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投資成功的公司——為自己選個長牛股
彼得·林奇強調投資者應該選擇投資成功的公司,一般來說長期表現較好的股票表明該公司長期經營良好,所以,投資成功的關鍵就是尋找成功的公司。投資者應該多花一點時間研究個別公司,而不只是追蹤股價,當你決定買進一只股票時,你應盡可能知道你所選公司的相關資訊。
事實證明,投資者不會因為沒有買進的股票而虧錢,只會因為買入錯誤的股票股價卻下跌,且又以低價賣出時才會產生真正損失。那么,投資者在選股時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1)不要迷信專家的意見。并不是說專家的意見不值得聽取,只是你有沒有想過會有這種情況呢?某個專家認為某只個股適合現在買入,但是當這個專家改變想法時,你卻無法知道,除非他又回到節目說明而你剛好也在收視,否則,你可能一直抱股不放,完全不知那個專家早已不看好你所持的那只股票,這將間接造成持股風險。
(2)自己做研究,這是最高級的選股策略。研究得越深入,就越不會輕易盲從,甚至能評估別人的建議。最重要的是,你可以自己選股及決定買點。研究股票表現,需要兩種資訊:一種是親眼目睹的,另一種就是數字。學會以投資者的眼光看世界,就會發現到處都是潛在的投資機會。數字資料包括現金情況、負債、業績成長率、以往獲利情況及未來獲利能力等。另外,也需要評估公司的股價是否合理、股利分配情況及企業盈余、營收情況等。這些重要數字都是選股者不可忽略的。
(3)不要懼怕投資風險。投資不是一門單純的科學,所以無論你研究得多深入,或多了解該公司過去表現,都無法準確論斷其未來的表現,未來的事都只能憑空預測。投資人所能做的只是挑個較便宜的股票,然后密切注意該公司相關的任何消息,再運用你的知識把風險降到最低。
(4)不要讓自己被信息狂轟濫炸。我們身在這媒體爆炸的時代,每個人只要有15分鐘媒體曝光時間,就可成為知名之士。股市消息可能會讓你的情緒每天有360度的大震蕩,他讓你精疲力竭,卻又不見得對投資有好處。事實上,如果你是位長線投資人,根本不必擔心股票今天、明天或下個月的漲與跌。
4. 股價不代表投資價值——不要被股價漲跌迷惑
彼得·林奇認為以股票價格來判斷公司股票是否值得投資,是投資人最錯誤的做法,因為這會讓投資人在股市持續下跌或股價盤整時,對公司喪失信心,而往往在股價跌到最低時,殺出手中持股;同時,只以價格做買賣股票的判斷,也會讓投資人錯失最好的買點,因為當一個本質好的公司其股價在回檔過程中,這類型投資人也不敢貿然買進。
我們都知道,股價與企業的盈余能力息息相關,但實際上這個簡單的重點常被忽視,甚至連老練的投資人也無法幸免。由于股價本身有漲跌的循環,專看股價報價系統的投資人,他們看股價的漲跌,就像賞鳥的人觀看同類鳥的習性一樣,他們研究交易模式,畫出股價上下曲線走勢圖,試著去洞悉什么時候應該買賣某些公司的股票。事實上,他們不需要這么大費周章,最重要的重點應該是擺在了解公司的基本面及獲利展望上。如果盈余持續增長,則股價注定將繼續上揚;它可能不會立刻上揚,但終究是上漲的趨勢。而假如盈余下降,則股價下跌,將是必然,盈余衰退使該公司的投資價值下降。
在未來幾年內盈余是否繼續增長,是選股時重要的參考指標。股價本身并不能明白指出你的投資是否正確。如果你想自己選股操作,那么本益比是一個復雜且值得深入了解的課題。
有一個事實是,公司賺錢,股東不一定受惠。公司通常會采取下列4種方式來處置這些錢:
(1)將這些錢轉入再投資。長期而言,這對所有的股東絕對有利。
(2)公司也可把錢浪費在公司裝潢或增加高管的薪水或高價并購上。這些不必要的花費都會對原來正確的投資造成傷害。
(3)公司也可能用這筆錢在市場上買回自己的股票。如果該公司是在股價低檔時買進自家股票,對投資人來說更是好事。
(4)公司也可以把賺來的錢當做股利發放給投資人。股利對股東來說,是最實質的利益。
公司的基本面可以透露出公司的未來價值,但想要真正了解這一點其實很不容易。但只要你很了解該公司,而該公司的投資遠景也相當被看好時,你的投資就會有回報。
<趣味延展>
如果僅僅是出于對金錢的渴求,那絕不可能有人會像林奇那樣興致勃勃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在股票市場。林奇對股票市場的迷戀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他和妻子卡羅琳第一次約會時,沒說一句甜言蜜語,從頭到尾都在談論股票和股票市場。甚至他的夢境中也全是眼花繚亂的股票,而不是妻子卡羅琳。
