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經濟危機:從歷史看現實(3)

從1957—1958年的危機起到1980—1982年的危機爆發為止,23年共發生3次危機,每一個周期略長于11年;而20世紀初從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7年,37年共發生6次危機,每一個周期略長于7年。兩相比較,戰后的經濟周期延長了。但是,如果把非同期的經濟危機也計算在內,以美國為代表,1948—1980年,32年共發生7次危機,每一個周期約為5年零4個月,顯然又比戰前大大縮短了。還要看到,1973—1975年的危機以后,只相隔4年多就爆發了1980—1982年的危機,這是周期縮短的最近證明。危機頻繁、周期縮短的首要原因是,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政府普遍加強了對于經濟活動的干預。每當經濟危機爆發時或將要爆發時,各國政府就在財政上和貨幣金融上實行膨脹政策,如增加預算開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貨幣發行量等,同時還用減免稅收、降低貼現率、放寬房屋抵押貸款條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資和私人消費。這些措施人為地激發起新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暫時緩和了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使危機不能充分展開。這些措施,從短期來看,有時固然能夠延緩危機的到來或減輕危機的嚴重程度;但從長期來看,卻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能力,加劇了生產與市場之間的矛盾,為下一輪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3. 經濟周期的形態發生變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經濟周期通常分為四個階段:危機、蕭條、復蘇和繁榮。這是周期運動的傳統形式。戰后,在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由于資產階級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采取一系列的反周期措施,包括在危機和蕭條階段的膨脹性政策以及在復蘇和高漲階段的緊縮性政策,使周期發生了變形:危機的來勢沒有過去那樣兇猛,在蕭條和復蘇兩個階段,界限不清;在高漲階段,經濟增長乏力,有時還發生曲折和波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蕭條和復蘇兩個階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劃分。從表現形式看,整個周期是由危機、“回升”和高漲三個階段組成的,而不像過去那樣由四個階段組成。蕭條階段和復蘇階段混淆不清,不僅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如此,70年代、80年代初期大體上也如此。在1980—1982年的危機中,由于政府加強反危機措施,出現了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或幾次下降與回升互相交錯的鋸齒型。這種周期形態變化的新現象,是由周期運動受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嚴重干擾所造成的,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的一種表現形式。

4. 策源地出現在發展中國家{1}

從1857年爆發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起,直至20世紀80年代,全球總共發生了16次世界性經濟危機。它們都是起源于當時經濟最為發達或較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從美國開始爆發的。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同樣起源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石油危機的沖擊,從1973年11月開始,意、英、美、日、德、法等相繼進入危機階段。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卻起源于一個小小的新型工業化國家——泰國。1997年7月,由于泰銖匯率急劇跌落而引發的國際貨幣風潮,迅速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然后又迅速擴散到整個東亞地區,甚至影響到東亞地區以外的大陸國家,如歐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發展中國家或經濟轉軌國家。

5. 單純的生產過剩轉變為生產與資本的雙重過剩{2}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市場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推動下,全球生產力水平迅猛提高,而全球消費卻相對滯后于生產的發展,購買力與生產力的矛盾不斷累積,最終導致了生產與消費的嚴重脫節。在生產過剩的同時,另外是財富的大量集中與積聚。隨著全球金融市場的發展,這部分資金大規模地涌向國際金融市場。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計,目前活躍在全球金融市場的游資額在72 000億美元以上,相當于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20%,每天有1.2萬億美元以上的游資在全球外匯市場尋求獲利機會,相當于實物交易的近百倍{3}。這些巨額資金利用各種金融衍生工具,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大肆投機來謀求利潤,而不形成任何實際購買力和生產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投機性過剩資本。

三、不同層次的經濟危機

當經濟危機風暴來臨時,大到整個國家,小到一個企業,無一不感受到經濟危機的寒冬,可能有的產業所受的波及較少,而有的產業卻可能受到致命的打擊。當今世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經濟危機不再單純是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局部危機,越來越具有傳染性,能夠迅速擴散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一)企業

任何一個企業都生存在特定的宏觀經濟環境下。當一個國家遭受經濟危機的時候,處于這樣一種經濟環境下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隨著經濟危機的到來,經濟緊縮、金融整頓使得一些大型項目停建、緩建,企業倒閉,失業人數增加,消費物價上漲,形成了內需萎縮、外部市場蕭條、實業呆滯,經濟增長也將放緩。當國家對于宏觀政策采取變動以應對危機時,相應地,對于企業原先制定的戰略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危機發生之前,一個企業可能還是個贏利企業,隨著危機的深入和國家政策的調整,企業則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1)企業的融資會產生困難。經濟危機發生后,國家一般將采取緊縮銀根的辦法,從而提升存貸款的利率。這對于急需資金的企業來說,籌資將遇到很大的困難。

