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手握主動權,積極進攻(1)

反客為主,失禮而不失“理”

《三國演義》中講到,曹操率領大軍南征,劉備敗退,無力反擊,大有坐以待斃之勢。以劉備單獨的力量,絕對無法與曹操的勢力相抗衡,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與江東的孫權聯手。此時,諸葛亮自愿出使到江東做說客。他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樣低聲下氣地求孫權,卻采用“反客為主”的方法,表現出一種強硬的態度,硬是激發了孫權的自尊心。

當時,東吳孫權自恃擁有江東大片土地和十萬精兵,又有長江天塹作為天然屏障,大有坐觀江北各路諸侯惡斗的態勢。他斷定諸葛亮此來是做說客,采取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等待著諸葛亮的哀求。

不想諸葛亮見到孫權,開門見山地說道:“現在正值天下大亂之際,將軍你舉兵江東,我主劉備募兵漢南,同時和曹操爭奪天下。但是,曹操幾乎將天下完全平定了,現在正進軍荊州。曹操名震天下,各路英雄盡被其所網羅,因而造成我主劉備今日之敗退,將軍你是否也要權衡自己的力量,以處置目前的情勢?如果貴國的軍勢足以與曹軍相抗衡,則應盡快與曹軍斷交才好。”

諸葛亮只字不提聯吳抗曹的請求,他知道孫權絕不會輕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孫權聽完諸葛亮一席話,雖然不高興,但不露聲色,反問道:“照你的說法,劉備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

諸葛亮針對孫權的質問,答道:“你知道齊王田橫的故事嗎?他忠義可嘉,為了不事二主,在漢高祖招降時不愿稱臣而自我了斷,更何況我主劉皇叔乃堂堂漢室之后。欽慕劉皇叔之英邁資質,而投到他旗下的優秀人才不計其數,不論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說是天意,怎可向曹賊投降?”

雖然孫權決定和劉備聯手,但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的勢力,心里還是存在不少疑惑。諸葛亮看出這一點,進一步采用分析事實的方法說服孫權。

“曹操大軍長途遠征,這是兵家大忌。他為追趕我軍,輕騎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強弩之末’。且曹軍多系北方人,不習水性,不慣水戰。再則荊州新失,城中百姓為曹操所脅迫,絕不會心悅誠服。現在假如將軍的精兵能和我們并肩作戰,定能打敗曹軍。曹軍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這是難得的機會。”

孫權遂同意諸葛亮提出的孫劉聯手抗曹的主張,這才有后來舉世聞名的赤壁之戰。

諸葛亮真不愧為求人高手。

人總是欺軟怕硬的,遇到弱小的一方總是喜歡以強欺弱,非得把對方逼到無路可退的境地。這是人的一種劣根性。如果你居于弱勢地位,當對方不肯輕易順從你的意見,甚至顯示出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時,可以開始一上來就以“恐嚇”壓制住對方,你從而讓對方屈從和改變主意,而你則反客為主,占據主動地位。

歷史經驗

競爭,像一場沒有硝煙的征戰,誰能將主動權控制在手中,誰就能贏得制勝的先機,掌控自己的命運。人生就是一種戰爭,如果你不想被對方壓倒,那你就得先聲奪人,反客為主,時刻占據上風才能贏。

收放自如,把對手控制在你的手中

劉秀當上東漢開國皇帝(史稱漢光武帝)后,有一段時間很是憂郁。群臣見皇帝不開心,一時議論紛紛,不明所以。

一日,劉秀的寵妃見他有憂,進言說:“陛下愁眉不展,妾深為焦慮,妾能為陛下分憂嗎?”

劉秀苦笑一聲,悵悵道:“朕憂心國事,你何能分憂?俗話說,治天下當用治天下匠,朕是憂心朝中功臣武將雖多,但能治天下的文士太少了,這種狀況不改變,怎么行呢?”

