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判斷學
- 陳敏
- 6494字
- 2020-05-22 16:10:58
序
一個似乎不太需要回答的問題
“厚黑學”屬于哪門學科?怎么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那么,“判斷學”怎么就有人要問屬于哪個學科呢?而且幾乎人人都要問呢?甚至還有人問,“難道判斷學目前還沒有人寫過嗎?”
其實,面對“判斷學”,人人都把自己做成“判斷學”的教學案例了。書中第一章中講到人的基礎心理,七大基礎心理之一就是秩序心理。任何一個新的信息到達人的注意范圍之內,人都會盡量給它找一個適當的位置安放,就像中國的任何一個組織的出現,都必須找到一個掛靠單位一樣,只有這樣,人的心理才會恢復秩序。如果找不到一個適當的位置安放,而該信息又不是足夠強大,強大到可以“自立門戶”(如不會有人問火箭屬于哪一種箭),則往往被稱為“怪”,或者是怪人、怪事、沒道理、有問題、不應該,等等。最為嚴重者,可能會被稱為“妖”。
本來是可以為“判斷學”找到一個位置“掛靠”的,但作者卻偏偏不愿意這么干。筆者只想告訴讀者,“你有沒有判斷問題需要解決?”如果有,解決它就行了,有一些理論可能作為工具,幫助你解決問題,你干嗎非得問它屬于哪門學科呢?有問題,解決問題,如果要有所掛靠,就請掛靠在這里吧。你能接受嗎?
你走在大街上,有人上來沖著你就是一拳,你要問他這一拳屬于南拳還是北拳嗎?還是管它南拳北拳,關鍵是要能躲開,不挨這一拳就行?同理,一個菜味道不錯,你一定要弄清楚它屬于哪個菜系才吃嗎?
其實,哲學、數學、物理學、化學、文學、政治學、天文學等,都不是自古就有的。請問,它們問世時屬于哪門學科?哲學屬于哪個學科?在數學誕生之初,就一定要先歸好類,確定了數學屬于哪門學科,否則不準提出加減乘除法嗎?它就屬于數學不行嗎?
同樣,對于這個問題,作者只愿回答說,判斷學就是判斷學。駱駝就是駱駝,干嗎非得算作是馬腫背呢?
這可不是開玩笑,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它除了涉及人的判斷心理之外,還涉及我們這個社會中創新的障礙。嚴重一點講,還讓人聯想到什么叫“傳統勢力”及其危害。
什么都需要依據,請問,“創新也需要依據?沒有依據不能創新?”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一理論,這些心理疑問,與“兩個凡是”的思想根源是什么關系?與真理標準的討論又是什么關系?
請看:
人怎么有那么多的痛苦?那么多的悔恨?而你卻永遠拒絕承認有那么多的錯誤!為什么?
有多少人還沒有弄清生活是怎么回事,就永遠失去了幸福的權利!
為什么一個人認為天經地義的事,另一個人卻認為荒謬絕倫?
為什么反官僚的成了新官僚,反霸權的成了新霸權,反獨裁的成了新獨裁?
山盟海誓說不變,怎么就變了?
為什么夫妻之間溝通幾乎無效?
為什么人類總是一代又一代地重復犯同樣的錯誤?
為什么我們好心好意,別人卻咬牙切齒?
為什么好人一下子變成了兇手?
為什么遵紀守法卻處處受挫?
為什么人新到一個地方就會興奮?
為什么那么多偉人,其實卻是小人?
