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畫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361字
- 2020-05-14 18:31:39
07 《荊軻刺秦王》畫像石
漢代有一句古詩,“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意思是說:人生在世就像寄居在旅館中,沒有多少時間便要離開;人壽命短暫,不似金石那樣久長。“金”指青銅器,“石”是石頭,古人知道軀體的衰老和死亡無法抗拒,希望借助這兩種堅固的材質使自己的思想或靈魂獲得不朽。于是他們在青銅器和石碑上鑿刻文字,流傳后世。在漢代,有一種繪畫就是刻在石頭上的,叫作“畫像石”。這種石頭是墓室、祠堂的建筑構石,人們在石頭上刻上圖畫,除了裝飾之外,也傳遞某種觀念。
我們今天常通過拓片去欣賞這些畫像石。拓片的大致過程是這樣的:先用宣紙蒙在畫像石的表面,再用拓包蘸墨汁輕輕拍打,這樣就可以把石頭上凹凸不平的圖案和文字復制到紙上了。一塊畫像石可以拓好多張拓片,就像蓋圖章一樣,一枚圖章可以在紙上印出好幾個相同的圖案來。拓片可以說是版畫的前身!
這是畫像石《荊軻刺秦王》的拓片(圖7-1)。這個悲壯的歷史故事在《史記》的“刺客列傳”中有詳細的敘述。荊軻是一位文武雙全的俠客,燕國的太子丹對他十分禮遇。當時處于戰國末期,秦國勢力日益強大,兼并了許多國家。在滅了趙國之后,又逼近燕國的邊境。太子丹謀劃刺殺秦王,荊軻為報其恩德,毅然承擔起刺殺的任務。他以燕國使者的身份,帶著副手秦舞陽出使秦國,假意要向秦王獻上兩件寶物——一是秦國叛將樊於期的首級,二是燕國最富庶城池的地圖。到了秦王的殿前,荊軻捧著樊於期的首級,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次第而進。面對威嚴的秦王,秦舞陽臉色突變,害怕得發抖。荊軻則神色自若地接過地圖,向秦王展示。就在地圖展到盡頭的剎那,藏在里面的匕首露了出來,荊軻拿起匕首刺向秦王,卻誤中了銅柱。成語“圖窮匕見”說的就是這個典故。

圖7-1 [東漢]《荊軻刺秦王》畫像石(拓片)山東嘉祥縣南武宅山出土 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館藏
這塊畫像石上描繪的就是整個故事中最驚心動魄的一幕:插著匕首的銅柱將畫面一分為二,左側是繞柱逃跑的秦王,右側是被秦朝宮廷武士攔腰抱住的荊軻和膽戰心驚地伏在地上的秦舞陽。在銅柱附近的地上有盛著樊於期首級的匣子和一截斬斷的衣袖。畫家抓住了人物最具代表性的姿態,加強了人物間的呼應關系,使畫面充滿了扣人心弦的緊張感。
這幅《荊軻刺秦王》刻在東漢晚期的一個家族祠堂——武梁祠的西壁上。在它附近還刻有春秋戰國時期其他五位著名刺客的故事。祠堂的主人為什么要選擇行刺者的故事作為建筑裝飾呢?這些刺客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消滅極其強大的敵人,他們刺殺的對象既不是他們的私敵,也并非絕對意義上的壞人,而是他們恩人的仇敵或對手。一旦受人恩德,便以身家性命相報,這種英雄主義行為在漢代備受推崇,司馬遷在《史記》中專為刺客立傳,而武梁祠的主人則將他們的故事刻在石頭上,表達對“士為知己者死”的這種任俠精神的激賞。
畫中的人物都是程式化的,如果沒有旁邊的說明文字(這叫作“榜題”,是中國畫題跋的前身),要辨明人物身份恐怕頗費腦筋。但這并不是因為畫家的技巧不夠好,而是由他的任務決定的。就像中世紀歐洲將《圣經》故事雕刻在教堂石壁上的工匠一樣,他的目標不是把人物表現得跟真實所見的一樣,而是把故事敘述得更令人感動和信服。對畫家而言,觀者對情節應當非常熟悉,能借助畫面毫不費力地聯想到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并從中汲取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