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作為小說的一種類型,通俗小說(popular fiction)是為滿足社會上最廣泛的讀者群需要,適應大眾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和接受心理而創作的一類小說。“popular”一詞有大眾化、流行之意,因而,通俗小說往往與大眾文化相呼應。值得一提的是,在現代西方社會,大眾指代的群體是新興的中產階級。與傳統的精英文學相對立,通俗小說以娛樂價值和消遣性為創作目的,重視情節編排的曲折離奇和引人入勝,人物形象的傳奇性和超凡脫俗,而較少著力于深層社會思想和審美價值的挖掘。因此,通俗小說一開始并不受主流文學的待見,甚至遭到主流文學界猛烈的抨擊,通俗小說往往與“膚淺的、庸俗的、保守的”這一類詞并存,甚至被比喻成一種“文化工業”,是資本主義國家實現意識形態控制、奴役大眾、實現集權統治的一種工具。

然而,通俗并不意味著庸俗,通俗小說也并非傳統精英知識分子眼中那般“難登大雅之堂”。隨著大眾文化的日益流行,社會意識形態的不斷發展和變化,通俗小說得到極大發展。特別是在女性主義運動第二次浪潮和后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女性通俗小說發展迅速。由于傳統精英文學長期對女性緊閉大門,男性知識分子嗤之以鼻的大眾文化反倒為女性作家所充分利用。通過吸收傳統類型小說的模式,融入女性主義思想,女性類型小說表現了女性的獨立意識和對父權制的不滿。

傳統通俗小說包括哥特小說(gothic fiction)、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偵探小說(detective fiction)、言情小說(romantic fiction)、歷史小說(historical romance)、西部小說(western fiction)和恐怖小說(horror fiction)等,本書主要論述小說中最常見的三種類型:科幻小說、偵探小說和哥特小說。從每種類型中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分析,旨在闡明通俗小說并不庸俗。盡管在創作初期,通俗小說背負的聲名并不那么理想,然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通俗小說不僅吸引了大量的讀者群體,還吸納了先進的思想,表現出政治批判性和社會正義性。

科學幻想小說簡稱科幻小說,起源于西方工業革命,反映了文學藝術領域中技術發展和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要求。科幻小說作為通俗小說立足文學界是19世紀的事情,而科幻小說這個名字卻是在20世紀才得到廣泛運用。西方工業革命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都為科幻小說的興起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從18世紀到19世紀,瓦特發明了第一輛蒸汽機,之后,又相繼出現了輪船和火車,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經濟貿易發展。此前,尼古拉·哥白尼(Nikolaj Kopernik,1473—1543)的日心說、開普勒的行星三大定律以及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為人們開辟了新的視野,使人們對科學所帶來的發展感到驚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科幻小說作為反映人們思想意識形態的一面鏡子開始在文學界立足。現代科幻小說起源于英國。19世紀初期,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與文學的進一步成熟,不斷涌現出大量的幻想作品,共同促成了近代第一部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的誕生。學界普遍將瑪麗·雪萊(Mary Shelley,1797—1851)的《弗蘭肯斯坦》作為科幻小說的開山之作。其后,科幻小說在凡爾納、威爾斯手中繼續發展,開始出現“太空探險”“外星生命”和“未來戰役”等主題。最后在20世紀30年代,科幻小說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私有制誕生之后,犯罪活動接踵而至。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圍繞金錢而衍生的犯罪活動有增無減。文學作品以反映現實生活為己任,自然不可避免地要觸及這些問題。許多文學巨匠,如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1812—1870)、巴爾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1850)以及莫泊桑(Henri RenéAlbert 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等,都曾在他們的不朽巨著中涉及犯罪題材,批判社會弊端。但真正以犯罪案件為故事中心,以偵查推理鋪張情節,并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活躍于西方文壇的,是資本主義工業技術興起后所誕生的偵探小說。現代意義上的偵探小說為西方通俗文學的一個分支,與哥特小說、犯罪小說,以及由它們所衍生出來的間諜小說、懸疑小說等同屬于驚險神秘小說的范疇。從詞源角度分析,“偵探”的動詞形式“detect”生成于中世紀晚期,源于拉丁文前綴“detect-”和動詞“detegere”,最初的意思是“暴露”,后引申為“暴露某人或某事的實質或隱蔽屬性”,這與偵探小說注重偵破揭露犯罪活動的本質是一致的。而19世紀中期,據此派生的名詞“detective”是“偵探警察”(detective policeman)的簡約形式。