兩個好朋友,本來各方面都差不多,但由于選擇了不同的路,一個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讀完本書,一想便知。
判斷學就是大搖大擺的思維科學
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的意義是不是遠遠大于判斷學的學科歸屬?其實,作者并不反對給判斷學歸類,只是想籍此強調解決問題才是人類最重要的任務。判斷學是不是構成一門學科并不重要,只要能幫助解決問題或者有所啟發就行,它的任務就完成了。它涉及邏輯學、心理學、哲學、思維科學、大眾文化、物理學、天文學、法學、管理學、美學、文學、政治學、社會學、人類學、成功學、領導學等等,其中思維科學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可將其歸入思維科學一類。
人的自我認識,怎么就那么難?人的自我管理,就更難了
讀者在讀完上述一段的時候,判斷學的學習課程就已經開始了。這一課講的就是“人是如何進行判斷的?”人們總是把世間一切存在分成兩個部分:我和世界。把“世界”放大得大大的,把“我”則隱藏得深深的,遠遠的。對世界條分縷析,對自己卻支支吾吾,哼哼哈哈,含含糊糊,左遮右掩,不求甚解,甚至諱莫如深,三緘其口,堅決反對將其作為指向。
這就進一步引出兩個概念,兩個關鍵性的概念,一個是主觀客觀化,一個是非指向性。根據經典哲學對物質和意識的定義,物質指不依賴于意識而又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似乎意識就不是客觀實在,意識是不受任何約束的。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觀點的正確與否,邏輯性如何,我們先看看這種觀念的根源是什么。十分清楚,它的根源就是人的主體性被放在了最根本的位置,人是作為主體存在的,而不能作為客體,這樣對主觀的認識也就不可能,也不可以客觀化。而主觀客觀化正是判斷學要展開和進行研究的前提,事實上,人類眾多錯誤判斷的根源就在于對主觀的客觀實在性、局限性和規律性認識不夠,其實它被人有意無意地設為了禁區。別人犯的錯誤要深究不放,自己犯的錯誤往往付之一笑。人類也自認為是宇宙中最聰明的動物,上帝按照自己的樣子造了人,上帝與人同在,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正因為人類拒絕主觀客觀化,自然人類也就不能作為指向,不但整個人類群體如此,個體也人人如此,這決定了我們人類的思維錯誤紛擾。
之所以有人抵制判斷學,他是想給自己心理留下自由空間,也是因為想要躲避被指向性和消耗。
探究人類心靈深處,跟蹤人的思維過程,本書還提出這樣一些新的概念:判斷原型,缺者為王、自然思維、能量法則、系統的態、系統交集、系統三律、系統五觀、社會生態、道德更新、社會譜系等等。具體內容在相關章節中都有詳述,內容豐富,非序言所能講述清楚的了。
讀到這里,讀者是不是已經感覺到火藥味十足,很不爽了?但是,其實最不爽的不應該是讀者,而是作者,因為作者把自己、身邊的和碰到過的人一起作為對象進行了殘忍而又痛苦的剖析。真的,其實《判斷學》幾乎是一本無法寫成的書。
人類新秩序的立足點:未來
其實,人類思維的出發點應該定在未來,而不是定在過去,這就是人類新秩序。大到整個人類,小到每一個人,我們都必須為未來考慮,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明天,為了明天更美好,為了人類能生存,不會在宇宙中消失。杞人憂天,在中國古代是個笑話,但今天看來,還是人類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一個根本問題。誰知道哪一天哪一顆小行星會撞上地球?誰知道哪一天星球的運轉軌道出現某種擾動,致人類如螞蟻一般地消失?誰知道哪一天史前洪水又會不期而至?又有誰知道哪一天某一種無名病毒會不會比SARS病毒更嚴重而讓整個人類一夜之間銷為白骨?這一切,我們知道嗎?人們,甚至人類,準備好了嗎?還遠遠沒準備好!2010年,一口海底油井漏油,讓世界最強大和最發達的國家——美國和英國,幾乎無計可施。人類很強大,還是很脆弱?房利美和房地美兩家公司在次貸問題上的失誤,導致全世界的金融海嘯,形成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和經濟蕭條,類似事件已經多次重演,人類怎么就走不出這個旋渦?……誰能保證人類在宇宙中不會是曇花一現?
思維出發點要定在未來,因為這是我們必須要經過的坎,要走過的路。有什么問題,解決什么問題,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多了,解決的方式方法多了,自然就形成了知識、理論、學問、學科。那是我們需要擔心的問題嗎?當然不是,也不應該是。
人類創新及其桎梏
明明知道未來是我們的必由之路,人為什么還要以過去為出發點呢?這是因為,雖然人類面向未來,但卻只能依賴過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都只能也必須借助過去的知識,即使是面對新的問題。這也是人類的方法和慣性,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時,我們首先是看看我們已有的工具箱中有沒有現存的工具可用,它能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如果能,拿出來用,當然更好,如果不能呢?我們則只能吸收新的信息,尋找、組建甚至發明新的工具試試看,不斷試驗、實驗,努力解決眼前的問題。這不,我們面前擺著的不是還有很多這樣的問題嗎?可以說,永遠也解決不完。而每解決一個問題,人類就前進一步,靠的是什么?我們在做的是什么?是創新。
創新就是問題和方法的對應關系,簡言之,就是解決問題,用新方法解決新老問題。如果說,解決老問題可以用傳統的方法,那么解決新問題則經常需要新方法。而創新的天敵,就是傳統觀念的桎梏。
這里讓我們感覺到很奇怪,我們人類迄今為止所有的知識、理論、方法、觀念、文明,其實都只不過是工具,然而,這些用來保護我們的,為我們所用的工具,結果卻經常成了一種束縛,成為卡在我們頭上的緊箍咒!我們用它,成了我們依賴它,進而又成了我們服從于它,受它約束和限制。這一切是為了什么?為了我們的安全感,為了我們抗爭疲憊時找個避難的港灣,為省力,為省心。這就是人類這個物種的魔咒。
其實,人類不要再將“束縛”當成避難所,靠當乖孩子乞求生存的權利,而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力量才是真正的避難所!”