(2)企業的銷售渠道不暢,經濟危機的一個特征是居民的購買力水平顯著下降,同時出現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產品可能造成大量的積壓,從而造成企業生產成本的提高。

(3)企業的呆賬、壞賬增多。許多企業會由于經濟危機而一時無法償還所欠的債務,相應地,債權企業的呆賬、壞賬開始增多,長期下去必然導致惡性循環,造成整個企業界贏利水平的普遍下降。

(4)新的競爭者入侵。經濟危機發生后,原來處于劣勢地位的企業,有可能擇機進行改革,從而超過原先處于領先地位的企業。

例如,2008年的經濟危機始發于虛擬經濟領域,之后開始深度沖擊實體經濟。大的企業集團(如美國的美林、雷曼兄弟、兩房等)相繼倒閉或被收購;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汽車三巨頭臨近破產邊緣,被迫向政府申請250億美元的貸款支持。危機中的中、小企業則如印度洋海嘯沖刷過后的海灘,或倒閉或停產,一片狼藉,生機全無。

(二)產業

經濟危機對不同產業的沖擊力度是不同的,有一部分產業將受到更為嚴重的打擊,例如高科技產業中的IT產業、傳統產業中的汽車產業等。

過去20年來,科技大大提高了很多行業的生產率,企業界約一半的支出都投向了科技產品。但是,由于目前現金流緊張,企業不得不削減各種開銷,包括原先在高科技產品上的開支,為此,高科技產業增長放緩將不可避免。由于全球經濟放緩,全球43%的企業在2008年削減了IT總預算,24%的企業暫停了可隨意支配的IT經費。其中,近50%的美國企業削減了IT預算,另有28%的德國公司壓縮了IT預算。2009年1月21日,持續輝煌了22年的美國英特爾公司宣布,為了對其芯片制造業務進行整合,計劃在2009年內在全球關閉5家年頭較久的工廠。這5家工廠分別位于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美國本土,預計至少有5000名員工的工作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1月底和2月初的幾周對高科技行業來說裁員尤為殘酷——Pioneer裁員1萬人、思科裁員3000人、松下裁員1.5萬人、NEC裁員2萬人、EA裁員1100人、AOL裁員700人。就連在1月末以前從未裁員的谷歌,也隨著退出廣播電臺廣告業務而實施了裁員。硅谷企業的贏利大幅減少。雅虎宣布,2008財年第三季度的利潤為5430萬美元,比上一季度減少了7770萬美元,下降幅度達64%。太陽微系統公司稱,該公司2008年對華爾街銀行和投資企業的銷售額下降了20%。

汽車產業是對經濟危機十分敏感、受打擊最嚴重的產業{1}。在很多情況下經濟危機在較短時間內結束,一般第二年就開始復蘇,但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可能持續數年。美國在2001年發生經濟衰退,第二年就開始復蘇,但汽車需求有反復,2003年的產量相當于1998年的水平。日本從1991年開始經濟衰退,實際上仍保持緩慢增長,GDP在緩慢上升,意味著整個產業并沒有低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汽車產業一蹶不振,比最高水平約下降20%,始終沒有恢復。1998年,印度尼西亞發生經濟危機,復蘇較緩慢,2003年恢復到危機前經濟水平,但汽車產量仍落后于危機前最高值。1996年,汽車產業是泰國的支柱產業,1997年后半年,泰國出現嚴重金融危機,當年GDP下降1.4%,第二年繼續下降10.6%,是東亞各國中較嚴重的危機。與此同時,1997年的汽車生產量下降35.6%,1998年又下降56.1%。1998年的汽車產量是15.8萬輛,是1996年的55.9萬輛的28%。1999年經濟復蘇,GDP出現4.4%的增長,汽車生產也猛烈反彈,但產量仍低于歷史最高水平,直到2002年后,汽車生產才恢復正常。

