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等院校體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 陳建嘉
- 5183字
- 2020-11-06 11:18:58
公共體育課教學中大學生體育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
摘要: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分析了在公共體育課中培養大學生體育審美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實施體育審美教育的基本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學生體育審美能力的培養途徑:面向學生開設體育美學課,使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美學觀念,為學生營造美的教學氛圍。
關鍵詞:公共體育課;教學;體育審美;培養途徑
1 問題的提出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體育運動的審美價值觀出現了新的變化,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出發點也發生了變化。從以前倡導的“增強體質健康,提高身體素質”逐漸轉變成為以審美意識來激勵參與體育運動,追求一種“以健為榮、以動為樂”的全新的人體美的理想,因此,大學生審美觀的形成和體育審美能力的培養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體育作為人類進行自身美化的一種教育過程,它可以顯示被遏制已久的人文精神,突出它的文化內涵,滿足人的深層次需要,體現人類的審美理想。[1]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不僅是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技能水平,而且還應培養學生具有以形體為主的身體健康美、心靈美、行為美,以及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因此有了體育審美能力的概念的出現。體育審美能力概念的界定需要結合當代大學生對運動項目更多的認知,在普遍情況下界定審美能力的出發點是“身體美、健康美、動作美”;而今大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選擇上已經突破了傳統體育項目的選項范圍,因而可以根據項群分類的特點界定體育審美能力的概念,即:體育審美能力是指在參與體育運動鍛煉中,把對項目本身具有的美感價值貫穿到健康美中,達到身體的健康美、精神的健康美與行動的健康美[2]。體育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顯得特別重要,通過體育教學中有意識地加強美育、培養學生的體育審美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體育活動當中去,真正發揮其主體作用,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得到和諧、全面的發展,從而達到提高體育教學效果的目的。
2 體育審美能力的培養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中實施的重要性
體育審美能力的形成需要在教學中加以實施、強化。在教學過程中加以正確的誘導,使美感教育貫穿到體育課堂中。教學中可以根據項目分類特點進行體育審美能力的培養。體育審美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審美教育,通過審美教育完善個體審美心理結構,培養審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即通過審美能力的培養,灌輸審美情感和審美理想,以塑造情感,旨在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體育審美觀,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體育教育是一項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發展、改善和提高人體的形態、結構、機能和心理健康為主要目的,并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獨立、完整的教育學科。而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到各科教學的教育。
體育和美育有密切聯系,體育教學本身包含美的表現、追求和創造,而美育中也包含人體美、健康美、儀態美的教育內容。學生在大汗淋漓中享受來自身體本能的愉悅,在訓練中檢驗道德層面上的意志品質,在刻苦攻關中發現人性的弱點并給予矯正。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美感享受,這些體育審美過程中體現的訴求,正是體育運動的當代審美傾向。學生把美麗的情感付諸體育運動中,在日積月累的堅持中所獲得是堅強、堅定、堅決的意念。體育教學作為人體教育的基本環節,不僅僅是單一的身體活動,而且也是向外界展示一定規范、說明一定動機和意義,并體現思想美、形體美。因此,在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有審美教育的參與、交融、滲透。在教學中將體育與美育結合為一個有機整體,借助體育這一直接、生動、形象的人體教育,融進審美教育的內容,達到培養體育審美能力,從而提高體育教學效果。
3 在體育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基本原則
3.1 以美育體原則
