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主要矛盾—故事架構體系的基礎靈魂(1)

可能有讀者會問起來,寫小說其實就是寫故事,這個我能夠理解,但是是否能給故事下一個定義,到底什么是故事。大國的政治外交博弈是故事,軍事戰爭是故事,宮廷內斗是故事,商戰風云是故事,江湖恩怨是故事,三角戀愛是故事,警匪鏖戰是故事,婆媳爭吵也是故事。那么是否能從這些故事當中提煉出共同的特性,然后對故事下一個較為概括性的定義呢。應該說,這個定義是可以下的,雖然不一定很完整,但是還是可以基本高度概括故事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屬性。那就是“故事就是一個建立或卷入矛盾,試圖解決矛盾,矛盾不斷演化,最終解決矛盾的過程。”是的,這是筆者給故事所下的定義。顯而易見,故事的本質就是矛盾,矛盾是故事的基礎骨架,矛盾就是故事的靈魂。沒有矛盾,沒有矛盾處理的過程,就是沒故事;沒有出色的矛盾,沒有處理矛盾出彩的過程,就沒有精彩的故事。我們所理解的故事其實就是這么簡單。大國之間的政治外交博弈,其核心矛盾是國家利益;軍事斗爭的核心矛盾是土地;宮廷內斗本質上的矛盾是權力;商戰風云本質上的矛盾是爭奪市場和財富;江湖恩怨的本質矛盾是絕世武功和武林的至尊地位,俗話說就是面子(也有可能是財富、情感、權力等等,比如說《笑傲江湖》中的左冷禪);警匪之間的矛盾是利益和社會治安;三角戀的本質矛盾是情感;婆媳斗爭的本質矛盾是家庭話語權;母女之間的矛盾可能是男女平等的地位(參考《都挺好》)。而矛盾又是從哪里產生的呢,簡單來說,矛盾的產生其實是來自于人性的欲望,這些欲望包括權力、財富、利益、面子、不正當的價值觀念等等。

說完這些讀者可能會明白,任何的小說題材,其本質都是矛盾關系,所不同的是他們矛盾的類型并不一樣。而在一部小說中,一個故事中,可能包含上面所述中的一種矛盾(上述矛盾列舉也不是很全面),也可能其中參雜著上述所提到的若干種矛盾。當你首先明白小說和故事最本質的靈魂是矛盾,那么小說寫作套路的大門將會漸漸向你敞開。

好的,我們剛才說過小說故事的本質就是建立或卷入矛盾,推進解決矛盾,矛盾不斷演化成新矛盾,最后徹底結束矛盾的過程。那么是不是我們上來第一件事就要考慮來建立矛盾呢。讀者們不要著急,應該說在建立矛盾之前,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就是你要事先勾勒出你想要寫一個什么樣的故事。這句話好像比較難以理解,請允許筆者好好解釋這個問題。比如說《鹿鼎記》,金庸開篇立章之前就想好要寫一個市井出身的小人物在很多的巧合之中運用自己靈活的頭腦實現權力、財富、情感、江湖人設等方面的巨大飛躍,從而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這個立意首先要明確,這個立意才是整個小說和故事的主線,如果脫離了這個主線,小說將如脫了韁的野馬,斷了線的風箏一樣,變得不知所蹤。再舉個例子,瑯琊榜是近年來少有的爆款IP電視劇。作者對故事的立意初衷就是想寫一部受辱蒙冤,回故地進行復仇,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他的立意就是想寫一部父親如何培養女兒從事摔跤運動,并取得巨大成功的故事。

好的,如上所述,當你在構思一部小說之前,先確定好故事的立意和主線,那么下一步我們就來好好分析矛盾是什么,矛盾應該如何建立、卷入、推進以及最后的終結。

剛才我們提到了故事的定義就是要和矛盾產生密切的連接,我們也說到這個定義可以高度概括性的對故事進行定義,但還不完整。接著往下我們要說明的一點是故事中矛盾的特征和矛盾的種類。

可能有的讀者會說,我能夠理解矛盾是什么,因為看過很多的小說和影視劇。矛盾其實就是對立與沖突。如果讀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筆者認為還是相當不錯的,至少對矛盾認識的直觀感受的方向是沒有錯的。但是這種理解還是遠遠不夠。我們要從以下幾個維度充分理解故事中的矛盾到底是什么。

我們先看看《鹿鼎記》中的矛盾有哪些,經過梳理之后,我們會對其中的矛盾有著明確的分類和特征的定義。《鹿鼎記》中的矛盾包括:

(1)韋小寶與禿頭黃之間的矛盾;

(2)韋小寶與海大富之間的矛盾;

(3)韋小寶與方怡、沐劍屏、沐劍聲之間的矛盾;

(4)韋小寶與劉一舟之間的矛盾;

(5)韋小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

(6)韋小寶與鰲拜之間的矛盾;

(7)韋小寶與假太后之間的矛盾;

(8)韋小寶與天地會之間的矛盾;

(9)韋小寶與阿珂之間的矛盾;

(10)韋小寶與鄭克爽之間、馮錫范之間的矛盾;

(11)韋小寶與XZ桑杰、蒙古國王子之間的矛盾;

(12)韋小寶與吳三桂、吳應熊之間的矛盾;

(13)韋小寶與神龍教、洪安通之間的矛盾;

(14)韋小寶與建寧公主之間的矛盾;

(15)康熙與天地會之間的矛盾;

(16)康熙與鰲拜之間的矛盾;

(17)康熙與假太后之間的矛盾;

(18)康熙與吳三桂之間的矛盾;

