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本書寫作相關文獻述評

羅蘭·巴爾特自20世紀70年代進入中國學界的視野,至2015年止,僅大陸學界已經生產了巴爾特研究論文近兩百篇,碩博士論文近三十部,譯作二十一部,巴爾特研究英文著作的譯本四部,臺灣學界也生產了數十篇研究論文,譯作近十部。當然,在巴爾特研究更為成熟的西方學界,研究巴爾特的學術成果早已汗牛充棟了。現有的巴爾特研究材料涵括了對巴爾特在符號學、文學、敘事學、性別研究、大眾批評、電影、攝影、繪畫等領域的書寫的研究。因此,撰寫這篇文獻綜述要處理大量極具跨越性的研究材料。然而,這僅是其中一項難題,另一項難題是,如何能夠將經驗性的事實描述轉化為一種更加理論化的批評話語。

我們注意到:我們所熟悉的比較文學研究在進入“文本關系”(“文本生成”)時代之后,依然拘囿于處理“外在的接觸”和接觸方式,比如翻譯渠道等,而較少看到透過分析文本的合取與析取的操作,來源文本在遭遇內在的、結構性的碰觸之后,可能發生質變,從而產生新的目的文本張漢良:《透過幾個圖表反思“文學關系研究”》,《中國比較文學》,1(2014):166。。因此,筆者認為:現今的比較文學接受史研究,應該在保留對外在接觸的實證主義描述的同時,進展到分析“文學接觸的類型學和系統”的問題上來。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借用斯洛伐克學者波頗維奇(Anton Popoviě,1933—1984)的“后設文本”(metatext)與“原初文本”(prototetxt)的概念Popoviě, Anton.“Aspects of metatext.”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Revue canadienne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 3.3(1976):225-35.注:波頗維奇的“后設文本”概念與后結構主義所提倡的“互文性”不同。,不僅分析來源文本的衍生文本,更要分析目的文化中文本接受者對來源文本的規模作用,以及異質文化在異質時空里對來源文本的重新建碼(re-encode)。在這一點上,筆者所處理的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以及“羅蘭·巴爾特與中國”兩個課題的接受史,尤其是后者,應該是試圖同時保留“文本接觸”與“文本生成”的接受史。

再者,文獻綜述需要緊緊圍繞核心問題。本書應當從屬于泛義的巴爾特話語思想研究、巴爾特符號學研究以及比較文學課題“A and B”研究,因此,隸屬于這三個命題的一手與二手研究資料,應當都可作為本書的參考資料。然而,在這篇文獻綜述中,筆者不能亦不欲做文獻的窮盡陳列與分析。筆者認為,對于文獻的深入、合理占有,必須建立在“具體問題具體對待”這一基礎之上。在此,作者舉出一個典型事例來說明。臺灣大學劉威辰的碩士學位論文《追尋自由:閱讀雅克慎閱讀索緒爾》(The Pursuit of Freedom: Reading Jakobson Reading Saussure)與巴爾特研究看似沒有關聯,但是,筆者要研究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離不開關于雅各布森對索緒爾的閱讀和補進的研究,因為雅各布森在言語問題、隱喻/轉喻以及轉換詞問題上對索緒爾的補充,深入地影響了巴爾特。劉威辰的碩士論文因為非常仔細、深入地梳理了雅各布森對索緒爾的閱讀與修訂,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筆者爬梳話語符號學的歷史脈絡和發展軌點;比如它可以幫助筆者厘清從索緒爾的“言語”概念到雅各布森的“言語”/“話語”概念,以及到本維尼斯特的話語概念,最后到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這一歷史發展脈絡的重要的中介環節。因此,在下文中,筆者僅嘗試就“羅蘭·巴爾特的/與話語符號學”課題及其子課題以及“羅蘭·巴爾特與中國”課題中,具有類型意義和觀點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做提綱挈領式的文獻綜述與評估。

一、“巴爾特的/與話語符號學”研究的創新性

對巴爾特符號學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在西方批評界與中國批評界都已十分豐沛,然而“羅蘭·巴爾特的/與話語符號學”仍然是一個創新命題。筆者有何依據發此言論呢?我們不妨首先考察“羅蘭·巴爾特的/與話語符號學”這個命題。這個命題意味著兩項研究視域或路徑:其一,厘清所謂“話語符號學”這一概念及其學術傳統;其二,梳理巴爾特與“話語符號學”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在“話語符號學”這一視野下探討巴爾特的理論建樹與文本實踐。

在第一個路徑處,我們注意到,大陸學界在20世紀90年代曾經遇到過“話語符號學”這個術語,這得益于法國符號學家高概(Jean-Claude Coquet)于1996年10月在北京大學所做的符號學系列的講座。1997年其講演稿以《話語符號學》命名,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高概是本維尼斯特這位在話語研究領域有著杰出貢獻的語言學家的弟子,高概的“話語符號學”概念顯然承繼自本維尼斯特,尤其是承繼了本維尼斯特對索緒爾語言系統符號學的演變所區別出的語義學及陳述語義學研究這一條路徑。因此可以說,高概向大陸學界首次拋出了本維尼斯特的“話語符號學”概念。此外,這一系列演講中不但包括了“符號學與話語分析”這樣較為傳統的本維尼斯特式的研究,也包括了高概本人將現象學引入語言學和符號學的嘗試。在1998年第2期的《國外文學》雜志上,高概就《話語符號學》一書接受了王東亮的采訪。他在采訪中指出,他與持客體主義立場的格雷馬斯及其弟子馮塔耶(Jacques Fontanille)等不同,他本人堅持對“主體”的研究興趣,在本維尼斯特的“主體性”“現實性”“時間性”研究的基礎上,引入了現象學對“主體”“存在”等范疇的審視[法]讓-克羅德·高概:《范式·文本·述體——從結構主義到話語符號學》,《國外文學》,2(1997):3-11。。高概的演講稿和采訪向大陸學界引出了“話語符號學”的樞紐人物:本維尼斯特。從探究本維尼斯特的“話語符號學”思想之源起出發,我們能夠探究從索緒爾到本維尼斯特、從語言系統符號學到話語符號學的整個發展脈絡。

在整個中國學界,中國臺灣學者張漢良最早自覺地實踐了索緒爾的語言系統符號學、本維尼斯特的話語符號學以及雅各布森對索緒爾擱置不談的言語/話語問題的發展;同時,他也是最早分析巴爾特的話語語言學模式下的文本實踐的學者。他在臺灣大學所作的博士論文《敘事話語結構分析:以唐傳奇為例》(The Structural Study of Narrative: Sample Analyses of Tang Ch'uan-ch'i,1978)中,批判了巴爾特在《S/Z》(S/Z,1970)中區分話語類型的失敗:“批評家(巴爾特)排除了第一人稱敘述者的后設話語,這種話語在夏多布里昂(Chateaubriand)的《勒內》(René)這種抒情敘事作品中占據主導地位。他并沒有建碼與解碼場景布置(scene-setting),而是混淆了敘述者的背景話語與故事人物再現的話語。巴爾特應該將巴赫金在半個世紀前指出的這樣一個觀點考慮在內:如果故事人物的話語出現在作者的話語中,就出現了兩個言語中心,兩種情節,兩個信息……”Chang, Han-liang. The Structural Study of Narrative: Sample Analyses of Tang Ch'uan-ch'i. Doctoral dissertation, Taiwan University,1978.這也是中國學界第一篇將巴爾特的話語分析與巴赫金的話語分析進行對比研究的論文。

