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文化傳承與現代鄉村發展
- 黃明輝 王廷勇主編
- 1587字
- 2021-04-16 12:32:44
三、家庭是母語傳承的基本單位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為紐帶的基本社會單位,包括父母、子女、配偶及生活在一起的其他親屬。在人類的文化中,民族文化有著璀璨的光芒和旺盛的生命力。而人口較少的民族的語言、服飾、習俗等,是人類民族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祖先的偉大智慧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遺產,作為后輩,我們不能讓這些光芒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口較少的民族有其獨特的區域性特點。他們多居住于荒僻偏遠地區,很多地方交通閉塞、信息滯后,人們過著幾乎與外界隔絕的生活,因此,其傳統文化也具有相對穩定的傳承空間。在這樣一種空間里,這些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涵蓋音樂、舞蹈、建筑、醫藥、歷法、文學等許多方面,以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等形態存在。而這些文化基本上都源于生活,且融于生活。無論是舞蹈、音樂,還是建筑、服飾、文學、科技、典籍等都從不同方面反映出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并且各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共享與進步。人口較少民族的文化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他文化一起構成了絢麗多彩的世界文化。世間的新事物不會放慢發展的腳步,而文化遺產不可再生,所以必須保護、傳承和發揚。這是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民族不可推卸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民族的習俗和服飾,都是相對容易保護和傳承的,但是語言的傳承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社會的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無限便利,新事物也在不斷取代舊事物。民族語言的傳承極為重要,當下第二語言的普及極大地促進了各地的交流,改變了不少人原有的語言,然而,正因如此,民族語言的傳承才變得更為重要,傳承危機更顯突出,對此我們不可忽視。
學會民族語言,會使人有歸屬感,這有利于安居樂業、民族團結,可以穩定社會秩序。學會民族語言,有利于傳承文化、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無論是民族習俗的延續,還是民族團結的鞏固,都需要民族語言的支持。學會民族語言,會拉近民族內部人與人的距離,讓聚居的民族有很強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傳承是一種渠道,也是一條捷徑。
有句話說,要想統治一個國家,就要統治他們的語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每到所侵略之處,必教德語,這是民族文化的侵略,比土地侵略更直接、更徹底。所以,如果不能保護好自己的民族語言,就像是丟掉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無異于毀滅。而傳承是必要的,也是最好的方式。
民族的傳統文化可以促進新文化的創造。作為原生態的傳統文化,它在創建新文化的過程中,具有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民族文化基因庫,為新藝術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和素材。如服裝設計師可以根據保存下來的人口較少的民族的服飾,設計出最時髦的時裝;藝術家可以利用人口較少民族最優秀的民歌民謠,創作出富有現代氣息的歌曲。傳統文化對新文化的創造有著重要的意義。沒有了它,新文化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創新結合傳統,會使新文化更加豐富,傳統也得到繼承和發揚,世界文化將更加多姿多彩。文化多樣性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融合發展。文化多樣性在增強民族團結、弘揚民族文化、提高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發揮著重要的積極作用。人口較少民族地區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人類寶貴的社會財富,我們要承擔起搶救民族文化、保護民族文化的歷史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的那樣,少數民族文化塊頭小,抵抗市場經濟沖擊的能力弱,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失嚴重,不能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資產,不是哪一個民族、哪一個地域的,首先就要保護好中國自身的文化多樣性。例如, 2018年5月3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條例》,條例于2018年8月1日起施行。這一《條例》的頒布實施,為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提供了地方法規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