在英美國家,“偵探小說”這一術語經常被人與“神秘小說”(mysteries或mystery story)、“犯罪小說”(crime fiction)、“推理小說”(tales of ratiocination)等混用,這些含混的用法很容易造成不當理解。事實上,“神秘小說”是最寬泛的用法。凡是涉及神秘事件的故事均可算是“神秘小說”,它至少可涵蓋六種形式:偵探小說、哥特小說、冒險小說(story of strange or frightening adventure)、懸念小說(the suspense novel)、間諜小說(the tale of espionage)和犯罪小說。狹義的“神秘小說”是“犯罪小說”和“偵探小說”的混合體,基本上與“犯罪小說”“偵探小說”同義。僅有犯罪活動而無偵探活動的小說無疑是“犯罪小說”。雖然“犯罪小說”中并不一定有偵探登場,但是“偵探小說”中均有犯罪出現。偵探小說批評家托多羅夫(Tzvetan Todorov,1939—2017)直接將偵探小說劃分為犯罪故事和偵探故事兩部分,其中,犯罪故事發生在過去(小說開始之前),與現在有隔膜;破案故事發生在現在,其部分作用是引出第一個故事。Tzvetan Todoro.The Poetics of Prose.R.Howard trans, Oxford:Basil Blackwell,1977.pp.44-46.鑒于此,我們不妨將以描寫犯罪活動為主的小說視為“犯罪小說”,如美國當代作家馬里奧·普佐(Mario Puzo,1920—1999)的《教父》(The Godfather,1969);而把主要描述偵探活動為主的小說視為“偵探小說”,如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的《東方快車謀殺案》(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1934)和《尼羅河上的慘案》(Death on the Nile,1937)等。

關于哥特小說的概念和范疇,學者們爭論不一,大致可以分為兩種觀點。從狹義的角度來看,一批學者認為,哥特作為一種文學類型,是指英國文學史上特定時期內一段封閉的文學歷史過程。國外學者以戴維·里克特(David Richter)、羅伯特·梅奧(Robert Mayo)及弗朗茲·波特(Franz Porter)為首,認為哥特小說是文學史中的一個場景、歷史過程,前后大概持續了六七十年。一般公認以1764年賀拉斯·沃波爾(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奧特蘭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的出版為哥特文學類型在英國文學史中興起的開端。這種小說類型在18世紀末期至19世紀初期的十幾年間十分流行。至19世紀20年代,以查爾斯·馬圖林(Charles Maturin, 1782—1824)的《漫游者梅莫斯》(Melmoth the Wanderer)的出版年份(1820年)為其終端。張云軍:《英國文學中的哥特式因素與哥特小說》,載《長春工業大學學報》, 2003年第3期,第66~67頁。也有學者認為,哥特文學類型作為一個逝去的文學現象,終止于1834年安斯沃思(W.H.Ainsworth,1805—1882)的感傷小說《魯克伍德》(Rookwood, A Romance)。黃祿善:《哥特小說:概念與泛化》,載《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2期,第47~48頁。一種古典意義的文學形式和小說創作模式,就其意圖和目的而言,哥特小說已經不復存在。David H.Richter.The Progress of Romance:Literary Historiography and the Gothic Novel.Columbus: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6.p.125.這樣看來,哥特小說是一個具有嚴格歷史時間限制和地域限定的文學術語。

