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大學中文學科講義研究
- 金鑫
- 1600字
- 2020-05-13 18:21:17
序
研習現代文學者均熟知下列“今典”:其一,民國第二個十年,正由文學作家轉型為大學教員的魯迅,曾于《兩地書》中屢次跟許廣平談及他“編講義”“做講義”的勞作,他為此購書、借書,摸索與寫小說不同的話語方式,其間還翻看“舊有的講義”,由此增添了做出“較好的文學史”之信心(見1926年10月諸信)——今人從中得見彼時大學教員當作“啖飯之道”或在學院中安身立命的一種“常規動作”。其二,民國末年問世的小說《圍城》里寫道:“名教授的好夢,得學位是把論文哄過自己的先生,教書是把講義哄過自己的學生”;“教授成為名教授也有兩個階段,第一是講義當著作,第二,著作當講義”——“講義在課堂上適用,沒出亂子就作為著作出版,出版以后,當然是指定教本……”(第七章)以上雖為戲謔之談,亦道出民國時代大學中的一類風景。講義之為用,首先是在課堂上作為教學生的藍本、大綱、案頭草稿;隨之,成熟者也有望升格為學術著作公開出版;一旦出版,又會被所在校或其他校“指定”為教材……此為“現代高等教育在中國”的必然戲碼,由此可以窺見大學中“教”與“學”的轉換生成,和現代教育與現代學術互生互腴的關系。
而對上述種種,以前并無專門的研究著作。本書專力于此,對民國大學中文學科的講義現象、講義生態和代表文本,做了全面梳理、系統揭示、動態呈現和立體分析。這在中文學科史、中文教育史的研究中,尚屬首次。對與講義有關的制度、故實、人事、心曲……,本書有著詳細、富學理性的呈現,其中不乏款款道來之筆,讀之饒有興味。所以,這本書既是一本 有學術意義的研究著作,又是很有意思和內涵的文史讀物。
研治某一學科的大學教育史,特別是其中的教學活動,講義,可以說是唯一留存下來有實物可據的材料,亦是連接教員與學生、教育與學術、前人與今人的有效的紐帶。近年各種老講義之重刊、講義記錄稿之“出土”面世,既說明這些現代高等教育初建時教學活動之伴生物的生命力,也間接印證了那時大學課堂口授筆追的諸般情狀。存留至今的講義文本,自然會有損耗,但其代表性的、最精彩的部分,無疑所在多有,只是需要悉心搜羅罷了。本書作者目驗和書中涉及的講義,即有三百余部,就“中文”學科而言,足可說明問題的大部,故此書亦稱得上 史料翔實——這自然是一切研究之可信的基礎。
由于作者的學術背景,本書似乎又與專治教育史的著作有所不同,其關注點、看問題的方式、人與書的選擇,都自有新意。其論析是有深度的,可以豐富我們的相關認知。例如書中揭示了一些重要的現象:講義作為史料的特點,民國大學出現的講義熱,出版視角下講義的命運,講義的經典化……;也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觀點,如指出講義是現代學科教育的伴生物和促進力量,講義是產生于大學教育實踐的獨特述學文體,“新文學”進入大學尤仗講義之力……;還提煉出一些有意義的概念,諸如“講義生態”“講義體”“準出版”,等等。再進一步探看,其在方法和視野上亦有開拓,屬于跨學科、跨領域的研究——在“中文”學科內部,一定程度上勾連了“中國文學”與“語言學”,在“中文”學科的外部,與教育史(大學的學科建構、大學教員、專業課程、教材形態等)有密切結合;而在客觀上,則又融入現代學術史的內容。這些,也體現了南開 大學自主設置博士學科——“高等中文教育”專業的內在特點。
金鑫君首部專著付梓在即,索序于我。作為他的博士指導人,我目睹了他寫作此著的全過程。此書的前身即他的畢業論文,于今春獲得敝校評頒的“優秀博士論文”獎,我亦與有榮焉。于今書稿問世,自然為他高興,乃寫就感言如上。金鑫讀碩士前后,偏嗜文學寫作。參與實務工作數年,幡然一改前轍,究心故紙,追影前賢,而竟能耐于枯坐,不懼覃思,排日草稿,積時而成;而又答辯順利,多獲好評,令人欣慰。此書為他的學術研究鋪展了前路,其對大學中文學科的理解,也借此開啟了戶牖。加之他穎悟多思,亦足稱勤奮,期以時日,必有大成。我于此實有厚望焉。
2016年暑熱,寫于八里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