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畫上的中華經典故事·正義篇
- 沈泓 王本華主編
- 4886字
- 2020-05-27 17:00:35
來龍去脈
生年好數字
包拯是誰?
作為文化圖騰,包拯是中國歷史上崇高正義的化身,剛直不阿的清官范本。對皇權來說,是一心不貳的忠臣;對百姓來說,是歷代崇奉膜拜的青天明鏡,是高坐廟閣之上、庇佑蒼生的尊神威靈。
作為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包拯就是包拯,北宋官員。依照官職稱呼的慣例,因為他曾經擔任過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后來提拔為龍圖閣直學士,又稱他“包龍圖”。又因為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后世有“包青天”及“包公”的美名。本來他是富貴人家出身,理應是個白胖小子,而且又相傳為文曲星轉世,文曲星難道不應是斯文儒雅的謙謙君子嗎?那么,形貌面相也應該清秀素凈、膚白唇紅呀!可他居然又有“包黑子”“包黑炭”的笑謔。其黑面形象,就是鐵面無私的標簽。

包文正/鳳翔年畫
對這個后世高山仰止的人物,我們不妨撥開迷霧,從所有人都逃脫不了的生與死進入吧。按公元紀年,包拯出生在999年5月28日,有趣得很,他生活的這個時代,名臣輩出,一心以天下為己任的一代名臣范仲淹早他十年(989年),少小異質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他二十年(1019年)。包拯死于1062年7月3日,享年六十四歲。他是漢族人,出生于宋廬州合肥(今屬安徽),字希仁。包拯出生時沒有所謂靈異現象,屋頂也沒有祥云籠罩,落地的第一聲啼哭,也聽不出“開鍘問斬”的威武與悚然。因出身于名門望族,又是單脈相傳的獨生子,自然沒有后世編撰的兄嫂;他如同大多數的富貴公子一樣,家境優裕,受過良好的教育,順境成長,不曾遭遇大的坎坷曲折。
公子老宅男
因為受過正統的儒家教育,人倫孝道深入骨髓,包拯堅守傳統,矢志不渝。一方面他胸懷遠大,立志有為,二十八歲時在全國大考中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一進到官宦隊伍就是縣衙門的“頭兒”。另一方面他又遵循《論語》“父母在,不遠游”的訓誡,不愿遠赴就任。包拯奏請皇上改任,以便他能夠就近上任。得遂心愿后,包拯被改任一個肥差,管錢糧稅收。但是,他的父母還是不情愿。于是包拯毅然舍棄功名利祿的追求,辭官不就,安心“宅”在家陪伴父母。這事放到現在,似乎不可理喻,可在重視孝道傳統的宋朝則再尋常不過。直到父母先后離世,守喪期滿,包拯方才聽從同鄉父老多次勸慰勉勵,接受吏部調選,出外就職,正式踏上仕途,但這離他考中錄取的時間,已經相隔十年之久,他已經三十八歲了。還是十年前的官位“知縣”,不過,地點則是安徽天長。需要了解的常識是,按宋朝禮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須守喪三年,即使在官府擔任重要的職位,也得離職返鄉守孝,否則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包拯青年時代最寶貴的十年光陰,確實是奉獻給了孝道,算不得壯烈奇偉,不過是恪守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的本分而已。包拯不僅至孝,出道之后,更是以清廉著稱。

包拯/開封年畫
端硯不亂“端”
筆墨紙硯,在漢族傳統文化中被譽為“文房四寶”。肇慶端硯與甘肅洮硯、安徽歙硯和山西澄泥硯齊名,并列為“中國四大名硯”。端硯位列四大名硯之首,最為人看重和稱道。端硯歷史悠久,古時已十分名貴。端硯的石質堅實優良、潤滑嬌嫩,雕工上乘,細膩而精美。作為書寫工具,端硯研墨不滯,發墨快,墨汁細滑,書寫流暢,不損筆毫,字跡顏色經久不變。宋朝著名詩人張九成曾由衷稱贊:“端溪古硯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因此,端硯歷來為文人士子尋覓與珍重,更成為宋朝當時士大夫們趨附的一種時髦,無論是當作擺放賞玩的珍寶,還是作為勝友高談的雅器。這樣的情形,導致凡在這里主政一方的官員,都不免變著法子,打著所謂“貢硯”的幌子,在規定的數量外,另外多加數十倍以上的數額,用來滿足個人私欲,或者賄賂朝廷權貴,疏通往上“官”系。官衙橫征暴斂,無恥搜刮,無疑加重了當地百姓的負擔,引發民眾的不滿與怨恨。包拯后來擔任端州的最高長官,清醒地看到了弊害,于是,大膽革除習以為常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并且鄭重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當先以身作則,決不貪圖私利。三年任期滿后,包拯調返中央任職,兩袖清風,史書記載“不持一硯歸”。另據媒體報道,1973年,合肥在發掘清理包拯墓時,在他及其子孫的墓中,發現了一方硯臺,卻是普通尋常之物,而非珍稀名貴的端硯。可見,歷史的記述真實準確,沒有粉飾造作。平心而論,包拯能在封建社會貪腐體制的爛泥潭里,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確實難能可貴!

