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中國尋找現代之路:中國留學生在美國(1900—1927)(第二版)
- (美)葉維麗
- 1402字
- 2020-05-14 17:35:50
留美中國學生會的成立
1902年10月里的一天,23名中國學生在舊金山的一個公理會派教堂籌建成立留美中國學生會。[1]其核心成員來自天津北洋大學堂,他們是自二十年前幼童留美后的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2]有意思的是,另一個留學生組織也在同一年里成立,它是留日學生會館,一個帶傳統意味的名字。留日中國學生組織得到中國駐日使館的支持和贊助。[3]沒有跡象表明中國留美學生會的成立得到中國駐美使團的支持。留美學生會成立的宗旨是向在美華人青年灌輸愛國思想,因為留學生認為他們缺乏對祖國的忠誠。[4]一年后的1903年,當梁啟超在美國西岸旅行時,他注意到中國學生會的人數已達到50人。[5]
梁啟超對這個自愿成立的組織發生興趣是很自然的,它支持了梁本人思想中的一個核心觀念——“群”。世紀之交的美國社會活躍著各種各樣自愿結合的社團,大學校園里充滿各種生機勃勃的學生自治團體。[6]這些組織通常遵循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稱的“理性法律權威”(a rational-legal authority),而不是中國學生在國內所熟悉的以“人治”為特點的“傳統權威”。[7]這種自愿結合的組織符合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ams)稱許的“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精神。[8]
留學生們對美國學生的自治社團感興趣并抱有好感。一名叫C.Y.Chin(金)的學生在1913年的《留美學生月報》上寫道,這些組織“培養學生在道德上的獨立判斷、思想上的能力和強壯的體格,使他們在未來的更廣大的世界上能夠擔當責任”。金認為有幾種素質非常重要,即“組織能力、自治的方法和表達能力(講演口才或寫作能力)以及應付艱巨任務所需的大膽探索精神和身體的耐力”。更重要的是,金認為學生的自治團體和各種課外活動“成為培養各種優秀公民素質的訓練營”,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獲得了對人類活動的更廣闊視野,受到無私奉獻精神的激勵,培養了為公眾服務的精神,得到了展示他們實際才能的機會”[9]。
與對美式做法的夸贊相對比的,是對中國方式的批評。一位學生這樣說:“在中國,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或是二者兼有,都缺乏某種東西……我們多數人也許只是群體合作這門學問的一年級小學生。我們應當有足夠的理智承認這一點。”[10]美國學生的社團活動向中國學生展示了西方社團生活的優勢,為中國學生自己的組合提供了楷模。
[1] 我采用的日期是《留美學生月報》1912年3月(pp.420-431)刊登的顧維鈞“A Short History of CSA in the U. S.”一文所提供的,而據The Eastern Miscellany刊登的一篇文章,這一日期為1902年12月17日。
[2] 創建于1895年的天津北洋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工科大學。據徐愚齋的記載,這八個人是陳錦濤、王寵惠、張煜全、王寵祐、譚天池、吳桂靈、濮登清、嚴錦容,見《徐愚齋自敘年譜》。在梁啟超的《新大陸游記節錄》中,胡朝棟和陸耀廷代替了譚天池和濮登清(第228—233頁)。
[3] 見Harrell, Sowing the Seeds of Change: Chinese Students, Japanese Teachers,1895-1905,pp.98-100;又見董守義:《清代留學運動》,第228—233頁。
[4] 對祖國的忠誠問題提出的背景是,當時非在美國出生的人不能入美國籍,只能保持中國人的身份。這一政策1943年以后改變了。
[5] 梁啟超:《新大陸游記節錄》,第127—131頁。梁的記述可能是最早的有關該組織的記載。
[6] 有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校園生活,見Horowitz, Campus Life: Undergraduate Cultures from the End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pp.273-275。
[7] 馬克斯·韋伯有關“理性法律權威”和“傳統權威”的定義,見Weber, The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pp.57-60。
[8] “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和“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是哈貝馬斯在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Sphere一書中論述的兩個概念。
[9] C. Y. Chin,“The Proper Meaning of the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載《留美學生月報》1913年6月,p.52。
[10] Wan L. Hsu,“A Lesson in Co-operation”,載《留美學生月報》1925年2月,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