張漢良1986年的作品《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一書收錄的三篇話語研究和話語實踐的論文,讓筆者獲益良多。其中《希臘羅馬“愛國詩?”的言談情況》一文,從語用的角度分析了參與詩言談(poetic discourse)的人稱的問題,將本維尼斯特的有我的人稱和無我的人稱之區分以及歷史時間與話語時間的區分,延伸應用于古典詩歌分析張漢良:《希臘羅馬“愛國詩?”的言談情況》,載于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第153-166頁。。《蘇曼殊的〈碎簪記〉:愛的故事/言談》一文,則沿用了本維尼斯特“故事/話語”的區分,分析《碎簪記》中的敘述者蘇曼殊在敘述中推動故事的作用,以及講述者和預設的潛在讀者之間隱形的對話。這篇論文不僅是對本維尼斯特話語符號學的實踐,從中也可以看出雅各布森有關“轉換詞”概念的影響張漢良:《蘇曼殊的〈碎簪記〉:愛的故事/言談》,載于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第255-270頁。。在《匿名的自傳:〈浮生六記〉與〈羅朗·巴特〉》一文中,張漢良將沈復的《浮生六記》與巴爾特反自傳的自傳書寫進行類比分析,討論兩部類自傳作品對“我”(“他”)的分解與遺忘,以話語時間的現在性消解生物學過去的歷史性張漢良:《匿名的自傳:〈浮生六記〉與〈羅朗·巴特〉》,載于張漢良:《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第271-290頁。。此外,張漢良的英文論文集《符號與話語:比較詩學的維度》(Sign and Discourse: Dimensions of Comparative Poetics)中也收錄了一篇涉及討論本維尼斯特的話語概念與主體性概念的符號學研究論文。這篇題為《辯論中的主體間性:從道家哲學家莊子的一則故事說起》(“Intersubjectivity in Controversy:A Story from the Taoist Philosopher Zhuangzi”)的論文,援引巴赫金的“意識形態素”(ideologeme)概念和克里斯蒂娃對“主體間性”和“互文性”的討論,在重新搬演莊子和惠子之間的論辯中,聚焦話語中的意識形態維度。張漢良指出:只有在具體的話語交流中,人們才能察覺到意識形態的力量Chang, Han-liang.“Intersubjectivity in Controversy:A Story from the Taoist Philosopher Zhuangzi.”111-25.。在筆者看來,這四篇論文已經觸及了“話語符號學”的一些核心命題,如話語時間、言談中的主體、話語的社會性等。

在第二個路徑這里,菲利普·索迪(Philip Thody)在其論著《羅蘭·巴爾特:一個保守主義的評估》(Roland Barthes: A Conservative Estimate,1977)的《前言》部分雖未明言,但是讀者依然可以察覺到,他暗示巴爾特發展了索緒爾存而不論的“言語”問題Thody, Philip. Roland Barthes: A Conservative Estimate. London and Basingstoke: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77. x.。有意味的是,索迪將巴爾特的作品視為“言語”,與當時的整體的思想界對話,被納入對話的學術思想包括: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馬克思主義、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義哲學,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以及福柯對語言的考察。索迪的論著與其說是“保守的”,不如說暗示了一種更具創新性的事實:巴爾特通過其言語活動,在其文化環境中發展了索緒爾的語言系統語言學和符號學之外的內容。

筆者在2014年《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發表的《羅蘭·巴爾特與中國:一個話語符號學的文本實驗》,是大陸學界第一篇直接研究“羅蘭·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的論文。該篇論文搬演了巴爾特話語符號學的部分操作方法,同時聯合弗洛伊德、拉康的精神分析對巴爾特的影響,具體分析了巴爾特生產的中國書寫韓蕾:《羅蘭·巴爾特與中國:一個話語符號學的文本實驗》,《中國比較文學》,02(2014):92-106。。這篇論文的缺點在于:沒有對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進行清晰界定而直接邁入了文本實驗。該論文現已匯入本書,見第四章第一節,在修訂此論文之后,筆者就“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研究撰寫并發表了十數篇期刊與會議論文,部分論文也匯入了本書,各節均有說明。除筆者的研究之外,目前還沒有其他論文或專著集中討論過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在符號學發展學科史內部,也沒有專門討論過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的淵源、成型、發展和實踐。筆者曾赴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第七大學圖書館和巴黎第十大學圖書館調研,也利用赴臺灣大學開會的機會,在臺灣大學圖書館調研,筆者整理了上述調研以及在大陸多家高校圖書館調研所獲文獻,認為系統地研究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的理論與實踐具有填補空白的價值。

二、“巴爾特的/與話語符號學”相關課題研究綜述

與“羅蘭·巴爾特的/與話語符號學”相關的研究,比如對巴爾特的修辭學、話語觀以及對巴爾特自傳書寫和《愛的言談——片段集》等作品的研究,對筆者從理論與實踐兩個部分勾勒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圖景有重要作用。尤其修辭學的問題特別重要,因為對于巴爾特來說,修辭的問題就是話語符號學的問題對于這一定性的具體論述,筆者此處不展陳,讀者請參見本書第二章第四節,筆者討論了巴爾特的修辭學思想以及其修辭學思想與其話語符號學思想的關聯。

在開始子課題的文獻綜述之前,筆者要提到兩套巴爾特研究的論文集。其一是馬克·甘恩(Mike Gane)與尼古拉斯·甘恩(Nicholas Gane)共同主編的《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2004)Gane, Mike and Gane, Nicholas(eds.). Roland Barthes. 3 vols. Thousand Oaks,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4.,這套文集共四卷,分八個部分,提供了一個相當全面的巴爾特研究,包括對巴爾特與其他學者的思想的平行研究,以及關于巴爾特的書寫概念、修辭學思想、符號學研究、神話研究、現代性研究、日本研究、電影研究、戲劇研究、攝影研究、性別研究以及身份研究的論文。除這些理論重述與評估之外,這套文集還以專題的形式,收錄了分析巴爾特的諸個重要文本的論文,得以處理的巴爾特文本包括:《作者的死亡》(“La mort de l'auteur”,1968)、《S/Z》、《文之悅》(Plaisir du texte,1973)以及《愛的言談——片段集》。其二是巴德明頓(Neil Badmington)主編的《羅蘭·巴爾特:文化理論視域下的評估》(Roland Barthes: Critical Evaluations in Cultural Theory, 2010)Badmington, Neil(ed.). Roland Barthes:Critical Evaluations in Cultural Theory. 4 vols. London, New York:Routledge,2010.,這套論文集共四卷,分七個部分,也討論了多個面向的巴爾特,包括:巴爾特的神話思想研究、歷史研究、大眾俗見研究、書寫/閱讀理論、愛/欲望/享樂/性的書寫、多媒體影像研究、同性戀巴爾特身份研究、他者書寫研究,以及其他學者撰寫的悼念巴爾特的論文。這兩個文集收錄了分析多個面向的巴爾特的重要文獻,對于筆者撰寫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外,筆者也參考了兩部巴爾特研究的文獻目錄圖書:(1)桑福特·弗里德曼(Sanford Freedman)與卡羅爾·安妮·泰勒(Carole Anne Taylor)在1983年編纂的《羅蘭·巴爾特:一個讀者的文獻指引》(Roland Barthes: A Bibliographical Reader's Guide)。(2)瓊·倫德奎斯特(Joan Nordquist)在1994年編纂的《羅蘭·巴爾特相關文獻總目》(Roland Barthes: A Bibliography)。通過對這兩部目錄的分類整理,筆者發現:對羅蘭·巴爾特的話語實踐的分析主要分為具體的文本分析和對巴爾特的話語觀與其同時代的其他學者的話語觀的對比研究這兩類,前者主要集中于《羅蘭·巴爾特自述》《愛的言談——片段集》與《S/Z》三部作品。對巴爾特在具體文本中的話語實踐的分析,文獻數量較多,與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的理論建構關聯性一般。筆者在正文討論到具體文本時,如有必要,再作文獻追述。

