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日經濟法比較研究
- 張紅
- 5018字
- 2020-05-13 18:23:28
第二節
經濟法研究的方法
本節回答“怎樣進行經濟法研究”的問題。
一、根本方法與具體方法
1. 根本方法
方法論根源于認識論,認識論派生出方法論。
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曾進行過一場關于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最終,大多數人接受了或者說達成了一項共識:社會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從事經濟法研究,最適用的工具就是辯證唯物論。
楊紫烜認為:“研究經濟法,必須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思想和根本方法。”[1]
劉文華主張:“運用唯物辯證法,探索經濟法基本理論問題”;“運用唯物辯證法,解釋和解決經濟法的其他理論和實踐問題?!?a href="#new-notef2" id="new-note2">[2]
辯證唯物論告訴人們,世界是客觀存在的,世界是在發展變化的,自由是對必然(即規律)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與建設。研究經濟法,就要依托這樣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2. 具體方法
講到研究方法,有人偏好“范式”這一用語。所謂范式,是指可以作為典型的形式、樣式,又稱“模式”。經濟法學的研究方法,或說研究范式,實際上是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包括法學研究中適用一些的方法應用過來,以實現本學科的研究目的。例如,歷史分析的方法、經濟分析的方法、注釋法學的方法、比較法的方法,等等。
張守文在其《經濟法理論的重構》一書中,第一編即設“方法論的重構”,其中列出了系統分析方法、政策分析方法、博弈分析方法、本益分析方法等。[3]
王全興在其《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一書中,第一章列出的經濟法學研究方法涉及:概念與含義、觀點與論證、定性與設計、分化與綜合、總體與結構、個體與整體、平面與立體、法律與經濟、當代與后代、全球化與本土化、傳統與現代、借鑒與原創、靜態與動態等。[4]
李昌麒在介紹中國經濟法學界中青年的理論貢獻時,首先列出了方法維度上的推陳出新。他將這些研究方法概括為:法哲學研究方法、經濟分析法學研究方法、社會學法學研究方法、法律史和法學史研究方法等多樣化狀態。[5]
以上研究成果都將給后來的研究者以有益的啟迪。筆者認為,結合當前經濟法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現實的需要,以下方法更值得推廣:經濟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的方法、實證分析的方法、博弈分析的方法、系統分析的方法、比較分析的方法。
3. 根本方法指導具體方法,具體方法貫徹根本方法
提出根本方法與具體方法的關系的問題,是有感于時下某些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包括法學研究中,對根本方法的忽視或者具體方法與根本方法的脫節。這反映出理論研究基本功的欠缺。中國社會學開創者費孝通在21世紀初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覺得,有些人的學術基礎原來并沒有打好,畢業后忙于做課題、寫文章,但是寫的東西讀起來讓人感到功底不夠。”[6]他說的是社會學研究,但我認為對法學研究、經濟法研究、比較經濟法研究,道理同樣適用。所以,我們要練好學術研究基本功,其中的關鍵之一,就是要以根本方法指導具體方法,用具體方法貫徹根本方法。
二、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
1. 對傳統方法要推陳出新
傳統的法學研究方法,如注釋法學、歷史分析、公私法分類等,有些應承繼并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有的則要拋棄,有的可以改造。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促其進步,此種揚棄手法,即推陳出新。
就對法律條文的準確理解和正確適用而言,注釋法學不失其有效性的一面。然而,不掌握整個法律的精神實質,也就難以對某些條文、某些用語把握到位。例如,在傳統的補償性賠償條款之外,經濟法律中已出現懲罰性賠償規定。對懲罰性賠償條款的理解和適用,應當以社會公共性的視角來應對,不只是關注某個個案和個別用語。而社會公共性,正是顯示新興的經濟法的本質特征。
