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講透孫子兵法(全4冊)
- 華杉
- 1408字
- 2020-05-11 18:38:22
33 認輸的智慧
原文
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①,大敵之擒也。
注釋
① 堅:固守。
譯文
如果與敵人兵力旗鼓相當,就要設法擊敗敵人;如果比敵人兵力少,就設法擺脫敵人;如果比敵人力量弱,就避免決戰。所以力量弱小的一方如果頑固硬拼,必然會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歷史故事
李陵孤軍入匈奴
在西漢對匈奴的作戰中,李陵算是西漢一位比較有名的將領。可惜他最終兵敗被俘,不得不投降匈奴。
原本,漢武帝是派李陵押送糧草的,可李陵不愿意只負責運輸隊,他想獨當一面,于是提出自己可以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漢武帝被他的勇氣所感,就答應了他的請求,并派另一位將領路博德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但路博德卻上奏武帝,說現在正是匈奴牛肥馬壯之時,不宜開戰,最好等到春天再和李陵一起出擊。武帝見到奏書大怒,以為是李陵后悔了,才指使路博德上書,結果把路博德派到了別處,只讓李陵率領五千步兵出擊匈奴。
后來,李陵遭遇匈奴主力三萬多騎兵,雖奮力頑抗,殺敵千人,但是匈奴援軍越來越多,李陵只好且戰且退。最后,李陵軍戰到赤手空拳,只能把車輪斬斷當成武器。李陵自覺無顏回去見武帝,就想自殺,被部下勸阻后,他便與十多名壯士一道突圍。匈奴數千騎兵在后緊追,李陵窮途末路之際,只得下馬投降。他的部下四散逃命,五千人的部隊逃回塞內時僅剩下四百余人。
李陵

西漢時期將領,飛將軍李廣的孫子。像祖輩一樣,他善騎射,愛士卒,頗有美名。但在隨漢武帝出征匈奴時,因寡不敵眾而投降。漢昭帝繼位后,朝廷有意讓李陵回歸,但李陵已在匈奴生活近十年,最終他沒有回漢朝,老死匈奴。
華杉詳解
孫子是極其保守謹慎之人,先勝后戰,沒有勝算就不打。所以只要兵比敵人少,就不跟他打。李陵挑戰了孫子的這一條,可惜沒挑戰成功。他雖然以區區五千人殺了很多匈奴士兵,可終究架不住敵人數萬兵力。
這一點似乎跟我們平時宣揚的價值觀不一樣,我們津津樂道的都是以少勝多,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例也有很多,怎么能因為敵人多就不打呢?可實際上,以少勝多自古以來都是小概率事件,正是因為很稀少,才被到處宣傳,被一代代地記錄下來。三千年的例子累積起來,看著就好像很多了。而那些“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的將領,沒人記錄,因為逃跑有什么好宣揚的呢。因此,孫子講不要以卵擊石,可歷史上對《孫子兵法》做注解的十一位大師,竟然沒有一個人能找到不以卵擊石的戰例!因為史書上沒記載逃跑的例子。只有張預注解說:“若我治彼亂,我奮彼怠,則敵雖眾,亦可以戰。”很多人看到這條,就以為自己能做到“則敵雖眾,亦可以戰”,沒看到前面還要“我治彼亂,我奮彼怠”。事實上,每一個以少勝多的例子后面,都有無數的偶然,少一個都不行。
這里舉一個“逃跑成功”的案例,但這不是一場戰役。明代的王守仁,被譽為千古圣人,立下很大的學問和功勛。但當錦衣衛為了陷害他,做出種種喪盡天良的事來挑釁和構陷他的時候,他全都忍了。因為不忍的人都粉身碎骨了,救不了任何人,這就是我們說的忍辱負重。王守仁認輸了,等到輸得不能再輸,剩下的就是贏!
我們當然都想贏,但是要懂得認輸。考試失利,被別人批評,受到嘲笑……不要太在意。輸了,生活還會繼續,坦蕩看待輸掉的,保住和擴大贏得的,就可以了。
名家注解
敵則能戰之
曹操注:“己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伏奇以勝之。”
不若則能避之
張預注:“若我治彼亂,我奮彼怠,則敵雖眾,亦可以戰。……若吳起以五百乘破秦五十萬眾,謝玄以八千卒敗苻堅一百萬眾,豈需逃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