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一介與《儒藏》
-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 4607字
- 2020-05-18 16:45:47
再談我們為什么要編《儒藏》
我曾經寫過一兩篇文章說明我們編《儒藏》的理由,主要是從下面四個方面來考慮的:(1)在我國歷史上儒、釋、道三家并稱,而自宋以來,歷代王朝都編有《佛藏》、《道藏》,卻始終沒有把儒家思想文化的典籍文獻集大成地編輯成《儒藏》,這與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上的地位極不相稱。(2)儒家思想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體,從經典體系來看,儒家傳承著的“六經”,是夏、商、周三代文明的精華,它與先秦其他各家不同,始終以自覺地傳承“六經”為己任,以“六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化正是通過和依賴儒家的世代努力而傳承至今的,深刻地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哲學、宗教、倫理、文學、藝術、醫藥、政治、法律、經濟諸多方面,并對東亞文明有著廣泛的影響。(3)此次編纂《儒藏》將用繁體標點加校勘記的方式,以紙質本與電子光盤同時出版發行,這不僅便于閱讀和了解版本的異同,而且可以利用電腦進行全文檢索,以便更加全面地把握儒家思想內在精神。(4)中國古代文明是“軸心時代”幾大文明之一,而儒家是軸心期中華思想文化的重要部分,歷史學家早已指出,“軸心時代”的思想文化傳統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已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財富,人類社會一直靠“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思考和創造的一切而生存,而人類歷史上每一次新的飛躍無不通過對軸心期的回顧而實現,并被它重新點燃。在踏入新的21世紀之際,世界思想界已出現了對于“新的軸心時代”的呼喚,這就要求我們更加重視對古代思想智慧的溫習與發掘,以影響世界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2002年10月北京大學提出編纂《儒藏》的構想,2003年12月取得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的立項;2004年6月又被批準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重大項目。在一年半的過程中,該項目得到了中外學者和廣大民眾的支持,但我們也常收到一些朋友和關心此項學術文化事業的人的來信,他們問當今人類社會已進入到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和信息網絡的時代,儒家思想文化到底能起什么作用,更何況儒家思想中有許多并不適應現代人類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思想,甚至可以說有著許多今天看來人們無法接受的思想。
我想,我們編纂《儒藏》的目的是和編纂《佛藏》、《道藏》一樣,都是旨在把中國思想文化的典籍經過系統整理,以便收藏、保存和便于利用,以達到弘揚和發展中國思想文化的目的。有了這樣一套經過精心整理的儒家思想文化大文庫,將為人們提供研究儒家思想的可信的資料。我們并不認為,儒家思想文化都能適應現代人類社會的現實,更不認為它能解決當今人類社會存在的種種復雜問題。而這些問題,無疑是要我們利用這些儒家的典籍和文獻進行深入討論和研究的。但是,當前人類社會可以說存在極為復雜的種種矛盾,儒家思想文化能否為解決或部分解決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提供一些有意義的思想資源呢?在近幾十年中,經過中外學者的努力已經整理和發掘出儒家思想文化的若干可以有益于解決當今人類社會存在問題的資源。當然,要全面地論述儒家思想文化的當代意義,大概需要中外眾多學者經過長期的討論和研究,才可能取得重要的成果。然而有部儒家思想文化的大文庫,對研究和了解它的價值和問題無疑都是十分必要的。在這里,我們不可能全面地討論這個問題,不過至少我們可以看到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幾個重大問題,儒家思想文化無疑可以提供某些十分有意義的資源。
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時候我們回過頭來看看20世紀的歷史,我們會看到人類社會取得了飛速發展,同時卻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和種種尖銳的矛盾。現今雖然走出了冷戰時代,但人類面臨的問題更多、更復雜。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在他們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大量破壞自然的工具,而且也掌握了毀滅人類自身的武器,正如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學家發表的一份《世界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中提到的:人類和自然正在走上一條相互抵觸的道路。我認為,這個觀點反映了當前的現實。對自然界的過量開發,資源的浪費,臭氧層變薄,海洋毒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人口暴漲,嚴重地破壞了“人和自然”的和諧,威脅著人類自身生存的條件。對權力和金錢無止境的獲取,由于片面的物質利益的追求,對自然資源的爭奪、占有和權力欲望的膨脹,造成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的對立和戰爭。過分注重金錢和物質享受,造成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社會冷漠,心靈孤寂,人與人之間心靈上的隔膜,在日常生活中互不理解甚至仇視,這樣發展下去終將導致人類社會的瓦解。由于人們無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致使心身失調,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自殺、殺人等等,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經成為社會病,而嚴重地影響社會的安寧,使社會無序和混亂。所有這些問題如何解決?當然,各民族的思想文化都可能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有意義的資源。但中華民族有著長達五六千年不間斷的歷史文化傳統,作為我們這個民族的主流的儒家思想文化,其中也必然會為解決當前人類社會存在的問題提供極其有意義的思想文化資源。下面我只想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一問題: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為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有意義的資料。