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法前沿問題(2015)
- 顧功耘 羅培新
- 3264字
- 2020-05-14 17:41:57
三、政府與市場關系良性互動所應遵循的原則
二戰結束后到現在,全世界一百八十多個發展中經濟體中只有我國臺灣地區與韓國兩個經濟體從低收入變成中等收入,然后進入高收入水平;只有13個經濟體從中等收入變成高收入,其中只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不是位于西歐周邊,且不是與發達經濟體原本差距不大,而絕大多數發展中經濟體長期落入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造成上述現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沒有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取得成功的少數經濟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經濟發展和轉型中,既有“有效的市場”,也有“有為的政府”,二者缺一不可。“有效的市場”是指企業以追求利潤為根本,只有在充分競爭、完善有效的市場體系之下形成的價格信號,才能使企業家按照當時要素稟賦所決定的比較優勢進行技術、產業的選擇,從而使整個經濟體具有競爭優勢。“有為的政府”是指經濟發展是一個技術、產業、基礎設施和制度結構不斷變遷的過程,隨著技術不斷創新、產業不斷升級,基礎設施和上層制度安排也必須隨之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上層制度的完善不是單個企業家所能推動的,必須由政府發揮因勢利導的功能,組織協調相關企業的投資或由政府自己提供這方面的完善。另外,政府還需對技術創新、產業升級過程中先行企業所面對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予以適當補償,這樣根據比較優勢的變化,技術和產業才能不斷順利進行創新和升級。所以,一個發展成功的經濟體必然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再加上一個有為的政府。[35]在成功的背后,必然存在著某些不變的因素,正是這些因素構成了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我們所探求的基本理念。
(一)尊重市場規律原則
尊重市場規律的核心就在于對市場本身的理解。所謂市場,是某種商品或勞務的賣方與買方組成的一個群體,買方作為一個群體決定了一種產品的需求,而賣方作為一個群體決定了一種產品的供給。[36]市場經濟的基本特點是決策機制屬于分散決策,協調機制是價格,激勵機制是個人物質利益。市場機制運轉循環的原動力是市場活動參與者的經濟利益。市場是聯結主要經濟關系和各種交易行為的紐帶,各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活動引起商品、服務和生產要素等市場客體的流動,從而推動整個市場體系的運行。價格是調整經濟關系的基礎。價格由供求關系決定,各市場主體通過自由交換而形成價格,價格漲落又會引導生產和消費行為,從而使資源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向利潤率較高的部門流動。隨著資源從利潤率較低部門流出,商品供給減少,價格會有所提高,從而提高利潤率;資源向利潤率較高部門流入,商品供給增加,價格會有一定程度下降,利潤率也會降低。在連續的生產周期,資源會向著所有部門達到社會平均利潤率的方向持續流動,從而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率和生產效率。“市場就像一部復雜而精良的機器,它通過價格和市場體系來協調個人和企業的各種經濟活動,在沒有人刻意管理的情況下,它能解決涉及億萬個未知變量或相關關系的生產和分配的問題。”[37]正是這樣一個復雜的市場結構體系以及由此形成的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反饋機制和風險機制等功能,使得雖然市場經濟是分散決策的機制,但就像受到“看不見的手”引導一樣,市場主體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也在促進資源的合理配置。
但是,市場并非那么完美和萬能,由于市場主體的分散獨立、信息獲取缺乏對稱性、受局部和獨立利益的驅使,市場機制表現出鮮明的自發性、唯利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特點。市場調節作為一種事后調節,對資源稀缺引發的矛盾和利益沖突往往一籌莫展、束手無策。市場機制的局限性無法克服和預防市場失靈的出現,從而導致一系列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的產生。
