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玩游戲,父母怎么辦?:別讓游戲毀了孩子一生
- 夏翠翠 申子姣
- 2135字
- 2020-05-14 17:26:50
第一節
別的小朋友有的我也要
圓圓的爸爸下班回到家,正準備像往常一樣給女兒來個抱抱,迎接他的卻是小公主的淚眼婆娑和委屈又充滿期待的聲音:“爸爸,媽媽不給我手機玩,你快把你的手機給我,我要玩手機。”
原來,圓圓今天跟媽媽一起去鄰居家玩,鄰居家的小姐姐蘭蘭跟圓圓一樣剛上幼兒園,玩的卻比圓圓的玩具“高級”得多,爸爸媽媽手上最新一代的iPad和iPhone都是隨要隨得。為此很有優越感的蘭蘭總是很大方地跟圓圓分享玩具:“這是我爸爸和媽媽的手機,里面裝了好多讓我玩的東西。你如果想玩就一起玩吧!”蘭蘭邊教圓圓玩游戲,邊跟圓圓炫耀:“你知道嗎?這個手機是最新款的,可貴了!可是只要我想玩,爸爸媽媽就會給我用,有時候他們還會用備用的手機工作,把新手機讓給我玩,對我可好了!”在蘭蘭的指導下,圓圓玩得很過癮,媽媽叫了三次該回家了,圓圓依然對蘭蘭的玩具戀戀不舍。
回到家以后,圓圓就顯得悶悶不樂,對自己的洋娃娃、毛絨玩具一副嫌棄的樣子,媽媽猜出了女兒的心思,卻不愿意慣出她想要什么就得什么的毛病,所以對女兒的“暗示”裝糊涂。圓圓見暗示無效,便挑明了也想要“高級”的玩具,希望媽媽的手機也能經常給自己玩。媽媽嚴肅地給圓圓講道理:“小孩子不能玩手機,對眼睛不好,玩多了會上癮的!”圓圓小眼睛、小鼻子就泛了紅,淚珠很快聚集到了眼眶里,匯成了小瀑布。此時,爸爸上樓的腳步聲吸引了圓圓的注意,然后便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爸爸一邊看著委屈的女兒,一邊看著嚴肅的媽媽,心里十分猶豫,到底要不要直接把手機交給孩子玩呢?
每個家長都遇到過被孩子纏著要東西的情境,有時候是好吃的,有時候是好玩的,有時候是好看的。曾有家長抱怨自己家的孩子“只要看到喜歡的,就都想要,實在是太任性了”。但實際上,見到吸引自己的東西就產生想要據為己有的想法,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心理過程。成年人見到豪宅、豪車,不也會在某一瞬間,產生“如果我也有,該多好”的想法嗎?只是成年人會很快地告訴自己,這個想法是否符合現實,是否可能實現,幼兒則未必能具備這樣的自控能力。把心里想的直接說出來或者直接用行動表示,也是嬰幼兒階段的一種正常現象,家長們可以給予理解,別著急給孩子貼上“任性”的標簽。
但在有的場合,如果你只把孩子要東西的行為理解為對那個東西的喜歡,那可就過于簡單了。理解孩子的行為,不僅要看外顯的“內容”,還要有意識地去了解孩子背后的心理需要。圓圓平時在家其實很少玩手機,偶爾跟爸爸媽媽一起看個視頻,卻也沒有那么大的興趣。這次在蘭蘭家玩了一天手機,回來之后也希望爸爸媽媽給自己手機玩,除了確實是玩了很多好玩的游戲,其實還另有隱情。蘭蘭所說的那句“我要什么,爸爸媽媽就給什么”,才真正激起了圓圓內心的“羨慕嫉妒恨”。孩子表面上攀比的是擁有物,實際上卻在攀比誰在爸爸媽媽心目中更有地位、更有權力。
圓圓在家其實表現一直都挺乖,爸爸媽媽常常對她強調要懂禮貌、守規矩,這個5歲的小女孩平時很少徹底放開去玩,陪媽媽一起逛街的時候,也很少主動提出來要買什么東西。其實最早的時候她也曾纏著媽媽想要一套很漂亮的芭比娃娃,但當時媽媽特別嚴肅地教訓她“你這么小,哪能買這么貴的玩具,玩不好就弄壞了,太浪費了,不能買!”這一次教訓深深地印在圓圓的腦子里,除非遇到真的特別想要的東西,她再也不敢提“非分的要求”。這次要手機,實在是心里太希望能玩自己爸爸媽媽的東西,而不是玩別人的。
當然,圓圓媽媽如此強調規矩也有她的原因。她在女兒提出想要什么的要求時,心里第一個冒出的念頭就是“不能慣著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的壞毛病”。在與她交談中,細致了解后就不難發現,在她小時候就很少能順利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她的媽媽,也就是圓圓的姥姥,就常常告訴她“小孩子,不能這樣慣著”。所以她自然而然地繼承了媽媽的風格,在不知不覺中,用同樣的方式教育著自己的孩子。
能像圓圓媽媽一樣,為孩子設立限制當然是有很多好處的,比如能夠為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幫助孩子建立起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會讓孩子學會尊重父母、尊重他人。但孩子提出的需求如果總是不被滿足,就會成為“未滿足的期待”,對孩子始終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家長應該怎么做?
究竟是孩子任性不知足,還是父母給的關愛不足以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可以反思一下:這次孩子跟你要手機,你不愿意給,如果下次孩子要的是別的不太高的需求呢?你會痛痛快快給他(她)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也許孩子會感覺得不到愛的滿足,這種失落感,會在與其他同伴的對比中更加凸顯。
當孩子提出要玩手機等需求時,可以讓孩子多澄清一下他(她)內心的想法,小孩子講話常常是很真誠的,就像圓圓會說“蘭蘭可以隨時玩她爸爸媽媽手機,我也想玩。那些游戲真的很好玩”。她的話語中透露著兩種需要:玩游戲,和蘭蘭一樣得到爸爸媽媽的寵愛。
在適當限制的條件下,滿足孩子的需求。例如,與孩子約定,在什么情況下可以把手機給孩子,如吃完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后。同時告訴他(她)可以玩什么內容,如可以玩兒童游戲APP,不能亂動爸爸媽媽手機里的其他內容,以免影響工作與交際。還要跟孩子約定好,可以玩多長時間。畢竟孩子還在生長發育階段,長時間玩手機很容易導致視力受損,甚至可能影響注意力等其他認知能力的發展,所以玩游戲的時間以一次不超過20分鐘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