(19)康熙與羅剎國之間的矛盾;

(20)康熙與九難師太之間的矛盾;

(21)康熙與XZ、蒙古之間的矛盾;

(22)康熙與沐王府之間的矛盾;

(23)康熙與神龍教之間的矛盾;

(24)天地會與吳三桂之間的矛盾;

(25)沐王府與吳三桂之間的矛盾;

(26)天地會與沐王府之間的矛盾;

(27)莊家三少奶奶與吳之榮之間的矛盾;

(28)莊家三少奶奶與鰲拜之間的矛盾;

(29)韋小寶與吳之榮之間的矛盾;

(30)康熙與大臣之間的矛盾;

(31)鄭克爽、馮錫范與天地會陳近南之間的矛盾;

(32)還大富與假太后之間的矛盾;

(33)海大富與陳文亮之間的矛盾;

(34)九難師太與吳三桂之間的矛盾;

(35)九難師太與李自成之間的矛盾;

(36)九難師太與阿珂之間的矛盾;

(37)九難師太與吳三桂、李自成之間的矛盾;

(38)方怡與劉一舟之間的矛盾;

等等等等。

你看,因為筆者對《鹿鼎記》的劇情內容非常熟悉,因此一下子可以列舉《鹿鼎記》中這么多的矛盾。如果對《鹿鼎記》并不熟悉的人,恐怕很難一下子寫出這么多的矛盾點。看到這里讀者們一定會有一個感受,小說里面存在如此眾多的矛盾,矛盾對立雙方出現的人物也如此眼花繚亂,矛盾產生的原因和解決矛盾的方式方法更是多的無法枚舉,而如此復雜龐大的故事系統卻用一種單一時間線的方式推進闡述,怪不得大家一時都無法理清頭緒。但是無論看小說,還是看電視劇,這么龐大的人物情節系統,從頭到尾看過之后卻會一點也不覺得紊亂,也沒有任何的違和感。讀者有著兩方面的,前后矛盾的感受一點也不奇怪。我來接下來解釋其中的原因。

首先,人物情節龐大一時難以理清頭緒,是因為金庸先生本來是將二維甚至是三維的多個矛盾體的矛盾的建立和卷入,矛盾的推進解決與演化,矛盾產生的結果僅僅用一條時間線穿插設置進行敘述,讀者確實無法一時間理清頭緒,甚至會一頭霧水。而讀者看完故事之后,卻沒有任何的紊亂感和違和感,是因為金庸先生在每一個層次和每一個矛盾的出現和推演都表達的非常清晰、合理、邏輯自洽,甚至前后鋪墊,前后呼應,自成體系。如果看到這一點,我們將繼續對這些矛盾進行深入理解,深入了解整個故事架構設置的邏輯。

面對上述已經列舉的矛盾,我們要通過了解這些矛盾在整個故事架構中所處的地位的不同和作用的不同,我們將這些矛盾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主要矛盾

(2)次要矛盾

(3)內部矛盾

(4)工具性矛盾

(5)三明治式矛盾

而在《鹿鼎記》中,主要矛盾包含以下幾項:

(1)韋小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

(2)康熙、韋小寶與鰲拜之間的矛盾;

(3)康熙、韋小寶與吳三桂之間的矛盾;

(4)康熙、韋小寶與神龍教之間的矛盾;

(5)韋小寶與陳圓圓女兒阿珂之間的矛盾

沒錯,《鹿鼎記》中的主要矛盾就是以上五項,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說到這里,讀者可能會追問,那么什么是小說故事的主要矛盾呢?為什么以上幾項是主要矛盾而其他不是呢?韋小寶有7個老婆,唯獨韋小寶和阿珂的關系被列為主要矛盾,而和其他老婆的關系卻不是呢?這些問題都非常好,我們來一個一個的回答。

所謂主要矛盾,就是推動整個劇情發展的最重要的矛盾關系,最關鍵、最主要的的情節推動都是來源于這個主要矛盾關系的推動。

讓我們來研究以下第一個主要矛盾,韋小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可以說是整個故事中主要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韋小寶借著與康熙認識、熟悉、成為好朋友甚至成為最信賴、最受寵的心腹大臣。跟著康熙一路升級打怪,走上人生巔峰。最后由于對天地會所擁有的不同立場而反目,他們之間的矛盾關系構成了《鹿鼎記》的主干線。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如果韋小寶僅僅是借著康熙的地位實現升級打怪,而沒有后來的反目,那么他們之間也算不上主要矛盾,充其量對于韋小寶來說,康熙只是一項工具而已,康熙僅僅成為韋小寶開疆擴土、縱橫官場江湖、勇攀高峰的工具而已。剛才說到,有讀者可能會對矛盾僅僅下了一個定義就是矛盾只是對立與沖突,這里筆者要說明的是,矛盾和沖突肯定不完全是一回事,而矛盾和對立也很難說完全是統一的,因為故事中的矛盾本身就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從好友走向對立,或從對立走向互助合作,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個矛盾體,而絕不僅僅是在某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上矛盾雙方所呈現的狀態。

那么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主要矛盾中的第二、第三、第四條矛盾也就不難理解。與鰲拜、吳三桂、神龍教(假太后、洪安通)之間的矛盾,本上都屬于康熙與他們之間的矛盾,只是由于韋小寶抱上了康熙這顆大樹,一不小心卷入其中的斗爭,與康熙站在一起與他們對抗,同時也成就了自己步步登高的矛盾。