對巴爾特的書寫實踐的分析,筆者要著重提到在1982年《中西部現代語言協會期刊》(Bulletin of the Midwest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上發表的,斯蒂芬·昂加爾(Steven Ungar)的論文《受話者導向的巴爾特與德里達的話語策略》(“Forwarding Addressees:Discourse as Strategy in Barthes and Derrida”)Ungar, Steven.“Forwarding Addressees:Discourse as Strategy in Barthes and Derrida.”Bulletin of the Midwest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15.1(1982):7-17.。在這篇論文中,昂加爾從本維尼斯特對“人稱”以及對話者的分析入手,對比分析巴爾特的《愛的言談——片段集》與德里達的《明信片》(La carte postale),試圖厘清話語陳述如何通過作者/讀者/書寫之間的關系,將讀者引入對意義的主動構建,昂加爾認為巴爾特的話語實踐是以受話者為導向的。這篇論文對筆者在第三章和第四章分析巴爾特的自我反射式的書寫實踐、運用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分析他的中國書寫有直接指引作用。筆者認同昂加爾的分析,在英文論文“Juri Lotman's Autocommunication Model and Roland Barthes' Representations of Japan and China”(《尤里·洛特曼的自主交流模式與羅蘭·巴爾特對日本和中國的再現》)一文中,以洛特曼(Juri Lotman,1922—1993)的自主交流模式(Autocommunication Model)考察巴爾特的他者書寫,認為巴爾特的他者書寫參與作者和讀者雙方的自主交流,并且重塑讀者,也即是說,巴爾特的話語實踐是讀者(受話者)導向的,筆者也在這篇論文中比較了洛特曼與巴爾特二人關于語言系統與其他符號系統之間關系的思想異同。該論文已于2014年發表于《符號系統研究》(Sign Systems Studies)期刊,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符號學研究專刊。

保羅·杰伊(Paul Jay)在其研究性作品《文本中的存在:從華茲華斯到羅蘭·巴爾特的自我再現》(Being in the Text: Self-Representation from Wordsworth to Roland Barthes)中Jay, Paul. Being in the Text:Self-Representation from Wordsworth to Roland Barthes. 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P,1984.,特別關注到了“主體性”問題,對巴爾特的書寫的“自我反射”(self-reflexive)性質以及再現“自我”的特殊策略有深入分析,杰伊討論的巴爾特的文本主要是《羅蘭·巴爾特自述》,而且所借助的主要是精神分析的手段,這對筆者在第三章研究巴爾特的自傳書寫以及“愛之言談”的書寫具有點化作用。

克里斯蒂安·馬丁(Christian Martin)的作品《羅蘭·巴爾特與小說的倫理學》(Roland Barthes et l'éthique de la fiction,2003)Martin, Christian. Roland Barthes et l'éthique de la fiction.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2003. 103-36.,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在倫理學的視野下討論了巴爾特的自傳書寫和《愛的言談——片段集》以及《明室:攝影札記》(La chambre claire,1980)。馬丁的核心觀點是上述三部作品都可視作“小說”(fiction),筆者尤其認同馬丁對巴爾特自傳的“反真實性”的討論。同樣值得重視的是馬丁在分析巴爾特的《愛的言談——片段集》時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巴爾特的書寫總是與一種“色情主義”(érotisme)結合在一起,因此,在符號學的視野下,研究者有必要意識到巴爾特對“愛的言談”這一文類的處理其實涉及了愛的情感經驗(l'expérience amoureux)與言語活動(le langage)之間的一種對稱關系,或者說,符號學與愛之間的距離不過是“言語活動的愛”(l'amour du langage)與“關于愛的言語活動”(le langage de l'amour)之間的距離Martin, Roland Barthes et l'éthique de la fiction 123-24.

同樣分析了《愛的言談——片段集》的還有克羅德·考斯特(Claude Coste)的《倫理學家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 moraliste, 1998)一書的其中一節Coste, Claude. Roland Barthes moraliste. Paris:Presses Universitaires du Septentrion,1998. 259-71.,然而更有價值的是,考斯特在整部作品中都嘗試處理巴爾特眼中的自我/他者、作者/讀者關系。考斯特認為巴爾特的倫理學家(moraliste)這一身份已經是不爭之實,在這一身份的規約下,巴爾特實踐了“關于倫理的書寫”(une écriture de la morale),“關于書寫的倫理”(une morale de l'écriture),以及“通過書寫達成的倫理傾向”(une morale par l'écriture);作者與讀者之間的關系,不僅表征了巴爾特對自我/他者關系的認知,也表征了巴爾特對人類之間社會關系的認知Cf. Coste, Roland Barthes Moraliste.

此外,筆者也要著重提到巴爾特的學生馬爾蒂(éric Marty,1955—)所撰寫的《羅蘭·巴特:寫作的職業》(Roland Barthes, le métier d'écrire, 2006)一書Marty, éric. Roland Barthes: le métier d'écrire. Paris:éditions du Seuil,2006.該書已被譯成中文,中譯本見:[法]埃里克·馬爾蒂:《羅蘭·巴特:寫作的職業》,胡洪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馬爾蒂這本書除了追憶自己與導師巴爾特的關系、介紹他所編撰的《巴爾特全集》之外,還包括了他對巴爾特的作品《愛的言談——片段集》的研究。這一研究首先提出:批評者/讀者與該作品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拒絕自我投射和大眾意見的投射。馬爾蒂試圖對這部作品中復雜的主體問題進行著重研究,將主體確立為一個話語事件,一種符號學和話語實踐的冒險。馬爾蒂的這部作品對筆者影響極大,它將筆者導向了對話語空間中建構的主體的思考,并指引筆者去分析巴爾特的“中性性別”的書寫。

