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畫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2562字
- 2020-05-14 18:31:42
13 顧愷之《女史箴圖》
西晉的晉惠帝昏庸懦弱,國家大權掌握在皇后賈南鳳手中。賈皇后相貌奇丑,且性情殘暴,荒淫無度。有個叫張華的大臣草擬了一份宮廷賢德女性守則,用來勸誡賈皇后。這份守則名叫《女史箴》,“女史”指宮中婦女,“箴”是規勸的格言。后來,東晉的大畫家顧愷之給這份守則配上了插圖,就是赫赫大名的《女史箴圖》。
《女史箴圖》是一幅手卷,正確的觀看方式是一段段展開,每一段都有幾行文字和一幅圖,就像看連環畫一樣。這幅圖原來一共十二段,因為年代久遠,現在只剩下九段了。
怎么用圖畫表現文字呢?對于畫家來說,有故事情節的內容畫起來容易。比如第一段(圖13-1)描繪的是“馮姬當熊”的故事:漢元帝帶著妃嬪們到宮里的動物園游玩,一只大黑熊突然跳了出來,大伙兒嚇得四處逃散,女杰馮婕妤卻挺身而出,擋在漢元帝的面前保護他。

圖13-1 [東晉] 顧愷之《女史箴圖》(唐摹本)(局部)絹本設色 24.8厘米×348.2厘米 大英博物館藏
第二段(圖13-2)描繪的是“班姬辭輦”的故事:漢成帝邀請班婕妤跟他一起坐車兜風,班婕妤委婉拒絕,說:“我看了不少古代的圖畫,圣賢之君都和名臣一同出游,只有末代昏君才會有美人相伴身旁。”于是她跟在輦車后面,趨步而行。

圖13-2 《女史箴圖》(局部)
可是有一些抽象的內容就難以表現了。比如第三段文字:“道罔隆而不殺,物無盛而不衰;日中則昃,月滿則微;崇猶塵積,替若駭機。”大致意思是說:天下萬物莫不盛極而衰,太陽過了正午就會西斜,月亮到了最圓的時候就會虧損;塵埃長期積累會形成高山,一個突然發生的小危機可能引發巨大的災難。這么深奧的哲理怎么畫呢?顧愷之是個很有文化修養的畫家,他決定用一段山水畫來傳達此中信息:他畫了延綿的山岳,表示塵埃的長期積聚;山上懸著烈日和明月,代表“日中則昃,月滿則微”;有個獵人正拉開弓箭射殺天空的飛鳥和對面山上的老虎,這是在告誡妃嬪,后宮中危機四伏、暗箭難防,稍不留意就會遭遇滅頂之災(圖13-3)。引弓射鳥的主題并不是顧愷之的發明,早在漢代的畫像磚上我們就曾見過類似的場景(第45頁圖10-1)。顧愷之的不凡之處在于他成功地運用圖像闡明抽象的道理。不過在今天的觀者看來,他的畫法卻不大高明:人和鳥、人和山的比例都不相稱;而且既沒有后景的襯托,也缺乏前景的余裕。不要責怪畫家,因為當時山水畫剛剛起步,還很不成熟。

圖13-3 《女史箴圖》(局部)
用繪畫講故事不難,講道理就要難得多了。不過顧愷之自有辦法。《女史箴圖》的第四段(圖13-4)畫了兩位宮廷女子“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這是說女子都知道要把外表打扮得美美的,卻忽視了要把心靈也滋養得美美的,賢德女性要學會內外兼修。(“人咸知修其容,而莫知飾其性。”)在這段畫中有個頗有趣味的細節:右側的女子手持一面橢圓形的鏡子,她本人雖然背對著我們,但通過鏡子反射的像我們卻可以看見她的容顏。鏡子是西方繪畫中經常出現的道具,提香的《鏡前維納斯與兩個小天使》(圖13-5)、畢加索的《鏡前的少女》、貝利尼的《裸女照鏡》(圖13-6)、委拉斯開茲的《鏡前的維納斯》(圖13-7)等許多名作都利用鏡子描繪出一實一虛兩個意象。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曾說:“想畫出左右顛倒的視覺形象,要懂得利用一面鏡子。”達利曾畫過一幅《達利的背影》,畫面呈現的是達利本人和妻子加拉的背面,而畫中的鏡子則映照出兩個人的正面像。凡·艾克的作品《阿諾菲尼夫婦像》(圖13-8)也是一個巧用鏡子的例子。它通過鏡子把這對新婚夫婦的正面和背面都表現出來了。由此看來,利用鏡子和觀看者玩視覺游戲不是西方藝術家的專利,顧愷之也深諳此道。

