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寺一菩提:古寺探秘之旅
- 高偉
- 1492字
- 2020-05-21 18:02:03
阿育王石柱
藍毗尼紀念佛陀誕生的寺廟中供奉著一塊石雕的佛祖降生圖,廟北聳立著一根著名的阿育王石柱,上面刻著“佛祖誕生之處”的銘文。公元636年,唐朝高僧玄奘法師來到藍毗尼圣地。他當時在藍毗尼見過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更重要的是他還見過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現在石柱的頂部斷了一部分。《大唐西域記》第六卷記載道:“至臘伐尼林,有釋種浴池,清澄皎鏡,雜華彌漫。”公元12世紀,曾有一些西藏佛教徒來藍毗尼朝圣;當時尼泊爾西部國王率眾大臣也來到藍毗尼朝禮,他們也見過阿育王石柱、佛陀誕生處的無憂樹和摩耶夫人沐浴過的水池。但此時的藍毗尼,印度教的色彩更為濃厚。
1896年,尼泊爾西部城鎮官員Khadga Sumsher和著名考古學者A.Feuhrer博士發現了藍毗尼的阿育王石柱。他們根據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的所載,經多次勘查發掘,證實了藍毗尼花園的地點,從此荒廢多時的藍毗尼花園再一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197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藍毗尼開發委員會委托日本建筑工程師Kenzo Tange對藍毗尼花園進行設計規劃。此規劃分為三個部分:一、花園圣地,為文物保護區,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樹、水池、摩耶夫人廟和遺留下來的磚墻為主;二、寺院區,以各國佛教組織援建的寺院為主;三、花園區和寺院綠化區,除建筑物和路面,其他地區皆為綠化區。藍毗尼花園總占地面積約770公頃。
神圣的摩耶夫人祠修建在佛陀誕生之地。1992年進行的挖掘活動發現了一系列遺跡,最早的有2200年歷史,包括一個有磚底座的石質紀念柱。該石柱與史書上記載的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紀在此遺留的石柱歷史記錄相吻合。人們計劃在這里建造一個大型紀念館,但到目前為止,石柱遺跡周圍只有一個樸素的磚砌亭子。脫掉鞋子,你可以在遺跡旁邊一條地勢較高的木板路上漫步。朝圣者最看重的是一塊雕刻著佛祖誕生場景的砂巖,那可能是里普·馬拉國王在公元14世紀留下的,當時摩耶夫人被當作印度教天后而受到供奉。數世紀的風吹雨淋使這塊砂巖幾乎被磨平,但你還是能隱約辨出摩耶夫人在因陀羅和梵天的注視下,緊緊抓住娑羅樹枝生下佛祖的圖案。附近的Bihari寺內有一塊現代的復制品。祠內的池塘據說是摩耶夫人在佛祖誕生之前沐浴的地方,周圍的地面上有許多磚砌佛塔和廟宇的廢墟,它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9世紀。
位于藍毗尼以東27英里的道拉赫瓦是特賴平原上另一個異常安靜的小鎮,但附近已經被確認為歷史上的迦毗羅衛國所在地——佛陀悉達多在那里度過了生命中的前29年歲月。多年以來,一直有考古學家認為該國遺址在印度,但是由于在此發現的物品歷史可以追溯到佛陀的年代,因此爭論也就結束了。迦毗羅衛國遺址位于藍毗尼附近河岸兩側寧靜的草地上,距離道拉赫瓦約3公里,現在仍能看得到一個有人居住過的社區的地基以及護城河和城墻的廢墟。然而,經歷了好多個世紀的風吹雨打,遺址風化得很厲害,你得發揮十足的想象力,才能一窺當年該城的奢華程度。也許正是那種奢華迫使佛祖離開而去思考生命的本質。
如果你是因為靈性渴望的激發而千里迢迢來到尼泊爾的話,那么光是對著圣地的遺跡和佛像拍幾張照片,或展示一點考古學的嗜好,大概得不到滿足。反而,你應當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來減少你的污染,增加自己福德與智慧的積累。
藍毗尼花園的寂靜、純潔,使我深深感受到佛教的圣潔。從此處走過后,我決定用幾年的時間,將佛教歷史中存在過的古寺,用腳步、照片、文字記錄下來。

佛陀降生地——藍毗尼花園摩耶夫人廟

佛陀傳記,石雕說明的是摩耶夫人回鄉,在藍毗尼園中休憩。巴基斯坦出土(古代犍陀羅地區),公元2世紀,現存于東京國立博物館。2015年拍攝

藍毗尼花園外的河流,佛陀在此度過美好的童年

圖中右下角一位女士在坐禪

周邊是各國修建的寺院,圖中是中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