包拯/開封年畫
除了自我嚴格約束,他還給后代子孫留下遺訓: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返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他的意愿,就不是他的子孫。包拯雖然是富貴子弟出身,卻能終生保持儉樸的生活習慣,即便后來高居京都,也沒有絲毫改變。以至逝世后,仁宗皇帝聽聞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宦時”,也不禁感慨有加。還有個相關的傳說,包拯六十壽辰時,再三吩咐家人一律不準收禮。想不到第一個來送壽禮的居然是當朝皇帝。負責送禮的太監知道即便皇恩浩蕩,包拯也可能堅持原則而拒收。他擔心不能完成任務,無法向皇上交差,便靈機一動,事先寫好一首詩附上:“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徵。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不收禮是不給皇帝面子,收了禮又破壞自己的規矩。機智靈敏的包公也蘸墨揮毫回敬,以詩拒禮:“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叨功。操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所以,他卒謚“孝肅”,名實相副,完全當得起。

包相府/佛山年畫
不徇私情
包拯青年時期就崇尚“嚴于律己”的價值取向,潔身自好,并規范自己的行為方式。比如,他在二十三歲時,出任廬州知州的劉筠對其頗為推重嘉許,因此,同鄉有一豪紳就想與他結交,約他見面敘談,并特意設盛宴款待。他的一個同學按捺不住,洋洋自得,欣欣然打算前往赴約。可包拯不為所動,反而心生一份警惕。他一臉嚴肅地回拒,說:“彼富人也,吾徒異日或守鄉郡,今妄與之交,豈不為他日累乎。”他的這種近乎老于世故的憂患,并非全無道理,試想,世上哪有白吃的午餐,豪紳如此未雨綢繆地投資“潛力股”,誰能保證他不包藏私心,懷揣日后有利可圖的覬覦?低微時被他籠絡的讀書士子,假如來日飛騰顯達成為權貴,難道不是以十倍百倍甚至更高的籌碼來回報昔日之恩嗎?自然,包拯這種違逆世俗常規所謂的“給臉不要臉”的拒絕,也使別人對他有不善交往、人緣不好的詬病與責難。《宋史·包拯傳》有過這樣的記載:包拯不輕易與人交往,不會毫無原則地附和,也不假裝笑臉取悅任何人,平時也沒有私交的書信往來,親戚朋友也沒有多少聯系。在家鄉廬州任知州時,他的親朋故舊本以為朝中有人了,大樹之下好乘涼,干了不少胡作非為、仗勢欺人的不法之事。包拯決心大義滅親,以示警戒。恰好碰上有一個從舅犯法,包拯不以近親為忌,依法懲罰。自此以后,親舊們只好屏息收斂,再不敢橫行鄉里,滋事擾民。
口舌之勞
包拯因嚴管端硯為皇上所賞識,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這個官職雖然沒有什么實權,但可以直接參與朝政,為他剛直的個性,提供了大展拳腳的舞臺。其中,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對方歪曲政策、盤剝災民等罪行,為后世創作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后來,民間經過反復渲染加工,演繹神化為一個青天大老爺不畏強權為民除害、驚心動魄引人入勝的傳奇故事。
長他十歲的政治家范仲淹力倡“慶歷新政”,主導吏治改革,斥退冗員,舉賢用能。朝廷上下“黨爭”為患,改革派與保守勢力勾心斗角死纏爛打。包拯則始終堅持公正立場,不茍從附和,不結黨拉派,不看他人臉色,不投機取巧。他一身正氣,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對于貪官們窮追猛打,不遺余力。比如,他曾經七次彈劾酷吏王逵,四次彈劾一個皇親。就是來頭幾可齊天的“國丈”張堯佐,集皇上寵愛于一身的張貴妃的伯父,也讓他一彈二彈,直至六彈,不到落馬,誓不罷休。說起來挺有趣,皇帝有私心,本來想極力袒護,可包拯偏不徇情,一點面子都不給,直呼“國丈”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在激烈的廷辯中,包拯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沒有顧忌和避諱,口水也跟他的人一樣,毫無遮攔地噴到皇上的臉上,皇上氣急敗壞,拂袖罷朝,回到后宮還好一陣子悶悶不樂。直到后來張貴妃死了,才不了了之。這種倔蠻牛勁,震撼朝堂,皇帝也頗為忌憚。于是,“包彈”成為官場的時髦用語,作為為官清濁的驗證,如果沒“包彈”,無疑是清官廉吏,如果有“包彈”,必定為貪官污吏。
包拯無所顧忌,“彈”人無數,但也曾經遭遇他人“反彈”。比如,張方平曾擔任三司使,“三司使”就是鹽鐵﹑戶部﹑度支三使,北宋前期最高財政長官,總管國家財政。張方平因購買豪民的財產而獲罪。包拯上奏彈劾,罷免了張的官職;接著宋祁取代張方平,包拯又加以指責;宋祁被罷免后,包拯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權兼三司使。為人寬厚的歐陽修也不避忌,引用典故而加以嘲諷:包拯真是應了古史書所說的“牽牛踩了別人的田土,田土主人把牛搶奪過來”。包拯心理素質再強大,也只好屈從洶涌如潮的責罵,待在家里靜思而守拙,過了很長時間才敢抖擻精神,重新出山。
實干出政績
走上仕途,嶄露頭角,好像啄木鳥一樣,包拯確實發出了不少鏗鏘有力的聲音。比如,出使契丹,應對有理有節,有力地維護了國威和使節尊嚴。歷任多個重要職位,改善治理,廣開通商貿易,減輕百姓負擔,調動百姓生產積極性。包拯被任命為天章閣待制、諫院諫官,敢于議論和斥責權臣,請求朝廷廢止不正當的恩寵。建言皇帝聽納忠言,愛惜人才,遠離小人,端正刑典,明確禁令,不要輕易大興土木,禁止妖妄荒誕的事情發生。后又在各地不同官位上,始終孜孜不倦地建言獻策,盡職盡責,頗富實干的精神。坐鎮開封兩年,他一上任就改革訴訟制度,裁撤了門牌司,簡化手續和流程,使百姓告狀更為方便。惠民河漲水淹城,屢疏不通,原因在達官貴戚修建的豪宅和“樂園”阻隔,包拯立即下令拆除“違法建筑”泄水,“人患”一除,水患自解。老包這一舉動,使之威名大震,老百姓歡欣鼓舞,盛贊“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當然,在這段時間里,包拯一度也查辦過一些案子,贏得美名。他辦案公道正派,執法嚴峻,一視同仁。包拯不茍言笑,民間評價為:要看包公笑表情,除非黃河水變清。六十一歲的他在三司使的任上,總管全國財政工作,既展現了經濟工作的天賦,又在改革上政績斐然。后被提拔為樞密副使,正式進入了中央執政官的行列。然而,六十三歲的包公已經是風燭殘年,這個職務不過是皇帝對他忠心一生的精神安慰。