就對經濟法現象的分析考察而言,傳統的二分法仍可應用。曾擔任過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說過:“資本主義的管理,同它所管理的生產過程一樣,也有二重性。因此,對于資本主義的管理經驗要分析。那些反映社會化大生產的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經驗,我們必須加以學習、借鑒;而那些反映資本家榨取利潤,即壓迫、剝削工人的‘經驗’,我們不能學。”[7]但是,必須了解,資本主義也是在發展變化著的,現今的勞資關系與一兩百年前相比也出現了諸多的新情況。因此,不能不加具體分析地隨意套用所謂“二重性”。例如,消費者權益、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環境保護、公共交通規則等等,這些能機械地套用“二重性”這樣的歷史分析、階級分析的傳統方法嗎?我們的法學觀念,必須與時俱進。
就對法律部門的大的分類而言,傳統的公法、私法劃分的做法不可一筆抹殺,它畢竟還有它的科學原理和存在理由。然而,對于社會經濟條件的發展變化導致公法規范部分私法化、私法規范部分公法化的現象,如果再機械地套用“非此即彼”的認知公式已無法奏效。經濟法研究就面臨著這樣的情況。
2. 對現代方法要運用得當
現代的法學研究方法有法經濟學、法社會學、博弈論、比較法等,如果運用得法,確實很能說明問題,給人耳目一新的印象。但是,如果運用不當,也有可能牽強附會,甚至適得其反。突出的例子莫過于對法經濟學的應用。
法經濟學,也稱“法律經濟學”,從字面結構和詞義分析,應是法律的經濟學,而不是經濟的法律學。說它是一種方法,是由于它結合了經濟和法律兩種元素(因子)。說它是一門學科,是由于它集經濟學和法學于一身;這種交叉學科、邊緣學科,其專業特色更偏向經濟學。故此,某些明智的學者將他們的著作命名為《法和經濟學》[8]《法律的經濟分析》[9]。
法經濟學把經濟學的某些理論特別是投入—產出、成本—效益理論用來解釋法律現象,盡量追求效益、效率,有時卻未能顧及公平、正義。例如,為了滿足效率,甚至允許違約。
如果把經濟學的效益、效率假設不恰當地用來說明法經濟學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有時會引起人們的質疑。我們知道,國民經濟的成就,取決于客觀的和主觀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國內的和國際的諸多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怎么單獨評價法律包括經濟法這一單個因素作用所占的權重呢?事實上,法律因素與其他因素是通過整合而發揮功能的,很難對某一單個因素作出定量計算。由此可見,不應將法經濟學推向不著邊際的“茫茫之處”。
3. 將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結合應用
科學的方法既講分析,又講綜合。傳統方法與現代方法各有所長,如結合應用,有望獲得“1+1>2”之效果。
本節前面曾提到過六種方法,以下逐一簡析之。
第一,經濟分析的方法
對法律進行經濟分析,此種方法實際上是著眼于經濟與法律的結合。經濟為基礎,法律為上層建筑;經濟決定法律,法律反作用于經濟。經濟法研究以經濟為起點,又以經濟為終點。正如中國有的學者主張的:“經濟法研究的思路應當是從經濟到法律,又從法律到經濟,即出發點是現實經濟問題,中間經過法律博弈、法律協調,最后落腳點還是回到解決現實經濟問題上來。單純的以法論法、概念推導是無益的。”[10]經濟分析的結果,或是有利于提高經濟效益,或是有助于協調經濟利益。
第二,定量分析的方法
準確的表達,應當是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結合。自然科學研究,以定量分析作基礎,然后才能進行定性分析。但社會現象,有些只能作定性分析,特別是對主觀的因素。經濟法的完整表現,既包含質的規定性,又包含量的規定性。前者如消費者的權利、經營者的義務、政府的相應責任(職責、義務)等;后者如商業銀行設立條件、稅率、物價幅度、收費標準、達到壟斷的程度(范圍、份額、時間)等。中國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增量利益生產和分配法?!?a href="#new-notef10" id="new-note10">[11]“增量”,就要作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規范性、明確性、指導性與定量分析的確定性、穩定性、可操作性相結合,可以作為實現經濟法調整特定經濟關系這一任務的基本途徑,可以作為指導、判斷經濟管理行為和市場經濟行為的基本標準,可以作為處理經濟事務、解決經濟糾紛的基本依據。
筆者認為,當下經濟法研究中定量分析研究不足,需要彌補。
第三,實證分析的方法
所謂實證分析,就是用實際的證據、實際的例子進行分析。進行實證分析,要與規范分析聯系起來,故而準確的表達,應當是規范分析與實證分析的結合。即通過相應的或是大量的個案、數據進行實際的證明,提煉出合乎一定規則的結論。例如,現在中國正在進行商事主體登記制度改革,實行“先照(執照)后證(許可證)”“寬進嚴管”,寬進為增強活力,嚴管為維護秩序。如何“寬”法,如何“嚴”法,要作充分的實證分析,以適應各方面市場經濟活動的要求。
筆者認為,當下經濟法研究中實證分析不足,需要彌補。
第四,博弈分析的方法
“博弈”一詞早已有之,但形成博弈論則是現代的事情,并從經濟學領域的成功應用發展到其他領域。是“雙贏”,還是“一贏一輸”,還是“兩敗俱傷”,經濟法領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例如,中央與地方的分稅制,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市場交易,經營者與經營者的市場競爭,商業銀行與客戶的金融消費,外來投資自由化與東道國權益的折沖等等,充滿著博弈。最滿意的結局是,從博弈走向協調。從這個意義上說,“協調”成為經濟法領域的一個關鍵詞。經濟法研究中的博弈分析體現出動態感,實際上,也是與靜態分析相聯系的。從既定事實出發,這是靜態;達到經濟協調,又成為靜態。
