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傳感器與新聞”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即便對我這個在中國國內有5年新聞從業經驗,在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學習工作了16年,且對媒體融合戰略關注、調查和研究了16年的專業人員來說,當我于2014年夏天聽到我院未來實驗室主任邁克爾·麥金教授介紹這個概念和美國業界的相關實踐案例時,也頗感新奇。什么是傳感器?傳感器與新聞報道有什么關系?傳感器與新聞對新聞傳播領域里的學習有什么意義?這一系列問題令我反復思索。
2015年年初,我找到機會拜讀了弗格斯·皮特率其他13位作者撰寫的《傳感器與新聞》一書。書中所介紹的古代社會的傳感器和人類在古代對拓展和延伸自己的五官所實施的創造和使用,尤其是皮特先生對近年來美國《華盛頓郵報》《今日美國報》和紐約WNYC公共廣播電臺等媒體將傳感器用于新聞報道等7個案例的總結,使我敏銳地意識到利用傳感器去搜集數據來輔助新聞報道對于中國新聞業界的借鑒作用。無獨有偶,2014年上半年我院的研究生特拉維斯·哈特曼利用噪音拾取傳感器搜集噪音分貝數據,并在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中心學生公寓區比較吵鬧的現象進行了調查性新聞報道,報道的發表采取了多媒體平臺和數據可視化呈現的形式。皮特的著作和哈特曼的研究項目使我備覺傳感器新聞對于新聞傳播學院課程創新的意義。
科學常識告訴我們,傳感器是指能感受規定的被測量目標,并能按照一定規律轉換成可用輸出信號的器件或裝置。傳感器可按工作原理、技術和應用分為多種類別,從我們所熟知的交通監控攝像頭到遙感衛星所使用的可見光傳感器和紅外傳感器等,不一而足。正如皮特在本書中指出的:“目前,傳感器的種類與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其獲取信息的能力也在不斷增長,而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調查型新聞記者、使用計算機進行報道的記者與其他新聞從業者皆開始使用傳感器。我們特別將無人機報道納入到傳感器新聞的領域,不僅因為其近年來所受到的巨大關注,也因為它將人的視覺——這一感官——延伸至更遠處,遠超出人力所能及。”對于傳感器與新聞之間的關系,皮特則進一步說明,“雖然近年來一些對于傳感器新聞的評論將新聞傳感這一概念集中于由記者自己研制(或委托他人制作)的傳感器,但在本書中,我們會將該定義加以拓展。那些可以為新聞報道收集信息與數據的傳感器,即便并非為記者自己所控制,也依然被視作傳感器新聞的一部分。”皮特還認為,我們對于傳感器新聞的定義與描述,并不能使它與其他種類的新聞割裂開來。“我們在書中所提到的那些傳感器工具,對于許多依賴大量數據的新聞報道來說都十分重要,因而傳感器新聞理應被納入到傳統新聞的范疇之內。”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新聞與數據的擁抱更加緊密。通過數據分析而挖掘新聞線索,通過數據可視化而與數據互動并圖釋新聞已是目前國內外網絡和移動媒體平臺的常態化運作。為了更好地獲取和使用數據,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托爾新聞數據中心于2013年組建了相關的研究小組,由時任該中心研究員的皮特先生領銜研究傳感器在新聞傳播領域里的應用并對美國業界的典型應用案例進行總結。同時,皮特先生于2013年就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院的暑期學期里開設了傳感器與新聞的強化課程,時長4周,每周5天上課,每天上課加實驗室操作將近8個小時。在科研、教學和新聞實踐的基礎上,皮特的研究團隊于2014年5月完成了由哥倫比亞大學托爾數據新聞中心和美國奈特基金會資助的、長達243頁的研究報告《傳感器與新聞》。
根據美國學者艾弗雷特·羅杰斯的“創新擴散理論”,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環球項目中心中國項目合作部自然將該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弗格斯·皮特先生向中國業界和學界進行介紹。2015年6月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和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中國項目部聯合邀請皮特先生和美國學界及業界的其他教授和專家在新華網舉行研修營項目,期間皮特先生就傳感器與新聞這個話題與國內的多家主流媒體的專業人員進行了分享與探討,并手把手地教會中方參加進修的人員安裝好一款簡單的傳感器,而且能將傳感器所捕捉到的數據傳輸到計算機里等待分析。同年11月,也是應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邀請,皮特先生來到西安歐亞文化傳媒學院主講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與歐亞文化傳媒學院聯合舉行的“傳感器與新聞”教學周。在歐亞文化傳媒學院的一周時間里,皮特先生在傳感器發展史、傳感器新聞在美國新聞業界應用的實戰案例、傳感器新聞與計算機語言、傳感器的安裝與連接以及傳感器新聞的課程設置與教學特點等5大領域與歐亞文化傳媒學院的師生進行了深度交流,并與歐亞文化傳媒學院計算機專業的老師共同帶領以文科背景為主的師生體驗了一把自己動手安裝傳感器、用傳感器捕捉到相關數據,然后運用計算機語言或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的全部過程。
