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寺一菩提:古寺探秘之旅
- 高偉
- 3532字
- 2020-05-21 18:02:03
菩提伽耶
印度的佛教圣地遺址,最為神圣的是菩提伽耶。兩千多年前,悉達多在森林里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于是他放棄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獻的羊乳之后,來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終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后,突然得以覺悟,找到了解脫之道,悟道成佛。菩提伽耶對于佛教徒來說就像是穆斯林的圣都麥加。現在,這里保存有苦行林、尼連禪河、賢劫千佛成道的金剛座、菩提樹、大覺塔和釋迦牟尼25歲等身像,以及480多座佛塔群,這里是全世界佛教徒最向往的地方,每年朝圣的佛教徒不計其數。這里也是印度近代甘地發起無暴力運動的地方,是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成長的地方。
菩提伽耶最著名的佛寺是2002年被列為世界遺產的摩訶菩提寺,中國古代高僧法顯和玄奘先后記載了菩提伽耶的歷史。根據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記載,寺院建于公元3世紀前后,現在的佛塔可能源自公元5世紀或7世紀時摩揭陀國王所建的原型。公元12世紀穆斯林國家入侵印度,菩提伽耶也難逃其破壞,佛寺盡毀。直到公元14世紀,緬甸國王又在此遺址上重建佛寺,不久這座寺院遭受嚴重的洪水,隨洪水而來的大量泥沙又將它埋在沙土中長達數百年。公元19世紀70年代,緬甸佛教徒在當時孟加拉國政府的協助下,終將摩訶菩提寺修復如初。
寺內形如金字塔的大塔高約50米,頂部呈圓柱形,上立一銅制螺旋形圓頂。現在又稱大覺塔、大覺寺、大菩提寺、摩訶菩提僧伽耶。公元5世紀初,法顯入天竺巡禮時此地已有此塔,附近另有三座伽藍,當時住僧以持律精嚴著稱。公元6世紀中葉,唯識大論師護法離開那爛陀寺后,一度棲隱于此,撰述《唯識三十頌》之釋文。玄奘西游印度時,對此塔及附近其他遺跡皆詳加記載。另據《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記載,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黃水縣令王玄策曾至此,并于塔西立碑。現存之大塔系公元十二三世紀間之緬甸國王所修造,塔高52米,外觀九層,內部實僅兩層,四面刻有佛像佛龕,雕鏤精致莊嚴。13世紀時,因避宗教摧殘,佛教徒遂將大塔掩埋,形成一土丘,湮沒數百年,直至1881年始由英國考古學者康林罕重新掘出,舉世震驚。
佛陀悟道的菩提樹,位于大塔外側接基臺處,高12米,為傳法之源地。阿育王之女僧伽蜜多曾將此樹分枝移植于獅子國,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后其本樹遭異教徒摧毀,遂又從獅子國移枝回菩提道場,即今之菩提樹。全世界最神圣的無花果樹就是菩提伽耶的這一棵了,當年悉達多王子在這棵樹下參透人生,悟道成佛,之后創立了佛教。據說佛陀在悟道之后一直以敬畏求知的姿態目不轉睛盯著大樹。如今來自各國的朝圣者和游客都涌向這里,嘗試學著當年佛陀的樣子,以求更多的感悟和參禪。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早年不信佛法,好戰殺戮,還惡意砍伐這棵菩提樹。然而樹枝雖被砍伐殆盡,未久仍新芽繁茂,阿育王乃悔悟而令匠人筑十余尺高之石欄環繞嚴護,并在全國努力推廣佛教,終于促成了這一世界性宗教的繁榮。
位于菩提樹下的金剛座,釋迦牟尼在此座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其處現置一石刻高座,長2.3米,寬1.2米,高0.9米。唐代時,中國高僧玄照、道希、智光、悟空等十余人先后至此禮拜金剛座。其中,玄照曾駐錫四年,研學俱舍、律儀等;智光亦留止兩年,研學俱舍、因明等。至五代及兩宋之際,志義、歸寶、蘊述等亦陸續至此,并于附近建碑、立塔等。
菩提伽耶位于現在印度比哈爾邦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處之布達葛雅,所在的比哈爾邦是印度最貧困落后的地區,也缺乏可觀賞的景點,佛陀能夠在此悟道成佛其實很令人困惑。然而當你到達菩提伽耶,馬上會感受到這里的與眾不同。兩千多年前,佛陀赤著腳在印度大地從東到西、從南到北苦苦游說,“苦集滅道”幾乎就是他一生不變的思想宗旨。兩千多年過去,產生于印度的佛教如今在印度幾乎不存在,其根本就在于印度人根深蒂固的等級觀念。他們寧肯相信,人生來是分等級的,婆羅門族永遠擁有高貴的血統,而首陀羅族永遠都只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首陀羅族一代代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他們也一代代地貧窮著、苦難著。印度大多數人對出身、身世非常在意,很多窮人就是因為父輩的貧賤身世,自己就覺得應該當窮人,很少有想到要去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窮逆襲命運的,很少!大多覺得祖祖輩輩是什么樣,我就應該也是什么樣,理所應當。
