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66年8月26日,銅山制藥廠投產 了!
600元起始資金,2口大缸,60尺白布,5個沖洗架,加上部隊“免費”的營房,這就是藥廠創辦之初的全部家當。
從“師醫院”到“旅衛生營”,再到“團衛生隊”,為什么會想到辦一家制藥廠?藥廠辦起來容易,如何生存下去?帶著求證的眼光,我們一次次地走進小樸,走進一批創始人及其子女的回憶中,揭開那一個又一個隱秘......
首先,必須提到的是褚福德同志(注解1).1966年他和他的戰友們進行了藥廠的創建。在他主持小樸衛生隊工作的6年間,對藥廠的壯大和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他與胡志群、顏貽意等藥廠創建者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必須提到的第二人是蘇明山。蘇明山同志早年畢業于西安第四軍醫大學藥學系。他與褚福德兩人,是“文革”前衛生隊里藥學、醫療專業僅有的本科畢業生。蘇明山1955年上島時就是衛生隊長,是小樸衛生隊的第一任隊長。他的夫人叫徐琪,曾經是溫州制藥廠的藥師。在銅山制藥廠初創階段,她利用探親的便利,從溫州市區來到銅山島,向藥廠傳授過一些技術。這是后話。

張淑清(前排左一)、常美玉(前排左二)、蔡素英(后排右一)、岳愛華(后排右三),這四位衛生隊干部家屬,她們是藥廠的第一批職工
第三個也是最為勞心勞力的關鍵人物叫胡志群。
胡志群在藥廠的草創階段有著怎樣的作為,我們聽一聽他的女兒胡劍虹的講述。

我的父親胡志群同志出生于小知識分子家庭,16歲從江蘇省無錫一中畢業后,投筆從戎,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由于戰爭很快結束,他就被部隊選送,就讀于南京軍醫學校檢驗專業。畢業后,千里迢迢,來到了銅山島,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85團衛生隊工作。他一生中最為美好的時光,都與銅山島、與小樸村、與藥廠有著持久而密切的關聯。

褚福德(左一)、胡志群(右一)與孫愛春(中)合影于衛生隊
年輕時的父親英俊瀟灑,多才多藝。除本職工作檢驗專業外,他還喜歡鉆研醫藥、無線電、攝影、天文等,因此也很受女孩子的喜愛,但最終還是娶了我美麗善良的母親——柴淑華。
1964年我的哥哥出生了,1966年又有了我。當時,母親在上海工作,父母分居兩地,非常辛苦。母親很希望父親能轉業回來,可是部隊有部隊的規定,又是一線邊防,豈是想回就能回的。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六七個年頭。銅山島上的生活條件是非常艱苦的,經常斷電斷水,沒有新鮮蔬菜吃,日常生活用品極其短缺。
1966年的一天,父親來信說部隊領導布置給他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在衛生隊創建一個小型的制藥廠,以解遠離大陸藥品短缺境況,順便安排幾個隨軍家屬的工作。父親被任命為主要創建人。萬事開頭難,一切重擔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父親說,他是向部隊首長拍了胸脯、立了誓言的:這個藥廠非辦好不 可!信中,父親居然開口要母親攜帶子女從上海離職,到銅山島上安家落戶,協助他,把藥廠辦下去。
經歷一番嚴峻的思想斗爭和艱難比較,1969年7月,我的母親柴淑華終于放棄了上海穩定的工作,帶著年幼的我,一起來到了銅山島。
創業初期的工作是極其困難的。藥廠的策劃、人員的組織安排、廠房的基礎建設、生產藥品的設計、種類的選擇、設備的引進安裝、生產原料的采購等一系列工作都讓父親操盡了心。父親和衛生隊的戰友們,還有幾位家屬,邊干邊摸索。這期間,父親不知疲倦、不斷往返于溫州、上海、洞頭采購原料和設備。當時的交通不像現在這樣便利。據母親回憶,有一次為采購黃連素的原料,父親乘了幾天幾夜的火車去昆明出差,回來時腳腫得連襪子都脫不下來。設備的引進更是困難重重,先從上海采辦運往溫州,然后雇船運往洞頭。海上風浪大,很是危險。到了洞頭還要用大卡車運往小樸,真是像登天一樣難啊。
那么,究竟是誰最先提出創辦這個藥廠的“建議”呢?
時過50年,一些當事人紛紛離世,當時的很多原始材料都沒有變成檔案流傳下來,加上部隊一再換防、變更,對于這個問題,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蘇明山同志最早提出后,得到了部隊首長的批準;二是胡志群與蘇明山等好幾位部隊的軍醫在聊天中,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意見,然后由蘇明山同志向首長作匯報,最后由部隊首長拍板,胡志群同志被委任為第一責任人。