筆者認為,當下經濟法研究中博弈分析不足,需要彌補。
第五,系統分析的方法
無限的宇宙可以分為兩大系統:一是自然系統,一是社會系統。社會系統中,又分為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等,廣義地說還應包括人的思維系統。如果將經濟法看作是一個系統的話,那么,它屬于社會系統之內的法制系統,而在它之下又包括宏觀調控法、市場監管法、產業促進法、企業發展法等等小系統。系統的概念早已有之,但形成系統科學則是現代的事情。中國杰出科學家錢學森等認為,組織管理的技術即稱“系統工程”(systems engineering)。系統工程是組織管理“系統”的規劃、研究、設計、制造、試驗和使用的科學方法,是一種對所有“系統”都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方法。此時,系統工程即指工程技術。[12]系統分析的方法對經濟法研究非常重要。此種立論的基礎在于經濟法的整體性,如同芮沐所說:“經濟法的這種整體觀念,較其他法更為顯著?!?a href="#new-notef12" id="new-note12">[13]
傳統的系統分析只是指分析的完整性,而現代的系統分析則是要借助現代科學的思維和工具。即建立經濟法制(法治)系統工程,依托法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結合,通過人—機系統,設置兩個工作庫——信息庫和知識庫。設置信息庫操作雖也有困難,但設置知識庫則是更高難度的動作,它要以現存的數據、問題為基點,以前例為參考,提出相應的對策來。中國現在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經濟法制(法治)系統工程當屬此類“治理現代化”的內容之一。由此看來,具有現代性的系統分析方法應當在經濟法研究中大力推行。
第六,比較研究的方法
本書書名為《中日經濟法比較研究》,第二章中將專門論證比較法的研究方法。不僅在專門的比較經濟法學中,而且在一般的經濟法學中,都需要廣泛、深入地應用比較法的方法,擴大知識面,找到參照系,提出既符合本土實際,又體現時代精神的理論見解和實際建議。
以上對六種研究方法分別作了論述,在實際研究工作中,學者們往往不會拘泥于某一種方法,而是將它們靈活地交叉使用。例如,以經濟分析開頭,中間穿插定量分析、實證分析、博弈分析,然后將整個研究納入系統,再轉換視角加入比較,最后還以經濟分析結尾,具有論證力、說服力的結論便能獲得。此種思路,可謂系統研究,循環產出。
[1] 楊紫烜主編:《經濟法》(第五版),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第3頁。
[2] 劉文華:《走協調結合之路》,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前言”第21、30頁。
[3] 參見張守文:《經濟法理論的重構》,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 參見王全興:《經濟法基礎理論專題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年版。
[5] 參見李昌麒:《發展與創新:經濟法的方法、路徑與視域(上)——簡評我國中青年學者對經濟法理論的貢獻》,載《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3、4期。
[6] 〔美〕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第11版),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9年版,“總序”。
[7] 《彭真文選》,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72頁。
[8]See Robert B. Cooter, Thomas Ulen, Law and Economics (6th International Esition),Prentice Hall, 2011.
[9] 參見〔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律的經濟分析》(第七版)(中文第二版),蔣兆康譯,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10] 程信和、王全興主編:《海闊天高——中國經濟法(學)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第一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25頁。
[11] 陳乃新:《經濟法是增量利益生產和分配法》,載《法商研究》2000年第2期,第8—16頁。
[12] 參見錢學森等:《論系統工程》,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11、12、176、167頁。
[13] 芮沐:《經濟法概述》,載《中國法制報》1984年3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