由此看來,我們應該建立什么樣的心理秩序?我們應該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創新的最終的理論根源應該在哪里?頭緒已然清晰:未來是我們的心理支點,生命的意義在于生命本身,人類每進步一次就需要蛻變一次,突破并甩掉原來保護我們的那層皮,才能再次長大,否則只能憋死其中。
這就是《判斷學》一書對生命的思考,也是對創新觀念最基本的注腳。
判斷,這個題目是不是太大了?怎么研究?
判斷,這個題目確實是太大了,因為什么東西都需要判斷,例如,人生抉擇、股市、樓市、戀愛、婚姻、家庭、用人提拔、社會現象、選舉、立法、裁決、產品質量、事故原因、制度評價、可行性論證、行動綱要、比賽,等等。那么,能有一個統一的判斷方法嗎?當然不會有。但是,肯定是有共同的規律。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判斷其實又很簡單,本書經研究后最終發現,通俗地講,判斷其實就是“人拿著個框框到處去比”,即判斷就是人用一定的標準與實際情況進行比照的行為,是人與對象在標準對應關系這一維度上的種種表現。人、對象、對比,這就是判斷的三個要素。
但是,這三個要素自身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可就太復雜了。表面上看,是三個因素,其實質卻是三個系統:主體是一個系統,對象是一個系統,過程是一個系統;每個系統又有各自的特色和規律,與另一個系統相交時又會出現不同的情形,而且三者的互動又形成新的系統。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就是本書要研究的內容。
一本書的容量,二十六年的時間,一萬六千多個案例,近十萬人作為分析標本,古往今來的素材,配以冷靜的觀察、深入的分析、客觀的思維方式,站在五千年人類文明的臺階上,幾千個日日夜夜的冥思苦想,使我們有可能鋪展開來,充分研究判斷這一龐大的課題。但可以肯定地講,雖然已成體系,但本書的研究離完全徹底地弄透判斷問題還有相當的距離。
要有正確的判斷,首先必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要有對人自身的正確認識,而且還要充分利用人類積累和傳承下來的思維成果,包括經典的和民間的,在此基礎上推敲錘打,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本書完全采用唯物主義的方法,對辯證法加以更新和發展,以大量的公眾案例,包括大量的學習、工作、生活及法律案例為原材料進行提煉加工,展示世界的原貌和思維的全過程,試圖給讀者一個清晰的脈絡。
一切都是系統,系統又具有多樣性。主體是一個系統,對象是一個系統,事件還是一個系統,判斷就是事件的一種。就系統多樣性而言,任何現象在任何范圍內在一定的維度中都是系統,這與傳統的系統論所主要研究的緊密系統完全不同。多樣性的系統有緊密系統、松散系統、結構系統、狀態系統、定向系統、非定向系統、常述系統等等。極端地講,一堆垃圾就其狀態而言也是系統,要形成這樣的臭味,換個環境、換種堆放方式、多一根、少一根都不會這樣,它都不會有現在這種特定質和量的臭味。這樣,研究的思路便豁然打開。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不是線性的,無論是其結構、運動還是發展。人腦也是非線性的,可是我們人腦卻很遺憾地存在嚴重的線性依賴傾向,這導致了我們人類很多的痛苦和不解。
人是宇宙的一段膠片,宇宙中不計其數的排列組合之一種。我們感受到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兩個系統的對應關系,即人的系統和對象系統。所以,人是不完整的,需要我們大家相互補充。人類,包括個體的人,由于自身結構局限、能量局限和發展階段局限,總是會犯錯誤,只能在錯誤的泥沙中淘取真金。判斷需要遵循一些規則,其中首要的規則就是,沒有信息就沒有判斷,所以,猜測不是判斷。人犯錯誤是必然的,也是有規律的,但也是有辦法克服的,這又需要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正確認識。有很多人悲觀,有很多人樂觀,但很少有人能夠客觀。
《判斷學》的讀者群?
