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新結構經濟學的主要學說介紹

本書的第一部分基于對歷史經驗的考察和經濟思想史的梳理來探究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進而為時下的供給側改革和產業政策找到理論依據和政策思維;第二部分則以更大篇幅來解讀和拓展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及其相關學說,進而對新結構經濟學作進一步的學理化和系統化,并由此審視發展經濟學的現代發展路向;第三部分則從思辨邏輯上對有關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引起的爭論作一評述,進而挖掘不同主張背后的哲學思維,從而有助于更深刻地認識現代主流經濟學的思維缺陷。正是由于本書的很大篇幅都與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有關,因而,為了便于讀者更好地理解本書的探討議題、思想認識和理論發展,就有必要在緒論中對本書論述中所涉及的新結構經濟學的相關學說作一簡要介紹。

首先,新結構經濟學何以謂“新”?

新結構經濟學所針對的對象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因而,理解新結構經濟學的“新”,就需要從發展經濟學的發展軌跡中去尋找。迄今為止,發展經濟學大體經歷了這樣三階段的演變: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基于特定時期的經濟增長需要而興起了發展經濟學,羅森斯坦羅丹、繆爾達爾、赫希曼、普雷維什、辛格、納克斯以及劉易斯等開創者都強調,由于各種市場失靈的存在,欠發達國家往往不能自然而然進入經濟起飛,從而需要政府制定特定的產業政策來促進工業化,如通過市場保護來培育出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部門;其次,隨著20世紀80年代后一些激進產業政策相繼遭遇了挫敗,尤其是拉美國家政府為龐大的利益集團所俘獲而扭曲了經濟發展,安妮·克魯格、拉爾等人就發起了對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挑戰,他們否定產業政策或者其他任何政府干預政策的有用性和必要性,而強調創建自由市場和“守夜人”性質政府的必要性;最后,隨著20世紀末“華盛頓共識”在全球各國推行所引發的困境以及21世紀初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一些學者開始再次反思主流的新古典經濟學思維和論斷,再次重視產業政策并積極探尋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變革。正是在此背景下,林毅夫倡導一種基于傳統結構主義發展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分析思維相結合的新結構經濟學。相應地,新結構經濟學就具有這樣的雙重特性:一方面,不同于新古典經濟學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結構同質化,新結構經濟學致力于剖析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產業、技術以及市場特性上的差異,試圖通過政府的作用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和企業治理提升到發達國家的同等水平;另一方面,不同于傳統結構主義將不同發達程度國家的結構差異視為外生的,新結構經濟學認為這內生于要素稟賦結構的差異。事實上,傳統結構經濟學的政策就以發達國家為參照系,或者通過政府行政手段和價格扭曲措施來構建發展中國家所缺乏的資本密集型產業,或者依靠保護政策以及實行進口替代等發展起完善的現代工業體系,或者采用發達國家的各種制度安排;但是,新結構經濟學強調,在經濟一體化的世界市場中,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結構應該根基于其要素稟賦結構所內生決定的比較優勢,政府的作用主要是解決企業在產業升級過程中所面臨的產權保護、信息供給、外部性協調等問題,并同時承認市場對于配置資源的中心作用。

其次,發展中國家如何確定目標產業?

新結構經濟學主張,在每一時點的經濟結構內生決定于該時點給定的要素稟賦結構,并以企業自生能力(即一個正常管理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獲取社會上可接受的利潤率的能力,其前提是企業所在行業符合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為微觀分析基礎而把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經濟結構和相關的生產活動特性的差異引進現代經濟學的理論分析中。相應地,林毅夫倡導因勢利導地促進比較優勢轉換和生產結構升級的產業政策,其中的關鍵在于確定發展的目標產業;進而,為了指導各國產業政策的制定,林毅夫還構建了一套兩軌六步法的“增長甄別與因勢利導框架”(GIFF)。其中的兩步是:(1)確定一國可能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新產業;(2)消除那些可能阻止這些產業興起的約束,并創造條件使這些產業成為該國的實際比較優勢。其中,第一步又是關鍵。為此,林毅夫提出了“增長甄別”的六個步驟。(1)發展中國家的政府確定一份滿足如下條件的貿易商品和服務的清單:在具有與本國相似的要素稟賦結構且人均收入高于本國約100%—200%的高速增長國家中,這些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已超過20年。(2)在該清單的產業中,政府優先考慮那些國內私人企業已自發地進入的產業,并設法確定:這些企業提升其產品質量的障礙;以及阻止其他私人企業進入該產業的障礙。(3)對清單上那些全新的產業或是很少從事出口的企業,政府可以采取特定措施,鼓勵第一步所確定的高收入國家企業來本國投資以利用本國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同時通過設立孵化計劃等扶持國內私人企業進入這些行業。(4)除在第一步中貿易商品和服務清單上確定的產業外,政府還應密切關注本國成功實現自我發現的其他私人企業,并為這些產業擴大規模提供幫助。(5)在基礎設施落后、商業環境欠佳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可投資于工業園區和出口加工區,并做出必要改進以吸引愿意投資于目標產業的國內私人企業或者外國企業。(6)政府也可以為在第一步確定的產業清單中的國內先驅企業或國外投資者提供激勵,以補償它們的投資所創造的非競爭性公共知識。

再次,有為政府在產業升級中如何作用?