研究羅蘭·巴爾特的修辭學對于研究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極為重要。巴爾特認為,研究話語的語言學即超語言學,其始祖就是修辭學,修辭學區分話語的情境,建立話語編碼機制,對句子(phrase)的意指活動之外的指涉物進行編碼。因此,作者要研究巴爾特的話語符號學,也不能忽視前人對巴爾特的修辭學的研究。歷史上最早研究巴爾特的修辭觀的是巴爾特的學生托多羅夫。托多羅夫于1967年就在《年鑒,歷史,社會科學》(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雜志上發表了論文《從符號學到修辭學:羅蘭·巴爾特,〈時尚系統〉》(“De la sémiologie à la rhétorique:Roland Barthes, Système de la mode”)Todorov, Tzvetan.“De la sémiologie à la rhétorique:Roland Barthes, Système de la mode.”Annales. Histoire, Sciences Sociales 22.6(1967):1322-27.。1971年出版的《巴爾特:心理研究》(Barthes: psychothèque)一書專辟一章,題為《符號學與修辭學》(“Sémiologie et rhétorique”)Mallac, Guy de and Eberbach, Margaret.“Sémiologie et rhétorique.”Barthes:psychothèque. éditions Universitaire,1971. 65-96.,以具體文本分析巴爾特的符號學思想與修辭觀。1982年在《創造者精神》(L'esprit créateur)雜志第1期發表的《S/Z:修辭學與開放閱讀》(“S/Z:Rhetoric and Open Reading”)一文也是通過對《S/Z》作品的文本分析Rice, Donald and Schofer, Peter.“S/Z:Rhetoric and Open Reading.”L'esprit créateur. 22. 1(1982):21-34.,來討論巴爾特的修辭觀。克勞德·考斯特以《修辭學與解剖學》(“Rhétorique et anatomie”)為題Coste, Claude.“Rhétorique et anatomie.”Bêtise de Barthes. Hourvira:Klincksieck,2011. 88-92.,討論巴爾特對“陳述”的思考。1988年,帕特里克 ·多諾萬(Patrick O'Donovan)在《段落》(Paragraph)雜志上發表了題為《修辭的地位》(“The Place of Rhetoric”)的論文O'Donovan, Patrick.“The Place of Rhetoric.”Paragraph 11.3(1988):227-48.,后來這篇論文又被收錄于馬克·蓋恩與尼古拉斯·蓋恩編纂的巴爾特研究文集《羅蘭·巴爾特》O'Donovan, Patrick.“The Place of Rhetoric.”Roland Barthes. Eds. Mike Gane and Nicholas Gane. Thousand Oaks,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4. 223-42.,該文集隸屬于“現代社會思想大師文庫”(Sage Masters of Modern Social Thought);該文集收錄的另一篇論文是來自安迪·斯坦福(Andy Stafford)的《修辭學,理論與表象》(“Rhetoric, Theory, Surface”)Stafford, Andy.“Rhetoric, Theory, Surface.”Roland Barthes. Eds. Mike Gane and Nicholas Gane. Thousand Oaks, 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Ltd. ,2004. 267-94.,但這篇論文早先已經出現在斯坦福自己的文集《羅蘭·巴爾特,現象與神話:一個思想檔案》(Roland Barthes, Phenomenon and Myth: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里Stafford, Andy.“Rhetoric, Theory, Surface.”Roland Barthes, Phenomenon and Myth: 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 Edinburgh:Edinburgh UP,1998. 117-50.。1990年,羅納德·施萊佛(Ronald Schleifer)的專著《修辭學與死亡:現代主義語言和后現代話語理論》(Rhetoric and Death: The Language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 Discourse Theory)出版了,其中一篇論文題為《文本性的修辭:羅蘭·巴爾特與書寫的困境》(“The Rhetoric of Textuality:Roland Barthes and the Discomfort of Writing”)Schleifer, Ronald.“The Rhetoric of Textuality:Roland Barthes and the Discomfort of Writing.”Rhetoric and Death: The Language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 Discourse Theory. Urbana, IL. :U of Illinois P,1990. 146-75.。1984年發表的羅蘭·尚巴涅(Roland Champagne)的論文《文學符號學發掘了文學史的修辭學》(“Literary Semiotics Reveals the Rhetoric of Literary History”)Champagne, Roland.“Literary Semiotics Reveals the Rhetoric of Literary History.”Literary History in the Wake of Roland Barthes: Re-defining the Myths of Reading. Birmingham:Summa Publication, Inc. ,1984. 103-14.,雖以修辭學為主題,但是與巴爾特的修辭觀關系不大。此外,還有巴迪耶(Sémir Badir)的一篇論文,將巴爾特放置于修辭學研究的歷程中,分析從巴爾特到弗朗索瓦·拉斯提爾(Fran?ois Rastier)的修辭學觀點,探討修辭學的特殊性Badir, Sémir.“Spécificité du rhétorique. De Roland Barthes à Fran?ois Rastier.”Sémantique et rhétorique. Ed. M. Ballabriga. Toulouse:Editions Universitaires du Sud,1998. 59-79.

三、“巴爾特在/與中國”課題研究綜述

筆者綜合整理了既有的關于“羅蘭·巴爾特在/與中國”這一傳統比較文學命題的事實聯系研究和形象學視域下的研究。筆者首先將中國學界研究結果呈現于下。

1.中國學界視野中的“羅蘭·巴爾特在/與中國”

(1)綜合性的接受研究。關乎“羅蘭·巴爾特在中國”課題,主要有三篇期刊論文張曉明:《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研究》,《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01(2007):125-36。張曉明:《巴特文論在中國的譯介歷程》,《當代外國文學》,02(2006):119-27;韓蕾、張漢良175-88。,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如何想象羅蘭·巴爾特——羅蘭·巴爾特在中國的譯介及接受研究》胡海明:《如何想象羅蘭·巴爾特——羅蘭·巴爾特在中國的譯介及接受研究》,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以及一篇博士論文《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文玲:《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杭州:浙江大學,2012。。浙江大學文玲的博士論文以“接受美學”為主要理論視域,考察巴爾特文論在中國文論發展背景中的被接受的效應史,逆轉賽義德(Edward Said,1935—)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聲稱中國文論的發展主導了巴爾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并借西方文論重寫了自己的歷史。這篇論文對中國文學研究界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2010年期間的思想動向描述精當,事實證據確鑿,對筆者重構接受巴爾特符號學思想的“中國”系統有很大的助力。張曉明的論文《巴特文論在中國的譯介歷程》和《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研究》,在整理巴爾特文論在大陸的譯文、譯著和介紹性文字的基礎上,以歷時的視角評析各階段的譯介之特點,從而勾勒巴爾特文論的譯介文本在大陸學界的影響歷程。張曉明的兩篇論文成為筆者撰寫《“羅蘭·巴爾特與中國”:關于影響研究的對話》一文部分內容的重要參考文獻。此文以對話的方式,對“羅蘭·巴爾特與中國”以及“羅蘭·巴爾特在中國”兩個比較文學的命題從事辯證式的探索。在這篇論文中,兩位共同作者已經初步處理過對中國學界(含臺灣與香港)巴爾特研究的評估。綜合性的接受研究在文獻搜集和理論視角方面對筆者了解大陸學界所接受的巴爾特有所助力。

(2)專題性的“羅蘭·巴爾特與中國”研究。大陸第一篇該課題研究論文題為《巴特和中國》,作者為法國學者韋卡梅(Vercamer),出版于1987年4月的《法國研究》雜志[法]韋卡梅:《巴特和中國(“Roland Barthes et la Chine”)》,《法國研究》,04(1987):26-31。。這篇論文以1974年巴爾特的中國之行為研究對象,分析巴爾特對中西文化的對比和對中國道家思想的推崇,也分析了巴爾特對中國、日本在符號學視域下的比較。1999年,車槿山在《法國研究》上發表了論文《法國“如是派”對中國的理想化誤讀》車槿山:《法國“如是派”對中國的理想化誤讀》,《法國研究》,02(1999):50-56。,2011年在《跨文化對話》上發表了論文《我們的歷史——巴爾特書寫的中國》車槿山:《我們的歷史——巴爾特書寫的中國》,載于樂黛云、錢林森等主編:《跨文化對話(第28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第87-96頁。。第二篇論文在兩個方面影響了筆者。其一,車槿山認為巴爾特秉持反本質主義的立場,凸顯中國之于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使得他能夠反思審核自己的文化,因此,“中國的‘無意義’才是最重要、最值得深究的意義”車槿山:《我們的歷史——巴爾特書寫的中國》,第89頁。。其二,車槿山對巴爾特的書寫原則“不是允許說或不說什么,而是有可能說或不說什么”的分析,碰觸到巴爾特的中性話語概念。車槿山認為巴爾特生產的話語屬于倫理學和美學而不屬于理性和信仰,因此突破了意識形態和西方文明對話語的限定。2012年孫倩的論文《羅蘭·巴爾特與他的中國之旅——解讀〈中國旅行筆記〉》孫倩:《羅蘭·巴爾特與他的中國之旅——解讀〈中國旅行筆記〉》,《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35. 1(2012):105-09。,對《中國旅行筆記》提供了細致豐富和視角獨特的文本分析。

