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古畫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作者名: 李曉愚本章字數: 1286字更新時間: 2020-05-14 18:31:37
03 賀蘭山巖畫之《公牛》
1998年中國郵政推出了一套以“賀蘭山巖畫”為主題的郵票。巖畫是一種刻鑿或涂繪在巖石上的圖案。在黃河以北的陰山山脈、賀蘭山山脈和內蒙古草原的巖石上,都保留有原始氏族部落創作的大量巖畫。在新石器時代,定居中原的先民們發展了農業,并開始在陶器上作畫(第7頁圖2-1)。可是陶器很容易破碎,不適合居無定所的北方游牧民族。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那些靠狩獵、畜牧為生的人以巖石作為畫布,描繪他們熟悉的事物。
在這套郵票中,有一張《公牛》(圖3-1)。這頭公牛原本刻在賀蘭山北端的一塊大石頭上,可惜這塊石頭已經炸毀,現在只能從郵票上看到它了。這頭牛形態栩栩如生,人們不禁要問:原始人為什么要把它刻畫在巖石上?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另外兩幅巖畫。一幅是在法國拉斯科洞窟的巖壁上發現的《公牛》(圖3-2),另一幅是西班牙阿爾達米拉洞窟天頂上的《野牛》(圖3-3),這兩頭牛的歷史都在一萬年以上。看來在巖石上刻畫或繪制動物并非偶然現象,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我們都能看到原始人留下的牛、馬、羊、鹿、虎等動物的繪畫。

圖3-1 1998年中國郵政“賀蘭山巖畫”系列之《公牛》

圖3-2 (約公元前15000年—前13000年)《公牛》巖畫法國拉斯科洞窟左壁

圖3-3 (約公元前12000年—前11000年)《野牛》巖畫西班牙阿爾達米拉洞窟天頂
原始人可不像今天的藝術家那樣有閑適的心情,他們要搜尋食物,要防備野獸的攻擊,要繁衍后代。對于忙著爭取生存而不是營造生活的原始人來說,任何追求精神享受的行為都奢侈得難以想象。所以他們千辛萬苦地在堅硬的巖石上畫一頭牛,刻一匹馬,一定是有緣故的。
目前最合情理的解釋是這樣的:原始狩獵者認為,只要畫頭獵物在巖石上,大概再用他們的長矛或者石斧將它猛戳痛打一頓,那么現實中真正的野獸也會俯首就擒。也就是說,原始人并不把牛、馬、羊的繪畫當作漂亮的東西去欣賞,而是當作具有威力的東西去使用。
這當然只是猜想。然而“圖像具有法術”這一觀念在歷史上一直存在。顧愷之是東晉時的一位大畫家,傳說他愛上了鄰家的女孩,但女孩看不上他。顧愷之便把心上人的樣子畫在墻壁上,用針釘住她的心臟,結果鄰家女孩真的害起心痛病來。后來女孩答應跟他談戀愛,顧愷之把針拔去,女孩的病就痊愈了。理性的現代人自然不相信這種巫術,但我們心里其實也保留著某些原始的觀念。不信的話,你可以找一張偶像或是好友的照片,你愿意拿針去戳他的眼睛嗎?應該不愿意。雖然你清楚無論怎樣“蹂躪”照片都不會對偶像或朋友造成絲毫損傷,可你還是心有抵觸,隱隱覺得對某個人的圖像不敬就是對其本人不敬,對不對?現代人尚存有這種荒唐的念頭,原始人便更分不清實物與圖畫的區別。一位西方藝術史家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位歐洲藝術家在非洲鄉村畫了一些牛的素描,當地居民傷心地說:“如果你把它們隨身帶走,我們靠什么過日子呢?”
賀蘭山巖石上的《公牛》很可能就是這一觀念的產物。當我們把它和唐代韓滉的《五牛圖》(第200—201頁圖39-1)放在一起觀看的時候,必須明白兩件作品之間的根本差異不在于技巧,而在于觀念。對在巖石上刻畫公牛的原始人來說,畫本身美不美不重要,關鍵是它能否實施獵人需要的法術,幫助他捕獲真正的野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