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觀察——只看事實資料。②記憶——記住關鍵事件,以免重蹈覆轍。③數學——了解數字和基本面。這是利維摩爾天賦異稟的才能。④經驗——從你的經驗和錯誤中學習。
對此,利維摩爾解釋說:
“價格像所有其他的事情一樣,會沿著抵抗力最小的路線進行。如果上漲的阻力比下跌的阻力小,價格就會上漲;反之亦然……我只是去了解價格最可能移動的方向。我也用額外的測試,檢討我自己的交易,以便決定重要的心理時刻。在我開始操作之后,我是用觀察價格行為的方式來做這一點。”
“觀察、經驗、記憶和數學——這些就是成功交易者必須依靠的事情。他不但必須觀察精確,還要隨時記住所觀察到的一切。他不能賭不合理性或不能預期的事情……他必須始終根據可能性來下賭注——也就是嘗試預測可能性。”
此外,利維摩爾認為頻繁交易(每天或者每個星期操作)的投資者,是不會取得太大的成功的。操作股票獲利的時機有許多,但有些時候,應該縮手不動,絕不操作。當市場缺乏大好機會,經常休息和度假是很明智的選擇。因為在紛紜的市場中,有時退居場邊當個旁觀者,可以比日復一日不斷觀察小波動,更能看清重大的變化。
<趣味延展>
對于杰西·利維摩爾,可能很多投資者都不太熟悉,事實上他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投機家,曾被美國經濟新聞媒體稱為“少年賭客”。在20世紀初利維摩爾通過投機股票和農產品市場賺了幾千萬美元;在1個月的交易中賺取過1 000萬美元的利潤;甚至在3個小時的市場搏殺中,賺進20萬美元——這在當時被人們視為一個天文數字,要知道那時美國人的年均收入,不過才1 000美元。
杰西·利維摩爾,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投機家。他于1877年7月26日出生于馬薩諸塞州。他出身貧寒,其父是一位一直在與新英格蘭那富有挑戰性的土地苦苦抗爭的農夫,但利維摩爾卻不甘于與父親相同的命運。
1893年,16歲的杰西·利維摩爾初涉股市就取得成功,從此他走上職業交易者的道路。當賺到第一個1 000美元時,利維摩爾辭去了工作,將所有時間都用于投機商號進行股票投資。1 000美元實際上對于當時的投資商號也不算一筆多大的財產,但要命的是利維摩爾每次都能在資金的一進一出中收獲巨大的利潤——他的第一次交易利潤高達63%!
190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愈演愈烈,一發不可收拾。當此之際,大銀行家摩根開始介入,力挽狂瀾,他的舉措之一就是以個人身份請利維摩爾停止做空,因為利維摩爾在恐慌期間一天賣空就賺了300萬美元,這是國家無法承受的。利維摩爾答應摩根的第二天即反手做多,而在J·P·摩根出面向困難的銀行提供資金支持后,市場也開始反彈,利維摩爾又大賺了一筆。
1909年,威爾遜總統邀請他到白宮,請他把自己的棉花期貨平倉以救國急。不過后來利維摩爾因為聽信所謂的專家意見而輸得非常慘,超過9/10的本錢蒸發掉,以至于被迫賣掉2條游艇還債。此后一段時間他在股市上也連受挫折,以至于債臺高筑,“那幾年是很長的一段貧困歲月,1911—1914年(1914年7月31日至12月中旬,紐約的證券交易所一度關閉),沒有錢可賺,根本沒有機會,所以我的情況比以前更糟糕”。他欠下的債務高達百萬美元。在巨額債務的壓力下,他在股市中的操作屢屢出錯。不得已,他宣布破產。
1915年年初,“戰爭新娘”的景氣帶動市場開始好轉,債務壓力解除后的利維摩爾憑借別人給的購買500股的機會,在伯利恒鋼鐵上堅決做多,再次賺到14萬美元。1916年,他通過做多和適時賣空,賺了大約300萬美元。1917年時他再回紐約,還清了所有積欠的債務。為避免再度一文不名,他撥出一些錢給他妻子和兒子各自成立了信托基金。這是利維摩爾一生中最為輝煌的時刻。
但杰西·利維摩爾最著名的一次投資是當1929年美國股市大崩盤即將來臨之際,利維摩爾通過“宏觀經濟分析”,預判英美兩國中央銀行即將提高市場利率而大肆賣空股票。因此,當大多數投資者的巨額財富化為烏有時,利維摩爾卻悠閑自在地喝著香檳酒。為此,一部分金融歷史學家甚至將1929年的美國股災歸咎于他,因為當時的利維摩爾絕對有控制整個市場的實力。