所謂尊重市場規律,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科學認識市場的供求、價格和競爭三大基本機制的運行規律。準確把握市場規律的新形式、新變化,充分信任市場機制的自身調節功能并給予市場主體足夠的自治空間,以防止出現政府過度干預經濟的傾向。二是切勿盲目崇拜市場規律,反對“市場萬能主義”。當政府干預市場經濟時,應當立足于市場調節機制的運行規律并充分考慮市場失靈的負面因素,從而保證政府職能定位的科學性、合理性,避免政府角色定位的“越位”與“錯位”,實現政府與市場兩種調節機制走向理想的均衡狀態。
(二)維護公平正義原則
政府對于市場的干預是維護公平正義的表現。政府在市場主體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綜合考量各方面因素對市場經濟所產生的影響,協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沖突,削弱影響市場良性運行的不利因素。因此,以維護公平正義作為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價值,與經濟法維護社會利益的根本目標具有內在邏輯一致性,[38]同時對于政府的市場干預行為具有高度的指導意義。
在經濟法視野下,公平正義原則由公平、自由和秩序三大部分組成:(1)公平更多地體現為對于弱勢群體的傾斜性保護。從對平等競爭的維護到對市場活動的監管,從區域經濟發展的兼顧到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法無不體現其對弱者的保護。政府在制定市場規則時,不能有遠有近、有親有疏,應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更好地釋放經濟活力。(2)自由是指既尊重市場主體的主觀自由,又約束市場主體的行為自由。如果市場經濟一味地崇尚“叢林法則”,其結果必然是市場紊亂、社會問題頻發,只有通過政府適當限制市場主體的行為自由,才能真正體現出經濟法的自由價值。(3)秩序是建構在社會整體的安全和效率之上的準則,“市場之手”追求效率,“政府之手”關注安全,二者相互協作才能使市場經濟在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都能夠得到良好的、有序的運行。“必須高度重視、充分發揮市場在微觀配置資源、調節經濟利益關系中的積極有效作用”,宏觀層面如社會供求總量的平衡、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城鄉區域差距的縮小、稀有資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場來做是做不好的。[39]在市場經濟領域中,政府在公平正義這一核心價值的指導下,通過適度干預市場的方式實現公平、自由、秩序的協調和統一。
(三)貫徹有為政府原則
良好的市場設計可以通過尋找一些規則以促進市場更有效地運作。在經濟法視野下,政府干預市場的目的與經濟學上政府干預市場的目的應該存在共通之處。經濟法對于政府角色定位的討論,也只有建立在“有為政府”的構建基礎之上才具有現實意義。
有為政府原則包括:(1)法治政府。市場交易有序、有效進行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法治,發揮市場決定作用的前提是建設法治社會、法治政府。保障市場經濟順利運行的法治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保障市場自由(市場準入、資源分配)的法治;二是保障市場秩序(市場監管)的法治。市場自由涉及私法領域,理應主要由市場來調節,要求政府更少地干預;而市場秩序涉及公法領域,則要求政府更多地加以監管。但是,現在的問題是,政府過多關注市場自由,而對于市場秩序的監管卻不到位。所以,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內厘清政府與市場的權力、責任關系,明確各自主要發揮作用的領域,才能使經濟社會步入良性、健康的發展軌道。(2)有限政府。行政權力源自公民的授予。政府應擁有為維護社會公益、公民權利、市場秩序所必需的有限權力,并接受公民監督。有限政府的本質在于通過權利制約權力,筑起一道限制政府權力的圍墻,防止政府對市場過度干預。行政權力可以成為保護公民權利最有效的工具,但也可能異化為侵害權利的權力。因此,必須劃定市場權利與行政權力的界限,最大限度地保障市場權利。依照法律規定,一切行政權力必須源于法律法規的授權,否則政府就不能擁有足夠的合法性基礎,無法獲得公民對政府的信任和支持。而市場主體的權利只需要遵守限制性法律規定,非經法律規定不被限制、剝奪,防止政府干預“錯位”或“越位”現象的出現。[40](3)“陽光政府”。事實證明,行政權運行中腐敗現象的出現大多是由行政權的封閉性、隱蔽性所造成的。“陽光政府”是權力公開、過程透明和公眾參與的政府。如果說法治政府和有為政府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那么“陽光政府”則是讓全社會把籠子里的權力如何運行看得清楚明白,讓人們感受到看得見的正義。從信息不對稱的角度講,公開權力比監督權力更易操作,社會公眾的監督比內部監督更加有效、快捷,成本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