新結構經濟學強調政府應該在產業升級中扮演積極角色,由此倡導了一種積極性的有為政府說;進而,林毅夫還根據現有產業和國際技術前沿的差距而將產業分成五種類型,從而進一步細化了在不同類型的產業發展和升級中有為政府因勢利導的功能承擔。(1)追趕型產業,是指技術和附加值水平比發達國家同類產業低的現有產業,如汽車、高端裝備業、高端材料等。政府可以在資金融通和外匯獲取上支持本國企業并購擁有先進技術的海外企業以作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來源,可以支持本國企業設立海外研發中心以直接利用國外的高端人才來推動技術創新,也可以通過招商引資而把那些高端制造業產品的生產企業吸引到國內來設廠生產。(2)領先型產業,是指產品和技術已經處于國際領先或已接近國際最高水平的產業,如白色家電、高鐵、造船等。政府可以設立科研基金來支持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所需的大投入、高風險的基礎科研,可以通過采購幫助取得新技術和新產品的企業較快地形成規模化生產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可以在人才培訓、資金、法律、領事保護、投資保護上支持企業拓展海外市場,從而維持該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3)退出型產業,是指喪失了比較優勢或者還有比較優勢但產能富余的產業,如鋼筋、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等建材行業以及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加工業等。政府可以通過提供人才培訓、展銷平臺等鼓勵產業集群中部分有能力的企業在品牌、研發、管理、市場渠道管理等方面升級到高附加值鏈上,可以通過提供信息、人才培訓、資金支持以及合作創辦園區等方式協助多數企業轉移到低工資的國家或地區,也可以支持產能富余產業中一些企業以直接投資方式將產能轉移到“一帶一路”沿線、基建投資需求大的國家。(4)“彎道超車型”產業,是指人力資本需求高、研發周期短的新興產業,如信息、通信產業的軟件、手機等。政府可以通過提供孵化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鼓勵風險投資、制定人才和稅收優惠政策等以鼓勵創新性人才創業,并利用巨大的國內市場、數量眾多的科技人才以及完備的生產加工能力而能迅速將概念變成產品等優勢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5)戰略型產業,是指資本非常密集、研發周期長、投入巨大,并且我國尚不具比較優勢但關系國防安全的產業,如大飛機、航天、超級計算機產業等。政府可以通過中央財政直接撥款來支持新產品新技術開發,并以政府采購和推廣到其他國家來支持其產品的生產,也可以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子女教育、生活環境等軟硬條件來爭取戰略型產業落戶當地,以實現戰略型產業和當地產業轉型升級的雙贏。

最后,如何認識不同產業政策的成敗?

林毅夫之所以倡導新結構經濟學以及由此衍生出的GIFF框架和有為政府說,根本上源于對世界各國大量實踐的觀察、總結和提煉。事實上,在任何國家的經濟起飛和迅猛發展過程中,幾乎都離不開特定的產業政策;即使在號稱全面推行自由市場的現代發達國家,各國在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也都制定了發展制造業的各種產業政策,如美國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以及“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德國的“高技術戰略2020”、日本的“以3D造型技術為核心的產品制造革命”等。產業政策之所以如此普遍,自然有其經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會的等各方面的原因;同時,正是由于每個國家在文化、社會、經濟、制度和政治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國情,從而具體產業政策在目標、內容和措施等方面也有不同的選擇,進而也影響或導致了產業政策的成功和失敗。譬如,基于對二戰后世界各國產業政策中成功和失敗案例的觀察,羅賓遜認為政治因素對產業政策成敗產生了巨大影響,并由此提出了五個主要論點:(1)理論上有充分理由相信產業政策可以在促進發展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有大量案例能夠證明產業政策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3)也有大量反例表明產業政策的失敗及其對經濟發展的阻礙;(4)成功案例與失敗案例之間的區別在于政策的政治角力上,產業政策的成功往往在于當政者希望工業化能順利完成,或者是政治體制的激勵迫使他們這樣行動;(5)經濟學家和國際組織必須改變他們對產業政策的思考方式。[1]當然,各種因素在產業政策制定和執行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往往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動。一般地,政治權力和意識形態等因素在產業政策制定和執行中的赤裸裸的支配和影響典型地出現在二戰后,這是由當時國際政治對立的社會形勢和新興發展中國家壯大經濟力量的迫切需要所決定的;同時,也會出現在迄今還未走出未開化狀態的傳統社會中,因為政治權力是此類社會中資源配置的主要乃至根本性機制。但是,當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新常態”,尤其是對已經融入現代文明并將經濟增長和國民生活提高作為基本國策的那些國家而言,影響產業政策的根本因素,與其說還是停留在政治和意識形態層面上,不如說更主要是基于對經濟環境和資源配置機制的不同理解和認識;正是基于這一理解,林毅夫強調思想理念在經濟發展和轉型成敗上的決定作用,深入剖析了各國制定產業政策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意識,指出了那些失敗的產業政策所存在的方向性錯誤,進而發展了根基于由要素稟賦決定的比較優勢的產業政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宁市| 吕梁市| 双鸭山市| 勐海县| 梧州市| 甘孜县| 乾安县| 平泉县| 普格县| 临泉县| 增城市| 潢川县| 高雄县| 林州市| 咸丰县| 九寨沟县| 陕西省| 邢台县| 平泉县| 邵东县| 潜江市| 磐安县| 平度市| 库车县| 平顺县| 山东| 广南县| 江油市| 中超| 台山市| 井研县| 德格县| 克什克腾旗| 三门峡市| 德化县| 南澳县| 永昌县| 绥中县| 定陶县| 长沙县| 虎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