2014年的《中國比較文學》第2期包括一項“中法文學文化研究專題”,共收錄四篇論文,三篇論文涉及對“如是派”知識分子的研究車琳:《20世紀60—70年代法國“原樣派”知識分子的中國觀》,《中國比較文學》,02(2014):68-80;劉宇寧:《文本的革命——索萊爾斯早期作品里的中國元素》,《中國比較文學》,02(2014):81-91;韓蕾:《羅蘭·巴爾特與中國:一個話語符號學的文本實驗》,第92-106頁。,其中重點研究巴爾特與中國的關系的論文是:車琳撰寫的《20世紀60—70年代法國“原樣派”知識分子的中國觀》這里的“原樣”派即“如是派”(Tel Quel),“原樣”與“如是”是譯法上的差異。筆者從車槿山認為“如是派”這個譯法比較合適。巴爾特也在其《中國旅行筆記》中摹寫過“如此”字樣,用以翻譯“tel quel, comme ?a”,參見:Barthes, Roland. Carnets du voyage en Chine. Paris:Christian Bourgois éditeur/IMEC,2009. 32.,以及筆者撰寫的《羅蘭·巴爾特與中國:一個話語符號學的文本實驗》。車琳的論文重建了1960—1976年間毛澤東思想在法國的傳播景象,尤其是重建了《如是》雜志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支持立場,同時指出1976年第68期的《如是》雜志宣告“如是派”低調告別了“毛主義”。車琳的論文與車槿山1999年的論文立場一致,認為“回顧‘原樣派’的中國思想階段,可以看出其中的浪漫主義幻覺和‘理想化誤讀’”車琳71。。兩位學者都認同:對比索爾萊斯和克里斯蒂娃等人對中國的“夸張化的”描述,巴爾特始終保持清醒和謹慎。兩位作者都指出了,中西兩方的言談被意識形態的模塊阻礙,使得巴爾特無法解讀中國;羅蘭·巴爾特對意識形態和積極革命的態度向來是謹慎低調的,他痛恨戰斗話語的侵略性和歇斯底里,但是,來中國與書寫中國對他來說卻是一項任務。1998年,王東亮發表于《讀書》雜志上的短文《“結構不上街”的事故調查》一文,對巴爾特的中國之行的緣起做了精確的描述:巴爾特的中國之行“一半像是屈從于媒體與時尚思想界的壓力,一半像是對‘五月風暴’中‘失足’的補救”王東亮:《“結構不上街”的事故調查》,《讀書》,07(1998):63.

此外,還有張堯均的《羅蘭·巴爾特的中國之行》,該文滲透著精神分析的影子,巴爾特無欲書寫中國的事實,被認為是無力討論“政治之父”。《中國旅行筆記》的譯者懷宇,在該書序言《巴爾特到中國:有關俗套的符號學思想——序羅蘭·巴爾特〈中國行日記〉譯本》與文章《羅蘭·巴爾特的中國之眼》中張智庭:《羅蘭·巴爾特到中國:有關俗套的符號學思想——序羅蘭·巴爾特〈中國行日記〉譯本》,《符號與傳媒》,01(2012):24-35;懷宇(張智庭):《羅蘭·巴爾特的中國之眼》,《中國圖書評論》,06(2012):27-31。,討論巴爾特對中國生產的俗套、陳詞濫調、磚塊的批判,贊揚巴爾特不生產意識形態的套話。閻偉、談微姣二人亦有一篇論文,比較了薩特、安東尼奧尼與巴爾特三位學者的中國行文本閻偉、談微姣:《“左眼”看中國的三種視像——薩特、安東尼奧尼和羅蘭·巴爾特中國行文本的互文性分析》,《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 6(2016):84-89.

在臺灣學界,從事過“羅蘭·巴爾特與中國”研究的學者主要是四位:張漢良、陳傳興、賴錫三與齊隆壬臺灣學者對巴爾特的研究與譯介跨越了多個領域,有一大批優秀的研究者參與其中,比如古添洪、蔡秀枝、許綺玲等,由于此篇文獻綜述此處專門討論“巴爾特與中國”專題內的研究文獻,因此,對正文提到的四位學者之外的研究成果并未做窮盡分析。。根據張漢良的回憶,他最早讀到的巴爾特的作品是《批評論集》(Essais Critiques,1964)與《批評與真實》(Critique et Vérité,1966),當時臺灣受英美文學教育的人都對新批評(New Criticism)耳熟能詳,因此《批評論集》對新批評(la nouvelle critique)與舊批評(l'ancienne critique)的討論吸引了他的注意力。然而,巴爾特談的新批評并不是英美新批評,而是與古斯塔夫·朗松(Gustave Lanson,1857—1934)的舊批評形成對照的范式,也正是這個巧合使得他不再對英美新批評感興趣,轉而研究法國結構主義韓蕾、張漢良175-88。。在前文已經提到的幾篇論文中,張漢良以中文文本實踐巴爾特的符號學,也是一種自我反射式的“羅蘭·巴爾特與中國”的研究。

2014年4月8日,陳傳興在復旦大學的講座《看不見的中國——從安東尼奧尼談起》,通過對20世紀70年代初《電影筆記》(Cahier du cinéma)雜志動向的分析,復原20世紀六七十年代初歐洲的歷史、文化、政治背景,并統攝論述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國》(Chung Kuo,Cina)、“如是派”的紅色中國情結和巴爾特的“平淡(fadeur)中國”。他特別提出了:巴爾特受到安東尼奧尼的紀錄片《中國》的影響,其在1974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中國之行”是對安東尼奧尼的回應;同時,他還對大陸的巴爾特譯本中的個別錯誤提出批評意見。陳傳興的講座從新穎的視角向筆者提供了分析巴爾特的中國之行期待視域的歷史文化背景。

賴錫三的主要論文有:《論道家的逍遙美學——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和《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游戲、歡怡》。他關注巴爾特與中國道家的聯系,以平行研究的方式,對莊子道家哲學與文學力量與巴爾特的所謂“懶惰哲學”和“文之悅/醉”等概念進行研究。賴錫三的研究與大陸學界的兩位研究者可謂相互應和。2011年郭泉在《當代國外文學》雜志上發表了《羅蘭·巴特文論中的佛道思想》,2012年文玲在《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發表了《羅蘭·巴爾特的“中性”觀與中國道家思想》。巴爾特的確在《中性》與《小說的準備》兩部講稿中多次討論到中國道家的思想,但是,巴爾特在講稿中所展現的對意義的破壞,與莊子的語言哲學和老子的“無為”思想在中文語境中的確切含義是截然不同的,巴爾特對中國道家思想的誤讀才是形成其“中性語言”觀的重要淵源。