出土于湖北荊門地區的《郭店楚簡》是公元前三百多年前的寶貴文獻,其中說:“易,所以會天道、人道也。”《周易》這部書是講會通天道、人道的所以然的道理的書。這是我們現在能見到的最早以“天人合一”為思想的表述。儒家歷代思想家都著力闡發這一“天人合一”思想。朱熹說得很明白:“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則天又在人矣?!薄疤臁彪x不開人,“人”也離不開“天”。人初生時雖然是得之于“天”;但是既生此“人”,則“天”全由“人”來彰顯。因此,照儒家看不能把“天”和“人”分為兩截,更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一種外在的對立關系。這種“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說明我們必須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作為一整體來統一考慮,不能只考慮一方面,而不考慮另一方面。由此可見,在當今自然界遭受嚴重破壞時,“天人合一”作為一種思維模式應該說對解決“人和自然”的關系有著正面的積極意義。
孔子的學說常常被稱為“仁學”?!豆瓿啞分姓f“道始于情”。人間的道理是從感情開始建立的。樊遲問“仁”,孔子回答說:“愛人?!边@種“愛人”的思想由何而來?《中庸》引孔子的話說:“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仁愛”精神是人自身具有的,愛自己的親人是出發點。但“愛人”的感情不能停止于此,所以《郭店楚簡》中說:“親而篤之,愛也;愛父,其繼愛人,仁也?!薄靶⒅?,愛天下之民?!边@就是說孔子的“仁學”要求由“親親”擴大到“仁民”,才叫作“仁”。所以孟子進一步提出了“仁政”思想。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边@是說,只有在“克己”的基礎上“復禮”才叫作“仁”。費孝通先生解釋說:“克己才能復禮,復禮是取得進入社會、成為一個社會人的必要條件?!边@話很有道理。因為“仁”是人自身的內在品德(“愛生于性”),“禮”是規范人的行為的禮儀制度,它的作用是為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禮之用,和為貴”。人們進入社會必須遵守一定的禮儀制度,而對禮儀制度的遵守應該是自覺地出乎人的本性的要求,才符合“仁”的要求。把這種“仁愛”精神按照一定的規范實現于日常生活之中,選樣社會就會安寧和諧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鬃尤寮宜枷?,對于一個國家治國者,對于現在世界那些發達國家的統治集團應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治國”、“平天下”應行“仁政”、“王道”,不應行“霸道”。行“仁政”、“王道”才可以使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和平共處”;行“霸道”只會引起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無休止的沖突,甚至戰爭??鬃尤寮业摹叭蕦W”無疑應受到重視。
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在文化上有許多共同點,但也不可避免地因地理的、歷史的、人種的甚至某些偶然的原因而存在著文化上的差異。如何使這些文化上的差異不至于引起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沖突和戰爭,正是我們當前必須面對的問題,例如,科索沃問題、巴以問題、伊拉克問題、阿富汗問題都與民族文化有關。在文化上存在著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地域與地域之間的不同,我們不承認是不行的。既有不同,那么我們應如何辦?孔子的“和而不同”作為一種處理不同文化之間關系的原則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2002年10月24日,江澤民同志在美國喬治·布什總統圖書館發表演講時說:“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是社會事物和社會關系發展的一條重要規律,也是人們處世行事應該遵循的準則,是人類各種文明協調發展的真諦?!蔽覀兠鎸ΜF實,必須承認不同,而又能和諧相處,這才可能避免因文化的差異而引起的沖突和戰爭。為此,各民族與各國家只能在文化對話中,實現相互理解和達到一定程度的相互“認同”,才能造成文化多元共存和共同發展的繁榮局面。
儒家思想特別強調人的道德實踐對于理想的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大學》首章中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敝祆渥⒄f:“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悦髅鞯?、新民,皆當止于至善之地而不遷?!泵髅鞯隆⒂H民的目的在止于至善。所以《大學》中認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這就是說,儒家認為如果每個人道德修養好了,那么“家”可以齊,“國”可以治,“天下”可以太平。據此,在《禮記·禮運》中記載了儒家“大同”社會的理想。所謂“大同”社會也就是人類所追求的在政治、經濟、文化上諸多方面的和諧社會,這從原則上說應是人類所向往的理想社會了。
儒家和諧社會的理想既然是建立在人的道德修養(修身)提高的基礎上,因此,儒家特別重視人的自我身心內外的修養。儒家認為,生死和富貴不是人應該追求的目標,而道德學問才是人追求的目標,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蔽覀儜撔摒B自己的道德,提高自己的學問,身體力行合乎道義的事,隨時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有自我的道德學問提高了,并能身體力行,人自身才可以達到身心內外的和諧,而不至發生身心失調、精神失常,以致淪為社會的罪人。
當然,在儒家思想中還有許多對當今人類社會有意義的資源,例如孔子提倡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被人們視為倫理金律;儒家的“知行合一”已成為人們應該遵行的信念,等等。但是,上述儒家的“合天人”(合者,不相離也,即人與自然的和諧)、“同人我”(把“人”都當成是自己的同胞、兄弟,即人與社會的和諧)、“一內外”(使自我身心內外統一和諧,即人自身的和諧),是我們人類社會所應追求的。當然對于任何古代偉大思想家的思想,我們都必須給以分析和鑒別,并給以現代的詮釋以適應現代人類社會合理、健康發展的要求。我們還要再重復說明,編纂《儒藏》是為了給人們提供對儒家思想文化進行研究的比較完整系統的可靠的資料,以便使我們更好地利用人類文明這一份寶貴的遺產為人類社會得以“和平共處”、“共同發展”、“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及人類的和諧安寧做出應有的貢獻。司馬遷說:“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苯梃b古之圣賢的智慧以利于今日人類社會的合理、健康發展,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群言》,200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