寵妃于是建議說:“天下不乏文人大儒,陛下只要下詔查問、尋訪。終有所獲的。”

劉秀深以為然,于是派人多方訪求,重禮征聘。不久,卓茂、伏湛等名儒就相繼入朝,劉秀這才高興起來。

劉秀任命卓茂做太傅,封他為褒德侯,食二千戶的租稅,并賞賜他幾杖車馬、一套衣服、絲綿五百斤。后來,又讓卓茂的長子卓戎做了太中大夫,次子卓崇做了中郎,給事黃門。

伏湛是著名的儒生和西漢的舊臣,劉秀任命他為尚書,讓他掌管制定朝廷的制度。

卓茂和伏湛深感劉秀的大恩,他們曾對劉秀推辭說:“我們不過是一介書生,為漢室的建立未立寸功,陛下這般重用我們,只怕功臣勛將不服,于陛下不利。為了朝廷的大計,陛下還是降低我們的官位為好,我們無論身任何職,都會為陛下誓死效命的。”

劉秀讓他們放心任事,心里卻也思慮如何說服功臣朝臣。他決心既定,便有意對朝中的功臣們說:“你們為國家的建立立下大功,朕無論何時都會記掛在心。不過,治理國家和打天下不同了,朕任用一些儒士參與治國,這也是形勢使然啊,望你們不要誤會。”

盡管如此,一些功臣還是對劉秀任用儒士不滿,他們有的上書給劉秀,開宗明義地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之意,奏章中說:“臣等舍生忘死追隨陛下征戰,雖不為求名求利,卻也不忍見陛下被腐儒愚弄。儒士貪生怕死,只會動唇舌,陛下若是聽信了他們的花言巧語,又有何助呢?儒士向來缺少忠心,萬一他們弄權生事,就是大患。臣等一片忠心,雖讀書不多,但忠心可靠,陛下不可輕易放棄啊。”

劉秀見功臣言辭激烈,于是更加重視起來,他把功臣召集到一處,耐心對他們說:“事關國家大事,朕自有明斷,非他人可以改變。在此,朕是不會人言亦言的。你們勞苦功高,但也要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如一味地恃功自傲,不知滿足,不僅于國不利,對你們也全無好處。何況人生在世,若能富貴無憂,當是大樂了,為什么總要貪戀權勢呢?望你們三思。”

劉秀當皇帝的第二年,就開始逐漸對功臣封侯。封侯地位尊崇,但劉秀很少授予他們實權。有實權的,劉秀也漸漸壓制他們的權力,進而奪去他們的權力。大將軍鄧禹被封為梁侯,又擔任了掌握朝政的大司徒一職。劉秀有一次對鄧禹說:“自古功臣多無善終的,朕不想這樣。你智勇雙全,當最知朕的苦心啊。”鄧禹深受觸動,卻一時未作任何表示。他私下對家人說:“皇上對功臣是不放心啊,難得皇上能敞開心扉,皇上還是真心愛護我們的。”

鄧禹的家人讓鄧禹交出權力,鄧禹卻搖頭說:“皇上對我直言,當還有深意,皇上或是讓我說服別人,免得讓皇上為難。”

鄧禹于是對不滿的功臣一一勸解,讓他們理解劉秀的苦衷。當功臣們情緒平復下來之后,鄧禹再次覲見劉秀說:“臣為眾將之首,官位最顯,臣自請陛下免去臣的大司徒之職,這樣,他人就不會坐等觀望了。”

劉秀嘉免了鄧禹,立刻讓伏湛代替鄧禹做了大司徒。其他功臣于是再無怨言,紛紛辭去官位。他們告退后,劉秀讓他們養尊處優,極盡優待,避免了功臣干預朝政的事發生。功臣在歷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可功臣若走向反面,他們的影響力和破壞力也是驚人的。對待他們,不降低他們的社會地位,以示恩寵,但不給實權,就可防患于未然了。

放縱是有條件的,在某些方面,該放的就要放;而在另一方面,該收的也一定要收。在要害處只收不放,這是放縱的首要前提。收放結合,才能把人牢牢控制住。如果只收不放,那容易束縛住別人的手腳,讓人發揮不出才華;而如果只放不收,則容易讓別人放縱恣肆,無法無天,不受控制。