2015年9月1日以來,當時參與建廠的一些軍醫,分別與我的父親褚福德同志談及過一些往事。軍醫許傳福回憶為什么建藥廠,他是這樣說的:
第一,出于軍民聯防的需要。第二,出于緩解衛生隊藥品緊缺的考慮。第三,也要解決部分干部家屬就業困難。藥廠進行過“預實驗”,在衛生隊抽了張世福、胡志群、許傳福、蘭惠生、王云郎、牟哲文等軍醫參加這些實驗。不久,四位衛生隊干部的家屬加入藥廠,成為最早的四位職工。
“預實驗”成功后,胡志群負責生產。褚福德說,1969年蘇明山調離,他接任時,蘇就對胡志群說過:“我就把藥廠交給你 了!”
那時胡志群就任負責人,部隊沒有頒發紅頭文件,也沒有任命書。藥廠里的工作,都是兼職的。
這就是藥廠創辦時的大致情況。
事過50年,很多人都想知道銅山制藥廠投產的具體時間。這個時間節點,對于藥廠的今天、對于洞頭工業發展史,都是一段難忘歲月。
褚兆洪先生是這樣回憶的——
關于銅山制藥廠投產的具體時間,我母親常美玉、我父親、柴淑華阿姨幾個人經過奮力回憶,做出如下推算:
我母親說自己入廠的時間是1966年的秋天。這一年的立秋是8月8日。我父親說第一批四位家屬是胡志群同志等人進行預實驗的2到3個月后,進的藥廠。也就是在貫徹“五七指示”后的8月底進廠的;而“五七指示”在部隊的貫徹時間應該是1966年的五六月份。柴阿姨說是8月底投產比較牢靠。我的記憶是,1966年開學前幾天晚上,我們幾個部隊家屬小孩張海濤、馬福建等人,曾經將部隊衛生隊的冬青樹枝放進小鍋爐,葉子受熱后產生“啪啪”的響聲,覺得很好玩。這一細節記憶猶新。
綜上,有幾個時間節點值得在意:一是開辦、投產的時間應該是在1966年5月7日—1966年9月1日之間。二是藥廠預實驗時間應該是在1966年的6—8月之間。三是第一批職工進廠的時間應該是在1966年8月下旬。
為此,我們覺得銅山制藥廠投產日可以確定為:1966年8月26日。
藥廠投產了。
1967年的2月,春節剛過,銅山島上,寒冷的海風依然沒有褪盡它凜冽的攻擊力。部隊營房的背后,小樸的大山上,那些草、那些花兒仍然在冬眠之中。山頭上,夜夜潮起潮落,濤聲不斷中,迎來了一個月圓之夜。年輕的部隊軍醫胡志群與幾位戰士在軍號吹起、統一熄燈前,十分難得地在村頭的沙灘上散步。村民們有的從灘涂上回來,在潮水里洗腳、洗刷漁獲品;有的正從呱呱叫喚聲中,將自家養的鴨子捉拿回去。
突然,胡志群的腦子中閃過一個念頭——就把這個藥廠定名為“銅山制藥廠”如何?
胡志群的想法很快得到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85團衛生隊創辦的藥廠,有了自己的大名:銅山制藥廠——洞頭島被外界譽為“銅山島”,“銅山島”的名氣大過洞頭島,這是部隊的同志具備“創品牌就要追求知名度”思想的樸實反映;同時,從政治形勢看,把洞頭島建成祖國萬里海疆的“銅墻鐵壁,鋼鐵長城”,更是時代的選擇。浙江省第一家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創辦的藥廠,由此登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