齊隆壬主編的1988年9月第35期的《電影欣賞》,包括“羅蘭·巴特與電影——一個反常的電影觀”專題。該期不僅選編了巴爾特論電影與戲劇的四篇文章:《巴爾特論電影》(“Sémiologie et cinéma”)、《第三層意義》(“Le troisième sens:note de recherché sur quelques photogrammes de S. M. Eisenstein”)、《狄特羅、布萊希特、艾森斯坦——獻給安德烈·泰希內》(“Diderot, Brecht, Eisenstein-pour André Téchiné”)以及《離開電影院》(“En sortant du cinéma”),也選編了巴爾特關于攝影、自傳以及大眾神話的分析文章。同時這一期也包括齊隆壬撰寫的《巴特與電影:一個反常的電影觀》論文。齊隆壬2013年于大陸出版的《電影符號學》一書中也專辟了一章齊隆壬:《電影符號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3。,討論巴爾特的符號學及其與電影研究的關系,這對作者分析巴爾特對電影,比如對安東尼奧尼紀錄片《中國》的見解,提供了理論支撐。

2.西方學界視野中的“羅蘭·巴爾特與中國”

西方學界對“羅蘭·巴爾特與中國”這一課題的研究興趣可以劃歸為三個類型。第一類集中為巴爾特《中國旅行筆記》的書評,有內爾·班德明頓的《中國旅行》(“Travels in China”)Badmington, Neil.“Travels in China.”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Issue 5673-5674, Dec 23, 38.1(2011).,米歇爾·賽耶爾(Michael Sayeau)的《都是毛澤東的問題》(“It's all over Mao”)Sayeau, Michael.“It's all over Mao.”New Statesman(1996), vol. 141, Issue 5135, Dec 7, 49.2(2012).,以及科瑞·布朗(Kerry Brown)的《竹幕后的一瞥》(“A Peek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Brown, Kerry.“A Peek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Times Higher Education, Issue 2036, Feb 9,52.1(2012).

第二類為個體研究的專書論文,比如路易-讓·卡爾韋(Louis-Jean Calvet)的《羅蘭·巴爾特傳》(Roland Barthes: 1915-1980),有一小節討論巴爾特的中國之行。卡爾維有法國文化背景的優勢,因此,對巴爾特此行的背景、旅行時其他同行者的立場,以及《好吧,我們來談談中國吧?》一文的“中性”性質及其出版后的效應等,都做了非常詳盡的論述,對于筆者撰寫相關章節提供了許多確切的事實證據Calvet, Louis-Jean.“Alors, la Chine?”Roland Barthes: 1915-1980. Paris:Flammarion, 1990. 241-54.此書已有中譯本,見:[法]路易-讓·卡爾韋:《結構與符號——羅蘭·巴爾特傳》,車槿山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卡爾韋對巴爾特《好吧,我們來談談中國吧?》一文的討論,見上書第203-216頁。。此外還要提到艾力克·哈耶特(Eric Hayot)的《中國夢:龐德、布萊希特與“如是派”》(Chinese Dreams: Pound, Brecht, Tel Quel)一書。在該書第三部分,作者指出,“如是派”的中國之行雖然瓦解了他們關于現代中國的夢想,卻不能破壞他們對于古代中國的熱愛,在政治因素造成的劇痛中,“如是派”依然在古典中國的實踐與現代中國的理論夢想之間找到了依存點Hayot, Eric. Chinese Dreams: Pound, Brecht, Tel Quel. Ann Arbor:U of Michigan P,2004. 177.。巴爾特的學生埃里克·馬爾蒂在其追憶巴爾特的作品《羅蘭·巴特:寫作的職業》譯成中文之際,特意寫了《致中國讀者》一文,其中特別對巴爾特的《好吧,我們來談談中國吧?》進行了分析。馬爾蒂指出:巴爾特希望通過這篇短文,表現出對法國知識界希望他明確表示政治立場之期待的冷落,“巴特希望通過這種態度擺脫西方的思考,即一種想要了解一切、解釋一切、辨讀一切的文明的思考,尤其是在涉及中國這樣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對象時更是如此。……說老實話,這種想要‘理解’他者并予以闡明的極為西方式的沖動,可能只是同化即統治他者的欲望的征兆。巴爾特認為,在西方的求知意志中,同時存在著一種權力意志的標記”馬爾蒂2。

第三類為兩篇期刊論文發表于2006年2月的《現當代法國》(Modern & Contemporary France)雜志。艾利克斯·休斯(Alex Hughes)的論文《用身體接觸中國:與“如是派”一起旅行》(“Bodily Encounters with China:On Tour with Tel Quel”)討論“如是派”整體的中國之行Hughes, Alex.“Bodily Encounters with China:On Tour with Tel Quel.”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rance 14.1(2006):49-62.,被討論的文本包括普勒萊(Marcelin Pleynet)的《中國之行》(Le voyage en Chine),克里斯蒂娃的《武士》(Les Samoura?s)。這篇論文不直接討論巴爾特,但是對“如是派”其他兩位作者的討論,的確部分地回應了巴爾特與中國,乃至整個“如是派”與“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之間跨文化交流之失敗的原因。查理·福斯迪克(Charles Forstick)的論文《“(不)認識亞洲”:巴爾特與布維爾,中國與日本》[“‘(In)connaissance de l'Asie':Barthes and Bouvier, China and Japan”]Forsdick, Charles.“‘(In)connaissance de l'Asie':Barthes and Bouvier, China and Japan.”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rance 14.1(2006):63-78.,對巴爾特與尼古拉·布維爾這位法國當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游記文學評論家二人的作品進行類比研究,分析二者的中國“書寫”和日本“書寫”的區別,尤其是對他們對異質文化的文本書寫過程中的區別與一致進行分析。福斯迪克的目的在于借助呈現這些旅行者面對異質文化時所遭遇的身份困惑,來分析跨文化對話的可能性與不可能性。筆者的話語符號學實踐也包括了對巴爾特他者書寫的分析,跨文化對話也是著力之處,故而福斯迪克的論文對筆者來說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四、對巴爾特作品中譯本的評析與翻譯符號學反思

為什么我們需要專辟一小節來討論巴爾特的中譯本呢?這主要是因為大陸的巴爾特研究者大多數還是操用漢語或者英文作為工作語言,較少的研究群體可以嫻熟地對法語原文進行閱讀與闡釋,這其中的佼佼者就包括幾位巴爾特譯者,比如張智庭(筆名懷宇)、王東亮、李幼蒸、屠友祥等。然而,對于一般讀者來說,即便在外語能力達標的情況下,由于對特定領域比如符號學知識的缺乏,或者由于其他原因比如知識系統的錯位等,可能導致他們閱讀原文的效果打折扣。即便譯者的努力部分地彌補了中文與法文這兩種自然語言之間對話的不平衡性所引發的信息丟失,譯者本身所帶來的信息增殖,在理論翻譯這個特殊的領域中也給讀者帶來了一些困擾。

