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始于自控,終于深度
2012年7月,《自控力》上市后,不經意地就成了一本現象級超級暢銷書。幾年下來,發行量已經超過400萬冊,至今依然是暢銷榜單前列的“常客”。
不過,這并不是唯一一次。2009年,我與古典老師合作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拆掉思維里的墻》,這本書也暢銷百萬冊。所以,我在驚喜之余,倒也平靜。
作為編輯,能夠參與策劃一本百萬級暢銷書的操盤,真是幸事一樁。我喜歡做好書,因為一本好書就像我的一扇窗戶,讓我與許多素昧平生的人交流、學習,這也是我做書的“私心”。當然,我也希望書大賣,收到更多讀者的“閱后反饋”。
為此,我做了很多嘗試,甚至專門創立“自控力school”社群,以便面對面地交流。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社群已經幫助了近千位朋友成長,也助力了“剽悍一只貓”等自媒體人的起步。
能夠看到一本好書為哪怕一個人帶來改變,就已是榮幸之至!
深度三階:轉念、轉化、轉變
在這個知識焦慮的時代,人人都在說“改變自己”,渴望自我管理“好上加好”。試問:成效如何?
就拿健身來說,運動是一件百分百有回報的、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事,這一點所有人都知道。然而,我經常看到很多人下定決心要好好健身,好好減肥,一開始的時候激情澎湃,一上陣卻立刻敗下陣來。俗話說得好:“淺層改變常常有,深度改變一時無”,我很好奇,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就我的觀察,可能有以下三種狀況:
1.沒有動力或者壓力,缺乏一個讓自己心甘情愿投入的目標
有清晰、可衡量的deadline(最后期限)的內在目標,讓我們有努力的方向和評判的標準。
大多數人一提到減肥,可能會說:“今天不運動也沒什么,該吃吃,該喝喝,該熬夜熬夜。吃飽了再減肥,明天再運動……”
試問:“你是真的發自內心想減肥嗎?還是只是為了追趕潮流,看見別人減肥,所以自己也想減肥?”
如果沒有內在的、主動的目標,生活可能會給我們一個外部的、被動的目標:體檢指標亮紅燈,或者心儀的男生說“三個月內必須瘦20斤,否則就分手”……
2.認知需要提升,不知道的東西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運動很好,可是很多人卻不知道為什么要運動,這就是古人說的“知之不詳”。認知不全面、不深入、不完整,會導致很多人止步不前,錯失深入探索的樂趣。
但也存在另一種情況——有些人的認知壓根就是錯誤、顛倒的。比如,很多人愛給自己貼標簽——“拖延癌晚期”“喪”“佛系”“刷夜族”“原生家庭禍害”……似乎只要一貼上標簽,一個人就拿到了“免死金牌”,輕易就可以原諒自己。
可是,能夠讓自己過得輕松、高效的,好像只有行動與結果吧?標簽帶來的滿足感是暫時的,就像一塊哄孩子的糖,極易讓我們忽略對自己更有價值的東西。這樣一來,所謂深度改變,就只是一紙空談而已。
換言之,我們并不真正深入了解的事情,恰恰就是我們最需要學習,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3.切身體驗,幫助自己輕松啟動
一說到行動(just do it),估計很多人都會撓頭,深感舉步維艱。其實,我更傾向于將行動換為“體驗(enjoy)”。
體驗即親身經歷,是當下的一種狀態,無關后續結果與目的。相比于成功或失敗,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正準備拆開一盒巧克力的“好奇寶寶”,難道不是更有樂趣嗎?
不運動的人,體驗不到運動的好處,也體驗不到運動帶來的多巴胺大量分泌的暢快感。你只是看到了別人揮汗如雨,但這并不能幫助你輕松地開始運動。其實,哪怕只有一次這樣的體驗,我們的大腦也會記住這種暢快的感覺。所以,如果你身邊有一位運動達人,不妨跟他/她一起運動吧。
體驗過一次酣暢淋漓的感覺后,等到你獨自運動時,便不會產生畏難心理——而是仿佛被“催眠”一般,輕輕松松就能開始運動。而且,這種體驗越多,就越能將認知、概念等內化為習慣。久而久之,習慣就成自然了。
第一種狀況和第二種狀況都屬于轉念,心念轉了,對同一件事情的視聽效應就會不同,自控也是如此。
第三種狀況屬于轉化,行動、體驗,不斷反省、總結……這些都能幫助我們將行動內化為習慣。
大腦像一位求知欲很強的學生,我們訓練它內化,它就會慢慢習慣內化,再加上充分的體驗,改變自然水到渠成。
本書每一篇文章的大致脈絡,都是以改變三階的結構而來,希望在幫助你升級認知的同時,也能落地,在體驗、踐行上——知行合一,深度改變。
始于自控,終于深度
提及深度改變,每一個愛讀書、愛思考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一天,一向從容淡定的Shirley(雪莉)滿懷焦慮地問我:“身邊的人都很努力,我也在不斷學習。但我的節奏比較慢,怎么也跟不上別人的進度,這可怎么辦啊?”
我反問了她一個問題:“什么樣的改變會讓你感覺踏實?”
Shirley想了想,回答我說:“為自己活,不在朋友圈‘打雞血’或炫耀自己;不為贏得外界的贊賞而改變;不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是每天有實實在在的成果落實;不是淺層次的、外在的改變,而是敢于向內‘革命’,敢轉換人生軌道;不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而是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為社會或他人的福祉貢獻力量……”
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對改變進行深度思考的例子:
1.一切向內看,更看重內在成長。
2.高效改變,有成果。
3.有勇氣突破業已形成的障礙。
4.超越自我,眼里有他人。
恰恰由于我一直在研讀《自控力》這本書,所以,如果你問我什么是深度改變的話,我會這么回答你:
1.自控:創造秩序感。
2.自律:養成好習慣。
3.自由:沉浸專注力。
4.建立自我,追求無我。
本書嘗試以自控、自律、自由三部分為內容架構,以“建立自我,追求無我”為內在主線,分享給你一個不一樣的“改變視角”——始于自控,終于深度。
看到更長時間的價值
有人說,我們往往高估一時一地或一兩年的得失成敗,卻低估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價值——對此我深有同感。
從2005年6月進入圖書出版業,到2017年6月轉換人生跑道,12年間,我有幸與李開復、古典、劉潤等老師在多方面進行深入合作。
我更沒有想過,自己會通過對自控力的思考與探索,轉變成一個創作新人。
在忐忑之余,也期待得到您的指正與反饋,歡迎通過“自控力school”微信公眾號(ID:zikonglilab)與我聯絡。
感謝《自控力》的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
感謝時間賦予我的智慧。
感謝每一位有緣相遇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