歷史經驗

在《三國演義》里,呂布曾經埋怨曹操給他的封賞太小,曹操回答說:你就像一只鷹,只有在餓的時候才能為人所用,如果飽了,就會飛走了。

所以說,對待部下,需要收放有度,這樣才能很好地利用其價值。

瞞天過海,造就不透風的墻

單純的保密,不如讓對手替自己保密。想辦法讓對手不再對己方的某些信息敏感,那么,只要在對手不敏感的地方做好偽裝工作,就可以瞞天過海,達到自己的目的了。

《三十六計》里面有這樣一句話:“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說的就是讓對方對己方的行為不敏感,然后把其他信息偽裝成此類信息迷惑敵軍,造成單方面了解全部信息而對手毫不知情的效果。

戰國時期孫臏就曾成功地使用過“添兵減灶”的謀略來迷惑對手。

有一次,魏國和趙國聯合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齊王派田忌率領軍隊前去救援,徑直進軍大梁。魏將龐涓聽到這個消息,率軍撤離韓國回魏國,而齊軍已經越過邊界向西挺進了。當時齊國的軍師孫臏對田忌說:“那魏軍向來兇悍勇猛,看不起齊兵,齊兵被稱做膽小鬼。善于指揮作戰的將領,就要順應著這樣的趨勢而加以引導。兵法上說:‘用急行軍走百里和敵人爭利的,有可能折損上將軍;用急行軍走五十里和敵人爭利的,可能有一半士兵掉隊。’應命令軍隊進入魏境先砌十萬人做飯的灶,第二天砌五萬人做飯的灶,第三天砌三萬人做飯的灶。”

龐涓行軍三日,看到齊國軍隊中的灶越來越少,就特別高興地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境才三天,開小差的就超過了半數啊!”于是他放棄了步兵,親自率領輕裝精銳的部隊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孫臏估計他的行程當晚可以趕到馬陵。馬陵的道路狹窄,兩旁又多是峻隘險阻,適合埋伏軍隊,孫臏就叫人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下。”然后又命令一萬名善于射箭的齊兵隱伏在馬陵道兩邊,約定晚上看見樹下火光亮起,就萬箭齊發。龐涓當晚果然趕到砍去樹皮的大樹下,看見白木上寫著字,就點火照樹干上的字,上邊的字還沒讀完,齊軍伏兵就萬箭齊發,魏軍大亂,互不接應。

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局已定,就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把魏軍徹底擊潰,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孫臏也因此名揚天下。

孫臏就是利用魏國人中“齊國軍隊膽小怯懦”的常識做文章,一邊減少軍營中的灶,一邊增加軍隊數量,讓己方的軍事實力超過對方,然后進行伏擊。

而魏國的將軍龐涓之所以失敗,就在于他過于相信自己所知道的常識,最終的結果也正是孫臏技高一籌,把魏國軍隊殺得片甲不留。

這種蒙蔽對手的做法,也可以用于防守和撤退。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一個諸葛亮減兵添灶的故事。

當時,諸葛亮得勝收兵,回到祁山時,永安城李嚴遣都尉茍安解送糧米至軍中交割。茍安好酒,路上延誤了時間,超過限期十日。諸葛亮按照軍法,對他杖責八十。茍安受刑之后心中懷恨,連夜引親隨五六騎徑奔魏寨投降。司馬懿吩咐他回成都布散流言,說諸葛亮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稱帝,好讓后主劉禪召回諸葛亮。茍安按照司馬懿的計策,回成都見了宦官,布散流言,說諸葛亮師回朝。使者星夜召諸葛亮回師,諸葛亮當時知道這是敵軍所用的離間計策,仰天長嘆:“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側!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難得此機會也。”于是只能安排撤軍事宜。

《三國演義》里面對諸葛亮安排撤軍的計策進行了詳細記述:

姜維問日:“若大軍退,司馬懿乘勢掩殺,當復如何?”孔明日:“吾今退軍,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營,假如營內一千兵,卻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軍,添灶而行。”楊儀日:“昔孫臏擒龐涓,用添兵減灶之法而取勝;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日:“司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趕;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舊營內數灶;見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與不退,則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無損兵之患。”遂傳令退軍。

司馬懿只待蜀兵退時,一齊掩殺。正躊躇間,忽報蜀寨空虛,人馬皆去。懿因孔明多謀,不敢輕追,自引百余騎前來蜀營內察看,教軍士數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軍士趕到那個營內,查點灶數。回報說:“這營內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馬懿謂諸將日:“吾料孔明多謀,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計;不如且退,再作良圖。”于是回軍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的土著居民來報司馬懿,說孔明退兵之時,未見添兵,只見增灶。懿仰天長嘆日:“孔明效虞詡之法,瞞過吾也!其謀略吾不如之!”遂引大軍還洛陽。

