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小國研究的理論價值與現實需求

小國研究首先需要回答的一大問題是,為何要把寶貴的時間和稀缺的資源浪費在小國研究上呢?

在國際問題研究中,沒有人會否認小國的存在,但也沒有多少人會關注小國問題及其相關研究。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小國研究相對邊緣化的學術地位與小國不斷演進的實踐之間形成了強烈反差。小國研究這一現狀的形成是研究對象特點與研究主體的傾向性共同作用的結果。然而,小國研究仍然具有無可否認的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無論從什么角度來審視,作為一個長久存在、戰后以來不斷演進的重要國際現象和龐大的國家群體,小國研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都是毋庸置疑的。與此同時,小國研究也是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不同主體基于不同目的而提出的要求:

第一,小國研究是國際政治現實的需要。人類的需求是復雜的,他們既需要“大”賦予的實力感和治理能力,也需要“小”帶來的個人存在感和效能感。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世界的發展趨勢似乎在朝兩個方面演進:一方面是融合和聚合的趨勢。全球化和地區化方興未艾,國際行為體正聚集在一個個更大規模的政治、經濟單位下,尋求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裂變和碎片化的趨勢。這個世界也在不斷裂變,國家數量不斷擴大,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社會,人們正在熱衷于構建規模更小的單位,表達個體和社會組織的社會參與和政治參與的效能感,以及種族自主自決的民族意識。一體化和碎片化、大型化和小型化的矛盾需求、認知和行為,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特征,也是時代多樣性和復雜性的體現。小國數量的不斷增加似乎正是全球趨勢的一大表征。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小國的國際影響也在顯著增加,它們在國際關系中的角色與影響就是一個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

首先,小國研究有助于探索國家規模對于國家行為的意義。主權國家是國際問題研究的基本對象,而不同類型國家之間的差異性是理解和解釋國家行為異同的重要途徑。當今世界,無論采納何種小國界定標準,大多數主權國家都可歸屬小國范疇。大國建立在眾多小國的基礎之上,二者相互建構,沒有小國,也就無所謂大國,因而現有國際體系中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標準國家是小國,而大國(large states)”卻是例外的。[1]這些“標準國家”的確應該成為國際問題不可或缺的研究范疇。小國是規模上有別于大國和中等國家的國家類型,因而,“小”是說明小國行為的關鍵分析變量之一。小國在不同國際體系下所扮演的角色、所發揮的作用,雖然不能與大國同日而語,卻是國際關系變遷中不可忽視的因素。羅伯特·基歐漢指出:“如果小人國的小人可以捆綁格列佛,或者能讓格列佛為其而戰,那么就必須像對待巨人一樣對他們進行認真研究。”[2]這種“捆綁”現象在國際關系中并不鮮見,因而小國理應成為國際問題不可或缺的研究對象。

其次,小國研究有助于理解影響國際問題的諸多復雜現象。大國固然是國際體系變遷的主角,是國際安全和世界秩序的主導者,但小國也是該體系的有機構成,是國際關系不可忽視的重要變量,有時甚或成為影響大國關系和國際安全的根源。

此外,小國研究為國家行為分析提供一個獨特的理論視角。國家特性與國家行為之間具有不可忽視的相關性。國家特性影響和塑造著一個國家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小國特性為國際問題研究、國際安全研究提供了難得的極端案例。

事實上,在全球語境有利于小國生存與發展的國際背景下,小國的確展現出了不同凡響且頗具特色的國際影響力,它們絕非大國眼中無足輕重的角色。學術研究理當反映這樣的國際現實,小國可為基于各種分析目的之研究范疇。

第二,相關國際組織推動多層治理,尤其國際開發與援助過程中的政策需要。在小國數量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包括聯合國框架之下的諸多機構、地區性合作機制,甚至一些重要的援助國家逐漸加大了對小國的關注與支持力度。國際組織在應對全球、地區和國家層面的政治經濟挑戰上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全球化的沖擊之下,小國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困境是這些國際架構工作的重要內容。總體來看,小國脆弱性是國際機構扶持小國的主要依據和工作目標。它們對小國的支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小國容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出發,協助小國緩解自然災害帶來的諸多挑戰;二是從小國能力有限、易受世界經濟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外部沖擊出發幫助小國進行,“能力建設”(capacity building)。這些工作推動了國際組織對其政策對象(即小國)的界定與研究。

國際組織是小國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英聯邦秘書處(the Commonwealth Secretariat)是對小國最為關注的國際組織之一,也是小國研究的一大重鎮。它與世界銀行展開合作,對小國的實質性學術探討做出了許多貢獻它們建立了一個。“聯合工作組”,該組于2000年4月提交了一份報告《小國:全球經濟下面臨的挑戰》(Small States: Meeting Challenges in the Global Economy),提出了以不同形式幫助這些國家的議程,其中包括外援。緊隨該報告的是2005年由利諾·布里古里奧(LinoBriguglio)等人撰寫的《小國:走向外部取向的發展戰略》(Towards anOutward-Oriente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mall States),該報告評估了2000年議程的實施情況,此后被視為世界銀行和英聯邦的共同政策基調。該報告同樣建議要增加小國的外部援助。2006年,世界銀行的“獨立評估組織”(IEG)提出了世行援助小國的評估報告。同年,世行委托進行了小國的四項地區研究,為此后出版的著作打下了基礎,即后來的《小國的智慧之道》(Small States, Smart Solutions)。2008年,世行發布的“斯賓斯委員會報告”,其中有一個專門論述小國的部分。[3]