而這三個矛盾也與第一個矛盾的特征屬性不盡相同。韋小寶與康熙之間的矛盾本質上屬于友情和道義立場的矛盾。韋小寶邊抱著康熙這顆大樹,邊幫助康熙解決難題,出于朋友情誼,韋小寶不愿意幫助康熙剿滅天地會,是出于道義立場的不同。也可以說是韋小寶做事講道義,康熙做事講個人利益,當二者出現一致時,雙方是好朋友好伙伴,當二者出現不一致時便立即進行反目。

那么第二、三、四個矛盾也就是康熙、韋小寶與鰲拜、吳三桂、神龍教之間的矛盾本質上屬于權力的斗爭。權力爭奪是他們之間矛盾產生的本質和根源。

先說說康熙與鰲拜之間的矛盾。由于順治年輕時出家,康熙年幼便登基,此時中原也才剛剛平定,太后便設立四個輔政大臣治國,之后鰲拜發展成為權力最大的輔政大臣,當康熙長大親政之時,鰲拜卻不愿意放權,因為二者的矛盾急劇升溫。康熙與鰲拜的矛盾,和吳三桂、神龍教的矛盾也略有不同??滴鯙榫?,鰲拜同朝為臣,這對君臣每天朝夕相處,斗爭最為激烈,最先爆發的也是康熙和鰲拜這對矛盾。而從金庸故事的設置中可以看出,鰲拜其實也無意替代康熙稱帝,他只是想讓康熙作為一名傀儡,把朝堂中的權力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而已。

相比鰲拜,康熙與吳三桂的矛盾比較特殊。吳三桂所要的權力并非是康熙的皇權,而只是自己獨霸一方的權力。吳三桂早年沖冠一怒為紅顏,打開關隘協助滿清入關,具體說是協助多爾袞進而問鼎中原。多爾袞為感謝吳三桂的鼎立支持,便與吳三桂殺馬為誓,立下誓言永不相負,并封吳三桂為平西王,世代鎮守云南。而到了康熙年間,西南已經變得較為太平,而吳三桂這個藩王每年消耗錢糧過巨,而且兵強馬壯擁兵自重,康熙不再想為這個藩王的奢侈生活買單,因此爆發了他們之間的矛盾。

鰲拜、吳三桂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他們與康熙的矛盾也都是真實的歷史矛盾。

而第四個矛盾,康熙與神龍教(假太后)的矛盾卻純屬是金庸先生自己的杜撰。他們的矛盾本質上也是權力的矛盾,神龍教(假太后)想找到八部四十二章經來找到大清龍脈的寶藏,從而用這些財寶可以獨霸一方,這點可以從后來神龍教洪安通與羅剎國勾結一同滅清后裂土封王的意圖可以看出。

下面我們來重點說說第五個矛盾。就是韋小寶與阿珂姑娘之間的矛盾。這里可能讀者會產生兩個疑問,第一個疑問是之前所提到的道義立場的矛盾,權力矛盾,這些都是重大歷史題材中經常涉及到的問題,設置這些主要矛盾我們可以理解,但是韋小寶與阿珂的矛盾純屬感情矛盾,而這個感情矛盾又不屬于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可歌可泣的偉大愛情故事,為什么要將他們的情感故事設置為《鹿鼎記》中的主要矛盾呢?

第二個疑問就是,韋小寶到最后其實一共娶了七個老婆,每個老婆與他之間都有或多或少的愛情故事,為什么偏偏韋小寶和阿珂的情感矛盾單單拿出來作為整個劇情故事的主要矛盾呢?

首先來說,韋小寶與阿珂的情感矛盾是《鹿鼎記》中的一項主要矛盾,這是筆者所確定無疑的事情,而這項主要矛盾的設置者就是金庸先生,可是金庸先生已逝,我們無法直接向他詢問緣由。但是筆者認為,金庸把韋小寶與阿珂的情感矛盾設置為主要矛盾,這是非常合適的、合理的、而且是極為應該的和極為出彩的。筆者接下來就向大家拆解一下其中的緣由。

其原因就是《鹿鼎記》這部小說不但是一步歷史題材小說,同時金庸先生也要把它定位為一部娛樂化的小說。道義立場也好,權力也好,以這些題材為主要矛盾固然可以增加歷史的厚重感,增加人性的考驗與考量,可以寫出很多精彩的元素。但是,如果想在里面,也就是這部小說中增加娛樂化的成分,那么情感矛盾一定要讓它成為整個故事架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這個情感矛盾一定要表現得極端對立,通過重重困難最后修成正果,這個主要矛盾的演變和發展過程充滿了娛樂化、戲劇化的元素,韋小寶也在這個主要矛盾發展過程中充分展現了這種死皮賴臉、盲目自信、陰謀詭計、甚至不擇手段得性格特點。

以上是筆者想回答的第一個問題。那么筆者想回答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既然用情感矛盾來對這個小說進行娛樂化特色的增色,那么為什么偏偏是把韋小寶與阿珂的感情矛盾作為主要矛盾點呢。

其實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難以回答。韋小寶其他的六個老婆分別是雙兒、沐劍屏、方怡、建寧公主、曾柔、蘇荃。先說說雙兒,從小與韋小寶一起長大,算是和小寶青梅竹馬,從小父母雙亡,義父陳文亮卷入宮廷斗爭而死亡,她無依無靠,可以說和韋小寶相依為命。沐劍屏與方怡,同為沐王府的人,為嫁禍吳三桂入宮刺殺皇帝,刺殺未成受傷誤入小寶房間,之后韋小寶舍身相救,二位姑娘因此和韋小寶私定終身。