哪怕是跟家人一起吃飯,陪女兒去逛街,林奇也不忘發掘投資機會。“我到購物中心不是隨便閑逛的,我認為購物中心是研究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絕佳之地,把許多有潛力的上市公司一排排集合到一起,連在一起,股票投資人可以一家接一家地逛,一家接一家地進行調研。在購物中心逛一天,你對上市公司發展前景的了解,要比參加一個月的投資研討會收獲大得多。”
盡管在1990年,林奇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解甲歸田,他卻沒有告別投資領域,而是陸續出版了《彼得·林奇的黃金投資法則》、《學以致富》和《戰勝華爾街》,為業余投資者獻上他多年來的投資心得。他建議:“資金規模很小的投資人可以利用‘5股原則’,即把自己的投資組合限制在5只股票以內。只要你的投資組合中有1只股票上漲10倍,那么即使其他4只都沒有漲,你的投資組合總體上也能上漲3倍。”
《金融煉金術》
喬治·索羅斯
<名著導讀>
《金融煉金術》是喬治·索羅斯的投資日記,也是一本具有永恒價值的投資指南,閱讀本書你將欣賞到索羅斯如何分析個股、如何把握市場轉變的時機、如何面對不利的市場行情并及時調整對策,從而在風云變幻的金融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喬治·索羅斯是一位具有高知名度的富有傳奇色彩的金融投資大師。他與“商品大王”吉姆·羅杰斯合伙成立了“量子基金”,曾獲利20多億美元,被稱為“打垮英格蘭銀行的人”,索羅斯個人收入達6.8億美元,在1992年的華爾街收入排行榜名列榜首。時至今日,索羅斯仍一如既往地在紐約中央公園旁的辦公室里評判市場,不斷發表令市場為之震顫的獨家觀點。
本書所呈現給讀者的感覺,就像索羅斯的金融投機(投資)事例一樣——戰略構思宏大,分析深刻透徹,相信讀者在閱讀后一定會有所收獲。
需要提醒讀者的是閱讀本書不宜抱有太過功利的想法,不然你會很容易失望或者被誤導。索羅斯自己在本書導論最后,也強調“本書并非股市致富實用指南”,其討論目的指向對一般性歷史過程的理解。
一部偉大的著作,你可以從中了解當代最成功的投資家是如何進行投資決策的。精彩絕倫!
——《華爾街日報》
令人激動不已,索羅斯是大師級的大師……披露了近年來金融市場的游戲規則……只有索羅斯才能對如此復雜的事態做出透徹的分析。
——Esquire
一部講義形式的投資讀物……應該逐句、逐段、逐頁地細讀,反復咀嚼其中的每一個概念……索羅斯是有史以來最出色的職業投資家……很可能還是當代最杰出的市場分析家。
——B·M·比格
<理論精讀>
1. 反身性理論——從市場的情緒波動中獲利
反身性理論是索羅斯在《金融煉金術》一書中首先提出來的,索羅斯吸收了物理學家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試錯法”和經濟學家盧卡斯的“合理預期”理論的內容,并且對其加以糅合,從而形成獨樹一幟的證券市場理論。應用反身性理論,從市場先生的情緒波動中獲利,這是投資大鱷索羅斯投資成功之談。
索羅斯認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存在著根本的區別。自然現象屬于一個世界,科學家的陳述屬于另一個世界;自然現象可以充當獨立的客觀標準,科學則賴此判斷其陳述的真理性或有效性,但在社會科學中,不存在這樣的客觀標準。由此索羅斯提出了自己的反身性理論:由于不完備理解的問題,事件的參與者會形成固有偏見,他們根據這個固有偏見作出的決策會影響事件本身的發展進程。事件的參與者與事件本身構成一種被索羅斯稱為的反身性關系,在這里,不會有均衡的結果,只有一個永無止境的變化過程。
從上面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知道,所謂反身性是指我們不完全的認識是影響事件的一個因素,而被扭曲認識影響的事件又反過來影響著我們的認識。如果用反身性的語言描述股票市場的行為,那就是價格變化的本身也會影響人們的預期。
我們不妨解釋得再簡單一點,在我們金融市場中,市場的變化導致市價的變化,這是一個核心觀點之一。當股價上漲,投資者們感到自己富裕了,于是會花更多的錢,結果企業的銷售額和利潤都上升了。而這時候,股評家們,或是分析家們會指出這些“經改善的基本面”,鼓勵投資者們買入。這會讓股價進一步上漲,讓投資者感到自己更富有,于是他們的支出又會增加。這個過程會持續進行下去。
這個過程就是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過程”——一個反饋環:股價的變化帶來企業基本面的變化,繼而帶動股價的進一步變化。反過來,股價下跌推進過程也是一樣的。
那么,反身性理論與基本面分析有什么關系呢?