包公探陰山/滑縣年畫
英明斷案
在正式的歷史記載里,找不到包拯初進官場的多少事跡,對后世樂此不疲的所謂英明斷案、沉冤昭雪等,也沒有多大篇幅的書寫渲染,因為他的所謂政績并不在審案斷判上。他曾出任天長縣知縣,幾乎不動聲色,不費多少人力,安靜等待就智判過一樁“牛舌案”,令人拍案稱奇,然而也不過是簡略幾筆。事件過程大致是這樣的:某人家中耕牛的舌頭被人割了,他跑到包拯的縣衙來告狀。包拯沒有任何立案或者派人調查的舉動,只是吩咐他回去把牛殺了。過了不久,又有一人來縣衙告狀,舉報有人私自宰殺耕牛。北宋初年《宋刑統》對民間私自屠宰耕牛有嚴格的規定,“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殺牛者,徒一年”。包拯幾乎等不及告發者喋喋不休,就橫眉豎目,一聲斷喝道:“為什么割了人家牛舌,又來反告主人?!”原來告發者蓄意作惡,大概與那人有宿怨過節,本想嫁禍于人,不想弄巧成拙,反把自己送到了官府。被包公慧眼識破真相,告發者不禁膽戰驚服!這樣一件小案子,不僅從中可以看出包拯斷案的機智果斷,更可看出,他對于人心世事的深刻洞察。后來,大量產生的“善斷獄訟”的包公戲,也許就是創作家們從此“以小見大”,得到啟迪而演繹開來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發起人胡適之,稱譽他為“中國的福爾摩斯”。
包拯名列當時“嘉祐四真”,為人所津津樂道。所謂“四真”,是指宋仁宗嘉祐年間,富弼為宰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士大夫們認為四人集中了天下最好最高的聲望:“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四真”之名,因此流傳。

包公案頭出/武強年畫

包公案二出/武強年畫

包公案三出/武強年畫

包公案四出/武強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