在體育的各種活動中,要遵循美的規律以及人的審美心理特征與審美規律,引導學生進入審美氣氛中,從而使活動的各個環節都有比較豐富的審美性。通過體育活動中的審美因素,發展學生們的體質,挖掘身體的潛在能力,實現生命的生存價值;通過審美途徑來完善學生的素質結構。“以體育美的人”使體育活動成為學生們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渴望、一種對美的追求,而且更有意義的是自覺自由的體育活動給學生們帶來無限的人生快樂,親身感受自身的力量,并實踐著精神超越。新世紀里,“以體育美的人”引導、促進人的潛在能力得到發揮,自己在不斷超越中向更高境界發展。體育活動中的美,是在動態化中不斷被創造、被發展的。學生不但享受著體育美的結果,而且自身的才能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得以發現、發揮。在教學活動中堅持以美育體原則,要求教師首先要以審美的方式誘導學生努力的發揮,緩解學生在學習中的疲勞、壓力感,促進學生身體各項機能合理、協調,在保證學生體質得到增強的前提下使教學活動順利進行。其次,要求教師根據美的形式促進學生發掘潛能與發揮運動能力,進一步實現其身體、心理、品質的多重構建。這是教學的首要任務,同時也是以美育體的核心內容。因此,健康的身體運動形式總是與美息息相關的,而唯有對美的形式的不斷追求,才能使身體運動真正有利于身體健康[3]。人體運動的形式美通常表現為身體比例均衡、結構對稱、健美,身體動作靈活而優雅,有層次、富有節奏、變化而整齊等。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身體運動的形式美的要素貫穿到學生運動過程中去,把體質與美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從而獲得“體美共育”的最佳效果。
3.2 教師先導原則
體育教師不但是體育技術、技能的傳授者,而且是體育思想的貫徹實施者,更是開展學校體育審美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育思想的體現、教材的領悟運用以及教法的實施,對學生的啟示、誘導,都會受到教師的思想水平、業務水平、工作能力的影響。在各門課程的教學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先導,起主導作用。體育教學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要實現“體育與美育”有機結合,獲得“體美共育”的良好效果,教師的先導地位、主導作用顯得尤為突出,這即是“美”的先導[4]。在體育教學實踐中,貫徹這一原則,就要求體育教師在掌握必需的美學美育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應做到:①形體美與行為美。體育教學中,教師的形象和行為是學生審美的對象,教師的神情、儀表、體態、言行、舉止等對學生的審美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教師要積極塑造自身的形態美和行為美,嚴格執行教學常規,進行正確示范,給學生樹立形體美和行為美的典范,把美學賦予體育可再現的動作技能等融入教學的每一環節中。②心靈美與語言美。心靈美是指內心美、道德美、品質美。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從熱愛學生出發,嚴格按照教學要求,以飽滿的精神、豐富的教學內容、公正的評價,在學生心目中樹立精神美的楷模,使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感受運動的快樂和心靈美的陶冶。語言美是心靈美外在的表現形式之一,和諧優美的語言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真誠相待、和睦相處。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進行正確的示范同時,運用優美的語言能振奮精神,以良好的情緒感染課堂氛圍,有助于實現最佳的體育審美教育效果。
4 在教學中實施體育審美教育的主要途徑
4.1 面向學生開設體育美學課
當前,我國各類學校體育教學大綱對體育課的目標任務普遍強調傳授良好思想道德品質及體育知識技能。對學生形體美與審美、表現美的能力的培養與要求卻比較少,這是不完善的。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除了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技能水平,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以形體為主的健康美、行為美和心靈美,以及認識、感受、創造這些美的能力。體育活動有諸多生動、具體、富含感染力的審美對象,不論是親身參加體育活動,還是觀賞體育比賽(活動),都能因此獲得美的享受[5]。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體育教育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蘇聯的體育教學大綱就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具有使自己身體完善的能力”的任務,體育教育中加強隊列練習,還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姿勢、端正的體態,從而使學生有健美的體型、正確的審美觀以及表現美的能力。匈牙利、日本等許多國家都努力將美育融入體育之中,為學生營造健康、充滿活力的氛圍[6]。我們要振興中華,實現偉大的“中國夢”,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就應該在學校體育教學大綱的目標任務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健美體型,具有一定審美與表現美的能力”。當前,我國教育部已經將體育美學列為體育選修課程,同時也在組織編寫教材。各高校應盡快向學生開設該課程,師范類體育院校更要重視此課程。
4.2 使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美學觀念