在這里,諸葛亮使用相反的方式,用減兵添灶之法,騙過司馬懿,得以全軍退回到漢中,使“蜀兵不曾折了一人”。他知道司馬懿平生十分多疑,故布疑陣,讓司馬懿畏首畏尾,錯失了戰機,而他卻能從容地調動軍隊順利撤回。

歷史經驗

《圍爐夜話》中指出:“為人循矩度,而不見精神,則登場之傀儡也;做事守章程,而不知權變,則依樣之葫蘆也。”精通謀略的人,總是能夠積極動腦,瞞天過海,善用“欺騙”之舉,無往而不利。

我的命運我做主

隋朝的暴政導致天下民變四起,剛形成的統一局面再次被群雄割據所打破。

許多隋朝的官吏也紛紛造反,擁兵自立。

李淵本來是隋王朝的貴族。靠繼承祖上的爵位當上了唐國公。公元617年。隋煬帝派李淵到太原去當留守,鎮壓不斷爆發的農民起義。李淵的次子李世民是他的幾個兒子中最有才能、最有膽識的一個。

李世民平時慷慨好客,喜歡結交天下豪杰。他眼見隋朝大勢已去,便立志幫助父親奪取天下。這時候有人在李淵管轄的地方起兵造反,李淵派兵鎮壓,結果接連打了幾個敗仗。李世民抓住這個機會,勸李淵起兵反隋。李淵一聽嚇得要命,怎么也不肯同意。

李世民說:“父親受皇上的委派,到這里討伐反叛的人,可是造反的人越來越多,您怎么鎮壓得住?再說隋煬帝猜忌心很重,如果您立了功,處境只會更加危險。只有起兵造反才是唯一的出路。”李淵覺得有道理,終于決定起兵。

當時,馬邑郡(今山西朔縣)人劉武周發動叛亂,李淵就以討伐劉武周為名,開始招兵買馬。這遭到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他們都是隋煬帝楊廣的親信,對李淵頗有戒心。李淵則拉攏、利用他們身邊的人,掌握其動向,伺機除掉兩人。

一天早晨,李淵正在和王威、高君雅等議事,有人說有密狀給李淵。李淵便讓他交上來,但來人卻不交,說要告的是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只有李淵才能看。

李淵假裝吃驚地說:“怎么會有這種事?”他將密狀接過來看后便對大家說:“王威、高君雅要勾結突厥入侵。”于是命人逮捕了他們兩人。

第二天,恰好有幾萬突厥兵圍攻太原,這更使人相信王、高兩人勾結突厥確有其事。李淵趁機將兩人殺掉了。殺掉王威和高君雅之后,李淵便和將士緊密防守,對付突厥。他用計解了太原之圍,又寫信與突厥和好,消除了北方的威脅。公元617年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反隋。他在發布的檄文里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李淵還聲稱要廢掉昏君隋煬帝,然后擁立代王楊侑為帝。

歷史上不乏英雄人物,有的人抓住機會成就一代偉業,而有的人卻淪為階下囚,被歷史的滾滾潮流所淘汰。

歷史經驗

在歷史的潮流中,無論何等的英雄人物都不可能逆歷史潮流而行,對抗歷史。因為個人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但是,這不代表著人不能改變歷史,只要把握自己的命運,抓住那一閃而逝的瞬間,同樣可以成為英雄人物,書寫歷史的輝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福州市| 友谊县| 铜陵市| 麻江县| 隆昌县| 乌审旗| 西乡县| 蓬莱市| 边坝县| 云和县| 确山县| 马关县| 高台县| 灯塔市| 宜城市| 赫章县| 白沙| 肇州县| 镇赉县| 巢湖市| 商都县| 鹤庆县| 福鼎市| 东台市| 鹤峰县| 丹巴县| 揭东县| 廉江市| 崇礼县| 吉隆县| 蓬莱市| 永济市| 红河县| 高邑县| 万源市| 佳木斯市| 三河市| 岐山县| 阳东县| 阿克陶县| 南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