(1)股票價格一定會對基本因素產生影響,但多數情況是間接的。
(2)參與者對基本因素的認知必然存在某種缺陷,起初也許不明顯但以后會表現出來。
(3)任何情況下,反身性模型都不能取代基本分析,他的作用僅僅是提供基本分析中欠缺的成分。基本分析試圖確立潛在價值如何反映在股價中,反身性理論則表明股價是如何影響潛在價值的。
反身性理論的最重要的實用價值就在于利用它來發掘過度反應的市場,跟蹤市場在形成趨勢后,由自我推進加強最后走向衰敗的過程,而其轉折點恰恰是可以獲得最大利益的投資良機。
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一方面指出了市場本質上不均衡、不穩定,從而有別于傳統經濟學,指出它與傳統經濟學關于市場的區別是事實與幻想的區別,并根據趨利避害原理對現實加以運用;而另一方面,在理論上解釋了價格趨勢運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解決了市場真正底和頂的意義。
2. 盛衰循環——股市周期榮枯現象
索羅斯的金融哲學的確有其獨到之處,他對股市盛衰循環的理解尤其值得我們研究。索羅斯認為,市場中存有泡沫,而泡沫的本質就是一種先是自我增長,然后又自我毀滅的循環,即盛衰循環。那么這個循環是如何形成的呢?
身處循環中的人們往往以為自己在根據某個客觀事實來趨利避害,但是實際上恰恰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結果構成了該種“客觀事實”。也就是說,參與者的主觀判斷和選擇的結果反過來證實、凸現、強化了那個所謂的“客觀”事實。在這種條件下,事態以加速方式演進,以致達到“遠離均衡”的地步而不可持續,最終迅速崩潰。
讀者或許會覺得索羅斯在《金融煉金術》中的表述晦澀難解,那么在這里我們不妨把盛衰循環理論用更淺顯的文字來表述:
索羅斯認為由于市場因素復雜,不確定因素越多,隨波逐流于市場趨勢的人也就越多,順勢操作的投機行為影響就越大,這種影響本身也成為影響市場走勢的基本面因素之一。
而當市場被投資者夸大的偏見所左右時,兩者相互作用就會令投資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緒之中,趨勢越強,偏見偏離真相越遠,實際上也使得市場變得越來越接近脆弱。而過度反應的市場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盛衰現象的產生。
因此我們看到市場的趨勢在表象上就有兩種極度的反應:一種是盛衰過程;另一種是衰盛過程。市場趨勢就是在兩種過程中不斷地相互交錯更替地進行著。
分析一下這種盛衰現象發生的主要順序特征如下:
(1)市場發展的趨勢尚未被認定。
(2)一旦趨勢被認定,這種認定將加強趨勢的發展并導致一個自我推進過程的開始。
隨著現行趨勢和現行偏斜觀念的相互促進,偏見被日益夸大。當這一過程發展到一定階段,極不平衡的條件即告成熟。
(3)市場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測試:市場趨勢和市場人士的偏見都可以通過各種外界的沖擊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測試。
(4)確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見和趨勢都能在經受各種沖擊之后依然如故,那么就是不可動搖的。這一階段為加速過程。
(5)現實與觀念的決裂:此階段的出現標志著信念和現實之間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場參與者的偏見已經顯而易見了,此時高潮即將來臨了。
(6)終于,一個鏡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進的過程向著相反方向發生了。此時人們對市場的看法不再起推動作用,原有趨勢停滯不前,另一種聲音開始影響著市場,原有市場信心開始喪失,這時市場開始向相反方向轉換,這個轉換點叫做交點,為崩盤加速階段。
如果索羅斯的盛衰循環理論僅僅停留在哲學想象的層次上,是不會引起世人關注的。正是由于他把難以具體化的抽象思想,成功地運用于金融市場操作,才使其成為特立獨行的投資大師。
20世紀90年代美國資本市場上開始盛行并購游戲,那時候,有些公司據信具有較好的成長性,所以資本市場樂于給予較高估值;而另一些公司雖然每年掙錢不少但是被人認為成長性欠佳,所以市場上股權交易價格的市盈率比較低。于是,有些成長性公司用定向發行新股的方式收購市盈率較低的公司,由于市場給兩家公司估值比例的差異,并購者用較少的股權獲得了較多的每股收益,合并報表之后新公司的每股收益相對于此前出現了增長。而這種數值的增長反過來證實了市場對公司成長性的預期,從而使得它的高估值看起來的確有道理。索羅斯很快察覺到了這里的泡沫特征,所以先是搭乘順風車,做多那些并購股票,然后在這類游戲難以為繼的時候反手做空。在并購泡沫的自我增長和破滅過程中,索羅斯利用他的盛衰循環理論掙到了錢。
3. 信貸周期——衡量貨幣信用張縮速度
在《金融煉金術》一書中,索羅斯對信貸周期非常推崇,在其看來,信貸周期是分析經濟及金融,特別是找到其漏洞并發起金融狙擊的關鍵點。
在《金融煉金術》中,索羅斯說:“在討論實際含義時,我將從最簡單的事例開始,漸次述及較為復雜的,這個步驟巧合于我在實踐中認識反身性過程的歷史順序:首先是股票市場,其次是貨幣市場和國際債務問題,最后是所謂的信貸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