健康是外在美的基礎,更是人體美的首要條件,唯有健康的、朝氣蓬勃的、充滿活力的人體才是美的。因此,這種健康應包含兩方面,即身、心健康。唯有身心健康的美,才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美。奧運會110米跨欄冠軍劉翔、乒乓球冠軍鄧亞萍,NBA球員姚明等之所以成為北京奧運會的形象大使,不僅僅是他們所獲得的良好聲譽,還在于他們所展現出的奮力拼搏、朝氣蓬勃的健康美,成為人們敬仰的對象。作為體育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的審美觀念,不但要教會學生的運動技能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健身、健美的基本知識與方法,鼓勵學生戰勝自我,克服困難,不斷提高自我修養水平,力求在體育精神與體育行為磨礪的陶冶中,形成積極的心理定勢,完成人格的完美升華。
4.3 為學生營造美的教學氛圍
美是以非常具體、直觀、生動的方式表現出它本身具有的特殊屬性——藝術感,能使人感到身心愉悅。只有內在的藝術感同審美需求處在較高水平時,我們才能以審美的方法、形式認識與把握審美對象,才能進入審美中。將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增強體質的方式時,我們把它看做是增進健康的需要;而將體育活動作為藝術活動時,我們便可以用一種審美的心態對待它。作為教師,在體育教學中,如何運用美的語言、美的舉止、美的形式營造一種審美化的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7]。教師的服飾、儀表、語言能反映出學生對該教師的接受程度,而學生接受程度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其學習興趣。所以,體育教師首先應該注重儀表美。其次,要注重教學環境的美化。線條清晰、整齊清潔的場地、擺放整齊有序的器械等,會讓人感覺到團隊隊列、隊形整齊多變的效果,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能使學生在教學中感受到變化美。動作感與節奏感是體育與音樂的共同特性,音樂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歡快的樂曲、節奏,能給人以生命的情趣與青春的活力。將音樂融入到體育教學中,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還能使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過程中創造與展現身體的運動美,在愉悅歡快的情境中體驗身心俱美。
4.4 努力培養大學生體育美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體育審美活動中的主體是人,體育活動中的審美對象同樣具有審美意識。運動者既是審美客體,其本身又有審美體驗[8]。體育活動中的審美愉悅是主體真正主動的、主體性占主導地位的行為。運動的親身實踐是大學生審美素養提高的必然途徑,體育審美能力的提高應建立在運動參與的基礎上[9]。運動美的體驗可以通過教學來加強。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各自具備的技巧、能力、經驗以及愿望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運動美。此種創造性特征主要表現在受教育者創造的自由性和獨特性,其共性在于審美活動的本質是個人行為。所以,學生只有在不受強制、相對自由的情境中,按照自己的理解與想象、經驗與激情等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而在這種創造性思維活動過程中,學生不時會經歷失敗的挫折,并在失敗中總結經驗、改進技術,因此就能創造出自身獨特的技能美。所以,教師不但要給學生提供自由的創造情境,而且還要因材施教,激發他們創造的激情,鼓勵和引導他們進行多種創新嘗試。
5 結語
新世紀體育審美教育,強調人實現自身價值的主體地位,強調對人自我生命意義的開發,將人自由、全面的發展作為審美教育的理想。當代學校體育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體育技能知識轉移,尤其重要的是應通過內化體育美學知識來培養與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最終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提升。因此,在以美育體和教師先導原則下,對大學生實施體育審美教育的途徑有:面向學生開設體育美學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美學觀念;努力為學生營造美的教學氛圍;努力培養大學生體育美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
注釋
[1]陳濟川.體育審美教育在構筑社會文明中的功用[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1999, 15(1):28-30.
[2]宋冬梅.體育審美教育實施的必要性和途徑[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5):139-140.
[3]曾曉莉.談體育教學中體育與美育的結合[J].四川體育科學,1999(1):37-39.
[4]梁敏.體育審美教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體育函授,2001, 17(3):35-36.
[5]劉景裕,樊新.試論體育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體育科學,2002, 22(3):36.
[6]陳濟川.新世紀我國大學生審美體育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 28(4):5.
[7]張愛玲,熊飛,等.影響體育審美能力實現的因素[J].體育學刊,2001(1):47-48.
[8]陳立鵬,慕寶貴.學校體育是大學生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J].體育世界(學術版), 2009(4):50.
[9]王深,陳俊欽.當代青少年審美特點與體育美育的基本途徑[J].中國體育科技,2009, 4(3):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