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城鄉居民高等教育投資收益與風險研究:基于機會平等性視角
- 馬文武
- 652字
- 2020-11-13 09:59:04
0.4.2.1 教育投資收益的研究
對于國內教育投資收益的研究,李雪松、詹姆斯·郝克曼(2004)利用2000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收支調查(CUHIES)數據,在考慮異質性和選擇偏差的情況下,估計了中國20世紀末的教育回報率,發現對于中國6省區的城鎮青年來說,大學四年教育平均回報為43%(即每年近11%);同時,還發現教育水平的收益在個人之間存在顯著性的異質性。邢春冰(2005)利用CHNS數據對中國1989—1997年間教育回報率在不同所有制間的比較發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城市和農村教育回報率在0.2%左右;不論是農村還是城市,民營部門的教育回報率均明顯高于其他部門的教育回報率
。但是聶盛(2005)通過對2000年之前國內外學者就中國城鄉教育收益率實證研究結果的歸納對比分析發現:城鄉教育收益率的大小關系的定量研究結果在中國并無定論
。鐘甫寧、劉華(2007)利用CHNS數據,在有效控制教育和收入的測量誤差以及樣本選擇偏差的問題后,對我國城鎮教育回報率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教育回報率總體上升的同時,不同教育水平之間的教育回報率差距也在拉大
。劉生龍(2008)同樣采用CHNS數據,運用分位數回歸方法和審查分位數回歸法研究了教育回報率與收入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教育回報率是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減小的
。何亦名(2009)考察了我國高等教育擴張過程對于我國居民高等教育收益率變化的影響,結果發現:高等教育的擴張對于教育回報有明顯的壓縮效應
。楊娟等(2011)通過一個包含大專、本科、碩士、博士四個學歷層次的抽樣調查數據,對中國不同層次學歷的收益研究發現:認為我國碩士學歷的收益率最高,而本科和博士學歷均有可能出現凈收益為負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