建寧公主,在宮中偶然認識韋小寶,朝夕相處,本人行為乖張,被韋小寶的能忽悠和膽大放肆迷得神魂顛倒。

蘇荃,神龍教教主夫人,早年是清朝王爺的小妾,后來被教主奪走,在神龍教因內斗和外部剿匪雙重因素作用下崩潰之際,愿意跟著韋小寶浪跡天涯。

曾柔,一次執行刺殺任務被抓,意外被韋小寶放逐,對韋小寶產生愛意委身下嫁,總體來說屬于一個湊數的老婆。

從以上這些人物的背景可以看出,韋小寶得到這些女人幾乎都不是什么主動行為,也可以說都基本上沒費什么吹灰之力。在這些老婆中間,順水推舟、順其自然者有之,投懷送抱者有之,這種情感可以說得來實在太過容易,實在沒有什么必要作為小說故事的主要情節而大書特書。而與以上六個女子在情感矛盾發展過程中有著本質不同的就只有阿珂。

阿珂,本是陳圓圓與吳三桂的女兒(故事中后來表達,其實是她的生父是李自成),她尚在襁褓中時被懷有國仇家恨的九難師太(太平公主,崇禎皇帝的女兒)所奪走,欲將其撫養長大殺其生父為自己亡父亡國報仇(這個故事的橋段看起來非常陰險,當然對于小說故事來說,不陰險就不精彩)。

小寶一次偶遇阿珂,僅僅第一次就被其美貌所折服,在好色的流氓本性的驅使下,對阿珂展開激烈的追逐。韋小寶的死皮賴臉與其盲目自信令阿珂極為反感,可以說是討厭至極、恨意至極。那么這里讀者可能會問到,為什么阿珂沒有像其他女孩那樣輕易被韋小寶所折服呢?在人物的人設邏輯上,筆者認為這是極為合理的,其中有兩個特別重要的原因。一是阿珂并非像雙兒那樣和韋小寶一起長大,相依為命,因此阿珂也無法從這個看似小無賴、小流氓的外表之下看到一個至情至暖,有情有義,也有些小聰明、小智慧、小幽默的真實的韋小寶。阿珂也沒有像沐劍屏、方怡、曾柔那樣被韋小寶相救的經歷,他們之間沒有共過生死,又何談感情呢。阿珂也沒有像蘇荃那樣最后無依無靠、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委身下嫁韋小寶(事實上,后來的阿珂就是因為走投無路才成為韋小寶第七個老婆)。以上這些感情基礎都不在,阿珂又如何能愛上韋小寶呢,也只能是越看越煩,這是第一個因素。

二是阿珂本人的性格使然。阿珂本人性格直爽剛烈,不屈不撓,甚至有點視死如歸。這樣的性格更不可能被小寶嚇唬和哄騙到。那么阿珂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性格,如果追問這個問題的話,這里面確實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和阿珂自身成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就是成長環境,或是說原生家庭決定了她的性格特點。我們來進一步解析其中的因果關系。

首先是,阿珂的成長環境本身就是無父無母,只有相依為命的師傅。而九難師太這個師傅也是個不太負有責任的家長,經常在外出差辦事,搞得阿珂自己無聊的時候弄了一個木屋,作為自己的世外桃源。因此可以看出在真實阿珂成長過程中的阿珂沒有收到過很多關愛,應該說貧困和寂寞伴隨著她的成長(貧困這個事情應該是確實的,當鄭克爽請她吃飯時,她對所上的菜幾乎都一無所知,還說已經好久沒有吃到肉了,實在時可憐哪),而正是這種生存成長環境培養了和鑄造了她獨立的個性。

其次是她一直在九難師太的撫養中長大,之前說過,九難是誰,九難師太就是崇禎之女,長平公主。紫禁城城破之日被崇禎誤砍掉了一只手臂,后出逃到宮中。為了報國仇家恨,搶來阿珂教她武功,在其長大之后殺掉自己的親生父親。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滅掉大明的是吳三桂,九難與吳三桂絕對有著不共戴天之仇,而在九難的眼中,吳三桂是阿珂她親爹,這么說來,阿珂幾乎算是九難師太的半個仇人。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可以充分想象,在九難撫養阿珂的過程中,絕對不可能有什么寵愛和溺愛。在教阿珂練習武功的過程中,也絕對充滿了嚴厲與嚴苛。從一件事情可以看出二人的相處模式,當九難看到阿珂與鄭克爽似有曖昧關系的端倪之后,將鄭克爽所送的珍珠項鏈捏的粉碎(韋小寶還用這些珍珠粉給自己做美容),可以看出的是,九難師太在做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會去考慮阿珂的任何感受。在這種原生家庭長大的阿珂,各位讀者放心,性格絕對不會溫柔賢淑,更不會成為傻白甜,性格充滿反叛和剛烈,因而也絕對不會吃韋小寶那一套了。

再次就是阿珂成長環境的文化屬性。這一點其實很多人注意不到,也很難看出其中所隱藏的因果關系。九難師太,也就是長平公主從小成長在宮中,可能未到成人禮時紫禁城已破,她斷臂之后出于某種機會逃出宮中。從她對后來入宮對宮中地形十分熟悉這個情節可以看出,她在宮中也至少生活了十幾年,那么這十幾年中,她在宮中一定受到過系統的、深刻的禮儀和文化教育。琴棋書畫、詩歌文章雖不一定樣樣精通,但是至少還是會淺嘗則止。這些經歷在九難師太的青少年時期塑造了九難師太有文化、有素養的貴族基因。而在撫養教育阿珂長大的過程當中,九難師太一定會將這些文化與貴族基因或強制、或潛移默化的傳遞給阿珂。所以在影視劇中我們看到阿珂衣著干凈得體,行為舉止語言有度(從她對鄭克爽的言行舉止可以看出,鄭克爽也覺得她有大家閨秀的氣度)。從這個角度來看,具有這樣文化基因,貴族氣質的女孩阿珂遇上沒文化、沒風度、甚至沒教養的小混混,小無賴韋小寶的糾纏時,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就可想而知了。

