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訴訟權利,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平等地實現其權利。
(一)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
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是指當事人在民事訴訟中所進行的“訴訟攻擊”與“訴訟防御”的平等性。任何一方不得享有比對方更優越或更多的訴訟權利。只有賦予雙方當事人平等的權利、提供均等的機會,才能維系民事訴訟活動中當事人雙方“攻擊”與“防御”的平等進行。民事訴訟是解決民事糾紛的,民事糾紛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民事主體的地位平等。因此當平等地位的民事主體因為民事權利發生糾紛進行訴訟時,其地位當然是平等的,不因當事人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民族等因素不同而存在差別。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意味著當事人平等地享有訴訟權利,同時也要平等地承擔相應訴訟義務,法院對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給予平等的機會。
(二)人民法院保障和便利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
民事訴訟法從指導原則到民事訴訟法的相關制度和具體規范,為當事人實際平等地享有和行使訴訟權利提供法律依據。在司法實踐中,人民法院應當為當事人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提供保障和便利。依法保障當事人雙方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并且為他們行使訴訟權利創造和提供平等的機會和條件,是人民法院應當履行的職責,也是訴訟權利平等原則實現的重要保證。
在司法實踐中,如何平衡人民法院保障當事人平等地行使權利與當事人訴訟中地位平等的關系往往不好操作,對此在理論上也有爭議,主要集中的問題是法官在訴訟中如果一方當事人明顯處于弱勢的情況下是否應當進行釋明。所謂釋明又稱闡明,是指訴訟過程中法官在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陳述的意見或提供的證據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的情形下,依法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啟發或要求當事人對上述事項作出解釋說明或補充修正的訴訟行為。在審判實踐中,法官準確地行使和適用釋明權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釋明既是法官的訴訟權利也是訴訟義務,其實質是訴訟指揮權。釋明是大陸法系的一項民事訴訟程序制度,最早由德國訴訟法學者提出,根植于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
筆者認為,由于我國現階段的現實情況,多數當事人是弱勢群體,缺乏必要的訴訟知識和經驗,缺乏舉證的風險意識,又沒有經濟能力聘請律師,他們往往不能提供有效的訴訟證據,不能闡述自己的訴訟主張或辯駁對方的訴訟請求。因此往往發生有理打不贏官司的尷尬現象,難于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這種情況顯然有悖于法院查明案件事實,依法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民事訴訟目的的。法官的釋明正好克服了上述弊端,既尊重當事人在訴訟實體內容上的決定權和處分權,又堅持法官在訴訟程序上的指揮權,最大限度地實現實體公正。但是對于法官的釋明行為必須進行必要的規范,否則會造成新的不公平。對于法官在民事訴訟中的釋明問題,筆者認為為了訴訟的正常進行,也為了判決的公正性,訴訟過程中法官應當進行釋明,但是法律對于法官的釋明應當進行規制,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規制:第一,人民法院應當依據中立、公正原則行使釋明權。法官行使釋明權應以當事人的請求或陳述中有需釋明情形的線索為限,且釋明的內容應當記錄在卷。這是法官行使釋明權的原則與界限。也就是說法官在訴訟中進行釋明時,必須當庭公開、公正地行使,杜絕“暗箱”操作;必須以法官居中裁判為基礎,作為對當事人主義辯論原則和處分原則的補充,以避免法官釋明轉變為訴訟輔導,甚至成為一方當事人的訴訟代理人。第二,法官釋明的具體內容應當受到限制。庭前階段,法官釋明的重點是告知當事人訴訟的風險,以及舉證須知。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當事人應提供證據來證明其訴訟主張,否則應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但是,當事人往往誤認為自己無證明責任而不提出證據,或者誤認為其所提供的證據材料已充分。此時,法官應及時告知當事人,啟發他提供或補充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當事人仍不提供的,依法承擔不利的訴訟后果。在庭審階段。法官釋明的重點在于訴訟請求。通過開庭審理,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與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不一致的,應當當庭或雙方當事人均到場的情況下,告知原告有變更訴訟請求的權利。
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適用范圍:一是指適用的主體。如上所述,訴訟權利平等原則適用于在我國人民法院進行民事訴訟的所有當事人。在屬性上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在國籍上,包括我國當事人,也包括在我國人民法院進行訴訟的外國當事人、無國籍當事人。當然對外國當事人、無國籍當事人,我們還應當采取“同等對等”的原則。二是指適用的案件。凡是涉及民事權利義務爭議案件,無論是財產權益爭議案件還是身份關系爭議案件,都適用該原則。非訟案件,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不適用這一原則。三是指適用的程序。除特別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非訴訟程序外,其他訴訟程序都適用該項原則。四是指適用的人民法院。該原則適用于審理民事案件的各級人民法院和各專門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