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畫的故事(中華文化故事)
- 李曉愚
- 1378字
- 2020-05-14 18:31:38
第二章 漢代
05 《馬王堆一號墓T形帛畫》
人終有一死,死了以后會怎樣呢?有人認為“死去元知萬事空”(陸游,《示兒》),身體化灰化塵,靈魂隨之幻滅。還有人認為死亡意味著靈魂離開軀體,到另一個地方繼續它的旅程。中國人在人死時會說“某人過去了”,這不僅僅是禮節上的避諱和語言上的禁忌,而且是在潛意識里覺得逝者邁過了生與死的門檻,去了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幅帛畫里(圖5-1),我們可以窺探到西漢初年人們的死亡觀念。

圖5-1 [西漢]《馬王堆一號墓T形帛畫》絹本設色長205厘米 上端寬92.0厘米 下端寬47.7厘米1972年于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這張帛畫呈T型,全長205厘米。我們可以分三層來看,最上面的部分描繪的是天界。右邊有一輪紅日,古人相信太陽中住著一只烏鴉,它站立在扶桑樹上。左邊有一彎新月,月中住著蟾蜍和玉兔。在日月的中間端坐著人首蛇身的天帝。中間的一層畫的是人間的景象。一位體態豐滿的婦人拄著拐杖側身而立,三個侍女追隨其后,兩個小吏跪地迎接。在這組人物的下方是盛大的祭祀場面:供桌上有酒有肉,七個人恭敬地在桌旁拱手而立。在帛畫最下層的部分有一個大力士,他雙手托起大地,腳踩兩條巨鰲。他的四周還有各種面目猙獰的怪獸,這第三層就是陰曹地府了。
這幅華麗的帛畫原本鋪蓋在一位貴婦人的內棺上,她是西漢長沙國丞相的妻子,名叫辛追。這幅畫與同一地區出土的戰國帛畫《人物御龍帛畫》(第15頁圖4-1)、《人物龍鳳帛畫》(第17頁圖4-2)一樣,都是喪葬的一部分——銘旌。銘旌有兩大功能,先是懸掛在追悼儀式上,供生者表達哀思;然后葬入墓中,作為亡者的替代物,象征他們在另一個世界里的永恒存在。也就是說馬王堆帛畫上那位華貴莊重的婦人正是墓主人辛追。從畫面的一些細節,比如婦人手中的杖(墓中出土了類似的物品)、華麗的服飾等,可以看出畫家刻意將圖像與具體的人物——辛追聯系起來。
辛追的遺體保存得非常好,在地下沉睡了兩千多年,依然形體完整,皮膚潤澤。這或許會讓人聯想到古埃及的墓葬觀念。埃及人相信,如果靈魂要在陰間繼續生存,就不能不保留遺體。但這還不夠,如果法老的肖像也保留下來,就能加倍確保他會永存。于是雕刻家用堅硬的花崗巖雕成法老的頭像,放入墓中。法老的靈魂試圖借助雕像永存,辛追的靈魂同樣希望借助帛畫獲得不朽。
馬王堆帛畫中所有的形象皆用墨筆勾勒而成,輪廓十分清晰。這與兩幅戰國楚帛畫的表現手法相同,也是整個中國傳統人物造型的基礎,通常稱為“白描”。不過馬王堆的畫工在技法上更勝一籌,采用了石青、石綠、朱砂、赭石等色澤鮮艷、質地厚重的礦物質顏料,制造了強烈的色彩對比。從構圖來看,馬王堆帛畫比戰國楚帛畫要復雜得多,借助盤龍和神話動物的穿插配置,把天上、人間和冥界這三部分有秩序地組織在了一起。從中我們可以一窺漢代先民想象中的宇宙空間。
在辛追的墓葬中還出土了上千件日用品,家具、飲食器皿、寢具、樂器等應有盡有,還有舞者、樂師、侍女、隨從等模樣的人俑,以及十種糧食和二十多種不同的肉制品。這簡直是超級豪宅的配置。顯然,漢代人并不認為死去就萬事空了,而是把墳墓看作亡者的幸福家園。馬王堆的帛畫在宇宙的背景下描繪了死亡,也寄托了重生的愿望:辛追將生活在地下的永恒家園。在那里,她可以享受到生前享受的一切,也能像生前一樣得到天上、地下的諸神對她的關照。