(三)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生了次數不等的經濟危機。就幾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來看,在2008年的經濟危機之前,美國發生9次經濟危機,分別是1948—1949年、1953—1954年、1957—1958年、1960—1961年、1969—1970年、1973—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2年、2000—2001年。日本發生9次,分別是1954年、1957—1958年、1962年、1965年、1970—1971年、1973—1975年、1981年、1991—1999年、2000—2001年。德國發生9次,分別是1952年、1958年、1961年、1966—1967年、1971年、1974—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2年、2000—2001年。法國發生7次,分別是1952—1953年、1958—1959年、1964—1965年、1974—1975年、1980—1982年、1990—1992年、2000—2001年。英國發生9次,分別是1951—1952年、1957—1958年、1961—1962年、1966年、1971—1972年、1973—1975年、1979—1982年、1990—1993年、2000—2001年。

(四)全球

世界經濟全球化是社會化生產與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近代以來,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

(1)17世紀到18世紀的發展階段。由于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開辟了世界市場,因而出現了“生產與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全球化發展趨勢。

(2)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的發展階段。由于冶金、鐵路、電力、化工等方面的新技術的出現,推動了世界經濟的不平衡發展,新興資本大國與老牌資本大國重新分割了世界殖民地市場,形成了這個時期的殖民地國家經濟“變成了世界金融資本活動的一些環節”的新的全球化趨勢。

(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20世紀40年代后期以來的新階段。由于以微電子、光纖通信等信息技術為帶頭的新技術群的革命、殖民地體系的瓦解、冷戰的結束等所提供的條件,形成了以生產經營跨國化,信息傳播全球化,科技、產業梯度擴散(轉移)的全球性與商品、資本市場及其運行的全球化等為其主要內容的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

經濟全球化導致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更為緊密。當危機在一個國家率先發生后,很多國家都將受到影響,不論其地域分布在哪里或經濟發展程度如何。美國在全球經濟中占有獨一無二的“老大”地位,它大體上擁有全球GDP的三分之一。華爾街是世界金融市場的主要風向標,美元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泛的硬通貨。當今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金融創新和相關衍生工具多半來自美國。美國同時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地球上最大的進出口市場、金融產品購買市場和以各種形態儲備外匯的市場。由此可知,在經濟全球化和媒體快速傳播的時代,越是深深卷入開放和相互依存的國家,遭受美國次貸危機沖擊的程度就越嚴重。因此,歐洲、日本、新興發展中大國和高度依賴國際能源及原材料的國家,沒有例外地成為這場危機的受害者,使得美國次貸危機演化成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

四、歷史上的重要經濟危機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最猛烈、破壞性最大的一次生產過剩危機。它使資本主義遭受了價值2500億美元的損失,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總損失1700億美元還要多800億美元,創造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史上的紀錄。1973年和1979年的經濟危機由石油危機引發,并且出現經濟滯脹的新現象,在經濟危機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頁。

(一)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1. 危機狀況

1929年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價格突然暴跌,大批的股票不計價格地被拋售,出賣的不僅有小企業的股票,而且還有大企業的股票。當一群群投資者眼巴巴地看著他們一直認為是穩如泰山的財富,竟一天工夫就化為烏有時而不禁目瞪口呆。隨即,他們像瘋子般地涌進證券交易所,拼命地拋售手中的各種股票。當停止交易的大鐘鳴響時,這一天的交易以1641萬多股的最高紀錄而收盤。交易額如此之大,以致證券交易所那些股票行情自動收錄器也無法快速報價了,報出的行情足足遲了104分鐘。這就是證券交易所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從此,股票價格猛跌,一發不可收拾,大危機的序幕從此揭開。

危機使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機器遭到嚴重破壞。企業紛紛倒閉,工人大批失業,生產急劇下降,金融市場一片混亂,銀行信用系統癱瘓,貨幣制度崩潰,國際貿易大大縮減,資本輸出幾乎完全停頓,籠罩在美國上空的是一片慘云愁霧。成千上萬的失業者流離失所,找不到工作,只好在施舍食品的慈善機構門前排成長蛇陣,有人譏諷地稱之為“面包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黄县| 长沙市| 团风县| 平武县| 海安县| 银川市| 仙游县| 天柱县| 喀喇沁旗| 德州市| 阳江市| 台东市| 宝清县| 横峰县| 祁阳县| 台南市| 东乌珠穆沁旗| 舟曲县| 通州市| 永安市| 武城县| 大竹县| 湄潭县| 景宁| 贵港市| 柘城县| 闽侯县| 嫩江县| 台东县| 托里县| 思南县| 烟台市| 屏东县| 洱源县| 筠连县| 吉林省| 南川市| 仪征市| 蒙山县| 台北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