數次與皮特先生的合作,使我備感新聞傳播專業與類似傳感器這樣的前沿科學理念與實務相擁抱的重要意義。同時,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院長楊溟先生長期以來致力于研發和實施新興高科技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里的國際合作項目,他也表示了對傳感器新聞的極大興趣和關注。基于新華網融媒體未來研究院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合作關系,我們共同決定將皮特先生的《傳感器與新聞》翻譯成中文,我們的想法也得到了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經過我與皮特先生的商討,我們獲得了授權,將這本由皮特先生代表托爾數據中心主編(皮特先生撰寫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3/4內容、第四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導言)的《傳感器與新聞》研究報告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
2015年,我與我的研究生助手們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對此書的翻譯與校對,期間付出了無數精力、時間、汗水與資金投入。對于書中涉及的許多技術術語,我們更是反復斟酌探討,本著細致嚴謹、精益求精的原則,力爭將皮特及其他專家的研究成果準確和流暢地傳達給國內讀者。
本書脈絡清晰,從闡釋傳感器新聞的定義開始,簡述了人類使用傳感器的歷史以及各類傳感設備在新聞報道中的不同特點。我個人認為最值得閱讀的是第二部分,在此部分皮特詳細介紹了七個利用傳感器的新聞項目。這些案例來自美國主流媒體,以基于對傳感器所捕捉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而實施調查性新聞為主。記者們利用自制的傳感器收集數據或者直接從政府官方的傳感系統里獲得數據內容,加以分析后形成專題報道。皮特對每一個案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與分析,包括前期準備、傳感器的使用(制作)、數據的提取與分析、如何得出結論、對記者的借鑒作用以及各種傳感器的優缺點等。本書的第三部分是由12位專家共同撰寫的有關傳感器設備使用背后涉及的法律與倫理知識。如何看待傳感器所可能引起的隱私與監視的問題?如何合法制作與使用開源硬件?無人機新聞報道該何去何從?這些有趣的問題都會在這個章節得到解答。
雖然“傳感器與新聞”是一個十分新穎的話題,也是一個方興未艾的新聞報道方式,但它仍舊脫離不了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各種傳感器只是用作收集數據信息的工具,基于出色報道的好的新聞故事才能使客觀的數據發揮最大的功效。同時,應不斷提高由傳感器所收集的數據的準確度和精確度,將可能的數據誤差降到最小程度(參見本書第三部分第十一節貝斯·斯托弗的有關數據準確度與精確度的論述),使得基于數據分析的新聞報道的質量也能得到保證。另外,依據數據分析而完成的新聞報道也應該與其他多種新聞報道方式和呈現方式相結合,讓數據為新聞故事賦予深度與厚度,讓多媒體的呈現方式把數據演繹得更互動、更生動,從而更吸引受眾。
總之,《傳感器與新聞》將會把數據新聞中一個更細致、更具技術性的領域引入中國。它將與中國的新聞記者和新聞傳播專業的師生分享美國現今最經典的利用傳感器輔助新聞報道的案例,以及新聞背后關于倫理與法律問題的深度考量和解讀。它將為大多數以人文社科類專業為背景的新聞從業人員打開一扇名曰傳感器新聞的大門,并以各式各樣的傳感設備為依托,為我們尋覓數據提供向導,為我們暢游數據的海洋提供舟楫,為我們挖掘數據背后有效的信息提供理論與實踐的工作手冊。本人殷切期盼國內的新聞傳播領域里的從業者、學者、學生和技術研究人員能夠讀一讀這本好書,將書中所涉及的知識與技術充分消化,并在新聞實踐和新聞學習中得以嘗試,去真正體驗新聞與科技相結合的別樣享受和益處。
章于炎
寫于美國密蘇里哥倫比亞市
2016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