僧人靠日夜念經來領悟佛法。佛陀教人不要輕信任何教導,甚至包括他本人的教導。他教育群眾應該從生活的經驗中去體會他所教的佛法是否為真理,佛陀并不教人盲目地禮拜佛像或背誦經文。佛陀曾如此說:“知識、技能和才干有助于成功和利益,并且是正確美好的吉祥之兆,迷信是使智慧閉塞的愚癡,使人是非不辨和事理不明。”佛法其實就是順應規律,清凈生活。困了睡,餓了吃,冷了穿上,熱了脫。
此次印度之行,除了菩提伽耶,別的地方信仰佛教的非常少。中國文獻記載:在印度傳入中國的宗教中,以佛教獨盛。中國古人的腦袋中,幾乎將佛教當作印度文化的別名,凡從印度傳來的東西,常常委之于佛教,印度文化思想皆被籠統地看成佛教思想,然而這是不正確的。婆羅門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佛教之前,為印度教的雛形。東漢永平年間佛教傳入中國,伴隨著許多佛門高僧相繼來中國布道,一些婆羅門教士來到中國。據《高僧傳》記載,有名有姓可考證的具備婆羅門身份的高僧就有好幾個人。公元7世紀中葉至10世紀初,存在于云南大理一帶的由彝族和白族先民建立起地方政權南詔國,《南詔德化碑》和《南詔圖傳·文字卷》中可找到南詔曾經信奉婆羅門教的證據。
婆羅門教的成分在隋以前曾有傳人到東土,并顯示了他們在古代中國的存在,當然在規模上遠遠不能和同時代的佛教相比。那么此種情況能不能視作婆羅門教已經傳入了中國?這就涉及如何看待宗教的傳播和如何認識宗教存在的標準了。
宗教的傳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開始進入一個新的地域到站住腳跟,之間的歷程往往很長,其中甚至還有曲折和反復。就拿佛教進入中國來說,關于其傳入之起始,史家也是眾說不一,或是放在西漢元帝元壽二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臣伊存向博士弟子景盧口授浮屠經,或是東漢明帝某夜夢見金人而派遣郎中蔡悄等出使西域探訪佛道,或是蔡悄等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及佛像等帶回洛陽并建立寺廟。不管以上哪一種說法成立,佛教在西漢、東漢之間傳入中國,已成了學界之共識。如果以這個作為一個外來宗教傳入中國的標志,那么隋朝以前婆羅門教在中國的存在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標準。甚至可以說,魏晉以前顯示佛教在中國存在的史料也是非常少的,至少不比本書所列舉的隋以前婆羅門教在中土的史料多。而且,就像中國古代分不大清楚婆羅門教與佛教之間的區別一樣,“漢代佛教道家本可相通,而時人也往往混為一談也”,蒙上其他宗教色彩來進入一個新文化地域是宗教傳播中的常見現象。因此,即使婆羅門教由于種種原因,后來沒有在中國站住腳跟,形成整體規模,也應該視作它在隋以前傳入過中國。否則的話,按同樣標準,那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只能下延到東漢末,甚至在兩晉之間,因為直到西晉末動亂之后的東晉十六國時,官方才允許漢人出家。
婆羅門教傳到中國后,并非在隋代以前曇花一現。來自婆羅門教的音樂、繪畫、雕塑、醫藥、天文、術數、占卜術、咒術,等等,對中國文化起著重大而持久的影響。雖然這些往往和佛教的文化影響混淆在一起,但還是能夠分得清的。如石窟或寺廟中的多首多臂像都是源于婆羅門教,雖然后來是以佛教的名義出現。至于我們在《隋書·經籍志》中所見到的婆羅門典籍,更是非常清楚了。在幾百年后的《宋史·藝文志》里,我們還可以發現諸如《婆羅門僧服仙茅方》一卷這種書籍的存在與流傳,證明婆羅門教還頑強地保持著它的一些特性。
即使從宗教的角度講,婆羅門教在中國籠罩了佛教,但由此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佛教本身,至少對密教在中土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于這種佛教與婆羅門教之間的相通,成了佛教后來在其本土被印度教吸收的一個重要原因,足以說明婆羅門教在宗教信仰中的潛在影響。因此婆羅門教在中國的存在是能夠和摩尼教、祆教等相比較的,而不應該被我們所漠視。

大黨塔

大覺塔底部的浮雕

當地博物館,經常關門

當地的中華寺

佛教徒相信從佛陀修行的這棵樹上飄落下來的葉子有神力,得一片可保平安。神樹的葉子不能摘,只能等它自己飄落。印度四季如夏,菩提伽耶又地處山谷無風帶,因而撿到這棵樹落葉的人都如獲至寶。考察時運氣不錯,圖為撿到的兩片菩提樹葉

佛陀釋迦牟尼25歲等身像

佛陀在此棵菩提樹下悟道

來自各國的朝圣者和游客都涌向這里,嘗試學著當年佛陀的樣子

菩提伽耶有很多風格各異的各國寺廟,這是日本寺院的大佛像,高25米。據說里面是中空的,內有大約兩萬座青銅佛像

菩提樹下悟道成功的金剛寶座

去的時候人還是很多,聽毛森講,最多的時候是四年一度的大法會,下次是2016年

寺院內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