那么,《判斷學》的目標讀者群應該是誰呢?
《判斷學》一書屬于大眾文化類書籍,是對廣義大眾文化的深入、普及,從生活實例和人們的疑惑入手,用大眾自己的思維,順勢而為,加以誘導,其效果遠勝于傳統式說教和枯燥教育。書中幾乎每一句話都是從現實生活的某一具體故事中來,在此基礎上,加以貫穿、提煉、總結、升華,再經過檢驗后才寫出來的。對于開啟民智,意義深遠。它涉及各行各業、每一個人每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因為人們無時無地不在進行判斷。所以,受眾范圍很廣。
《判斷學》一書雖然重要,但并不深奧,所以,凡是識文斷字之人都能讀懂,并易于付諸實踐,因此,社會容易接受。
《判斷學》特別適合的人群是所有成長中的青年,因為他們困惑,書中提到的問題都是成長過程中幾乎人人要問、人人要思考的問題。作者本人臨近高中畢業之時(1983年)開始思考這些問題,但總是得不到解決,又沒有人能夠指點,無處可學,無書可讀,幾度放棄,又幾度重拾。研究生二年級時(1991年)取得突破,但感覺結論不深奧,不會有意義,遂擱置一旁,達數年之久。及至參加工作,在處理事務時,以前的問題又反復出現,而且不用這些理論,還真是大多解決不了。于是,痛下決心,誓言成文,遂多次寫稿,零星發表,又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和北大等高校講座(2005—2008),結果反應強烈,被多處引用。最后,終得偷閑,抽空寫成《判斷學》一書,凡四十五萬字。因此,閱讀本書,青年人可能會互相傳誦,中年人則會被勾起往事,并廣為傳播。
《判斷學》適合高層決策和企業決策者使用,因為很多問題,討論之初都是資料占有量的問題,接下來是資料真實性問題,到最后,幾乎都毫無例外的是思維方式和決策方法的問題。
也幾乎出于同樣的原因,《判斷學》更適合于學術研究,特別是高層次的學術研究。其中,對心理基因和文化基因等概念的提出和詮釋,對于大眾文化研究、社會問題研究、公共管理研究、經濟問題研究等等,啟發意義均不容低估。
《判斷學》一書還可以作為企業職工的培訓教材,因為它有利于提高員工的思維品質,涉及員工管理和人際溝通,系統思維的方法也有助于領導層構筑企業文化,并使其在職工隊伍中生根、開花、結果。
《判斷學》理論切合實際,可作為干部培訓教材,用于上崗培訓和黨校、行政學院、公務員培訓。唯物辯證法在本書中才真正被落到實處,而非僅停留于盲目信仰和空洞抽象的說教,退化成有口無心的文字游戲。
《判斷學》適合于人格形成期的在校大學生,避免建立不健康的心理小循環,避免進一步引偏了整個人生的思維模式;也適合于剛走入社會并面臨復雜社會現實的大學畢業生,幫助他們融入社會,擺脫書生氣,盡快適應不同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幫助他們理解別人,也讓別人更容易地理解自己,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并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觀。
《判斷學》還適合于法律專業的學生和法官培訓,因為作者本人就是國際法官出身,在國際國內多家仲裁機構長期仲裁重大的、形形色色的經貿糾紛和民事糾紛,書中部分內容直接涉及法律思維。
《判斷學》還可作為心理分析師的參考讀物,因為一方面作者成書的過程就是自己和他人幾十年心理現象的如實記錄和心理剖析的結果,可稱為“一個敏感者26年的掙扎”;另一方面,書中歸納總結了大量的心理現象和規律,也提出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向和方法,對幫助分析病人心理現象,幫助他們早日康復,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總之,本書對大中在校學生及畢業生、教師、學者、商務策劃人士、企業管理者、職工、法官、律師、心理醫生等,都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可讀性很強。
讀完此書,利于人際溝通,促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求同存異,“舍末求本”,理解和支持別人,也理解和支持大局,打造健康向上的團隊,增強團隊戰斗力,共同經營和呵護事業的繁榮。同時,更有利于整個社會的健康和諧,有利于文明的進步和人類的福祉。
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