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經濟危機:從歷史看現實(4)
- 大變局:經濟危機與新技術革命
- 趙剛 湯世國 程建潤
- 4968字
- 2014-01-09 10:17:50
危機像瘟疫一般很快波及英、法、德、日等其他國家,并逐漸蔓延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各國工業生產都下降了幾十個百分點。最嚴重的是美國,以危機的最低點與危機前的最高點相比,下降了55.6%,這已經到了令人無法置信的地步。通常以超過兩位數為臨界點。銀行破產數也是讓人吃驚的,幾乎有一半的銀行在危機中破產。
2. 特點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與歷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相比較,具有下列顯著的新特點{1}。
(1)危機持續的時間最長,生產下降的幅度最大。危機從1929年開始到1933年結束,拖了4年之久。在以前的各次危機中,工業生產約倒退一兩年,這次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平均下降了40%,倒退了30年,即退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水平。以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例,從1929年的危機前最高點到1932年的危機最低點,美國工業生產下降了55.6%,退回到1905—1906年的生產水平;德國下降了40.6%,退回到30年前的生產水平;法國下降了36.2%,約倒退20年;日本下降了32.9%(危機的最低點是在1931年);英國下降了23.8%。
(2)大批企業破產倒閉,失業人數猛增。在這次危機中,美國有13萬多家企業破產,德國約6萬家企業倒閉,甚至一些大康采恩也搖搖欲墜。沒有倒閉的企業開工率也是很低的,結果大量工人被趕出工廠。在危機期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人數高達3500萬。其中,美國全失業工人從危機前的150萬人增加到1320萬人,占勞動人數的四分之一。德國失業人數高達700多萬,接近全國工人的半數。英、法兩國也都有約300萬人失業。失業工人流離失所,饑寒交迫。
(3)農業危機、工業危機和貨幣信用危機同時并發,相互激蕩。隨著工業危機的不斷加深,對糧食及農業原料的需要迅速減少,造成農產品大量“過剩”,價格一落千丈。在危機期間,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農產品價格分別下跌了四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以上。在世界市場上,小麥批發價格下跌70%,棉花、黃麻、羊毛等工業原料價格下跌50%以上。各國的農業收入大幅度減少,許多農戶破產。各國政府和壟斷資本家為了擺脫農業危機,竟采取了有組織的大規模銷毀農產品的措施。1933年8月24日的《紐約先驅論壇報》報道:“政府計劃規定銷毀500萬頭豬并控制繁殖新生豬。銷毀生豬的工作業已開始進行。”由于農產品價格的跌落遠遠超過工業品價格的跌落,所以農民購買工業品的能力進一步降低,其結果是農業危機又使工業危機更趨嚴重。
工農業危機的尖銳化,必然促使貨幣信用危機的加深。在1931—1933年,歐、美、日等國的銀行紛紛倒閉,整個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瀕于崩潰。各國競相實行貨幣貶值,并先后廢止了金本位制。在歐洲,以1931年5月奧地利信用銀行宣告破產為先導,其他各國相繼陷入信用貨幣危機的漩渦。德國由于大量外國短期信貸數十億馬克被提走,導致柏林許多大銀行破產倒閉;國庫黃金儲備銳減五分之四,整個信貸系統和金匯兌本位制瀕于總崩潰的邊緣。在德國銀行倒閉后的兩個月之內,英國被各國從倫敦提走近半數存款而導致黃金大量外流,被迫在1931年9月放棄金本位制,實行貨幣貶值。美國的信用危機雖到1933年3月才爆發,但其情勢比別國更為嚴重。全國有10 500家銀行破產,占銀行總數的49%。各種重要商品(如棉花、小麥等)的交易所、股票交易所都陷于停業。海外匯兌也完全停頓,整個銀行信貸系統幾乎陷于癱瘓。這次規模空前的貨幣信用危機,在工農業危機的高潮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4)國際貿易額和資本輸出量急劇下降。在危機期間,由于各個國家都加強了對國內市場的壟斷,從而使國際市場縮小到極點。各資本主義國家進出口貿易和資本輸出都受到嚴重打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國際貿易額下降了60%,資本輸出額也大幅度減少。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貿易總額只有242億美元,比危機爆發前的1929年降低三分之二。美國進出口總值都縮減了70%左右。美國發行的外國有價證券,從1928年的13億美元降到1933年的160萬美元,資本輸出幾乎停止了。1929—1935年,德國進出口總額減少了69.1%。英國經濟一貫依賴于世界市場,因而受的打擊也很沉重。它的出口貿易下降了50%,資本輸出減少了25%。法國是高利貸國家,它的資本輸出受到的影響特別大。在危機年代,日本出口貿易總額下降了76.5%,進口下降了71.7%。國際貿易額的急劇下降,使生產“過剩”的問題更加尖銳。