寫到這里,大家可能有一個感受,就是我們在讀小說也好,看影視劇也好,對韋小寶追美而受到的阿珂的激烈反抗這些精彩橋段都記憶猶新,津津樂道,但是對表像之下存在的因果邏輯性卻從來沒有過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究。雖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但是其中的情節為什么就看起來那么自然,那么合理,絲毫不存在違和感呢。

這個筆者想說的是,雖然深層次的因果邏輯關系沒有完全拆解和分析清楚,但是當相關劇情,人物背景、人物性格呈現在讀者面前時,讀者的潛意識是照單全收的。而潛意識會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和生活經驗對其中的邏輯鏈條進行深入梳理,當出現某種違和感時,會將這種違和感直接告知人的前端意識,而卻不會告知這種違和感的來源和產生的原因。

不得不說,這種底層邏輯鏈條梳理的合理性是充分體現作者的思考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金庸的后期作品中,這種邏輯深入把控的能力變得更加爐火純青。在金庸早期作品中,這樣的手法還是顯得比較粗糙。比如說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早期非常的愚笨(當然后期也不是很聰明),學習武功那叫一個超級費勁,他的若干個師傅都對他有忍無可忍,甚至想要放棄的經歷。但是唯獨他的射箭水平非常優秀。你可以說是因為哲別師傅教學有方,但是江南七怪和洪七公其實也不白給。小說中其實也沒有特別指出哲別有何另類的教學之道,小說故事中也沒有特別交代郭靖為何對射箭有著如此的天賦異稟。如果說郭靖真的是對射箭有著另類天賦,那么同樣是武功,為啥就對舞劍沒啥特別的天賦呢。

再舉一個例子,在射雕英雄傳中,楊康瘋狂的喜歡、深愛著穆念慈。而這種愛慕關系所產生的原因,筆者也不是很能透徹的理解。楊康乃大金國的小王爺,從小琴棋書畫、錦衣玉食,甚至說他知書達理也不為過(楊康的母親其實非常了不起),而反觀穆念慈呢,從小就是孤兒,被楊鐵心收養,本身也就是個村姑出身,根本談不上什么文化基因、大家閨秀和淑女氣質。穆念慈可能具有溫柔賢惠和美貌的特點,而從電視劇中可以看到,美貌這個特點是否具有也很難說,頂多算姿色氣質有那么一些。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子,為何就能把楊康迷得神魂顛倒呢。楊康,出身金國宗室,應該說什么樣的王公貴族的女子沒見過呢,難道就是偏偏喜好鄉土氣息這一口?即使是沒體驗過,也不至于最后到死都對穆念慈死心塌地。也可能有讀者說,穆念慈對楊康有救命之恩,曾在楊康中毒危難之際為其推宮換血,以命換命,而楊康為此甚為感動。而從整個劇情人物的設置來看,楊康本身就被設定為一個認賊作父、貪圖富貴的小人。如果心存良知,豈不是整個劇情對他人設的設置有著巨大的沖突?況且郭靖與黃蓉一直對楊康心存希望,從來沒有放棄過勸他改惡從善,好多次有殺他的機會都對他網開一面,放他一條生路,甚至一直對他不舍不棄,在危機時刻還伸手相救。但是反觀楊康呢,他被感動了嗎?楊康的良知被激發了嗎?沒有,楊康最后的死也是因為要偷襲黃蓉而中了黃蓉的軟猬甲的毒而死??梢哉f郭靖擅長射箭,擅長一箭雙雕,楊康瘋狂的愛著穆念慈都是劇情重要的需求和組成部分,但是從底層人物關系的邏輯合理性角度來說,應該說還是非常欠缺和令人遺憾的。

讀者們可能會從這種故事情節的推演中體會到過這種邏輯上的違和感和某種情節的強壓感,但是卻沒有辦法理解這種違和感和強迫感來自哪里,因此也就降低了讀者本人對作品的喜愛和評價。

當然,在金庸先生的后期作品中,處理這種底層邏輯的手法要顯得嫻熟和合理的多。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天龍八部》中蕭峰與阿朱之間的愛情故事。整個劇情的描述和推進是這樣的情況,蕭峰深深的愛著阿朱,可蕭峰從馬夫人那里得到欺騙的信息是蕭峰的殺父仇人是大理鎮南王段正淳,而阿朱偶然得知自己的生身父親確是段正淳。阿朱喬裝代父受蕭峰一掌而死,而蕭峰與段正淳確認并非殺父仇人,從而冤殺了阿朱??梢哉f這個橋段是極為悲劇的故事,可以說蕭峰愛阿朱越深,阿朱代父而冤死在蕭峰掌下就越顯得悲情,情節也就越顯得越出彩。

當然,這里阿朱越愛著蕭峰,越會代父而死。因為在阿朱臨死之前,蕭峰才真正意識到如果蕭峰本人真的殺掉了段正淳,那么大理國的武士們會傾力為鎮南王報仇,圍剿蕭峰。即使蕭峰武功再高,在大理國傾盡國立之下去報仇,蕭峰看起來也是無法抵抗,畢竟會命喪黃泉。所以說阿朱的行為與其說是替父受死,不如說是保護蕭峰。

