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興衰三百年
- 劉仲華
- 1099字
- 2020-05-09 15:53:38
2 抓住機遇,統一女真各部
努爾哈赤以弱小力量起兵,抓住各種時機,剿撫并用,力量迅速壯大,一躍成為建州女真中最強大的勢力。
人怕出名豬怕壯,努爾哈赤的強大引起了其他各部的提防。萬歷二十一年(1593)六月,海西女真葉赫部、哈達部、烏拉部、輝發部聯合發兵,偷襲努爾哈赤所屬瑚布察寨。努爾哈赤率兵出擊,凱旋而歸。海西聯軍偷襲建州失敗,更加惱羞成怒。九月,葉赫部、哈達部、烏拉部、輝發部以及科爾沁部等九部兵馬,分三路入犯建州,大有一舉蕩平之勢。得知九部聯軍來戰,努爾哈赤枕戈待旦,采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戰術,又在古勒山大敗九部聯軍。不僅保衛了建州,而且改變了與海西諸部的力量對比。
努爾哈赤為攻滅海西四部,采用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一方面,繼續與海西四部中較強大的葉赫、烏拉二部維持關系,另一方面,把攻擊矛頭指向實力較弱的哈達、輝發。在海西四部中,努爾哈赤首先攻滅哈達部。接著是輝發部。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努爾哈赤以拜音達禮兩次“兵助葉赫”和“背約不娶”為借口,親自統兵征輝發。努爾哈赤生俘輝發部首領拜音達禮父子,一并殺死,屠其兵,盡徙其民。然后是葉赫部。萬歷三十二年(1604)正月,努爾哈赤率兵往攻,克葉赫二城,收人畜二千余,海西女真基本被納入努爾哈赤麾下。萬歷四十七年(1619),努爾哈赤率軍征葉赫,葉赫滅亡。對于東海女真,努爾哈赤由近而遠,先易后難,采取了北進和西進的策略。

《滿洲實錄》之“太祖大敗九部兵”
努爾哈赤在征服過程中,將被征服的各部部眾遷徙到渾河流域,為便于管理和軍事活動,建立了牛錄固山制度。萬歷二十九年(1601),對傳統的牛錄制度加以改造,每牛錄壯丁三百人,設牛錄額真管轄。在牛錄基礎上逐步編成黃、紅、藍、白四固山(旗)。隨著隊伍的擴大,萬歷四十三年(1615),又增設鑲黃、鑲藍、鑲白、鑲紅四固山,合稱八固山(即八旗)。牛錄固山制(后稱八旗制度)的建立,使散漫的女真人從此被組織起來,軍事力量得以加強,社會政治權力由分散趨向集中,從而為國家的建立準備了政治條件。
萬歷四十四年(1616)正月初一,努爾哈赤在諸貝勒的擁戴下,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建國號金(史稱后金),建元天命,時年五十八歲。
天命三年,即萬歷四十六年(1618)正月,努爾哈赤宣布“今歲必征明”。三月,命八旗將士治甲胄,修軍器,做戰前準備,并決定出兵進攻撫順城。四月十三日,努爾哈赤率步騎二萬出征。臨行前書寫“七大恨”,祭告天地,宣布不承認與明朝的附屬關系,起兵反明。這是對明廷的宣戰書,也是對女真人民的動員令。一個是蓬勃興起、勢如破竹的新生力量,一個是內憂外患、弊端叢生的沒落政權,但在未來的角力中,究竟鹿死誰手,依然難料。

八旗演練圖

“七大恨”木刻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