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3 新型城鎮化的特征

新型城鎮化是立足于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凸顯的基本國情的理想選擇,必須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它具有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四大特征。

(1)集約化。

集約才能高效。城鎮化的真正內涵是要在合理利用一切資源的基礎上,為人類創造出更好的生存與發展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與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不同,新型城鎮化并非盲目追求城市人口、面積規模的無序擴張,它強調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發展模式,更多的是要在充分利用現有城鎮物質基礎的前提下,整合城鎮內部各組成要素,構建疏密有度、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體系,更好地促進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城鎮建設,重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選擇集約化模式有其客觀必然性[26]。一是基于我國基本國情。《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指出,“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于城鎮化”,“2020年要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未來將有大批人口涌入城鎮。但我國在經濟發展及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正面臨著資源短缺,尤其是土地資源匱乏的困境,如何在有限的城鎮范圍內吸納大量的農村轉移人口,提高城市保障能力和運行效率,集約節約利用各類資源,已成為我國城鎮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對我國城鎮化道路的選擇提出了集約化要求。二是基于城鎮化自身發展的本質要求。城鎮化進程并非越快越好,而是要科學有序、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注重城市品質的提升,而集約化發展模式正是從“速度”的城鎮化到“質量”的城鎮化、從“規模擴張”的城鎮化到“品質提升”的城鎮化的重要途徑。因此,新型城鎮化道路是資源集約型條件下的城鎮化,是循環經濟制導下的城鎮化,具有集約化的特征。

(2)智能化。

統籌城市發展的物質、信息及智力資源利用,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如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的創新應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朝數字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發展,是“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27]的必然要求,是促進城鎮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城市運轉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舉措之一。李鐵指出,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智慧城市的管理,在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壓力、合理設計城市規劃、提高清潔技術燃料利用率等方面是十分必要的。根據測算,若城市在管理與治理過程中能夠采用智慧城市的方式,城市紅利則較過去相比可提升三倍[28]。未來城鎮建設中的智能化和綠色戰略將得到長足發展。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指出,“要強化信息網絡、數據中心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政務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強化信息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推廣智慧化信息應用和新型信息服務,促進城市規劃管理信息化、基礎設施智能化、公共服務便捷化、產業發展現代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增強城市要害信息系統和關鍵信息資源的安全保障能力”[1]。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強調城市的智能化建設,它必將塑造一種全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各地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城市提升的新引擎,能有效提升民眾生活幸福感、增強企業經濟競爭力、促進城市更高效與敏捷運轉。

(3)綠色化。

“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29]。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與區域經濟發展受資源與環境的約束不斷強化,城鄉建設模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其綠色生態化轉型已成必然。城鄉建設必須深度融合綠色發展理念,要重視生態環境的建設與治理,重視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通過促進產業、經濟、市場、科技、教育等的綠色發展,建設綠色城市。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指出,要“構建綠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嚴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發展。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資源,促進資源循環利用,控制總量提高效率。加快建設可再生能源體系,推動分布式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的多元化、規模化應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實施綠色建筑行動計劃,完善綠色建筑標準及認證體系,擴大強制執行范圍,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材,強力推進建筑工業化。合理控制機動車保有量,加快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改善步行、自行車出行條件,倡導綠色出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開展區域聯防、聯控、聯治,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完善廢舊商品回收體系和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加強城市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無害化處置。合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擴大城市生態空間,增加森林、湖泊、濕地面積,將農村廢棄地、其他污染土地、工礦用地轉化為生態用地,在城鎮化地區合理建設綠色生態廊道”。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由此可見,綠色化已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之一,打造城鎮綠色化,走綠色城鎮化道路,減少生態環境問題,是我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戰略問題。

(4)低碳化。

低碳經濟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典型特征,它是世界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必然選擇。只有通過產業調整、技術創新、觀念引導、制度完善等措施降低碳排放,倡導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形成綠色低碳的城市建設運營模式,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城鎮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更好地保證我國新型城鎮化高起點駛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其低碳化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能源方面要“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升能源利用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29]。提高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推動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重視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地熱能和水能的發展,安全高效發展核電。加強儲能和智能電網建設,進一步發展分布式能源,推行節能低碳電力調度。對開采權要嚴格管理、有序開放,積極開發天然氣、頁巖氣、煤層氣。進行能源體制改革,形成有效競爭的市場機制。

二是交通運輸方面要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強軌道交通建設,鼓勵自行車等綠色出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計劃,提高電動車產業化水平。若在居民習慣使用私人轎車之前,我國能大力發展綠色交通和公共交通,及時走綠色交通的道路,則二氧化碳氣體排放量較過去可減少至少20%[25]

三是建筑方面要提高建筑節能標準,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在西方發達國家,建筑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比重達到一半,建筑節能潛力巨大[25]。要主動控制碳排放,加強高能耗行業能耗管控,有效控制電力、鋼鐵、建材、化工等重點行業碳排放,支持優化開發區域率先實現碳排放峰值目標,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

四是產業方面要用綠色可持續的理念保持和鞏固循環經濟型的農業發展,推進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提高廢渣、廢水、廢氣的再利用效率,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清县| 娱乐| 阳朔县| 鄂托克前旗| 兴化市| 枣阳市| 华池县| 普兰县| 嵩明县| 平山县| 桂平市| 乐至县| 南昌县| 锦州市| 清徐县| 左权县| 榕江县| 仙居县| 三原县| 阿拉善左旗| 喀喇| 玉环县| 获嘉县| 永嘉县| 阳朔县| 大理市| 玉山县| 五华县| 石景山区| 栖霞市| 泉州市| 都匀市| 荣昌县| 南汇区| 固安县| 宾阳县| 宁阳县| 波密县| 旬阳县| 武乡县| 乌苏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