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畫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292字
- 2020-05-14 18:31:38
04 《人物御龍帛畫》
什么是繪畫呢?“繪”與“畫”這兩個漢字各有含義。先來說“畫”。中國的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中說:“畫,界也?!碑嬀褪怯霉P為田地劃定四面的邊界。也就是說畫畫是從線條開始的。再來看“繪”,它是個左右結構的漢字,右邊的“會”既表示讀音,也有“會(匯)聚顏色”之意,而左邊的絞絲旁則提醒我們早期的畫不是畫在紙上,而是在絲織品上完成的。在戰國時楚地的一座墓里,考古學家找到了一件畫在絲織品上的圖畫——《人物御龍帛畫》(圖4-1)。

圖4-1 [戰國] 《人物御龍帛畫》絹本淡設色 37.5厘米×28.0厘米1973年于湖南長沙子彈庫楚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畫中有一位頭戴高冠、身著寬袍、腰佩長劍的男子。他側身站在一艘龍舟上。龍首軒昂,龍尾翹卷,其上立著一只水鳥。龍舟的左下方還有一尾鯉魚,依偎而行。在男子的頭上有一頂華蓋,華蓋上的三條飄帶隨風拂動,使整幅畫面充滿了動感。
畫家在繪制這幅畫時先用毛筆勾勒出工整的墨線,然后在勾出的部分染上均勻的顏色。從新石器時代彩陶上的圖案開始,毛筆畫出的線條一直是中國繪畫的要素。歐洲的繪畫雖說也始于線條,但后來藝術家便把興趣投向了光影、體積、透視、柔化輪廓等種種表現方法上,線條的重要性漸漸削弱了。中國畫走的是一條不同的道路,線條始終是最重要的描繪和表現工具。
這幅畫雖然由人物、龍舟、禽鳥、魚和華蓋等形象組成,但這些形象并沒有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是各自獨立地存在于背景上。形象和形象之間、形象周圍,都是空白的。藝術史家認為這種古老的畫法和一種更為古老的思維方式有關。根據這種思維方式,“象”是世界上各種物體、現象、形態的抽象化概括,它們各有寓意并獨立存在。早期繪畫上的圖案,比如半坡彩陶上的人面和魚(第7頁圖2-1),或是魚和青蛙都是這樣的“象”。
當我們討論《人物御龍帛畫》的線條和布局時,是把它當作一件藝術品去看待。但它真的是藝術品嗎?如果你把藝術品理解為藝術家精心創作的、供人欣賞、帶給人愉悅的東西,那么這幅帛畫恐怕就算不得了。畫家繪制它并不是為了放在博物館里供觀眾瞻仰,或掛在居室中作為裝飾。這幅畫是在墓葬里發現的,它覆蓋在亡者的內棺上。人們還發現在畫的上端有一根細細的竹條,竹條上系著棕色的絲繩。這意味著它是可以懸掛的。它究竟是什么呢?原來,這幅帛畫是墓葬的一部分,叫作“銘旌”。根據古代喪俗,人死后,家人要制作一面旗幡,寫上亡者的姓名、官階。銘旌先是懸掛在靈前的竹竿上,下葬時又覆蓋在亡者的棺柩上。死去的人無法再按照形貌來區別,這面旗幡就象征著亡者在另一個世界的存在。既然銘旌的主要功用是“以明死者”,作為辨認亡者的標識,那么除了書寫姓名之外,還有一個辦法能達到這一目的,就是繪制肖像。
弄清楚了這張帛畫的功能,我們便不難知道畫中駕馭龍舟的男子正是這座墓葬的主人。在另一座戰國的楚墓中也出土了一幅銘旌——《人物龍鳳帛畫》(圖4-2),畫中楚腰纖細的女子同樣是墓主人的寫照。

圖4-2 [戰國] 《人物龍鳳帛畫》絹本淡設色 31.0厘米×22.5厘米1949年于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這兩幅帛畫大約是中國最早的肖像畫了,不過與活人的肖像不同,它們代表的不是生前的暫時存在,而是死后的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