就這樣,利維摩爾經歷過多次暴富和破產,在資本市場中多次“淬火”之后形成了一整套的操作理念,比如探測法和金字塔交易法,被廣泛地效仿。
《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馬克·泰爾
<名著導讀>
《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一書試圖探討和總結兩位頂尖投資大師的投資方法,要知道巴菲特和索羅斯的投資理念截然不同,如果有什么是他們都會做的,那它可能就是至關重要的,也許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本書作者馬克·泰爾認為“習慣”就是投資哲學。馬克·泰爾細心地比較和研究巴菲特和索羅斯的“信仰、行為、態度和決策方法”,發現了兩人的許多共同之處,并據此總結出了“23種兩人均虔誠奉行的思考習慣和方法”。他認為,只要一個投資者學習和借鑒了這23個習慣,根據自身情況發展了自己的投資哲學并養成了自己的投資習慣,他或她也能成為投資市場中的勝利者。此外,馬克·泰爾在《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一書中還指出投資失敗者的原因。泰爾認為,投資者普遍被“7種致命的投資信念”迷惑了,也就是對預測、權威、內部消息、分散化、冒險、工具或必然性的盲信。投資者們要做的不是膜拜專家、尋找秘訣或跟風逐流,而是發展和完善一整套屬于自己的根本性投資方法和準則——也就是一種“投資哲學”。
事實上,馬克·泰爾本人就是這個學習過程的受益者。泰爾原本是一位澳大利亞籍作家和商人,他從1991年開始編輯出版投資業務通訊《世界金融分析家》,同時也是《市場周期的本質》、《如何獲得第二張通行證》和1974年澳大利亞暢銷書《理解通脹》的作者。在20世紀90年代,他是一位營銷顧問和律師,曾協助創辦了5家極為成功的投資刊物。后來,他采納了沃倫·巴菲特和喬治·索羅斯的制勝投資習慣,賣掉了手中的所有商業權益,從此專事投資。
我是個現實主義者,我喜歡目前自己所從事的一切,并對此始終深信不疑。作為一個徹底的實用現實主義者,我只對現實感興趣,從不抱任何幻想,尤其是對自己。
——沃倫·巴菲特
哈佛的一些大學生問我,我該去為誰工作?我回答,去為那個你最仰慕的人工作。2周后,我接到一個來自該校教務長的電話。他說,你對孩子們說了些什么?他們都成了自我雇傭者。
——沃倫·巴菲特
<理論精讀>
1. 7種致命的投資信念——糾正你的投資誤解
致命投資信念一:要想賺大錢,必須先預測市場的下一步動向。
索羅斯承認:“我在金融上的成功與我預測事件的能力完全不相稱。”
巴菲特呢?他對市場下一步將如何變化根本不關心,對任何類型的預測也毫無興趣。對他來說,“預測或許能讓你熟悉預測者,但絲毫不能告訴你未來會怎樣。”
致命投資信念二:“權威”信念——即便我不會預測市場,總有其他人會,而我要做的是找到這么一個人。
如果你真的能預見到未來,你是站在房頂上大聲談論它,還是閉緊嘴巴,開一個賬戶然后大發橫財?
媒體“權威”是靠談論投資、出售建議或收取資金管理費來賺錢的。但正如約翰·特雷恩在《點石成金》中所說:“一個知道如何將鉛字變成黃金的人是不會為每年100美元的報酬把這個秘密告訴你的。”更別說在電視上免費告訴你了。
致命投資信念三:“內部消息”是賺大錢的途徑。
就像巴菲特說的:“就算有足夠的內部消息和100萬美元,你也可能在1年內破產。”
致命投資信念四:分散化。
索羅斯的成功要訣與巴菲特的完全一樣:用大投資創造遠高于其他投資潛在損失的巨額利潤。
分散化策略和效果則恰恰相反:你持有許多公司的少量股票,就算其中的1只股票瘋漲,你的總資產可能也變化不大。
致命投資信念五:要賺大錢,就要冒大風險。
成功投資者是很不喜歡風險的,他們會盡可能回避風險,讓潛在風險損失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