筆者認為,理論翻譯不同于文學翻譯,文學翻譯對譯者創造的自由度容忍度更高,限制度也更小,但理論翻譯的首要前提是信息的清晰傳達。可以說,文學翻譯是以符碼增殖為導向的(code-oriented),比如對源文本文體風格的把握、對標的文本所浸沒于其中的詩學中心的自主傾斜等;但是理論翻譯以信息傳遞為主要目的(message-oriented),因此,理論翻譯對譯者的要求主要體現為:通過把握兩種自然語言的語言結構,尋求一種語言結構所建碼的信息能夠在另外一種語言結構中完美傳遞。在這個意義上,王東亮所翻譯的《符號學基礎》以及張智庭所翻譯的《羅蘭·巴特隨筆選》與《羅蘭·巴特自述》本書論述中該作品統譯為《羅蘭·巴爾特自述》,但此處指張智庭先生譯本,遵從原譯作譯名。等作品能夠滿足讀者對理論翻譯所需要傳達的信息清晰度的訴求,而屠友祥所譯《文之悅》與《S/Z》等文本因為過于追求對巴爾特言辭之優美的再現與反饋,試圖以更為古典雅致的中文來翻譯巴爾特的努力,反倒因為符碼的增殖造成了原信息的流失。但是不可否認,符碼增殖必然帶來信息增殖,只是理論翻譯難免追求原初信息而忽視符碼。僅就上述討論看來,對于翻譯的評估勢在必行,而對翻譯本身的符號學思考,卻是進行這項評估的首要前提。

在本節中,筆者嘗試借助兩位譯論家的思想,對巴爾特的中文譯本進行評析。比利時翻譯理論家、文化學派代表人安德烈·勒菲維爾(André Lefévère,1945—1996)區分了翻譯與批評。他認為翻譯是一種再生產,一種折射,而批評則是一種權宜性的虛構創造,但是,翻譯和虛構都試圖影響譯者和批評家之外的讀者,將他們導向某一詩學的指導,因而一個既定的文本就在該時期的核心詩學的規模作用下為讀者所適應、所變形。勒菲維爾提出了折射文本(reflected text)這個概念,這是基于以系統論替代文庫論的思想,試圖將文本正典化的權力從發送者手中移植到接受者和接受者身處的文化中來Lefévère, André.“Translated Literature:Towards An Integrated Theory.”The Bulletin of the Midwest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14. 1(1981):68-78.該文中譯本請參見:[比利時]安德烈·勒菲維爾:《走向一種綜合理論的翻譯文學》,韓蕾譯,載于楊乃喬:《比較詩學讀本(西方卷)》,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第272-283頁。,也可以說,對某一時期的核心折射文本的評析也是對該時期的核心詩學的評析。雖然勒菲維爾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文學翻譯,但是筆者認為,勒菲維爾的折射文本概念其實更適合用來分析某一時期的理論翻譯與該時期的核心詩學之間的互生關系。下文筆者要在勒菲維爾譯學論述的指導下,分析在大陸出現的巴爾特中文譯本中的一個典型例子:對巴爾特的長文“éléments de sémiologie”的中譯活動。

首先我們來清理一下版本信息。1987年,董學文和王葵將該論文的英文版“Elements of Semiology”轉譯為中文,以《符號學美學》為名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1988年,李幼蒸的譯本出版,與其他巴爾特的文章一起組成《符號學原理——結構主義文學理論文選》。1992年,黃天源的譯本《符號學原理》由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1999年王東亮翻譯的《符號學原理》由三聯書店出版,受到了學界的高度贊揚,被稱作“迄今為止最好的譯本”。在這本書的譯后記中,王東亮首次厘清了此書在巴爾特符號學上的基礎性地位(而非原理性地位)。此外,臺灣在1988年也出現了一個譯本,是洪顯勝的《符號學要義》[法]羅蘭·巴特:《符號學要義》,洪顯勝譯,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1988。

對比大陸的四個譯本,我們發現,這四個譯本反映了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后期大陸學界的思想動向。這一時期大陸學界的核心詩學經歷了“美學—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的歷程。在1987年的譯本中,兩位譯者將該文題目譯作“符號學美學”,在序言中,譯者為自己辯護,聲稱是要將作為西方審美模式的符號學與當時國內興起的美學研究熱潮結合起來董學文從審美的角度歸納了文藝符號學的四條特征:其一,“符號學理論都把文藝看作是表現人類情感的符號形式”。該譯者援引了蘇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1895—1982)在《情感與形式》中以符號學論美學的論述,認為藝術作品是承載人類普遍情感的物質性的符號系統。其二,文藝符號學為藝術符號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三,文藝符號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研究方法,師承卡西勒,將人視為“符號的動物”(animal symbolicum),認為人類文化的各種形式都是人的符號活動的產品。其四,“文藝符號學注意了從審美經驗來分析藝術的特性,并從符號學的角度,對帶有審美因素和藝術特質的文藝符號特征作了深入的研究”。參見:董學文:《譯者前言》,載于 [法]羅蘭·巴特:《符號學美學》,董學文、王葵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第12-14頁。;這反映了當時興盛于大陸的文藝審美訴求,折射出20世紀80年代在大陸學界的美學熱潮。1988年李幼蒸的譯本不僅包括長文“éléments de sémiologie”,也包括1977年巴爾特在法蘭西公學院的《就職演說》(“Le?on inaugural”),以及《埃菲爾鐵塔》(“La Tour Eiffel”)和《歷史的話語》等四篇文章與巴爾特的第一部著作《寫作的零度》。在附錄中,李幼蒸選錄了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e)的論文《寫作本身:論羅蘭·巴爾特》(“Writing Itself:On Roland Barthes”)和克里斯蒂娃的《人怎樣對語言說話》(“How Does One Speak to Language”)。這個譯本正文旨在介紹巴爾特的結構主義符號學的理論與文本實踐,而附錄則引向了人們對后結構主義思想的興趣,也反映了當時學界對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的理論訴求。1992年黃天源的譯本雖然沒有獲得廣泛關注,但是從1987—1992年短短5年內涌現出三個譯本這一現象來看,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應和了大陸批評界對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理論的重視和實踐。1999年譯本的成功,則從一定程度表現出學界對結構主義語言學、符號學認識的成熟。

從20世紀80年中后期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界和譯介界基本處于同聲頻道,我們注意到批評界從對審美的重視漸漸轉移到關注結構主義,然后是后結構主義浙江大學文玲博士的學位論文《羅蘭·巴特文論在中國的接受史》對于筆者在此章節的討論多有幫助,在此致謝;文玲博士亦當向筆者致謝,感謝筆者在閑談自己的博士論文初選題時為其提供了“靈感”。當然,文博士完成該題在先,讓筆者不得不重新選題寫出一本更有價值的論文,亦當致謝。。僅從與巴爾特相關的資料來看,1986年的中國批評界出現了第一篇評論巴爾特《符號學基礎》一文的論文筆者將“éléments de sémiologie”譯作“符號學基礎”,這是受了王東亮的譯本譯后記的影響。筆者同意王東亮所言,巴爾特這篇論文算不上是符號學的原理,但是由于涵括了當時西方符號學研究的大部分概念和方法,因此算是一篇介紹和討論符號學的基礎性的、但也十分重要的論文。,可惜這篇論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篇論文題為《略述羅朗·巴爾特的符號學》李廷揆:《略述羅朗·巴爾特的符號學》,《法國研究》,02(1986):89-96。,作者是李廷揆,發表于1986年第2期的《法國研究》。在文章中,李廷揆特別注意到了巴爾特對索緒爾語言學與符號學關系的逆轉,這一逆轉也正是巴爾特從結構語言學分析進入話語語言學和話語符號學研究的起步之處。1987年,李以建的論文《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分析巴爾特的文學結構主義李以建:《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當代文藝思潮》,06(1987):152-57。,主要研究巴爾特的《敘事作品結構分析導論》和《批評與真理》,認為巴爾特的文學分析充分體現了結構主義在文學研究領域的成就。這兩篇論文反映了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批評界對結構主義的認可。