圖13-4 《女史箴圖》(局部)

圖13-5 [意大利] 提香《鏡前維納斯與兩個小天使》油畫 22厘米×19厘米 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藏

圖13-6 [意大利] 貝利尼《裸女照鏡》油彩62厘米×79厘米 維也納美術史博物館藏

圖13-7 [西班牙] 委拉斯開茲《鏡前的維納斯》油畫122厘米×177厘米 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圖13-8 [荷蘭] 凡· 艾克《阿諾菲尼夫婦像》油畫 82.0厘米×59.5厘米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第五段(圖13-9)畫了一對夫婦坐在床幃之內,丈夫即將離開,臉上顯出懷疑之色。這是告訴女子,和丈夫說話也要注意語言藝術,否則他就算跟你睡在一張床上,也會不信任你。(“出其言善,千里應之,茍違斯義,同衾以疑。”)

圖13-9 《女史箴圖》(局部)
接下來的第六段(圖13-10)畫的是全家福,旁邊的文字告訴宮廷女子不要恃寵而驕、不要嫉妒,要與其他妃嬪一起努力,為皇帝多生兒子。(“無矜爾榮,天道惡盈。無恃爾貴,隆隆者墜。鑒于小星,戒彼攸遂。比心螽斯,則繁爾類。”)為了表現這個和睦團圓的大家庭,顧愷之采用了獨特的構圖模式:用三個小三角形組合成一個大的等邊三角形。這種金字塔式的構圖在西方人物畫中頗為常見,比如拉斐爾的《草地上的圣母》(圖13-11)就采用了這一模式。而顧愷之領先拉斐爾一千多年,竟然已經發現了這種構圖的奧秘。

圖13-10 《女史箴圖》(局部)

圖13-11 [意大利] 拉斐爾《草地上的圣母》油彩113厘米×88厘米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藏
在第七段畫上(圖13-12),一位男子正向女子擺手說不,這是規勸妃嬪不要獨占君王的寵愛,受專寵就會生出傲慢之心,而物極必反,情到深處就會轉薄。(“歡不可以瀆,寵不可以專。專實生慢,愛極則遷。致盈必損,理有固然。美者自美,翩以取尤。冶容求好,君子所仇。結恩而絕,實此之由。”)

圖13-12 《女史箴圖》(局部)
第八段畫上(圖13-13),只有一個女子安靜獨坐,旁邊的文字說若要尊貴,必須謹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翼翼矜矜,福所以興。靖恭自思,榮顯所期。”)

圖13-13 《女史箴圖》(局部)
最后一段上(圖13-14)畫了一位宮中女史,她一手執筆,一手握紙,正準備把這部守則與迎面走來的兩個“閨蜜”分享。美術史家巫鴻指出:這種表現方式是在仿效中國古代史書的體例——中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就是以太史公司馬遷的“自敘”作為結束的。畫中的女史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她把畫卷戛然而止的單調行為轉化成了有趣的視覺欣賞活動:如果把畫卷重新卷回開頭,那么從執筆書寫的女史形象開始,隨后的場景就是她筆下箴言的形象展現。

圖13-14 《女史箴圖》(局部)
當時人們認為繪畫不是用來賞心悅目的,而是承擔著“成教化,助人倫”的教育功能。因此,顧愷之費盡心思將張華的《女史箴》用圖畫表現出來,希望宮廷中的妃嬪們能從《女史箴圖》里學會怎樣做個賢德女性,因為培養一個賢德女性就等于建了一所好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