歐盟在同發展中國家進行長期合作的過程中,也因政策需要而做了大量涉及小國的研究或政策建議。歐盟框架對小國的評估建立在“脆弱性影響因子”上。但這一框架對于“小國”概念的使用顯得較為模糊,先后出現了“小國”(Small States)、“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 Countries)、“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最不發達國家”(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等幾個概念。例如,在《洛美協定》中,使用的概念是“發展中國家”;在《巴巴多斯行動計劃》中,使用的概念是“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而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國家歐盟伙伴協定》中,又使用了“最不發達國家”的概念。盡管絕大部分小國都具有這幾個重疊的身份,但對小國概念的不明晰也會影響到援助的受眾范圍。

由此來看,越來越多的國際組織強調區域合作、應對全球挑戰。小國問題無疑已經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小國研究的現實政策要求也越來越迫切。

第三,小國爭取國際關注與援助的策略需要。并不令人意外的是,小國身份有助于這些國家獲取各種形式的國際支持。“小”這個稱呼通常伴隨著脆弱性小國已經成為個,一“有用的振臂高呼”,因為小國正在戰略性地將自己界定為“小國”。量化為指數的這一構成條件往往被用作各種游說活動,旨在為小型經濟體爭取特別經濟優惠的國際支持。[4]在冷戰時期,小島嶼發展中國家(SIDS)爭取國際援助的一個手段便是“脆弱性哭訴戰略”(stt f i raegyocryng“vulnerability”)[5],小國統治精英大都熱衷于“玩弄這樣的負面認同的社會建構”,因為這可以“確保他們更有機會獲取官方發展資源”。[6]事實上,小國身份的確可以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與關注,它們也能以此為依據獲得更大比例的國際援助。這也是相關研究者推動小國研究的主要動機之一。

第四,國際問題研究多樣性的需要。對主權國家進行不同維度的歸類和區分,一直都是學界理解國家行為的基本分析視角。通常的國家分類角度大體包括國際權力、國際影響、發展戰略、經濟實力、軍事力量、政治制度、外交傾向、文化特征等。這些根據不同視角而劃分的國家類型對于學界分析國家行為及其歸因是必不可少的。同樣,基于國家規模而劃分的“大國”“中等國家”和“小國”范疇,試圖通過國家規模這個分析變量來描述、解釋、預測其內外行為傾向。

作為主權國家,小國有許多與其他國家相同的行為特征,但小國不是大國的“微縮版”,它們也有因為規模狹小而產生的諸多獨特性,也在尋求各種值得推動的目標和政策。與此同時,國際體系、國際制度與國家政策不僅僅被視為大國交易的結果,也是包括眾多小國在內的廣泛國際互動的產物。

職是之故,將國際問題研究主要集中在屈指可數的大國及其關系上,僅僅是對國際體系下國家的“特殊樣本”的考察,并未顧及國際關系的普遍性和復雜性。由此推之,在更寬泛的國際問題領域,小國研究可以提供許多啟示。[7]如果將小國更全面地納入研究范疇,那么國際關系亦將獲益于新的經驗性數據[8],對國際問題的研究無疑也具有補充性意義。

第五,小國研究對于我國同樣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該研究主題對于擴展我們的國際視野、促進新時期我國外交的發展是有現實價值的:

首先,這是我國和平發展總體對外戰略的需要。作為一個復興中的世界性大國中國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戰略機遇期”以貫徹和平發展的國家戰略。在力圖與較大國家建構良好關系的同時,小國也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力量。在某種程度上,小國甚至可能成為我們“制衡”西方大國、占據國際道義制高點、擴展對外政策空間的有效途徑。此外,數量龐大的小國群體遍布全球各地,不少小國具有良好的資源稟賦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不僅是我們走向世界的重要切入點,還是我們在政治經濟領域布局全球的重要節點。因此,深入了解小國的行為傾向對我國大有助益。

其次,這是我國周邊外交的需要。我國周邊小國眾多,且與一些小國存在領土主權爭端。在這種背景下,了解其思維、行為特點及其成因,當然有助于我們制定有針對性的、促進我國國家利益的外交政策和策略。

簡言之,小國是國際關系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是小國研究價值的基本依據。小國研究既是小國自身整體上不斷變遷的現實需要,也是不同主體基于不同視角、不同動機提出的現實要求。

[1]Laurent Goetschel,ed.,Small Stat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European Union,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8,p.79.

[2]Robert O.Keohane,“Lilliputians’Dilemma:Small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XXIII,Spring 1969,p.310.

[3]Swaminathan S.Anklesaria Aiyar,“Small States:Not Handicapped and Under-aided,but Advanced and Over-aided”,Cato Journal,Vol.28,No.3,Fall 2008.

[4]Andrew F.Cooper&Timothy M.Shaw,eds.,The Diplomacies of Small States:Between Vulnerability and Resilience,Palgrave Macmillan,2009,pp.24—25.

[5] Ibid.,p.10.

[6] Ibid.,p.34.

[7] Iver B.Neumann&Sieglinde Gst?hl,“Lilliputians in Gulliver’s World?Small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8] Ibid.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登封市| 麟游县| 武强县| 叶城县| 应用必备| 资源县| 万宁市| 牙克石市| 得荣县| 南昌市| 铜梁县| 西贡区| 莆田市| 政和县| 新邵县| 库车县| 无极县| 新河县| 汉沽区| 莎车县| 六盘水市| 兴宁市| 咸丰县| 阳谷县| 商河县| 无锡市| 晴隆县| 日照市| 哈巴河县| 英吉沙县| 沈阳市| 沾化县| 迭部县| 沛县| 老河口市| 崇左市| 张掖市| 凤冈县| 区。| 夏河县| 海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