pp.120-124.

[4] “物質遺產”(physical heritage)是在美國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的類型形態中使用的基本概念。

[5] Tunbridge,J.E.& G.J.Ashworth Dissonant Heritage:The Management of the Past as a Resource in Conflict. New York:J.Wiley,1996,pp.1-3.

[6] Graburn,Nelson.H.Tourism,Modernity & Nostalgia.In A.Ahmed and C.Shore eds.The Relevance of anthrop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London:Athlone press,1995,pp.158-177.

[7] 參見李安宅:《〈儀禮〉與〈禮記〉之社會學的研究》,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第55-57頁。

[8] 參見趙汀陽:《天下體系:世界制度哲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3-44頁。

[9] [英]羅蘭(Michael Rowland):《重新定義的博物館中的物品——中國遺產的“井噴”》,湯蕓譯,載《他山通訊》(西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研究院)第19輯,2013年5月,第51-52頁。

[10] Howard,P.Heritage Management,Interpretation,Identity.London/New York:Continuum,2006,p.17-18.

[11] Ibid.,p.167.

[12] Jonaitis,A.Art of the Northwest Coast.Seattle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p.270.

[13] Graburn,Nelson.H. Introduction:Arts of the Fourth World.In Graburn H.Nelson ed.Ethnic and Tourist Arts: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p.1.

[14] Graburn,Nelson.H. Introduction:Arts of the Fourth World.In Graburn H.Nelson ed.Ethnic and Tourist Arts: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p.1

[15] Ibid.,p.3.

[16] [美]哈里·R.西爾弗:《原始藝術》,載李修建編選:《國外藝術人類學讀本》,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年版,第99頁。

[17] [英]雷蒙德·弗思:《藝術與人類學》,載李修建編選:《國外藝術人類學讀本》,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頁。

[18] 布萊恩·斯波納:《織者與售者:一張東方地毯的原真性》,載孟悅、羅鋼主編:《物質文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242頁。

[19] Graburn,Nelson H.Art,Anthropological Aspect.In Smelser,N.& Baltes,P.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London:Elsevier,2001,p.764.

[20] Williams,R.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41.

[21] Graburn,Nelson.H.Introduction:Arts of the Fourth World.In Graburn H.Nelson ed.Ethnic and Tourist Arts:Cultural Expressions from the Fourth World.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p.3.

[22] 參見慈怡法師主編:《佛光辭典》,“觀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

[23] 見《藏文化薈萃》系列畫冊編委會之《四部醫典曼唐畫冊》,“前言”,西寧:青海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

[24] 察倉·尕藏才旦:《熱貢唐卡》,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112頁。

[25] 參見馬成俊:《熱貢藝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頁。

[26] 參見慈怡法師主編:《佛光辭典》,“工巧明”,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年版。

[27] 馬成俊:《熱貢藝術》,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頁。

[28] 吉美林巴(1728-1798),是生活在18世紀中葉至末葉的藏傳佛教寧瑪派密宗大得道者和著名學者,有“尊者”之稱。

[29] 青海同仁一帶藏語稱“熱貢”而得名。見唐仲山:《熱貢藝術》,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頁。

[30] 同上書,第11頁。

[31] Howard,K.ed.Music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olicy,Ideology,and Practice in the Preservation of East Asian Traditions.Surrey(UK):ASHGATE,2012,p.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磴口县| 黔江区| 宁化县| 彭阳县| 财经| 保康县| 城固县| 临猗县| 横峰县| 梅州市| 沙雅县| 库伦旗| 尚志市| 宜兴市| 东台市| 阳谷县| 淮安市| 容城县| 阿克| 米林县| 武胜县| 诏安县| 淄博市| 新安县| 枣阳市| 宜兰市| 长阳| 蓬溪县| 林周县| 定陶县| 长宁区| 民丰县| 抚松县| 台南县| 东兴市| 开鲁县| 南宁市| 虎林市| 子长县| 土默特右旗| 江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