另一批學者從廣義的角度看哥特小說,認為哥特小說具有跨時空、寬泛性和強大生命力等文類特征。它起源于18世紀中期,是一種情感過度的書寫形式,到了19世紀開始與現實主義小說結合。故事場景開始從城堡、修道院、荒野、廢墟等充滿古老封建色彩的異域場所轉移到維多利亞的家庭內部、城市、街道。哥特敘事也從表達對過去野蠻有序、傳奇冒險時代的鄉愁,展示外部世界的威脅和維護中產階級價值觀優勢地位轉變為對家、家庭生活和感傷主義價值觀的討論。哥特敘事中的威脅和恐怖不僅來自外部世界,更來自哥特人物熟悉的家庭內部和自己的潛意識。Fred Botting.Gothic.London:Routledge,1996.至20世紀,哥特文學的范圍逐漸擴大,在繼承18世紀、19世紀哥特傳統的基礎上,哥特小說開始和其他通俗小說樣式匯聚、融合,也開始逐漸靠近嚴肅文學,關注一些有啟迪性的、批判性和普世性的命題。同時,哥特作者在創作小說時也有意識地融合一些其他學科,如病理學、解剖學、生理學、犯罪學和進化論等的新觀念。另外,還在作品中引入一些關于政治、帝國、種族、殖民、女性和文化的討論。隨著歷史語境的變化,各種外部和內部世界的沖突需要作者在作品中通過不同的形式和手法來表征。因此,20世紀的哥特小說變化出了許多亞文類(subgenre),如“美國南方哥特、都市哥特、酷兒哥特、賽博朋克哥特等”陳榕:《哥特小說》,載《外國文學》,2012年第4期,第98頁。。有的學者根據某個具體歷史階段小說中反復出現的、關于內容和形式的結構要素特征把哥特小說細分為“心理哥特小說、科幻哥特作品、美國南方哥特流派、女性哥特”林斌:《西方女性哥特研究——兼論女性主義性別與體裁理論》,載《外國語》, 2005年第2期,第71頁。等現代哥特變體。

無論從廣義還是狹義角度來察看哥特小說概念,我們都會發現哥特小說實際上是一個開放的文學文類,學者們對它的界定也難以達成定論。兩批學者都承認早期哥特的起源、發展和逐漸衰落。哥特小說概念寬泛化一方突出強調哥特小說的文學傳統。19世紀以來,英美文學作品中濃墨重彩的哥特要素:范式、結構、意象、人物、風格、寫作手法等使得哥特小說在文學意義上逐漸形成了一個開放的體系。大部分評論家都逐漸形成共識,認為哥特小說傳統在不斷地進化、嬗變。這種傳統一直傳承至今,還將不斷蓬勃發展。Catherine Spooner and Emma McEvoy, eds.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Gothic.New York:Routledge,2007.p.1.

科幻小說、偵探小說和哥特小說是通俗小說中的三種主要類型,本書通過對這三種類型小說的文本分析,旨在揭示通俗小說的意義。在20世紀,高雅文化和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通俗小說的發展日益壯大。相比經典小說,通俗小說擁有更廣泛的讀者群體,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本書以通俗小說最常見的三種類型為代表,運用不同的批評視角研究通俗小說,指出通俗小說不僅具有娛樂性,也有其嚴肅的一面。通俗小說的流行是大眾文化崛起和高雅文化妥協的結果,二者的角力使通俗小說在文學場中逐漸取得自己的地位,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學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台县| 信丰县| 象州县| 呼和浩特市| 平阴县| 东乌珠穆沁旗| 建阳市| 关岭| 灵川县| 黑山县| 华池县| 乌海市| 宜昌市| 平泉县| 苍梧县| 宜丰县| 麟游县| 铜陵市| 霍林郭勒市| 临泽县| 二手房| 永胜县| 海林市| 文水县| 开原市| 永修县| 东源县| 镇雄县| 疏附县| 板桥市| 吴桥县| 阿坝| 河西区| 宁武县| 铅山县| 平定县| 柳河县| 信丰县| 原平市| 黎平县|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