聰明的讀者一定看的出來,為了達到這個情節的良好效果,其中一個最最重要的前提是,就是蕭峰與阿朱相互的深愛,甚至是絕戀。原因很簡單,如果蕭峰愛阿朱不夠深,那么蕭峰親手打死阿朱后可能只會有些慚愧,絕不會變成一生都追悔莫及的傷痛,畢竟杏子林被揭發身份之后,死在蕭峰手下的好人也不只一個兩個,這可以從失去阿朱后,蕭峰數次想要自盡的悲痛,一生不會再娶的誓言,以及三番五次拒絕阿紫的求愛行為可以看出來。蕭峰失手殺死阿朱,蕭峰愛的越深,其悲劇色彩越發濃厚,小說故事表現的張力和對讀者內心的打動才越強烈。而阿朱深愛蕭峰這個前提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剛才已經說到阿朱自愿赴死,與其說是代父受死,不如說是保護蕭峰而死。如果不是深愛,又何必以自己的命換蕭峰好好的活著呢。

那么,這一項十分重要的前提,也就是蕭峰與阿朱深愛的來源又是什么呢?如果這個問題不說清楚,或者說的不盡合理,說的很是牽強,那么讀者一定會產生極為強烈的違和感,這會將讓讀者降低對小說的喜愛度,也會對小說的質量大打折扣。幸運的是,金庸先生把這個問題說得非常合理,非常清晰,非常非常得令人信服。我們看看金庸先生是通過設置什么樣的情節為他們之間相互的深愛、絕戀打下堅實的基礎的。

筆者本來講的是《鹿鼎記》,但是很抱歉一不小心拐到了《天龍八部》,請允許我把這段問題講完,再回到前面的章節言歸正傳。

首先我們看阿朱是如何對蕭峰產生深愛的。從表面上來看阿朱愛上蕭峰是順理成章的事情,蕭峰當年還在做丐幫幫主時,還是萬人敬仰的喬峰喬幫主,為人行俠仗義,愛國愛民,肯為國家安寧獻身,這是一個完美的人設。美人都愛英雄,看似阿朱深愛喬峰順利成章,看似一切天經地義,其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首先阿朱并非美人,根本就沒有傾國傾城之貌。另外阿朱出身也非常卑微,小時候就沒爹沒娘(《天龍八部》和《鹿鼎記》里面剛出生就沒爹沒娘的人還是真是不少),從小孤苦伶仃,是被收養的家庭賣給了姑蘇慕容做了一名丫鬟奴婢。這個女人除了自身品德良好,還會一點特殊技能(喬裝打扮)之外,幾乎可以說實在是一無是處。和當年喬峰幫主比起來更是天壤之別,兩個人的愛情,尤其是深愛是需要對等的,否者就是仰慕和崇拜,但那并非深愛。否則慕容公子,皇室后裔,風流倜儻,武功高強,年紀輕輕便揚名在外,阿朱為什么不愛他呢,很簡單,因為關系不對等。中國古代更講究所謂門當戶對。

那么阿朱是如何在后來愛上喬峰甚至是深愛呢?金庸在處理他們的關系手法非常的精妙和老道。阿朱與蕭峰第一次見面時在杏子林,阿朱跟著王語嫣和段譽一起在杏子林找到丐幫為被丐幫認定為殺害丐幫副幫主馬大元的兇手慕容復進行申訴辯解,卻不曾想丐幫遇上了內訌,馬夫人和全冠清為將殺害馬大元的罪責推到喬峰身上而將偶然獲知的喬峰的真正的契丹人身份公之與眾。在這個過程中阿朱被喬峰所表現出的處理幫內事務的機智,代幫內兄弟受罰的大義凌然,以及所展現出的絕世武功而深深的折服,進而產生了深刻的敬佩與崇拜之情。另外由于了解到喬峰的真正身世,從小父母被殺,阿朱結合自己的孤苦身世,與喬峰的遭遇感同身受。崇拜和同情讓他對喬峰產生了一點愛意,但是只是一點,為什么呢?因為只是萍水相逢?一見鐘情在小說與現實中比比皆是,典型就是段譽見到王語嫣,第一面就讓段譽愛的要死要活的。其實本質的原因還是因為雙方差距太大,杏子林中的喬峰雖然被揭露為契丹人身份,但是也只是幾個人眾口一詞,可信度并不確鑿。另外,喬峰被指認為殺害馬大元的兇手,其證據是丟失在馬大元房間一把折扇,這其實也實在讓外人感覺手法有些低劣。阿朱還在其中為喬峰進行辯解,弄得馬夫人當時啞口無言,過后只能自顧不暇,左顧而又言他。此時的喬峰仍然是大英雄,在江湖中的人設也沒有發生實質性的崩塌。

這里要插一句話,雖然喬峰和阿朱相互深愛的重要充分必要條件還沒有到來,但是他們之間卻有著能夠相愛的基因,這個最基礎的基因就是彼此的身份認同感。沒有這個身份的認同感,條件來的再及時,條件具備的再完美,也仍然是無濟于事。那么這個身份認同感是什么呢,就是喬峰的草莽英雄的身份氣質。別看喬峰本人武功絕冠武林,又是武林第一大幫的最高領導,又經常策劃國家大事抵御外敵,但是他看重兄弟情誼,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從小成長于貧苦的農家橋三槐家,七歲開始就是跟著少林寺玄苦大師學習武功,沒有接受過正經的古代儒家四書五經的正統思想的教育,雖然取得巨大成就,但是本質上并非宗室貴族,也與詩書文學世家的氣質相去甚遠。對阿朱來說,正像筆者之前闡述的一樣,阿朱的身世氣質也是如此,這就是二者最后能夠深愛,而沒有任何違和感的基因所在。在古代,門當戶對,文化認同對男女關系來說是異常重要,即使到現在也仍是如此。這也是為什么即使條件再匹配,喬峰也不可能和王語嫣共結連理,慕容復也不可能和阿朱、阿碧談戀愛的重要原因(如果阿碧和包不同或者風波惡相愛倒是一點不覺得違和)。

