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第二版)
- 桑兵
- 660字
- 2020-06-04 12:27:50
第一章
從救上到勤王
——戊戌庚子間的朝野政局
研治近代中國的政治史事,常有事出隱秘,相關各人均不留記錄,公開文書又多為官樣文章,欲求實證,戛戛乎其難。而愈隱秘之事,因為事關重大,又不得確切的消息來源,坊間傳聞愈多,相互歧異,真偽難辨。戊戌庚子間的朝野政局,接連發生廢立、歸政、建儲、保皇、勤王等多項秘事,即使在風云變幻、絕不尋常的近代中國史上也顯得相當異常。若以派分將人物關系截然分割,凡劃定為某派者,必凸顯其對待各種人事的思維行為與別派的相異之處,而忽視彼此的聯系甚至溝通。戊戌政變之后,新舊矛盾極端尖銳,為了維護各自的權勢地位,在撲朔迷離的政局變化中保持政治天平上砝碼的分量,朝野上下,國內海外派分復雜的各種政治勢力,竭力拓展各自的活動空間,為存在多種或然性,難以把握的局勢發展留下回旋周轉的余地。后人很難依據某一方面的表現,判斷其看起來相當復雜矛盾的言行究竟是屬性抑或謀略的體現。加之事出隱秘,直接證據往往不易得,官方文獻或公開表白多為故作姿態,坊間傳聞則系道聽途說。公私文檔如日記、書信等,一般來說可信度相對較高,至少能夠反映事實的一面,而這一時期所留此類文字比較稀疏,朝野人士,或當時已不敢記錄,或事后再作清理,缺漏極多。掌故筆記或許透露出若干實情,內容卻相互抵牾,甚至張冠李戴,難以征信。欲得大體和全面,實屬不易。因此,史事的本相固然應當努力顯現,而當時人心目中各不相同的時勢呈像,亦為歷史真實的一種;況且根本而言,各人對同一史事的記錄記憶本來就不一致。探討不一致的表現及其成因,或者較追求本相更有助于洞穿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