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畫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425字
- 2020-05-14 18:31:39
06 和林格爾漢墓壁畫之《樂舞百戲圖》
想要了解歷史,除了閱讀文字史料之外,還有一條重要的途徑——觀看圖像。在書面檔案非常缺乏或者根本不存在的歷史時期,圖像幾乎是唯一的證據:我們通過半坡彩陶上的圖案推測新石器時代先民的生活,借助巖石上的繪畫窺探原始狩獵部落的心理。即使在文獻豐富的社會,圖像仍是寶貴的證據。有的時候一幅繪畫透露的信息勝過千言萬語。比方說,雜技在中國的歷史很悠久,漢代時稱為“百戲”。百戲具體有哪些項目?表演形態又是什么樣的?在東漢的壁畫《樂舞百戲圖》(圖6-1)中就有生動直觀的展示。

圖6-1 [東漢]《樂舞百戲圖》壁畫 80厘米×110厘米1971年于內蒙古和林格爾縣漢墓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孔群攝影)
畫面的中央繪有一面大鼓,兩邊各有一個人,手執鼓槌,使勁擂擊。在咚咚的鼓聲中,精彩的表演拉開了序幕。一個人輕松自如地將五個球輪流拋向空中,這叫“弄丸”;一個人跳躍著將寶劍拋向空中,再用手抓住,這叫“飛劍”;一個人兩腳立在踏鼓上,把一個沉重的車輪拋向空中,這叫“舞輪”。再來看一個驚險項目:一個人仰臥在地上,頭向后仰,口中含著一根木桿,木桿上裝一根橫木,橫木中央騎著一個童子模樣的人,橫木的兩側還各有一個人,呈反弓倒掛姿勢。這叫作“童技”,據說是模擬農村孩子爬樹摘果子而發明的。在畫面的最前方有幾張疊在一起的幾案,表演者倒立其上,這叫作“安息五案”。安息是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漢代疆域遼闊,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國家開始了交流,這種雜技應該是從波斯傳來的。
在畫面的右邊有九位樂師,有的弄簫,有的吹笙,有的吹塤,有的彈瑟,為表演者伴奏。在畫面的上方,一對男女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男子梳著高高的發髻,赤著胳膊,體態雄壯;女子手執飄帶,夭矯凌空,身姿婀娜。由此可見,在漢代,雜技和歌舞往往混合在一起表演,并有器樂伴奏。
《樂舞百戲圖》中人物雖然繁多,但幾乎都是獨立地放置在中性的背景上,但對舞的男女(圖6-2)卻是例外。畫家以兩種方法將人物連貫在一起:一是通過兩人表情的交流,二是通過充滿默契的舞蹈動作和彼此呼應的身體姿態。根據中國的繪畫傳統,畫家幾乎不可能對著真實的場景寫生,這幅畫顯示出了細致觀察取得的效果。

圖6-2 《樂舞百戲圖》(局部)
《樂舞百戲圖》是位于內蒙古和林格爾的一座東漢墓葬中的壁畫。墓的主人是漢帝國派駐邊疆的一位軍政大員。如果這座墓沒有發掘,我們永遠不會看到這幅壁畫。換句話說,除了亡者的魂靈之外,它無意給其他人觀看。漢代人認為人死之后會住在陰間的家園,在那里亡者將繼續享受類似人間的美好生活。一個人住太寂寞,在遙遠的上古時期,有權有勢的人死后會讓奴隸陪葬。這種行為過于殘忍,于是藝術就來幫忙,用圖像代替活生生的人。在和林格爾的壁畫中有繁華的城市(圖6-3)、富庶的莊園(圖6-4)、肥壯的戰馬、威武的軍隊、掛滿雞鴨魚肉的廚房(圖6-5),還有戰士、農夫、奴仆、廚子等各類人物形象,它們將確保墓主人的靈魂在另一個世界過著衣食豐足的生活。光有物質享受還不行,還得有娛樂,于是雜技歌舞的場面也被繪制在了墓室的墻壁上。在《樂舞百戲圖》的左上角有一組觀看表演的人,身著紅衣的墓主人就坐在中間,永遠興致勃勃地欣賞著精彩的演出。

圖6-3 [東漢]《寧城圖》壁畫 120厘米×130厘米1971年于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出土 內蒙古博物院藏(孔群攝影)

圖6-4 [東漢]《莊園圖》壁畫 1971年于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出土內蒙古博物院藏(孔群攝影)

圖6-5 [東漢]《莊園廚炊圖》壁畫 1971年于內蒙古和林格爾漢墓出土內蒙古博物院藏(孔群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