好,接下來繼續進行分析,喬峰與阿朱深愛還需要具備的條件到底是什么呢。金庸先生再后續的劇情中給出了完美的答案,第一個條件,身份要變得比較平等;第二個條件就是互相要有著深刻的感動。

讀者可能會問,身份平等,這個你之前說了許多次,我們能夠理解和認同。但是深愛一定要相互之間的深刻的感動嗎?答案是一定的,愛可能是來自崇拜,來自于長久的陪伴和相處,來自于物質的豐滿和美好的形象。但是,深愛一定要來自于雙方深深的感動。

看看金庸先生是如何設置情節來滿足這兩個條件的。我們之前說過,阿朱對喬峰產生崇拜和些許愛意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但是如何讓阿朱對喬峰產生深刻的感動是個大問題。情節推動是這樣的,,阿朱替慕容公子喬裝進入少林偷取易筋經,而此時喬峰上少林拜訪恩師確認自己的真實身份,玄苦大師被大惡人害死,喬峰被冤枉為兇手,躲避之際遇見阿朱,少林寺住持誘出喬峰并與喬峰交手,阿朱順勢出逃之際被玄慈掌風帶出的門板打成重傷(玄慈在整個小說故事中與一些人交過手,基本沒有看出什么高深武功,但是打個不會武功的普通女子確如此來勁,人設啊,沒辦法,劇情需要)。喬峰保護阿朱出逃少林寺,阿朱傷勢嚴重危機生命。喬峰百般相救,即使被江湖大夫認定為無救,仍然不肯放棄。這個過程,把阿朱小感動了一把。那這是讀者你可能會問道,喬峰為何如此大力救助阿朱呢,在這點上,金庸先生所設置的底層邏輯仍然是合理的。筆者認為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喬峰本身就是英雄豪義,對方又是個柔弱女子,通過簡單交談得知身世也很悲苦,之前在杏子林還為自己說過話,好像還和自己的義弟段譽也認識,大義當前,又結合以上幾種因素,不全力幫助似乎說不過去;其二,喬峰親赴大理調查玄悲遇害一事,中間見了慕容復,并詢問慕容復為何為西夏一品堂做事,害得慕容復一通胡編亂造,把自己描繪成親入虎穴,做臥底打探消息,并告知大宋早做準備的愛國志士,忽悠的喬峰對慕容復民族大義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北喬峰、南慕容,雙方開始英雄相惜,而阿朱本人是慕容家的奴婢,出于這層關系,喬峰也要全力相救。

剛才說,在喬峰全力救治阿朱的過程中,阿朱獲得了小感動,但是還遠遠不夠,別急,大感動在后面,馬上就要出現。阿朱傷勢嚴重,一般的大夫根本無法救治,只能求救于當世神醫薛慕華。而喬峰偶然得知薛神醫將于聚賢莊參加一場反對喬峰的英雄聚會。喬峰為了救治阿朱身赴險境,其中的具體情節大家請自行查閱。喬峰不但為此殺了很多中原武林人士,還差點因為保護阿朱而被圍攻身亡。在這個情節橋段中喬峰不惜以身犯險,這才是把阿朱深深感動的重要原因,堅定的認定喬峰就是一個有情有義值得深愛的男人,阿朱對喬峰的深愛其實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大家可能還會疑惑一個問題,難道喬峰就是因為英雄俠義以及和慕容公子的良好關系才能不惜以命換命去救阿朱的嗎?筆者認為,這個說法的原由是有,但是要說全是這個原因還是有些牽強。那大家可能還會繼續問,難道會是因為喬峰深愛阿朱才去拼死相救嗎?更不是因為這個原因,此時喬峰除了同情以外沒有對阿朱有任何的情感。而喬峰如此的行為金庸先生又給出了非常有說服力的答案。當黑衣人,也就是蕭遠山救出喬峰后問道,那個女子既非傾國傾城,也沒有和你有任何親屬關系,為何為了她對天下英雄大開殺戒,自己也差點命喪黃泉。緊接著喬峰的回答說明了一切,是因為喬峰的蠻力發作。因為那個時刻天下英雄絲毫不講道理,硬將其父母其師傅被殺的事實冤枉在蕭峰頭上,與其說是為了阿朱而大開殺戒,不如說是因為氣血上頭,倔強脾氣導致蕭峰做出如此極端行為,而就是這一行為深深感動了身受重傷卻意識清醒的阿朱,同時也進一步大規模的得罪了天下英雄,從此使喬峰的人設開始崩潰的一塌糊涂。