3. 原因
1929—1933年,一方面是生產過剩,另一方面是需求不足,發生經濟危機是必然的{1}。
(1)投資過度,導致經濟高漲。
{1}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各國帶來嚴重創傷,為了彌補戰時損耗,各國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恢復和更新固定資產,這使生產資料的生產得到相當的發展。
{2} 戰后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汽車開始廣泛地用于運輸業,致使汽車工業與建筑業一起成為維持各國經濟“繁榮”的兩大支柱。1929年,美國汽車工業產值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8%左右,消耗了全國鋼材的15%。汽車工業的發展推動了橡膠、石油加工、制革及其他許多相關部門的發展。一系列新興加工業部門建立和發展起來,化學工業、電氣工業、化學纖維工業等日益成為重要的工業部門。新興工業的發展對當時的國民經濟發展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3} 戰后各國大力推行“產業合理化”措施,采用各種新式機器設備,實行標準化大生產,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4} 由于受到廣告宣傳和分期付款購買方式的刺激,汽車、家具、收音機、吸塵器、洗衣機、電冰箱等家用電器出現了廣泛的需求。據統計,美國1927年用分期付款方法售出的汽車大約占60%;據比較保守的估計,1925年美國分期付款的零售商品總額共為48億多美元。在以后的各年中,這些數字都繼續有所增加。
(2)需求不足,導致生產過剩。
{1}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各國實行了農業機械化,并采用了先進農業科學技術,如施用化肥,改良和培育品種,發展灌溉,利用電力、防治病蟲害等,這使農業勞動率大為提高,產量猛增,導致農產品價格迅速下跌。農民的收入下降,而他們所負擔的稅款卻在不斷增加。農業人口差不多完全喪失了工業品購買力,最終導致需求不足,生產過剩。
{2} 利潤分配不適當,需求相對減少。在國民收入中,成為利潤的部分越來越多,而作為工資與薪水的那一部分卻相應地減少,這就使財富主要用于進一步擴充工業,而購買力卻相對下降。與這種情況一道,還有另一個驚人事實,那就是:就業人數上升得很少,甚至沒有上升,跟不上人口的增長。在某些領域,如在采礦、鐵路和農業方面,就業人數實際上下降了。根據保守的估計,甚至于在繁榮的年份里,失業人數平均在150萬以上。換句話說,與資本設備的增加比較起來,就業并沒有增加。
③ 國際需求不足。第一次世界大戰,大量黃金流入美國,歐洲各國貧困了,而美國卻富裕了。由于美國的高額關稅,使歐洲各國不可能用黃金或商品來償還美國的貸款,而戰爭所造成的嚴重的民族主義思想也在歐洲產生了高額關稅的新浪潮,甚至連英國也放棄了它行之已久的自由貿易,以保護自己的工業,隨后它的各個殖民地也積極地加以仿效。實行這種保護主義政策的結果,必然是減少國際市場需求。
(二)1973年、1979年的石油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一般來說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即按一定的周期循環變化,這種變化源于資本主義內部。但是,政治、軍事、自然災害、突發事件、政府政策等也會影響經濟的正常發展。對西方工業國來講,石油危機沖擊無疑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外在因素{1}。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經濟危機的時間長度一般為8~15個月;但石油沖擊下的兩次經濟危機的時間長度為16個月和44個月。英國自1979年開始的危機持續了4年之久。法國為41個月,加拿大為37個月,意大利為28個月。一般情況下,危機發生后,物價急劇下跌,但在戰后第二次世界性危機中,有幾個國家的物價出現了上漲的苗頭,但漲幅不大。在第三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中,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工業國的物價指數普遍上漲,產生了滯脹趨勢。1973年危機開始后,物價迅速上漲,1975年與1973年水平相比,美國增長了21.1%,日本增長了39.1%,西德、英國和法國分別增長了13.4%、44.1%和27.1%。危機過后,物價指數依然上升。危機期間物價上漲的原因,除了壟斷高度發展的原因外,石油價格上漲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1973年和1979年的經濟危機過后,不僅物價居高不下,而且經濟發展緩慢。尤其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更加明顯。英國1973年的工業生產指數為123.3(1967年為100),1977年才到124.2。整個歐洲經濟共同體國家從