中國學界也將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規則延展應用于文學分析,從而開創了后一時期敘事學的發展與繁榮。1988年,巴爾特的文學分析方法被李劼用來分析中國當代小說,見《論中國當代新潮小說的語言結構》李劼:《論中國當代新潮小說的語言結構》,《文學評論》,05(1988):110-18。。到1997年楊義用巴爾特等人的西方敘事學理論分析中國文化,成其《中國敘事學》楊義:《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988年《文學評論》雜志還專門開辟了“語言問題與文學研究的拓展”這一專欄。西方思想界的語言學轉向與巴爾特的結構主義文學分析成為當時的研究熱點,也由此可以窺見。

在1987年,由張寅德翻譯的巴爾特的《文本理論》(“Texte”)出現在《上海文論》上,第二年,同一譯者所譯的《從作品到文本》(“De l'?uvre au texte”)出現在《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第5期。其實在1987年出現對巴爾特后結構主義文論的翻譯并非偶然,這正是中國這一時期的核心詩學的體現;這一詩學不僅體現在譯介學對理論的引進和反思中,也體現在當時作家的文本實踐中。張頤武如此評價中國當代作家王朔當時的作品:“作家王朔的作品的總的基調是‘調侃’。……在調侃中,人們通過遺忘和取消自身生命的方式來逃避對生存重負的承擔。”轉引自:俞樟華、熊元義:《近10年來文藝界三次論爭的回顧與反思》,《理論與創作》,05(2001):55-56。80年代后期的中國知識分子惶恐于失落了自身價值,剛與英雄主義告別,又恰逢巴爾特的《作者的死亡》使作者走出神殿;與作者之先驗主體性一起消亡的還有作者的話語霸權,寫作也因此從意識形態的完全操縱中出走,獲得了初始的自由。這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文藝創作界所經歷的一場劇痛與蛻變。巴爾特的后結構主義文本理論(包括《作者的死亡》)不過是其中的一葉扁舟,一點兒推動力。

我們再借助莫斯科 -塔爾圖學派符號學家皮特·托羅普(Peeter Torop,1950—)文化符號學視野下的譯學思想Torop, Peeter.“Towards the Semiotics of Translation.”Semiotica 128. 3/4(2000):399-411.注:該文中譯本請參見:[愛沙尼亞]皮特·托羅普:《走向翻譯符號學》,韓蕾譯,載于楊乃喬:《比較詩學讀本(西方卷)》,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第350-366頁。,來回視中國學界對巴爾特的接受。按照皮特·托羅普的理論,我們不是僅僅要理解一個文本,而是要理解一個出版了的文本(published text),因此我們就遭遇并建構了一個翻譯文本的各種界線:“翻譯作為一本書或是一期雜志中的一篇文章而存在時,它在相關后設文本(metatexts)的幫助下,將界線的外部特征具象化出來。這樣的后設文本可能是譯者的前言、原著作者的文章、術語匯編形式的接受指南,以及推論性的、說明性的評論。在書中,界線得到了最為詳盡的解釋,以一種自然的方式,使得對特別特征的明確解釋在最大限度上成為可能。”托羅普353。一方面,我們已經認識到界線以外在于某一翻譯的實體文本的形式被建構出來,但是翻譯也在文本內部以符號運作的方式發生,甚至,按照皮爾斯的說法,翻譯就是符號運作(即解釋項)(Translation is interpretant)。如果我們同意洛特曼的說法,將翻譯視作思考的基礎性行動,它發生在某一個既定的符號域中,意味著某一符號實體與其他符號實體就在這一雙方都入浸其中的符號空間里發生互動,而由于互動雙方并不享有語義平衡,因此,它們之間的對話又產生了新的信息Lotman, Juri. Universe of the Mind: A Semiotic Theory of Culture. Trans. Ann Shukman. London:I. B. Tauris,1990. 123-43.。文本蔓生文本,符號蔓生符號,文化蔓生文化,因此,翻譯將成為任何符號空間里不可避免的行為。

但是,我們如何在實際操作層面處理符號域(semiosphere)中的翻譯問題,以此來透視巴爾特的中文翻譯,分析和評估理論翻譯在理論傳播中的作用,以及理論翻譯在思想史演變中扮演的角色呢?我們發現:對于借助譯本來閱讀巴爾特作品的外國讀者來說,尤其對于譯者本人來說,羅蘭·巴爾特符號學思想的復雜性通過法語這一自然語言的初度模構表達出來,已經沾染了巴爾特文體風格、話語策略等個人私語對語言系統的占有,同時巴爾特的知識系統也以文化二度建模的方式對巴爾特的符號學論文進行了再度建碼。因此,譯者對巴爾特符號學的中介傳達,將面臨語言系統、言語以及文化的三重障礙,尤其會面臨文化的規模作用所借助互文文本建構的話語空間的阻礙。無論作為單純的讀者還是作為兼具譯者身份的讀者,或者作為批評者,我們都需要面對這項事實:基于深入閱讀的目的,或者說基于闡釋的目的,巴爾特的作品總是要求它們的讀者具備能夠在一個格外強大的文本空間中自由行動的能力。讀者在閱讀巴爾特的作品時,對于“純文本”(pure text)的絕對缺失的體認,也可能會比閱讀其他作品時的體認更為深刻。對于巴爾特的閱讀必然要發生在這一共時的閱讀慣習中,譯者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文化核心詩學的拉扯,我們作為讀者既然處于歷時與共時的一個端點,就無法避免要面臨跨越語言與文化兩套系統的困難。

誠如巴爾特本人的“似曾相閱”(déjà lu)理論所言,每一次閱讀都發生在文化中閱讀文本的慣例化(conventionalization)那里。蘇珊娜·霍爾特修斯(Susanne Holthuis)也做了如下闡釋:“互文的符號運作形成于文本和讀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它依賴于對于(既定的或假定的)文本的‘互文趨向’(intertextual disposition)以及有著互文指向的文本過程。”Holthuis, Susanne.“Intertextuality and Meaning Constitution: An Approach to the Comprehension of Intertextual Poetry.”Approaches to Poetry:Some Aspects of Textuality and Intermediality. Eds. J. S. Pet?fi and T. Olivi. Berlin:Walter de Gruyter,1994. 77.托波羅夫(Vladimir N. Toporov,1928—2005)的論述證明:文化的介入不僅成為意義誕生的地方,還成為意義被交換、傳達和尋求翻譯的地方Toporov, Vladimir N. .“Translation:Sub Species of Culture.”Meta 37.1(1992):30.。也誠如托羅普所言,每一次閱讀或者對于任何人工制品的接受都發生在一個互文空間(intertextual space)里托羅普358。。在這個意義上,譯者的工作是以巴爾特的論文作為對象語言,在自身的知識系統下組建中文模式下的后設語言,而翻譯的評估者則以這一后設語言作為新的對象語言,并且重新投之以符號學反思,這正是巴爾特的讀者理論正在運作的表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织金县| 广水市| 含山县| 将乐县| 阳西县| 巧家县| 丰镇市| 定边县| 昂仁县| 肃北| 凤冈县| 新郑市| 全椒县| 栾城县| 九寨沟县| 上林县| 育儿| 福泉市| 疏附县| 宁海县| 平塘县| 忻州市| 松溪县| 尖扎县| 新闻| 射洪县| 徐水县| 建宁县| 昌都县| 保山市| 潼南县| 蒙山县| 高州市| 抚顺市| 探索| 郓城县| 彭阳县| 内江市| 宣恩县| 金沙县| 乐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