我們看到,以上就是阿朱被深刻感動的關鍵的時間節點,那么接下來,他們身份平等的時機又是什么時候到來的呢。在后來的情節推演中,蕭峰與阿朱身份變得平等和蕭峰被阿朱深深感動將在未來的某一時間節點準時到來。聚賢莊一役,蕭峰深受重傷,生死存亡之際被黑衣人蕭遠山救走。蕭峰在昏迷的最后一刻將阿朱推給白世鏡,白世鏡用自身的武功纏絲擒拿手換取薛神醫救助阿朱。薛神醫的醫術果然名不虛傳,阿朱傷勢恢復,變得完好如初,他判斷蕭峰下一目標就是雁門關的亂石谷,因為那里有蕭峰生父死前刻字的大石,隨即起身前往雁門關,并在那里等了蕭峰五天五夜。蕭峰被黑衣人救走之后,身體馬上得以恢復,便返回聚賢莊尋找阿朱。蕭峰在聚賢莊內遇見了慕容復,就順便將阿朱拜托給慕容復。對于蕭峰來說,人生最親近的人,他的父母,師傅都已經被大惡人所害,想弄清楚自己的真實身份,只有前往雁門關確認當年蕭遠山所刻字的大石。當蕭峰來到雁門關時,見到了在此等他五天五夜的阿朱,心理上小小的感動了一把。而真正事件的轉折點是蕭峰發現了契丹人的身份符號,也就是胸口中的狼頭紋身。此時此刻,蕭峰才真真正正確認了自己是契丹人無疑??梢哉f這個身份認證對于蕭峰來說,有著極其重大的打擊。我們需要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契丹屢犯宋朝邊境,宋朝子民對契丹人恨之入骨,而蕭峰之前的幫主地位是反契丹侵略的先驅代表。如此一來,蕭峰便成了宋朝子民千夫所指,人盡可夫的敵人。現在的蕭峰,已經不是什么武林至尊,更不是什么俠義領袖。此時的他,身份地位已經完全崩塌,可以說,他目前這個身份,連阿朱的地位都不如。蕭峰和阿朱雙方社會地位的對等從此時此刻展現出來。而就在這種對于蕭峰來說無邊黑暗的境地之下,阿朱并不在意蕭峰的契丹人身份,仍然向蕭峰表達深刻的愛意,蕭峰為阿朱表現的情意深深感動,從此以后也深深的愛上了阿朱。

寫到這里,讀者已經基本可以理解清楚了整個邏輯鏈條??赡苡械淖x者會問,金庸先生認為只有當雙方地位平等,才能夠相愛這點也許可以理解,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想要雙方地位平等為何要如此大費周折呢。雖然我們如果將阿朱身份設置為世家閨秀可能文化基因與喬峰相距甚遠,但是完全可以把阿朱設定為一個江湖大姐大,或某個江湖大姥的女兒,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任盈盈不就好辦了嗎。

筆者想說明的是,這樣的方法設置人物身份固然可以省去很多麻煩,但是阿朱卑微的地位是萬萬不可以被更換的。在阿朱被蕭峰誤殺之時,為了展現其中的無限悲情,一定要設置阿朱的悲慘人生,這個悲慘人生不但要求阿朱出身凄慘,身份卑微,就連阿朱的長相也要設置為普通,或許有一些姿色即可。但是有一點,出身凄慘,身份卑微不代表性格懦弱,更不代表人格卑微。在這里,陳小春版的《鹿鼎記》在這方面把握的很好,而其他版本的《鹿鼎記》中的阿朱很有姿色,這其實沒有理解原著和整個邏輯鏈條所表現的深意。在小說故事的寫作中有一項原則非常重要,就是為了和你的讀者產生共鳴,思路產生共振,或為了強烈震撼讀者的內心,那么作者絕不可以對你的主人公手下留情,一定要置于你的主人公最為悲慘的境地。從整個小說故事線中可以看出,蕭峰如此,那么阿朱也一定要如此。身世本身極為可憐的阿朱遭遇慘死,而且還是被馬夫人的陰謀迫害至死,其悲情的效果才能夠展現到極致,這也是金庸先生在之前的情節中大量設置伏筆,并大費周折推進主人公之間人際關系轉變的重要原因。

所以說,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到,為了表現小說情感的張力,所有的人物、情節都要邏輯緊密,環環相扣、前后呼應。有讀者可能會想到,如此一部鴻篇巨制,內容元素多得看似雜亂無章,而在這個其中還能做到思路縝密,邏輯清晰實在太難了。讀者想的沒有錯,這里不得不說《天龍八部》和《鹿鼎記》不單是金庸本人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娛樂化風格小說的巔峰之作。如果各位讀者中有一位能夠打造出這樣一部與上述兩部小說水平相當的作品,基本上可以揚名立萬和財務自由了。但是,縱觀華語世界的娛樂性文學作品,即使是近年來爆款IP瑯琊榜和甄嬛傳,筆者認為其綜合水平頂多能夠達到其六成功力。其實能夠達到五層水準的作品也已經是鳳毛麟角了。沒有辦法,現實就是這么殘酷,但是要告訴各位讀者更為殘酷的事實是,如果下一位金庸不及時出現,大家還只能接著忍受現有的金庸作品看不到盡頭的持續翻拍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翁牛特旗| 偏关县| 中西区| 淳安县| 呼伦贝尔市| 芦溪县| 汤原县| 永寿县| 新郑市| 鹿邑县| 蒲城县| 秦皇岛市| 武穴市| 虎林市| 周口市| 普定县| 金阳县| 永胜县| 南阳市| 蒲江县| 收藏| 寻乌县| 嘉鱼县| 商丘市| 呼玛县| 齐齐哈尔市| 莲花县| 司法| 海伦市| 丽江市| 霍城县| 维西| 怀柔区| 武功县| 昭通市| 芜湖市| 大姚县| 松滋市| 广河县| 永定县| 洛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