1974—1978年,年均工業生產指數增長了1.4%。1973—1978年,美國的年均工業生產指數增長了3.0%,加拿大和日本各為2.2%和1.4%。這種經濟發展速度與1963—1973年的10年相比,相差較遠。在那個階段,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洲經濟共同體的年均工業生產指數增長了5.4%、6.7%、11.9%和5.3%。
1973年的危機過后所呈現的滯脹局面,在1979年的危機后表現得更加明顯、嚴重。戰后,在西方工業國的經濟發展中,唯有1973年和1979年發生了石油危機,這就使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與前一階段相比,有幾個比較明顯的特點,尤其是在危機階段表現得更加突出。
這兩次危機是燃料供給不足、價格上漲與生產過剩并發的危機。石油價格上漲,引起所有燃料價格的上升,使資本周轉困難,開工不足。例如,在美國的前五次危機中,設備利用率下跌最嚴重的一次是1957—1958年的危機,下降了10.2%,較輕的一次是1969—1970年的危機,僅下降了6.8%。但1973年和1979年的兩次危機,設備利用率下降幅度之大,是前一階段中任何時期都不能相比的。1973年的設備利用率為87.6%;1975年為72.9%,降幅為14.7%;1979年的設備利用率為86.0%,1982年降到71.1%,下跌了15.9%。開工不足,部分部門生產活動中斷或減少,在工業上表現為工業生產指數下降,同時伴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失業率上升。
石油危機改變了西方工業國的貿易形勢,加劇了貿易不平衡。石油價格上漲必然使西方工業國的石油進口支付增加、盡管西方各國采取了節油措施,但進口支付仍急劇上升。1973年,美國的貿易順差為9.1億美元,1974年逆差為53.5億美元。此后,國際貿易年年赤字,1979年為273億美元,1982年為363.9億美元。法國1973年的順差為4.4億美元,1974年的逆差為4.5億美元,1979年和1982年仍為逆差,分別高達32.2億和160.3億美元。同期的英國外貿赤字從63.1億增加到125.2億美元,1979年逆差縮小到72.1億美元,1982年由于北海油田的開發,使英國的外貿扭虧為盈。石油危機期間的日本和西德,雖然存在外貿盈余,但由于進口油價上漲,盈余減少。貿易不平衡、赤字增大,是造成國際收支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通貨膨脹加劇的重要因素。
五、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危機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球矚目并受其影響的大危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09年1月28日發布春季經濟預測,全球經濟增速調低至0.5%,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全球最低。根據其預測,2009年發達經濟體情況最為慘烈,總體下降2%左右,其中美國為1.5%,歐洲為2%,日本為2.5%。新興市場盡管有可能成為增長發動機,但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增長也只有6.75%和5%。相比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于2008年11月6日的最近一次經濟預測,此次預測顯示全球經濟進一步惡化。根據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的官方界定,此次危機發生于2008年年初。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于2008年12月30日發布2009年美國經濟預測,認為美國主要研究機構對這場經濟危機總體上顯示悲觀態度,專家認為這是自1929年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從短期來看,這一輪經濟衰退是自2001年最近一輪經濟衰退以來,國內生產總值下降最快的一輪,比1991—1992年第一次海灣危機時的經濟衰退嚴重,失業率已經接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